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最严重的糖尿病(最严重的糖尿病能活多久)

环球网 0
文章目录:

OMG!25岁姑娘血糖飙升至常人16倍!生命危在旦夕,起初症状像肠胃炎

浙江海宁一位25岁姑娘

血糖高出正常人上限值16倍!

意识模糊、急性肾功能衰竭!

生命危在旦夕……

医生都惊了!

一查竟是得了这种病!

呕吐、腹痛到意识模糊被送急诊

姑娘到底经历了什么?

“97.3毫摩尔/升!”当看到血糖计上这个“逆天”的数字,在场的医生都睁大眼睛,发出惊叹。

97.3毫摩尔/升是个什么概念呢?

正常人的空腹全血血糖值应该在3.9至6.1毫摩尔/升之间,这意味着,血糖值达到正常人血糖值上限的16倍多,而将血糖推至“登峰造极”的是海宁一位25岁的年轻姑娘小李(化名)。

呼吸急促、意识模糊、酮症酸中毒、急性肾功能衰竭……小李被送进海宁市中心医院急诊室,接诊的内分泌科主任郑恂说,当时情况非常紧急。

12月11日下午,记者在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病房见到小李时,郑医生正在为她做检查。

小李老家在陕西,看上去有点瘦,她告诉记者,以前自己的身体状况还是不错的,很少感冒。

可就在前几天,小李出现了口干、多饮的情况,她以为是吃了咸菜导致的口渴,所以也没放心上。没想到,后来小李就出现了呕吐、肚子痛的症状,“一天吐了十多次,连喝水都吐,太难受了!”

小李起初以为她得的是急性肠胃炎之类的疾病,还在家附近的卫生院挂过盐水。

第二天,小李的情况越来越糟糕,出现意识模糊等症状,家人急忙将她送往市中心医院急诊室。

抽血报告出来后,医务人员也很吃惊,血常规、肝肾功能的化验单上有很多指标异常,尤其是血糖、肌酐等指标。

“血糖高,血压下降、电解质紊乱、血肌酐上升、横纹肌溶解,提示代谢紊乱非常严重,病人生命危在旦夕。”郑医生介绍。

小李入院后,医生对她采取补液、胰岛素降糖等各种积极的治疗措施。经过一段时间住院治疗后,她的各项指标趋于正常了。

小李到底得了什么病?

经过诊断后,原来小李得的是比较少见的暴发性I型糖尿病,并伴发急性肾功能衰竭、酮症酸中毒,横纹肌溶解症等严重情况。

据介绍,暴发性1型糖尿病是由日本学者Imagawa等首先提出的,临床表现为发病突然、症状明显、进展迅速、病情危重,是一种特殊类型的1型糖尿病。

郑医生表示,“暴发性1型糖尿病目前的发病机制并不清楚,可能与病毒感染和自身免疫有关。患者起病前大多有流感症状或胃肠道症状。”

经过积极治疗后,小李的各项指标慢慢地降了下来,血糖接近正常范围。遗憾的是,由于小李的胰岛功能丧失,不得不终生进行胰岛素治疗。

“暴发性1型在临床上并不多见,主要发生在成年人身上。”郑医生介绍,一般来说,糖尿病分为1型和2型,1型糖尿病起病年龄更早,症状更重,而2型糖尿病往往起病隐匿,很多患者经常到体检的时候才发现血糖已经很高了。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年轻?

这几种生活方式易致病

如今,糖尿病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了

最新的糖尿病相关数据统计显示

我国的糖尿病发布率呈现年轻化趋势

郑医生认为,除了家族遗传外

最关键的就是与人们的不良生活习惯有关

医生总结了几点,

赶紧对照一下你有没有“中招”!

01 吃得多 动得少

现在不少年轻人喜欢吃快餐店的高蛋白、高脂肪食品,喜欢将饮料当作水喝。

出门坐车或者开车,平常很少运动,天热就打开空调,很少出汗。

02

不吃早餐 夜宵“恶补”

这是上班族的通病,早上起得晚,空着肚子去上班,晚上找朋友吃一顿夜宵。殊不知,这也是诱发糖尿病的因素之一。

(网络图)

一日三餐是生理需要,如果饮食不规律,血糖一直波动,容易出现糖代谢紊乱。

03

熬夜、精神压力大

熬夜、精神压力大容易导致内分泌失调,而糖尿病属于内分泌系统疾病,一旦内分泌系统受损,患病的几率也就增加了。

(网络图)

04

喜欢吃含糖的食品

多项研究显示,常喝加糖饮料或加糖果汁饮料,都能增加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

另外,高血脂、高血压、免疫力低下等人群也越来越年轻化。医生提醒,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从年轻时候开始,而身体的保养,更需要提早进行。

医生说:“特别是一些年轻体壮的人,认为自己身体很好,平时有不适觉得熬熬就过去了,不及时去医院检查,结果等到实在撑不住的时候,体内的代谢紊乱往往已经非常严重了。”

很多人以为,

糖尿病患者能吃的东西少之又少,

其实合理制定饮食菜单,

少食多餐,

才是“控糖”的关键!

责编:刘倩

糖尿病患者注意:出现这3种表现,可能是严重并发症的信号

健康人的血液就像清澈的溪流,带着营养顺畅地滋养全身器官;

可对长期血糖失控的糖尿病患者来说,血液更像浑浊的污水。

就像泡在浓盐水里的蔬菜会脱水变质,我们的器官长期“泡”在高糖环境中,也会悄悄受损。

临床上,超过60%的糖尿病患者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并发症,而这些并发症正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残疾或早逝的主要原因。

今天就来聊聊,当身体出现哪些信号时,可能是严重并发症在“报警”。

身体出现这3种表现,警惕严重并发症

1.腿部问题

遇到过一位58岁的糖友,说自己最近走路总觉得腿酸,走500米就得停下来歇会儿,脚还总发凉

检查后发现,他的下肢血管已经严重狭窄,属于糖尿病足早期。

糖尿病患者的腿部问题,大多和“血管 神经”双重损伤有关:高血糖会让下肢血管变窄甚至堵塞,导致腿部供血不足,出现发凉、间歇性跛行

同时损伤周围神经,让脚对疼痛、温度不敏感——哪怕扎了钉子、烫了水泡也没感觉,很容易发展成溃疡。

如果发现脚麻、皮肤颜色变紫、伤口老不愈合,一定要马上做下肢血管超声检查。

2.视力问题

“医生,我最近看东西像蒙了层雾,是不是老花眼了?”62岁的糖友张阿姨来就诊时,已经有3年视物模糊的情况。

检查发现,她的眼底血管已经出现渗漏和出血,属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4期。

眼睛里的视网膜血管非常纤细,最经不起高血糖的“浸泡”。

早期可能只是看东西变形、有黑影,但若不干预,血管会逐渐闭塞、新生血管乱长,最终可能在短短几个月内失明。

国际糖尿病联盟统计,糖尿病患者患病10年以上,视网膜病变发生率超过50%;而我国数据显示,约25%的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时就已有眼底病变。

记住,视力突然下降、看东西有闪光感,一定要在2周内做眼底检查。

3.神经问题

不少糖友会说“手脚像戴了手套、穿了袜子一样发麻”,这其实是周围神经受损的典型表现。高血糖会破坏神经纤维,导致手脚对称性麻木刺痛,尤其晚上更明显。

但更危险的是自主神经受损,有的人吃完就吐、腹胀便秘交替,是胃肠神经出了问题;有的人一活动就心慌、血压忽高忽低,可能是心血管神经受损;

还有的男性出现性功能障碍,也可能和神经病变相关。

如果手脚麻痛持续超过1周,或出现不明原因的胃肠、心脏不适,要及时做神经传导检查。

糖尿病人一定会出现并发症吗?

不一定!并发症的发生,和血糖控制好坏、患病时间长短、是否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等密切相关。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显示,只要把糖化血红蛋白(反映长期血糖的指标)控制在7%以下,并发症风险能降低50%-70%;

而那些坚持规范治疗、血糖长期达标的患者,甚至能终身不出现明显并发症。

但如果放任不管,血糖忽高忽低,那么患病5年以上,并发症发生率会直线上升。

这也是为什么医生反复强调“控糖不是为了一时舒服,是为了十年后还能正常走路、看清东西”。

糖尿病人如何科学预防并发症?

1.严格监测血糖

每天至少测2次血糖(空腹 餐后2小时),每周查1次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值<7%)。

家里备个血糖仪,就像备体温计一样,发现血糖持续超过13.9mmol/L,要及时找医生调整方案。

2.坚持健康饮食

不是“少吃糖”这么简单,重点是控制总热量,比如每天主食(米饭、馒头)不超过5两,多吃绿叶菜、杂豆,肉选鱼、鸡等白肉,少吃肥肉和油炸食品。

记住,粥、汤面升糖快,尽量换成杂粮饭;水果选苹果、梨,每次不超过200克,放在两餐之间吃。

3.科学规律运动

每天走走路就有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每天快走30分钟,或跳广场舞、骑自行车。

运动时别空腹,避免血糖过低;如果脚有麻木感,选游泳、坐式健身器,减少腿部压力。

4.规范合理用药

有的糖友觉得“没症状就不用吃药”,这是大错特错。

降糖药(包括胰岛素)的作用是维持血糖稳定,擅自停药会让血糖剧烈波动,对器官的伤害比持续高血糖更严重。

有肝肾功能问题的患者,要定期复查,让医生调整用药。

5.定期全面体检

糖友每年必须做这5项检查:眼底检查(看视网膜)、尿微量白蛋白(查肾脏)、下肢血管超声(防糖尿病足)、血脂四项、血压监测。

尤其是患病超过5年的患者,每半年加查一次颈动脉超声,及时发现血管斑块。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并发症的忽视

糖尿病最可怕的是并发症,让你从头“伤”到脚

糖尿病是一种因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以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而引起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

糖尿病本身不一定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伤害,但其并发症高达100多种,遍及全身,心、脑、肾、眼、下肢等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均可受累。因此,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十分重要。

糖尿病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1型糖尿病:主要发生于青少年或儿童。其特征是人体缺乏胰岛素分泌能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2型糖尿病:主要发生在成年人,是由于人体无法有效利用胰岛素造成。

糖尿病的5种常见并发症

01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高度特异性的微血管并发症,有极大的可能性出现失明。常见的病变有虹膜炎、青光眼、白内障等。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是因为糖代谢紊乱会造成视网膜毛细血管的舒缩调节功能失常,血管周细胞凋亡和血管基底膜增厚;另外,糖尿病患者的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高、血液黏度增高、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等因素,也会加重视网膜组织的缺氧,从而引起糖尿病眼病。

02 糖尿病性心脑血管病

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冠状动脉疾病。研究发现,糖尿病成人发生心脏病和脑出血的危险比健康的人高2~3倍。

在高血糖状态下,血管的内皮细胞会被直接损害,释放炎性因子,而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还有油脂就会聚集在损伤部位。最后血小板也在此处聚集,就形成动脉里的“斑块”,造成了管腔的狭窄。这种血管损害弥漫分布于血管任何地方,造成动脉粥样硬化弥漫性改变,引起血管弥漫性破坏、狭窄。

糖尿病患者还常有多种冠心病危险因素存在,如高血压、高血脂、中心性肥胖等。

03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

糖尿病神经病变最常见的类型是慢性远端对称性感觉运动性多发神经病变,发病率很高。

这种疾病是我们肢体末梢神经的病变引起的,也就是身体四肢较远端的神经发生了病变。末梢神经距离中枢神经位置较远,传导的距离较长,血供相对较差。而血糖高本身就会导致人体吸收的糖分不能正常进入各种组织细胞,导致细胞呈饥饿状态。这样一来,造成了末梢神经细胞营养不良,时间长了还会萎缩,所以更容易受到损伤。在高血糖状态下,神经细胞、神经纤维易产生病变。临床表现为四肢自发性疼痛、麻木感、感觉减退。

04 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患者肾衰竭的主要原因。在糖尿病肾病早期,主要表现为尿中白蛋白排泄轻度增加即微量白蛋白尿,逐渐进展至大量白蛋白尿和血清肌酐水平上升,最终发生肾衰竭,需要渗透或者肾移植。

05 糖尿病足

足部是糖尿病这个多系统疾病的一个复杂的靶器官。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治疗费用最高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可以导致截肢。糖尿病患者下肢截肢的相对危险性是非糖尿病患者的40倍。大约85%的截肢是由于足溃疡引发的,15%左右的糖尿病患者会在其一生中发生足溃疡。

糖尿病病人因末梢神经病变,下肢供血不足及细菌感染,常会引起足部疼痛、溃疡、肢端坏疽等病变,统称为糖尿病足。

糖尿病早期临床表现

对于糖尿病并发症,预防重于治疗,早治胜于晚治。当出现下列情况,应该考虑患糖尿病的可能性:

1. 小便次数增多,多到夜间影响睡眠;

2. 口渴、口干;

3. 长期、持续的疲乏无力、肌肉酸痛、肢体水肿,而且感觉迟钝;

4. 手足皮肤感觉异常,如蚁行感、麻木感、针刺感或刺痛;

5. 餐前易出现心慌、饥饿感明显、出汗、颤抖等症状,进食后即可缓解;

6. 经常或反复发生感染,如呼吸道、泌尿道感染,皮肤毛囊炎、疖肿、痈和真菌感染等;

7. 伤口愈合缓慢;

8. 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或女性阴道炎。

糖尿病并发症前的4种筛查

糖尿病早期临床症状并不明显,因此学会识别糖尿病并发症的早期信号十分重要,但更要重视对糖尿病并发症的早期筛查,有利于糖尿病人进行有计划的定期筛查。

01 糖尿病眼病的筛查

糖尿病眼部并发症主要与病程和血糖状况有关。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年做一次眼部的检查。

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建议:

青春期前或青春期诊断的1型糖尿病在青春期开始(12岁后)筛查眼底,此后每年一次;

2型糖尿病人应在确诊伊始筛查眼底,每年随诊一次。如果被检查出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那么患者就需要三个月到半年去查一次眼底。

02 糖尿病心血管病的筛查

许多糖尿病人由于存在神经病变,当心绞痛发作或出现急性心梗时,往往没有明显的心前区疼痛,而常常表现为“无痛性心梗”,很容易漏诊或误诊,猝死率较高。

因此,糖尿病人没有心脏病症状并不说明心脏就一定没有问题,定期进行心血管筛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等等)非常必要。

需注意的是,糖尿病容易合并血压或血脂异常,加重心血管损害,因此也要进行血压、血脂的检测。

03 糖尿病肾病的筛查

约30%~40%的1型糖尿病患者,以及20%左右的2型糖尿病患者,会发生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早期,往往只有少量的小分子蛋白漏出,患者通常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普通尿常规检查也可完全正常。但临床可通过检测尿微量白蛋白发现早期糖尿病肾病。

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的标准是:尿微量白蛋白≥20微克/分或30毫克/24小时,即可诊断。2型糖尿病确诊的同时,以及1型糖尿病病程5年以上者均应该开始该项筛查,建议每半年检查一次。

04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及足病的筛查

糖尿病足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致残性慢性并发症,定期筛查非常必要。

彩色超声多普勒探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外周血管病变。一般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半年到一年进行一次系统的足部检查。

作者:李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