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没有症状(糖尿病没有症状能治好吗)
误区二:糖尿病没有症状就不需要治疗?
科普【误区二:糖尿病没有症状就不需要治疗?】众所周知,有些糖尿病患者,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常常没有明显的症状,体检时才查出患有糖尿病。因此,他们便自认为没有症状就不需要治疗,或在治疗上“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殊不知,这样做危害极大。正解:虽然没有糖尿病症状,但高血糖对患者机体的损害已经存在。如果血糖没有控制或控制不良,高血糖就会不停地侵蚀机体的组织器官,严重时可导致患者出现各种并发症。因此,一旦患者被确诊为糖尿病,无论有无症状都要坚持进行正规、科学、合理的治疗。除坚持服用降糖药物、定期检测血糖外,还要适当地控制饮食、坚持运动以及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血糖并减少并发症。(via 养生中国)
来源: 广东12320
不痛不痒,却得了糖尿病?原来身体这些症状早没察觉
一说起糖尿病,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狗狗身边朋友就有三个患病的。
这糖尿病一旦确诊,意味着血液中的葡萄糖超出了正常范围。
听着仿佛没什么,但在专业医生眼中,糖尿病就是慢性癌症。
可想它的危害有多大!
而想要良好的防治糖尿病,关键在于一个“早”字,早发现早治疗。
临床上,大家都知道糖尿病患病有典型的临床表现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下降。
但狗狗问过身边的朋友,他们被确诊时,可都没有出现这些典型症状,有些反而出现了一些跟糖尿病看似无关的症状。
你以为他们是特例?其实现如今糖尿病患病的早期症状很多都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三多一少了。
不过,糖尿病也不是一点痕迹不可寻,就是需要大家有意识的去注意身体,察觉它发出的警报了。
接下来你将看到:
1.糖尿病有哪些早期症状?
2.糖尿病高危人群有哪些?
糖尿病高危期
这里所说的高危期主要针对的是2型糖尿病。因为1型糖尿病具有发展过程快,发病突然的特点。
而2型糖尿病的发展会经过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一般可达数年。
所谓的高危期,其实也是糖尿病前期,也称为糖耐量受损。一般这段时间没有任何症状,患病者往往对此毫不知情。
但如果这段时间不进行干预,每4个糖尿病前期人中就有1~3个会在10年内进展为糖尿病。
有大数据显示,中国成年人的糖尿病发病率约为11%,而近36%的成年人正处于糖尿病前期。
那么糖尿病早期有哪些症状呢?
1.皮肤干燥、瘙痒
这里所说的皮肤干燥,不是秋冬干燥那般,而是涂抹身体乳也没办法缓解的皮肤问题,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考虑血糖的影响。
糖尿病发痒部位多集中在手脚和小腿,女性则会经常出现外阴瘙痒。
2.视力变化
血糖升高会引起体内液体的变化,导致视力不稳定。
这种变化可能是变好甚至不需要佩戴眼镜,但大多视力会下降或眼前出现黑影。
很多人碰到这种情形,会认为可能是年老眼花,或者是老年白内障,殊不知很可能就是高血糖引起的视网膜病变。
3.伤口久不愈合
伤口不易愈合可以算是糖尿病典型的症状之一。
由于糖尿病患者一般都存在外周血管病变,所以伤口周围组织的血供会受到影响。
加之,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差,高血糖又有利于致病菌生长,常使尿路、下肢皮肤、阴道等反复发生感染,久难痊愈。
4.睡眠障碍
很大一部分的2型糖尿病患者都有轻度或中度的睡眠呼吸紊乱,且多表现为睡眠呼吸暂停。
白天感到疲倦嗜睡、夜晚睡觉鼾声过大的人最好检测一些血糖水平。
5.餐前饥饿
糖尿病初期,有些病患会出现餐前低血糖、饥饿难忍的症状。
这主要是因为由于胰岛素分泌延迟、与血糖的变化不同步,导致餐后血糖达到高峰时,胰岛素还没来得及大量分泌;
而等到胰岛素分泌达到高峰时,又正好出现在下一餐前,从而导致出现低血糖和饥饿状态。
除了上面说的几个症状外,像性欲减退,性功能出现障碍、肢体有麻木感、针刺感等都是糖尿病早期的症状。
如果大家或身边的人有类似症状,不要猜疑,可选择化验血糖来确诊是否为糖尿病。
但如果血糖比常人高,但还未达到诊断标准的话,则是糖耐量减低。这类人群一定不能小觑病情。
因为这类人群10年后有半数可发展为糖尿病。
当然,除了确诊的或者出现糖耐量减低的人群外,其实下面这些糖尿病高危人群也需多加注意和预防。
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就指出,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包括:
1.直系亲属中有糖尿病患者
当父母或同胞兄弟姐妹有一位有糖尿病患者时,其患病风险是一般人群的3倍;
如果父母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时,其患病风险可达一般人群的6倍。
2.超重、肥胖或腰上赘肉很多
体重指数BMI≥24都属于超重,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的人群都需要注意预防糖尿病。
这类肥胖者一般胰岛素受体不敏感,胰腺的负担重。
另外,如果你体重并未超重,但四肢肉比较松软,看起来也比同样体重的人显得胖的话,同样也需要注意预防。
3.年龄40 岁人群
人过中年之后,胰岛素的受体会开始老化,容易发生胰岛素抵抗。
有数据显示,年龄每增加10岁,糖尿病的患病率增加68%。
4.饮食习惯不当
主食比菜吃的多,而且以白米饭、白馒头、白面包这类精细面食为主,又从不吃杂粮。
烧菜喜欢放多油,日常还喜欢吃甜食、饮料等。
如果你日常是这样的饮食习惯,也得多注意血糖问题。
5.饭后易疲倦
很多人饭后有疲倦感,但一般都不会特别严重。如果发现自己饭后特别容易犯困,要小心了。
另外,容易低血糖,偶尔进食不及时就特别感觉饿的朋友也需注意。
6.久坐不运动
日常不喜欢运动,活动量小,体能比较差,上楼梯都会觉得费力人群。
7.女性怀孕时有妊娠糖尿病史,或者有巨大儿(≥4kg)生产史者。
上面这几点中,只要占了其中两条,你就要注意了。你极有可能成为糖尿病候选人。
另外,狗狗还没有把高血压、高血脂患者加上。因为三高都属于心血管慢性疾病,病原上都有相通的地方。
所以更得多注意了。
聊到这,狗狗想说糖尿病除了有一定的遗传性,其实大多还是不良的后天饮食习惯导致的。
所以,只有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预防糖尿病,还是其他疾病最为有效的良药。
总结
1.那么糖尿病早期有哪些症状呢?
皮肤干燥、瘙痒
视力变化
餐前饥饿
睡眠障碍
伤口久不愈合
2.糖尿病高危人群有哪些?
直系亲属中有糖尿病患者
超重、肥胖或腰上赘肉很多
年龄40 岁人群
饮食习惯不当
饭后易疲倦
久坐不运动
女性怀孕时有妊娠糖尿病史
参考文献
[1]小周, 糖尿病早期症状勿轻视 [J]农村科学实验. 2017.1:37
得了糖尿病不痛不痒?它可能就是这样要了你的命!
一提起糖尿病,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似乎谁的身边总有那么几个糖尿病人,就那么不痛不痒地过着,让大家觉得糖尿病好像也并没有多可怕。
然而,真正可怕的其实并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它的并发症:
67岁的老张患糖尿病快8年了,平时血糖控制地马马虎虎,偶尔高一点他也不当回事儿。
上周六,老张和几个朋友聚会,酒过三巡后,突然出现胸闷、气短、大汗淋漓的症状,朋友拨打“120”送到医院,一查心电图,提示心肌梗死,病情十分凶险。经过医生全力抢救,总算脱离了生命危险。
老张的朋友们都纳闷,说除了血糖高,没听说老张心脏有什么毛病啊,怎么还突然心梗了呢?
其实,有很多像老张这样的糖尿病患者,起初以为仅仅是其他部位的病变,到医院就诊后才知道,其实“病根”在糖尿病上。
像老张这样的心血管疾病就是糖尿病并发症的一种,而糖尿病并发症的危害远远不止这一种。
今天是11月14日,联合国糖尿病日,我们就接着这个日子好好说说糖尿病并发症的真相是什么~
大血管病变是“第一杀手”
中日医院内分泌科教授杨文英表示,在所有的糖尿病并发症中,大血管疾病是患者的“第一杀手”。大血管病变主要涉及两个器官:大脑和心脏,比如中风、冠心病、心梗等。在中国,第一位是脑血管疾病,其次是冠心病。
调查资料显示,约80%的成人糖尿病患者会发生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的糖尿病并发症如动脉粥样硬化,可使用B超检测颈动脉或其他大血管部位,来判断血管是否有增厚、斑块和狭窄。
但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心脑血管病早期没有症状。由于同时患有神经系统障碍,即使有心绞痛,也没有疼痛的感觉。明明缺血,但不感觉疼;明明有心梗,却没有症状。这是十分危险的。
因此,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的糖尿病患者,应特别注意大血管病变。多项国际大型研究显示,心脑血管疾病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
微血管病“伤不起”
在微血管并发症方面,糖尿病眼病是最常见的一种,表现为视物模糊、双眼视力缩小、视力减退、眼前黑影、眼底出血等。一旦发现自己视力减退、看东西模糊,必须尽快去医院检查。
如果眼底病变血管已经处于出血前的增殖性病变,建议做激光治疗,一定要遵循医嘱,否则眼底大面积出血就会导致失明,无法挽回。
糖尿病肾病也十分常见,糖友的血糖、血压控制不好,肾功能就出现减退甚至肾衰竭。这个过程一般需要15~20年。由于糖尿病肾病具有不可逆性和治疗的困难,所以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进行肾功能检查,至少一年做一次。
此外,花费最大、最严重的是糖尿病足,糖尿病足是由于长期供血不足造成。一只糖尿病足,最基本的治疗费用也要2万~3万元。50%的糖尿病足最终不得不截肢。
早预防看“糖化”
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率与糖化水平密切相关,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显示,以糖化来评价血糖长期控制的好与坏,一旦把糖化从较高水平控制成合理水平时,会显著降低并发症和死亡风险。
糖化血红蛋白(简称“糖化”)是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而成,英文代号为HbA1c。“糖化”是一个评价血糖控制情况的重要指标,可以有效反映患者近一段时间内(8~12周)的血糖是否达标。
经过统计学计算,“糖化”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可以使糖尿病相关风险下降20%,死亡率减少1/5,心梗发生风险减少15%,微血管病变减少30%~40%以及外周血管病变43%。定期做糖化检测很重要,建议每3~6个月测一次,小于6.5%达标,高龄老人应小于7%。
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的发展当然很重要,但对于大多数健康人来说,预防糖尿病才是最重要的。
糖尿病防控N手抓
得了糖尿病,越早控制越好,早期控制比不控制获益大得多。
1. 初诊患者可以使用胰岛素。什么症状也没有,但一查血糖很高的人叫初诊患者,与口服药相比,早期用胰岛素,降糖效果更明显。胰岛素是降糖最明确、最快的办法。
2. 糖尿病可引起心肌炎症和冠心病,患者须定期查心电图。当心电图无异常时,可每半年检查一次;当心电图有异常或伴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情况,应严密观察。
3. 如果患者大于40岁或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蛋白尿等高危因素时,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防血栓,只要没有胃出血倾向,每天1片100毫克剂量非常值得推荐。
4. 除了血糖要达标,血压和血脂也要达标。糖尿病患者的血压达标值应是130/80毫米汞柱,至少也要140/90毫米汞柱。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时更容易导致失明。减少高脂饮食,加强运动。糖友应根据病情选择锻炼方式,快走是最佳方式,此外,也可选择慢跑、骑脚踏车、游泳等,建议1次运动不少于30分钟,每周运动不少于5次。
5. 早期糖尿病为了防止视网膜病变,每年都应检查一次眼底。眼底病变发展到Ⅱ、Ⅲ期时,应每3至6个月检查一次眼底。
6. 预防肾脏并发症,糖友应该严格遵循低盐饮食,适当限制钾和蛋白质的摄入。一旦出现蛋白尿,就要严格控制蛋白质的摄入。还要保证充足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摄入。糖尿病病程超过5年,须经常查尿常规或微量白蛋白尿,每半年至一年进行一次复查。
7. 同时,糖尿病患者要爱护双脚,穿舒适透气性好的袜子和宽松的鞋,要用流动的水洗脚而不能泡脚,防止霉菌进入裂口造成感染。
北京市为了防控糖尿病也一直做着努力,在2017年底正式加入由国际相关企业和部门发起的“城市改变糖尿病”计划,并成为中国项目伙伴城市之一。
由北京市糖尿病防治办公室具体负责,在东城、通州两个区选取建国门等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干预社区,利用“决策树模型”对社区居民进行高危人群筛查,发现糖尿病前期患者和糖尿病患者,采用网络技术平台和远程会诊模式,建立“医院-社区-患者”数字化实时沟通及管理平台,强化对糖尿病前期患者和糖尿病患者的管理。
将通过3年时间,围绕糖尿病认知及管理状况、糖尿病防治宣传教育、社区糖尿病患者规范化治疗和管理等方面,评估糖尿病防控管理的效果。
编辑:lynne
封面图片: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