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药对胃(糖尿病药胃里不舒服怎么办)
降糖药物会伤胃吗?
田建卿 糖尿病之友杂志
2025年07月03日 18:03 贵州
Q
降糖药物会伤胃吗?
A: 糖尿病患者服用降糖药物后会有胃肠道不舒服的感觉,比如恶心、不想吃饭、肚子不舒服、胀气、腹泻及便秘等。
这些反应其实并不会对胃造成伤害,随着用药时间延长(比如1~2周后),身体就会慢慢适应,不舒服的感觉也会逐渐缓解。
另外,医生建议使用可能会有胃肠道反应的药物(如二甲双胍、阿卡波糖及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等)时,可以采用从小剂量开始服用,逐渐加量的方法来减轻或避免胃肠道的不良反应。
如果少数患者的胃肠道症状一直不缓解,可选的降糖药物很多,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换用其他种类的降糖药。
作者:福建省厦门弘爱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田建卿
二甲双胍虽好,3 种吃法坑坏不少糖友!医生:这些禁忌要牢记
作为糖尿病治疗的常见药,二甲双胍确实有不少优点。
药店随时能买到,一瓶几十块钱能吃一个月,安全性经过半个多世纪验证,降糖效果还实打实。
但我发现很多人吃错了,之前有位糖友因为掰药吃导致胃出血,实在可惜。
简单说,二甲双胍就像“血糖调节器”,主要从3个方面发力:
1.它能减少肝脏过量输出葡萄糖(肝脏会把储存的糖原变成葡萄糖释放到血液里);
2.它能让肌肉细胞更敏感地“抓住”血液里的葡萄糖,提高胰岛素的工作效率;
3.它还能延缓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让餐后血糖不会升得太猛。
这种“多管齐下”的降糖方式,正是它能稳居一线用药的重要原因,但要让它发挥作用,正确服用是前提。
1.掰开吃、嚼碎吃
很多人觉得“药片太大咽不下去”,就把二甲双胍掰开或嚼碎吃,这是不对的!
目前市面上的二甲双胍有普通片、缓释片、肠溶片三种。而缓释片和肠溶片外面都有一层“保护膜”:
缓释片的“膜”能让药物慢慢释放,减少对胃的刺激;肠溶片的“膜”能抵抗胃酸,让药物到肠道才溶解。
掰开或嚼碎会破坏这“保护膜”,药物的瞬间释放会刺激胃黏膜(可能引发恶心、呕吐、溃疡),还会导致药效持续时间变短,造成血糖控制不稳。
2.漏服后马上补
“早上忘吃药了,中午补两粒行不行?”这是糖友常问的问题。
二甲双胍的半衰期(药物在体内代谢一半的时间)约6~8小时,普通片通常每天吃2~3次,缓释片每天1次。
如果发现漏服,要看距离下次服药的时间:比如早晚吃的药,早上忘吃了,中午想起可以补服;
但如果到了傍晚才想起,就别补了,正常吃晚上的剂量就行。
千万不要为了“补量”一次吃双倍!虽然它单独用低血糖风险低,但过量会加重胃肠道负担,还可能影响乳酸代谢。
3.用饮料送服
有些人图方便,用可乐、果汁甚至酒送服二甲双胍,这简直是“踩雷”。可乐、果汁等高糖饮料会抵消降糖效果,还可能和药物成分发生反应;
酒精更危险,它会影响肝脏对乳酸的代谢,而二甲双胍本身可能轻度升高乳酸水平,两者叠加会增加乳酸酸中毒的风险(虽然罕见,但后果严重)。
正确做法是用300ml左右温水送服,服药期间尽量少喝酒,尤其不能空腹喝。
二甲双胍的副作用,别硬扛1.一般副作用
提到副作用,大家最担心的是胃肠道反应,一些人刚开始吃会出现恶心、腹泻、腹胀,尤其是空腹吃普通片时。
这是因为药物刺激了胃黏膜,通常坚持1~2周会逐渐缓解。建议从小剂量开始(比如每次250mg,每天2次),饭后吃,慢慢加到治疗量,能减轻不适。
2.罕见副作用
更需要警惕的是罕见但严重的“乳酸酸中毒”,当体内乳酸堆积过多,会出现乏力、肌肉酸痛、呼吸困难、昏迷等症状。
虽然发生率不到十万分之一,但肝肾功能严重不全、酗酒、严重感染的人风险更高。
如果出现上述症状,立即停药就医。
哪类糖友不适合吃二甲双胍?不是所有糖友都能用二甲双胍,这几类人要避开:
1.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肝脏负责代谢,肾脏负责排泄,功能太差会导致药物蓄积);
2.有代谢性酸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
3.妊娠或哺乳期女性(目前缺乏足够安全数据,建议换用胰岛素);
4.对二甲双胍过敏者;
5.近期要做造影检查(比如增强CT)的人,需提前48小时停药,检查后48小时再恢复,避免造影剂损伤肾脏影响药物排泄。
另外,老年人(尤其是80岁以上)、长期酗酒者、有严重心肺疾病的人,使用时要严格遵医嘱,定期监测肝肾功能。
降糖治疗没有“万能药”,但有“万能原则”——规范用药、定期监测、配合饮食运动。
糖尿病人注意!被捧上云霄的粗杂粮,正在悄悄增加你的肠胃负担
糖尿病人常被告诫“主食要换成粗杂粮”,于是燕麦、玉米糊、荞麦面、糙米饭轮番登上餐桌。看似健康,其实背后隐藏着不少“坑”。被捧到云霄的粗杂粮,也可能是你肠胃不适、血糖波动的幕后黑手。
不少人照着健康文章的说法,把精白米面统统换掉,结果没瘦下来,反而拉肚子、腹胀、胃灼热频繁加剧。有人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吃错药了,实则是吃错了“粮”。粗杂粮富含“膳食纤维”,但过量摄入会增加胃肠负担。
尤其老年糖尿病人,本身胃动力减弱,再加上咀嚼功能退化、大量进食粗粮,很容易造成胃排空延迟、肠道胀气、吸收障碍。这不是“吃得健康”,而是“吃得过了头”。
膳食纤维有水溶性和非水溶性之分,前者如燕麦、果胶,可帮助稳定血糖,后者如玉米皮、麦麸,虽可促进排便,却也容易刺激胃肠道,导致腹部胀满、排便不畅或频繁腹泻。很多人误以为“多吃粗粮=控糖”,却忽略了“适量是关键”。
医生临床中常遇到这样的患者:“我都不吃米饭了,怎么血糖还高?”实则是因为粗粮本身也含碳水,若吃得多,升糖负担一样不小。更何况一些所谓“粗粮粥”,其实是加了大量山芋、红枣、莲子等高糖配料,看似朴素,实则升糖更快。
粗粮加工不当,也会增加肠胃刺激。很多人喜欢用电饭锅煮糙米饭、五谷粥,但没有提前浸泡,纤维素未被软化,吃下去就像“钢丝球刷肠”,肠胃较弱者极易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尤其是患有糖尿病胃轻瘫的人群,粗粮摄入要尤其谨慎。
糖尿病胃轻瘫,是血糖长期控制不佳导致的自主神经受损表现。症状包括饭后饱胀、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往往被误认为“胃炎”或“消化不良”。若此时大量摄入杂粮,不仅加重胃肠负担,还可能影响药物吸收,导致血糖波动难控。
医生建议,对胃肠敏感、年龄较大的糖尿病患者,应选择适度加工、质地软烂的粗杂粮。如将燕麦片煮烂食用,或将糙米与白米按1:2比例混合煮粥,既能保证摄入足量膳食纤维,又不至于刺激肠胃。关键在于“细嚼慢咽”、控制总量,而非一味“粗糙到底”。
临床发现,很多糖尿病人吃粗粮后血糖反而波动更大。原因在于粗粮升糖速度虽慢,但饱腹感强,容易让人误判“吃得少”,从而增加配菜摄入量,尤其是油脂、蛋白质摄入超标,会推高餐后血糖峰值。
高血糖不一定是主食吃太多,也可能是搭配出了问题。比如一碗糙米饭配红烧肉、花生米、咸鸭蛋,看似“低GI饮食”,实则脂肪超标,延缓胃排空但延长高血糖状态。糖尿病饮食讲求“总量控制”、“搭配合理”,而不是片面地“主食换粗粮”。
很多糖友忽视了粗粮中的“抗营养因子”。如植酸、草酸、单宁等,这些物质会影响铁、钙、锌等微量元素的吸收。长期摄入过多粗杂粮,可能导致贫血、骨质疏松、免疫力下降等问题,尤其对老年人更为明显。
维生素B族缺乏也是一个隐形风险。粗粮富含维生素B1、B2,但若加热过度、长时间煮煮煮,水溶性维生素会大量流失。再加上高碳水负荷会增加B族维生素的代谢需求,若不及时补充,就会出现乏力、口角炎、情绪低落等表现。
糖尿病饮食管理,不能只看一个“粗”字。医生建议,每日主食中粗粮应占30%~50%,具体比例要根据个体肠胃耐受情况调整。一天一碗燕麦粥、一小把红豆莲子、一份小米饭,就是合理的粗粮摄入量。
运动搭配饮食,是控制血糖最稳定的方式。早晨喝完一碗杂粮粥,饭后快走20分钟,不仅能降低餐后血糖峰值,还能促进胃肠蠕动,减少粗粮带来的胀气问题。若无条件运动,也可尝试轻微腹部按摩、靠墙站立、拉伸操等方式帮助消化。
粗粮也分“冷性”与“温性”。如绿豆、荞麦属偏寒,脾胃虚寒者吃多易腹泻;而山药、小米属温和,适合体虚者调养。中医讲究“因人而异”,在粗粮选择上也应有个性化判断,而非跟风追热。
饮食调养是一种长期修复,而非短期刺激。糖尿病患者要学会倾听肠胃的反馈,而不是被“粗粮养生”的舆论绑架。真正的健康饮食,是吃得舒服、血糖稳定、身体有劲,而不是吃得苦巴巴、胃肠抗议、血糖起伏不定。
别让一碗粗粮,毁了一顿饭。不是粗粮不好,而是你没吃对。糖尿病人不是不能吃粗粮,而是不能走极端。在控制血糖这件事上,比“吃得粗”更重要的,是“吃得对”。
未来,随着精准营养和个体化饮食管理的发展,糖尿病人的饮食结构也将更加细致。我们也许不再笼统谈“粗粮”,而是具体分析这碗粥、这把米、这顿饭,是否适合这个人、这条肠、这个阶段。
你现在吃的粗粮,是给身体加分,还是加压?你有没有因为“养生”,反而吃坏了胃口、搞乱了血糖?这或许是每一位糖尿病人都该问自己的问题。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王晓丽,张杰.粗粮摄入与糖尿病患者胃肠耐受性的关系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2,42(6):496-499.
[2]刘慧,李志强.粗粮膳食结构对糖尿病血糖控制效果的影响分析[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3):225-229.
[3]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