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 死亡率(糖尿病患者死亡率)

北京日报客户端 0
文章目录:

我国糖尿病30年调查报告:患者数超1.17亿人,死亡率显著下降

我国糖尿病30年调查报告近日在国际医学期刊《糖尿病杂志》发布。报告显示,1990年至2021年的约30年间,我国糖尿病总体发病率呈增长趋势,糖尿病死亡率显著下降。

报告中介绍,1990年至2021年,我国1型和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呈增长趋势,糖尿病总体发病率达到十万分之244.57。目前,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糖尿病患者,2021年我国糖尿病发病人数超过400万人,患病总人数超过1.17亿人,占全球糖尿病患者总数的四分之一。而我国糖尿病患者死亡率呈下降趋势。

此外,我国糖尿病患者的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18至29岁人群中患病率为5.0%,30至39岁为6.5%,40至49岁则高达11.1%。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糖尿病知晓率仅为36.5%,治疗率为32.2%,治疗者控制率为49.2%,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报告分析,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在过去30年中呈上升趋势,归因于高血压、高脂血症等慢性病生存期的延长,以及久坐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因素。人口老龄化也是糖尿病发病率上升的重要因素。

糖尿病患者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则与近年来我国医疗服务的改善和医疗保健水平的进步有关。

目前,我国糖尿病前期的患者数量庞大,预示着未来发病率可能将持续上升。从糖尿病类型来看,2型糖尿病是我国糖尿病的主要负担。2型糖尿病主要发生在成年期,肥胖是重要的危险因素,经常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可以有效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柴嵘

糖尿病到最后是怎么死的?多半栽在这个并发症,注意3个危险信号

中国的糖尿病人最后都是怎么死的?

去年9月10日,权威期刊《Diabetes care》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报告,回答了这个问题。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个研究,并告诉大家如何预防。

01

研究报告

这篇研究是由华中科技大学黄恺教授团队与中国疾控中心周脉耕教授团队合作完成的,题目是:《中国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与死亡率和预期寿命的关系:一项全国性研究》。

结果发现: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首要死因,占糖尿病患者总死亡的40%以上。

研究纳入了13.5万名18岁及以上的参与者的数据,其中糖尿病人共18782人,占总数的10.5%;处于糖尿病前期者共53258人,占总数的36.2%。

在6年的随访期间,共记录了5517例死亡,其中糖尿病患者1428例,糖尿病前期患者2300例。

除此之外,这项研究还有两个重要发现:

①患病年龄影响预期寿命

研究发现,40岁前确诊糖尿病,男性预期寿命缩短4.3年(从78.2岁降至73.9岁),女性缩短4.2年(从83.3岁降至79.1岁)。

40岁前确诊糖尿病前期,无论男女,预期寿命均缩短0.7年。

这意味着,40岁确诊糖尿病平均少活4年以上,即使仅是血糖偏高(糖尿病前期),寿命也会减少近1年。

如果以40岁为年龄界限,糖尿病患者的预期寿命对比:

②特定人群风险更高

研究发现,年龄差异、城乡差异、性别差异也会影响死亡原因,具体包括:

  • 65岁以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比老年人高33%。
  • 农村糖尿病患者心血管死亡风险比城市患者高24%。
  • 65岁以下女性因冠心病死亡风险增加191%,而男性为77%。

这个研究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但这并不是研究的目的,研究的目的是更好的防控。

02

如何预防

预防心血管疾病,主要有两方面:提高对危险症状的认知和重视、改善生活方式。

一是提高对危险症状的认知和重视。

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是冠心病。这种病虽然是慢性病,但容易发生急性事件,严重时甚至直接危及生命。

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是非糖尿病人群的2-4倍。当血糖控制不佳(糖化血红蛋白>9%)时,这一风险会进一步提高到5.6倍

不过,心脑血管疾病突然发作时,身体往往会有比较典型的症状。

研究发现,76.2%的糖尿病患者在去世前出现了心律不齐、胸闷或突发性心绞痛。

所以,糖尿病患者出现心悸、胸闷、胸痛这3个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就医,尤其是本身已经确诊冠心病,或者平时血糖控制差的糖友。

二是改善生活方式。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组曾经在《Nature Human Behaviour》上发表过一篇论文,提出了5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如果能够坚持遵循全部的方法,能使中国男性和女性的预期寿命分别延长6.3年和4.2年。

其中,5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为:

①不吸烟:从不吸烟或因非疾病的原因戒烟

②不过量饮酒:男性每天饮用纯酒精<30g,女性<15g

③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在特定年龄和性别组中,体育活动在中至高水平

④健康的饮食习惯:每天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摄入肉类1-6天/周,豆类≥4天/周,鱼≥1天/周

⑤健康的体脂水平:BMI在18.5-27.9范围内,男性腰围<90cm和女性腰围<85cm

这五点看似简单,长期坚持却并不容易。

研究发现,在超45万人的参与者中,仅有2.0%的参与者能坚守5种健康生活方式。

在随访期间,无论是否有疾病的发生,大部分人的生活方式几乎未变。

那么,屏幕前的糖友,如果知道了自己最后的结局,你愿意从现在开始改变吗?

糖尿病到最后都是咋去世的?医生叹息:去世前,一般都有5个症状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真正让糖尿病患者走到生命尽头的,往往不是血糖本身,而是一场场突如其来的“并发症”。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就是“血糖高点”,不疼不痒不致命。但你知道吗?

中国每年因糖尿病造成死亡的人数超过100万人,其中多数都不是死于糖尿病,而是死于它带来的“连锁反应”。糖尿病不是慢性病的“终点”,它是很多严重疾病的“起点”。

它像一个悄无声息的杀手,一步步摧毁你的血管、神经、器官,直到把人逼上绝路。

到底糖尿病晚期是怎么走到生命终点的?

不是一下子血糖飙高“爆表”,也不是哪顿饭吃多了甜食,而是身体一个个系统悄悄崩塌。

第一步肾先“罢工”了。糖尿病肾病是最常见的死亡诱因之一。早期没啥感觉,顶多尿蛋白阳性,等你察觉时,肾功能已经掉到只剩三分之一。到最后只能靠透析或换肾维持生命。

第二步心脏是最先“扛不住”的器官。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是普通人的2到3倍。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数据,约7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脑血管事件。心梗、脑梗、猝死,来的突然,走得无声。

第三步眼睛失明、脚烂掉,这些不是吓人,是常见结局。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会让你眼前一片模糊,严重时永久失明。而糖尿病足更是恐怖,一旦感染坏死,很多人最后只能截肢。

糖尿病晚期去世前,常见的5个“信号”

不是突然就倒下,而是一天天在变差。

一夜尿十几次,肾已经撑不住了。晚上频繁起夜,不是年纪大了的问题,而是糖尿病肾病的早期信号。肾小球受损,身体无法正常回收水分,尿越来越多,人越来越虚。

走几步就气喘,胸闷,心累不是装的。糖尿病让血管变脆、变硬,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心衰接踵而来。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哪怕只是走几步,也感觉像跑了马拉松。

脚趾发黑、伤口不愈合,是截肢前的警报。糖尿病足初期只是觉得脚麻,后来一破皮就烂,烂了就不长好。有研究指出,糖尿病足患者5年死亡率高达50%。

视力模糊,看人像隔着玻璃,可能永远看不清了高血糖毁掉视网膜微血管,眼底出血、玻璃体混浊、视网膜脱落,失明可能在几个月内发生。

情绪低落、反应迟钝,是糖尿病脑病的表现。长期血糖波动会影响大脑代谢功能,出现认知下降、抑郁、甚至痴呆症状。很多家属以为是“年纪大了”,其实是糖尿病在侵蚀大脑。

这些症状不是吓唬人,而是很多患者在去世前的真实轨迹。只要任由血糖失控,身体就像多米诺骨牌,一倒全倒。

控糖≠靠药,关键是“稳”

很多人觉得,吃药降糖就没事了。但血糖不是越低越好,而是要“稳住”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明确指出,控制血糖的目标是长期稳定在合理范围,不是一味追求低血糖。

血糖波动大、忽高忽低,比持续偏高更危险低血糖尤其致命,严重时会导致昏迷甚至死亡。特别是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是造成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更重要的是,糖尿病不只是控血糖,还得控血压、控血脂、控体重。只盯着血糖,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你只吃降糖药,不管血压血脂,也不管饮食运动,那就是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不想走到生命终点,这3件事每天都要做

第一监测血糖是底线,不是可选项。血糖仪不是摆设,每天测,才能知道自己吃得对不对、药吃得准不准。不测血糖的人,等于闭着眼开车。

第二饮食控制不是节食,而是“吃对”。《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明确推荐糖友饮食结构以“低GI、高纤维、控总热量”为主。主食换成粗粮杂粮,限制精制糖和反式脂肪,是最基础的控糖方式。

第三运动不是剧烈地跑,是规律地动。哪怕每天快走30分钟,也能有效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久坐不动是糖尿病患者的头号敌人。只靠药,不改变生活方式,控糖就是空谈。

参考文献:

①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5-409.
②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