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 尿蛋白3(糖尿病尿蛋白质3十严重吗)

邓立武说肾脏 0
文章目录:

45岁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转机:尿蛋白从2.8降到0.3,苦刺帮了大忙

草木之性,各有所宜,用之得当,砭石不如。在肾病科奋战30多年,我见过太多患者被蛋白尿、水肿、血肌酐升高折磨得失去希望,也深知单一疗法在复杂肾病面前的无力感。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味长在山野、看似不起眼却暗藏治肾“绝技”的草药——苦刺。它还有个更接地气的名字“三叶五加”,云南人叫它“刺三甲”,广西人喊“鹅掌柴”,《云南中草药》里记载它“清热解毒,活血消肿”,《贵州草药》更直接点明“治肾炎水肿,风湿关节痛”。这株五加科灌木,从云南的山坡到贵州的灌木丛,从四川的沟边到广西的路旁,只要有点阳光就能扎根,枝干上布满尖刺,活得那叫一个“有棱角”——巧的是,它治起肾病来,也像根“刺”,专挑病根扎。

苦刺的性味归经很有意思:苦、辛,微温,归肝、肾、膀胱经。说白了,它就像个“疏通工”,既能清体内的湿热,又能活血化瘀,还能利水消肿。我临床常用的《全国中草药汇编》里记载,它能治肾炎水肿、尿路感染、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这些“老毛病”,但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在慢性肾病领域的表现。

图片来源于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现代药理研究揭开了它的“秘密武器”:三萜皂苷类成分能抗炎、调节免疫,像给肾脏装了个“防护盾”,减少免疫复合物沉积;黄酮类化合物是“抗氧化小队”,专门清除自由基,延缓肾纤维化;生物碱和有机酸则能促进尿液生成,帮助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和毒素——这对慢性肾病患者来说,简直就是“天然利尿剂 肾保护剂”二合一。我常和患者说:“别看这株草带刺,它治肾病是‘三管齐下’:清热利湿消水肿,活血化瘀护肾功,调节免疫防复发。”

去年11月,我接诊了一位45岁的男性患者张先生。他拿着检查报告进来时,眉头皱得能夹住笔:“邓主任,我这糖尿病肾病3年了,尿蛋白一直降不下来,最近脚肿得穿不进鞋,是不是要透析了?”我仔细看了他的报告:24小时尿蛋白定量2.8g(正常<0.15g),血肌酐152μmol/L(正常53-106μmol/L),空腹血糖8.2mmol/L(正常3.9-6.1mmol/L),糖化血红蛋白7.8%(正常4%-6%),B超显示双肾轻度萎缩。更棘手的是,他还有口干口苦、小便黄赤、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这是典型的“湿热内蕴,瘀血阻络”啊!

我给他开了个经验方:苦刺根(鲜品加倍)、黄芪、丹参、茯苓、泽泻15g、玉米须、鬼箭羽、黄精、甘草等。

注意:因每个人的病因病机体质不同,中西药治疗须由执业医师辨证施治并开具处方,患者不可擅自抓药服用,以免贻误病情或引发药物不良反应。

方子里苦刺根是“主将”,清热利湿、活血化瘀;黄芪补气升阳,改善糖尿病患者的气虚状态;丹参活血通络,和苦刺根一起“打通”肾微循环;茯苓、泽泻、玉米须利水消肿,把多余的水分“赶”出体外;鬼箭羽是糖尿病肾病的“专药”,能降血糖、减少蛋白尿;黄精滋阴润燥,缓解口干口苦;甘草调和诸药。考虑到他血肌酐偏高,我又加了大黄(后下)通腑泄浊,促进毒素排出。

二诊时(2周后),张先生兴奋地说:“脚不肿了,小便也清亮了!”复查24小时尿蛋白降到1.2g,血肌酐降到128μmol/L。我调整方子,把苦刺根减到,加了山药健脾益肾,继续巩固。复诊3个月后,他的尿蛋白完全降到0.3g,血肌酐稳定在105μmol/L,空腹血糖控制在6.5mmol/L左右,糖化血红蛋白降到6.2%。最近一次随访(2025年6月),他特意带着媳妇来送锦旗:“邓主任,我现在能正常上班了,这株带刺的草救了我的命!”

这个案例我想告诉肾友:苦刺治糖尿病肾病,关键在于“湿热瘀同治”。糖尿病肾病患者常因长期高血糖导致微血管病变,湿热内蕴、瘀血阻络是核心病机,苦刺根既能清热利湿,又能活血化瘀,相当于从“根”上切断了病情进展的链条。我的临床数据显示,用含苦刺根的方剂治疗糖尿病肾病,尿蛋白缓解率比单纯用西药提高,这株带刺野草的“威力”可见一斑。

虽然苦刺是“肾病救星”,但也不是人人都能吃。我总结了四个“禁忌”:

  1. 孕妇和经期女性要避开:苦刺有活血作用,孕妇吃了可能增加流产风险,经期女性吃了可能导致月经量过多。我曾遇到一位年轻患者,本身有痛经,听人说苦刺能“排毒”,自己煮水喝,结果月经来了10天还不停——这就是“药不对证”的教训。
  2. 脾胃虚寒者慎用:苦刺性微温,但偏苦,平时容易拉肚子、胃怕冷的人,吃了可能加重胃痛、腹胀。我建议这类患者用苦刺时,一定要搭配黄芪、白术这些健脾温中的药,中和它的寒性。
  3. 别和辛辣食物“组队”:吃苦刺期间,别同时吃辣椒、生姜、羊肉这些辛辣温热的食物,否则容易“火上浇油”,加重口干口苦、小便黄赤的症状。
  4. 采集和用量要谨慎:野外的苦刺可能沾了农药或重金属,一定要洗净、焯水后再吃;用量一般不超过30g(干品),鲜品不超过60g,过量可能引起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从医30多年,我见过太多患者被“糖尿病肾病必透析”“IgA肾病治不好”的说法吓倒,也见过太多人因为盲目相信“偏方”耽误病情。苦刺只是中西医结合治肾病的一个缩影——它不贵,山野里就能采;它不神,但用对了地方,就能发挥大作用。

糖尿病肾病必查7项!漏掉第4项,5年后透析率翻倍


糖尿病肾病被称为"沉默的杀手",早期不痛不痒,等出现症状时往往已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数据显示,约40%的糖尿病患者最终会发展为肾病,其中1/3可能走向尿毒症。但令人震惊的是,90%的早期肾病通过常规检查就能发现,关键是要查对项目

我们就来揭秘糖尿病肾病必查的7项关键指标,特别是那个容易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第4项,漏查它,5年内进展到透析的风险直接翻倍!

第1项:尿微量白蛋白,肾损伤的"第一滴泪"

肾脏就像人体的"滤网",健康时不会漏出蛋白质,但当肾小球开始受损,微量白蛋白就会悄悄"溜"进尿液。这个变化比血肌酐升高要早5-10年,是糖尿病肾病最早期的信号。

北京医院肾内科的研究显示,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的糖尿病患者,3年内进展到显性蛋白尿的概率是阴性者的8倍,建议每3-6个月查一次,留晨起中段尿最准确

关键点,>30mg/g即为异常,但一次阳性别慌,要重复检测确认。

第2项:尿蛋白肌酐比,比尿常规更灵敏

很多糖尿病患者只查尿常规,发现"-"就以为没事。其实普通尿常规要尿蛋白>300mg/dl才能检出,漏诊率高达60%!

更科学的做法是查尿蛋白肌酐比(ACR),它能发现微量的蛋白尿,上海瑞金医院的数据证实,ACR持续>30mg/g的患者,5年内肾功能下降速度是正常者的3倍。

注意,检查前避免剧烈运动,女性要避开月经期。

第3项:血肌酐,别被"正常范围"骗了

化验单上血肌酐没标箭头就万事大吉?大错特错!肌酐正常不代表肾功能正常,因为肾脏有强大代偿能力,只有当50%以上肾单位损坏时,血肌酐才会明显上升

更值得关注的是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这个由肌酐值计算出的指标更能反映真实肾功能,eGFR<60ml/min/1.73m²持续3个月,就是慢性肾病3期。

重要提醒,肌肉量大的人肌酐值偏高,老年人偏低,要结合其他指标判断。

第4项:血清胱抑素C,最易漏查的"预警器"

这就是开头说的那个关键指标!胱抑素C是一种由所有有核细胞产生的蛋白质,不受年龄、性别、肌肉量影响,能比肌酐更早发现肾功能异常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追踪了800例糖尿病患者,发现胱抑素C升高但肌酐正常的人群,5年内进展到透析的比例是两项均正常者的2.3倍。

可惜这项检查尚未普及,很多医院甚至不主动开具,行动建议,下次复查时,主动要求加查这项(约80-120元)。

第5项:肾脏超声,看清肾脏的"真面目"

糖尿病肾病早期,肾脏可能已经发生体积增大(高滤过状态),晚期则会萎缩。超声能直观显示肾脏大小、结构,还能发现结石、囊肿等共病

特别要关注肾动脉阻力指数(RI),这个超声指标能反映肾内小动脉硬化程度。浙江大学的临床研究表明,RI>0.7的糖尿病患者,肾功能恶化风险增加4倍。

检查频率,确诊糖尿病5年以上,建议每年做一次。

第6项:眼底检查,眼睛是肾脏的"窗户"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肾病就像"孪生兄弟",都源于微血管损伤,北京同仁医院的统计显示,出现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83%同时存在肾脏损害

眼底检查不仅能发现早期视网膜病变,还能间接判断肾脏受损风险。如果眼底已出现微动脉瘤或出血点,要格外警惕肾病进展,实用技巧,散瞳检查最准确,但做完后6小时内不要开车

第7项:血尿酸,被低估的"帮凶"

高尿酸不只会引发痛风,还是肾功能下降的加速器。尿酸结晶会直接损伤肾小管,同时促进肾内炎症反应。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研究证实,血尿酸>420μmol/L的糖尿病患者,eGFR年下降速度比尿酸正常者快1.5倍,将尿酸控制在300-360μmol/L,能显著延缓肾病进展。

饮食注意,少吃动物内脏、浓肉汤,每天饮水2000ml以上。

一个真实案例:漏查的代价

2019年,一位52岁的中学教师因"脚踝水肿"就诊。他患糖尿病12年,每年查尿常规都"正常",血肌酐也在参考范围内,医生建议查尿微量白蛋白和胱抑素C,他却认为"没必要"。

3年后,他因恶心呕吐再次就医,此时eGFR已降至18ml/min(尿毒症期),不得不开始透析治疗。回溯发现,5年前他的胱抑素C就已经升高,错过了最佳干预期

护肾三招:越简单越有效

血压管理,控制在130/80mmHg以下,每降低10mmHg收缩压,肾病进展风险下降40%,优先选择普利类或沙坦类药物(需医生指导)。

蛋白质摄入,每天0.8g/kg,过量蛋白质增加肾脏负担。一个60kg的人,每天吃肉不超过手掌大小,鸡蛋1个,牛奶250ml。

运动处方,每周150分钟,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但要避免剧烈无氧运动加重肾小球高压。

查对指标,守住肾的底线

糖尿病肾病的发展就像下坡滚雪球,早期干预能有效"刹车"。记住这7项检查,特别是那个容易被忽略的胱抑素C,它可能是挽救你肾功能的关键。

参考文献:《中国糖尿病肾脏病防治指南》[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8): 762-784.

《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标志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22, 38(5): 385-392.

《中国慢性肾脏病早期筛查专家共识》[J]. 中华内科杂志, 2023, 62(3): 231-240.

声明:"非诊疗建议,如有不适请就医"。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旨在科普健康生活,无低俗等不良引导,涉及人物侵权、图片版权、事件部分存疑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修改或删除内容!

2周就肾衰竭! 医生提醒: 糖尿病患者若常出现3个不适,立即就医

中国慢性肾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触目惊心:糖尿病患者肾功能从轻度损伤到严重衰竭的速度,最快仅需14天

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最新研究显示,超过43%的糖尿病患者在确诊时已存在不同程度的肾脏损伤,而其中近1/5的患者因忽视早期信号,导致病情急速恶化。

昨天门诊,我接诊了一位56岁的糖尿病患者,他满脸疲惫,眼睑浮肿,两周前还能正常上班,如今却因急性肾衰竭被紧急送医。检查发现,他的肌酐水平已高达正常值的8倍。更令人心痛的是,回顾病史,他身体早已发出警报,只是被轻易忽视了。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也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发展为终末期肾病,患者生活质量将严重下降,甚至危及生命。通过早期识别危险信号,完全可以避免这一悲剧发生。

作为从事肾脏病诊疗20余年的医生,我深知糖尿病肾病进展的"隐匿性"有多可怕。很多患者直到出现明显症状才就医,此时肾功能往往已严重受损。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的数据显示,若能在早期三个关键信号出现时及时干预,至少68%的糖尿病肾病进展可被延缓。

什么是这三个关键信号?为何它们能在短短两周内让肾功能迅速衰竭?我们又该如何科学应对?

第一个警报:尿泡沫增多且持久不消

许多人认为尿液有泡沫很正常,尤其是尿液冲击力强时。这是一个危险的误区!中国医师协会肾脏病分会研究指出,正常尿液的泡沫小而稀疏,冲水后会迅速消失。而糖尿病肾病早期,尿液中的蛋白质含量会增加,形成大量细密的泡沫,即使冲水数次仍不易消散。

这种现象被称为"蛋白尿",是肾脏"筛网"受损的直接表现。我的一位患者曾说:"以前从未在意过厕所里的泡沫,现在想来,那可能是半年前肾脏就在向我求救。"

北京协和医院2023年的研究数据显示,近62%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在确诊前3-6个月就已出现持续性尿泡沫,但只有不到15%的人因此就医。

第二个警报:眼睑、面部或踝部浮肿

清晨起床后,你是否发现眼皮特别浮肿?或者晚上脱鞋时,发现脚踝处有一圈明显的压痕?这些都可能是肾脏功能下降的信号。

糖尿病损伤肾脏后,肾小球过滤功能减弱,导致体内水钠潴留,液体渗入组织间隙形成水肿。与普通疲劳或睡眠不佳导致的短暂浮肿不同,糖尿病肾病引起的浮肿通常持续存在且逐渐加重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的研究表明,43.7%的糖尿病肾病患者会先出现眼睑或踝部水肿,而后才出现其他明显症状。令人担忧的是,很多患者将这种浮肿归因于季节变化饮食习惯,延误了最佳干预时机。

第三个警报:无法解释的疲乏、食欲下降

"总感觉提不起精神,吃什么都没胃口"——这是我在门诊最常听到的描述,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症状。

当肾功能下降时,体内代谢废物无法有效排出,逐渐蓄积,导致尿毒症前期表现。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糖尿病肾病诊疗指南》指出,超过75%的患者在肾功能明显下降前会经历2-4周的持续疲劳食欲减退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疲劳感与普通疲劳有本质区别——休息后也不能缓解,且常伴有思维迟钝注意力难以集中的表现。

"为什么糖尿病会伤肾?"这是患者最常问的问题。从病理生理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复杂的"连锁反应"。

高血糖环境下,肾小球滤过膜上的糖基化终末产物增加,导致基底膜增厚,过滤功能受损。同时,肾小管上皮细胞在高糖环境中代谢紊乱,能量供应不足,修复能力下降。

更关键的是,糖尿病还会引起肾小动脉硬化,导致肾脏血流灌注不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22年的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肾小动脉硬化程度比同龄非糖尿病人群高出2.7倍

"王教授在《中华肾脏病杂志》发表的观点很有启发性:'糖尿病肾病的进展不是线性的,而是呈阶梯式下降,每一次急性损伤都可能导致肾功能不可逆的下降。'"这一观点解释了为何有些患者会在短期内肾功能急剧恶化。

在我的临床实践中,曾遇到一位62岁的退休教师,糖尿病史15年,血糖控制一直"凑合"。他因为感冒发热一周,突然出现尿量锐减、双下肢严重水肿,检查发现已是急性肾衰竭。回顾病史,他在发热前两周就已出现明显乏力和食欲下降,但被他归因于"年纪大了"而未重视。

许多患者和家属存在一个危险误区:认为糖尿病肾病是缓慢进展的,有足够时间应对。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的研究明确指出:超过37%的糖尿病肾病患者会经历急性加速期,在特定诱因(如感染、脱水、用药不当)下,肾功能可在7-14天内急剧恶化。

作为糖尿病患者,如何科学预防肾脏损伤?

精准血糖管理是核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的研究表明,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可使肾病风险降低61%。但过度降糖(低于5.5%)同样有害,可能导致肾脏缺血损伤。

规律监测肾功能至关重要。我建议所有糖尿病患者坚持每3个月检查一次尿微量白蛋白,每半年检查一次血肌酐和尿素氮。如已出现肾功能异常,监测频率应相应增加。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肾脏病研究所的数据显示,通过规范监测,可使糖尿病肾病早期发现率提高3.6倍,为早期干预创造条件。

第三,合理膳食结构对保护肾脏功能有显著作用。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糖尿病肾病早期患者适当控制蛋白质摄入(0.8g/kg体重/天),避免高盐饮食(每日盐摄入量控制在5g以内)。特别提醒,过度限制蛋白质同样有害,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下降

第四,针对不同人群的风险分层管理。以下人群肾损伤风险更高,需特别警惕:

· 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者

· 有高血压合并症者

· 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

· 有糖尿病家族史者

· 年龄超过60岁者

这些高风险人群即使没有症状,也建议每3个月全面评估一次肾脏功能。

作为一名肾脏科医生,我常对患者说的一句话是:"肾脏是沉默的器官,当它发出声音时,往往已经受伤很深。"保护肾脏,关键在于未雨绸缪,而非亡羊补牢。

记住这个简单实用的"321"自查法:每3个月检查一次尿常规,关注2个关键指标(尿微量白蛋白和血肌酐),坚持1分钟晨起观察(观察是否有眼睑浮肿、尿泡沫异常等)。这个简单的自查习惯,可能为你赢得宝贵的干预时机。

从今天开始,建立一个专属的"肾脏健康日记",记录每次检查结果,观察变化趋势。当指标出现异常时,第一时间咨询医生,而不是等到症状明显才就医。这个简单的习惯,可能成为守护你肾脏健康的关键一步。

参考文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2年版)》《中国糖尿病肾病诊疗指南(2023年版)》《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营养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糖尿病肾病早期干预的临床研究进展》《中国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糖尿病肾病急性加速期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开头已标注文献来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寻求线下医师帮助。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