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运动强度(糖尿病的运动强度是多少)
武汉大学研究:糖友最佳运动方式,坚持5种运动,血糖血脂双下降
不少人坚持每天散步半小时,雷打不动,却始终控制不好血糖,甚至体重也没减多少。
这是不是说明运动对白糖尿病作用不大?还是方式选错了?武汉大学的一项研究提醒了大家一个被忽略的问题:运动方式比运动时间更关键。
很多糖友都有个误区:只要动起来就行,形式不重要。但身体不是算盘,不能靠“加法”凑数。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运动对血糖、血脂的影响差异巨大,有些甚至可能适得其反。比如剧烈运动会突然拉低血糖,结果低血糖反跳,反而更危险。
武汉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长期追踪,发现有氧加抗阻训练组合,对血糖控制效果最稳定。
这个搭配不是新鲜概念,但很多人理解得太表面,甚至混淆了“走路”和“运动”的区别。走路是生活方式,运动是带有目的性的身体训练。两者差得远。
同样是快走,步频、步幅、持续时间和心率控制,缺一不可。随便溜达几圈,即便一小时,也未必算“运动”。而如果采用“间歇快慢结合”的方式,哪怕只有20分钟,也能有效激活肌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这一点在2型糖尿病人群中尤为重要。因为胰岛素抵抗是控制不住血糖的根子问题。
而肌肉细胞是消耗血糖的“仓库”,只有激活肌肉,血糖才能真正“流动”起来。简单说,肌肉是糖的“下水道”,不通就堵,堵就高。
有意思的是,研究还发现,不同人群适合的运动方式并不一样。中年糖友更适合中等强度的持续运动,比如快步走、骑车、游泳。而老年人则要注意安全性,太快、太跳的都不合适,推荐慢节奏的太极、广场舞。
不少老年糖友被“怕跌倒”困住了脚步,其实,力量训练反而能增强下肢稳定性,降低跌倒风险。肌肉强了,骨骼也就稳了。
武汉大学研究团队就发现,每周两次中等强度的抗阻训练,可显著改善下肢力量和胰岛素敏感性。
大家可能不知道,力量训练对血脂也很有帮助。不少人只盯着血糖,却忽视了血脂问题。高血脂才是糖尿病并发症的“隐形推手”。运动能提高好胆固醇,降低三酰甘油,这些改变往往不被重视,却是“延寿”的关键。
再来说说被很多人忽略的“伸展运动”。武汉大学研究显示,适度的拉伸运动能改善血管弹性,促进末梢循环,对糖尿病人常见的手脚发麻、冰凉感有一定缓解作用。别小看这些“静态”动作,养护血管从柔韧性开始。
当然,最被推荐的还是结合五种运动类型的混合模式:有氧、抗阻、柔韧、平衡和低强度间歇。这样的组合,不仅能多角度改善血糖,还能提升整体体能。身体是一个系统,单一运动方式难以全面调节内分泌。
但值得注意的是,运动时间不宜过长,强度需量力而行。很多人误以为“大汗淋漓才有效”,其实过度运动反而可能造成胰岛素敏感性下降。适度是关键,30分钟比90分钟更科学。
误区里还有一个很普遍:运动后立刻吃糖。这是担心低血糖,但如果不是真的低血糖,这样反而会让血糖反弹上升。正确做法是监测血糖,按需补充,别被“经验”误导。科学比习惯更可靠。
对于空腹运动也要谨慎。武汉大学研究指出,空腹状态下运动可能诱发低血糖,尤其是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的人群。建议进食后1小时运动,既安全又能促进血糖平稳下降。
运动的时间点也影响效果。傍晚或饭后1小时是糖友运动的“黄金时段”。这个时候,身体的代谢活跃,血糖处于波动期,运动干预能更精准调节波动区间。不是随时运动都一样,这就是节律的力量。
还有一个细节是很多人忽略的:运动后血糖的监测价值远超空腹血糖。因为餐后血糖反映的是胰岛素的“应急反应能力”,而运动能直接干预这一过程。武汉大学的研究就强调了“后效性”分析的重要性。
对比来看,不运动的人,哪怕饮食控制得严,也容易出现血糖“高原期”,久而久之还会诱发脂肪肝等问题。而规律运动的人,血糖波动更平稳,甚至能延缓糖尿病进展。这不是奇迹,是生理机制的合理利用。
再提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点:运动不仅作用于血糖,更影响心理状态。很多糖友长期焦虑、抑郁,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进而影响血糖控制。运动能释放内啡肽,改善情绪,间接稳定内分泌系统。
武汉大学的研究也发现,参与团体运动的糖友血糖控制更好,依从性更高。这说明,运动不仅是身体的事,更是社交、情绪管理的一部分。和人一起动,比一个人硬撑更容易坚持。
所以说,糖尿病的运动管理,绝不是“多动动”那么简单。选对方式、把握节奏、关注反应、坚持训练,这才是科学运动的完整闭环。就像调味,不是盐多了就咸,而是配料得当才能入味。
运动不是药,却胜似药。关键是用得对。血糖和血脂的控制,是系统工程,靠运动这把钥匙,能打开更多身体的“锁”。关键是别光靠感觉,要靠数据说话,靠科学指路。
说到底,糖尿病就像一架车,油门(饮食)得控,刹车(药物)要稳,但方向盘(运动)才决定能不能走得直、开得远。不动,就像只踩刹车的车,终归是停在原地。
日常生活中,选对一套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比天天查血糖还重要。运动是免费的“天然胰岛素强化剂”,用得好,不仅血糖稳,血脂也顺,整个人的状态都会不一样。这不是玄学,是科学。
大家或许太忙,或许太累,但身体也是“合伙人”,不管你愿不愿意,它都在和你一起“做账”。账算得清不清楚,就看你是否愿意每天为它“运动一笔”。
就像一碗热干面,调料对了才香;身体也一样,运动调得准了,血糖血脂自然有滋有味。
参考文献:
[1]张小静,罗建,刘永珍,等.有氧与抗阻运动联合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J].中国糖尿病杂志,2023,31(8):642-647.
[2]李俊,王亚红.太极拳干预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平衡能力和血脂的影响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2,37(5):548-552.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糖友注意:防治糖尿病,这2种运动方法很有效,推荐给你!
经常有糖友问:“医生,得了糖尿病,到底做什么运动最好?”
其实对糖友来说,最有效的运动方法既不复杂也不昂贵,就是咱们每天都能做的慢跑和快走。这两种运动不仅能帮着减少用药、减轻药物副作用,还能省下不少医药费。
别看这两种运动简单,要想达到理想效果,里面的门道可不少,今天就来好好说说。
对糖友来说,慢跑和快走的好处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里明确提到,规律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能降低糖化血红蛋白0.5%-1.0%,这意味着可以减少降糖药的用量,甚至部分早期患者能通过运动实现药物减量。
而且运动能改善胰岛素抵抗,让身体对胰岛素更敏感,这样一来,药物不良反应自然就少了,经济负担也能减轻不少。
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可以让糖友们的生活质量更高,寿命也能和健康人更接近。
1.速度
快走的速度不能太悠闲,也不能太急促,每分钟走100-120步比较合适,大概是每小时5-6公里的速度。
2.姿势
走路时要挺胸抬头,肩膀放松,别含胸驼背;手臂自然摆动,幅度不用太大,和身体呈45度角左右就行;脚步落地时,先用脚跟着地,再过渡到前脚掌,这样能缓冲冲击力,保护膝盖和脚踝。
3.强度
运动时心率保持在(220-年龄)×(60%-70%)之间。如果感觉心跳太快、呼吸困难,就放慢点速度;要是没什么感觉,就稍微加快点。
4.时间
每次快走建议持续30分钟以上,中途可以短暂休息1-2次,但总时长别少于30分钟,如果刚开始体力跟不上,可以从每次10-15分钟开始,慢慢增加到30分钟。
时间安排上,最好固定在每天的同一时段,比如早上或晚饭后,这样更容易养成习惯。
1.速度
糖友慢跑的速度以“轻松跑”为宜,一般每分钟80-100步,每小时6-8公里。
2.姿势
慢跑时要保持身体直立,微微前倾;头部正视前方,别低头看脚;手臂弯曲成90度,自然摆动;脚步落地时,前脚掌先着地,然后过渡到全脚掌,这样能减少对关节的冲击。
3.强度
慢跑的强度可以比快走稍高一点,心率控制在(220-年龄)×(65%-75%)之间。如果跑的时候感觉胸痛、头晕,要马上停下来休息;要是跑完好几天都觉得累,说明强度太大了,得降低点。
4.时间
每次慢跑建议20-30分钟,同样可以根据体力调整。刚开始可以采用“跑走结合”的方式,比如跑1分钟、走2分钟,循环进行,慢慢增加跑步时间,减少走路时间。
每周慢跑3-4次即可,别天天跑,给身体留出恢复的时间。
1.运动前后
运动前一定要热身5-10分钟,活动开脚踝、膝盖、腰部等关节,比如做高抬腿、扩胸运动;运动后不要马上停下来,要慢走5分钟左右,再做拉伸动作,帮助身体恢复。
2.运动频率与时长
每周至少运动5天,每天累计30分钟左右。这里的“累计”是说如果一次没时间做够30分钟,分2-3次做也可以,比如早上15分钟,晚上15分钟,但每次最好别少于10分钟。
3.运动搭配
如果能搭配抗阻运动(比如举哑铃、练弹力带、深蹲等),效果会更好。每周做2-3次抗阻运动,每次20-30分钟,能增加肌肉量,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4.运动时间
最好选择餐后30-90分钟运动,这个时候血糖相对较高,运动能帮助降低血糖,避免低血糖。千万别空腹运动,尤其是早上,容易出现头晕、心慌等低血糖症状。
1.运动组合与调整
可以选择1-2种有氧运动(比如快走和慢跑交替)结合抗阻运动,这样能避免运动单调,提高坚持下去的可能性。
运动量要慢慢增加,比如刚开始快走每次10分钟,每周3天,然后逐渐增加到每次30分钟,每周5天。
2.避免久坐
糖友久坐对血糖影响很大,静坐时间不要超过90分钟,每坐1小时就起来活动5-10分钟,比如倒杯水、站着伸伸腰。
3.呼吸配合
运动时配合正确的呼吸能提高效果,建议用腹部深呼吸,吸气时鼓肚子,呼气时收肚子,尽量用鼻子吸气、嘴巴呼气,这样能吸入更多氧气,缓解疲劳。
钟南山院士:糖尿病患者必做的3种运动,难度低还降血糖,都能做
钟南山院士早就提醒过,糖尿病患者想要真正稳定血糖,运动是绕不过去的关键环节。
但问题来了:年纪大了、腿脚不灵便、基础差,运动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难啊。难道糖尿病人就只能躺平等血糖升高吗?
当然不是!钟南山院士推荐的这三种运动,难度低,效果实在,关键是——人人都能做。
我们先把话说透:糖尿病并不是只和“甜食”有关。
本质上,糖尿病是身体“用不好糖”了。吃进去的碳水化合物(米饭、馒头、面条这类)变成葡萄糖,正常人靠胰岛素“搬运”到各个细胞中去用。
但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要么不够,要么不灵,糖就堆在血液里,血糖自然就高了。
这时候,运动的作用就来了。
运动可以让肌肉“主动开门”,不靠胰岛素也能把血糖吸进来用掉,相当于给身体开了一个“逃生通道”。
第一种运动,叫做“饭后散步”。
别小看这简单的三四个字。很多人吃完饭就坐下刷手机、看电视,其实这是血糖飙升最快的时候。
饭后30分钟血糖会达到高峰,如果不动,胰岛素负担就会非常重。
而坚持饭后散步15到30分钟,哪怕只是在小区楼下遛遛弯、绕着客厅慢走,都能显著降低饭后血糖。
就像洗完碗要及时关水龙头一样,饭后散步就是“及时关血糖”的动作。
第二种运动,是“太极”。太极不是老年人的“广场舞”,它其实是一种节奏缓慢却非常精准的全身运动。
动作缓,但对核心肌群、身体平衡、呼吸节律的锻炼都非常全面。
研究发现,练太极超过12周的人,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都有明显改善,而且还有助于改善睡眠、减轻焦虑。
最重要的是,太极对关节、心肺压力都很小,特别适合中老年糖尿病患者。
第三种运动叫“肌肉力量训练”,听起来吓人,其实很简单。
不是让你去举铁,而是通过一些简单的动作,比如靠墙坐、椅子起立、手握水瓶做小幅度弯举,锻炼的是大肌群的力量,尤其是腿部和核心。
为什么要练肌肉?因为肌肉是人体消耗血糖的“主力军”。
肌肉越多,血糖的“去处”就越多。而随着年龄增长,肌肉容易流失,血糖就更容易“无处安放”。
糖尿病人练肌肉,就是在给身体开出更多“消糖窗口”。
说到这里,很多人心里还是会打退堂鼓:我年纪大了,膝盖不好,体力差,能不能不运动?
说实话,这种理由听起来像借口,实则是慢慢走向病情加重的过程。
我们不是要求你去跑马拉松,而是从“能做的”开始。
哪怕每天只是在饭后坚持走15分钟,哪怕只是站起来做几个靠墙深蹲,只要开始动,身体就会给你正向反馈。血糖稳了,人不累了,心情好了,连睡觉都香了。
这些变化,不是药物能完全替代的。
为什么钟南山院士反复强调运动对糖尿病的意义?因为他看得多、经历得多。
很多糖尿病患者不是死于血糖高,而是死于并发症——肾坏了、眼瞎了、脚烂了,最后生活质量一落千丈。
而运动,是唯一不花钱、风险低、效果稳的干预方式。
并不是随便动一动就能见效。要想控制好血糖,运动需要“科学三要素”:频率、强度和时间。
频率就是每周至少5次;强度是微微出汗、呼吸加快但还能说话;时间控制在每次30分钟左右。
这三种运动,刚开始可以任选一项,坚持下来后可以交替进行,形成一个“动静结合”的习惯系统。
就像种树一样,开始慢一点没关系,关键是你得种下去。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你本身合并有心脏病、高血压等情况,务必要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合的运动形式。
不要盲目模仿别人,量力而行才是最稳妥的方式。
很多人得了糖尿病之后,心理上会有一种“放弃感”:反正都得了,随它去吧。但你要知道,糖尿病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
这个病不会立刻要命,但它像一根慢慢勒紧的绳子,一点点消耗你的健康和尊严。
而运动,就是剪断这根绳子的剪刀。
从现在开始,不管你是刚查出血糖高,还是已经吃药多年,都可以尝试重新建立和身体的连接。
每天给自己半小时时间,去散步、去练太极、去做一些简单的肌肉练习,这是对血糖的管理,更是对生活的尊重。
糖尿病是可控的,但前提是你愿意动起来。别等到血糖失控、并发症找上门才追悔莫及。
身体的账,从来不会失算,今天偷的懒,明天都会翻倍还。
别再犹豫了。
动一动,血糖就会听话一点;每天坚持一点,未来就会好很多。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参考文献:
[1]钟南山. 慢性病防控与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广[J]. 中华全科医学, 2023, 21(3): 241-243.
[2]王志强, 李菲菲, 张晓琳. 运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的系统评价[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24, 24(4): 456-462.
[3]李明, 陈洁, 杨帆. 太极拳干预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25, 44(2): 18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