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检查指标是(糖尿病检查指标都正常怎么回事)

三诺讲糖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检验10大项目最全医生解读,值得收藏

不知各位糖友们,有没有这样的体验:自己患上糖尿病多年,但是不清楚自己要做哪些检查?医生给自己的开的检查是不是没有必要的呢?

糖尿病是慢性疾病,可能引起全身的脏器损伤,因此相关的检查是很有必要的。

糖尿病防治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的重要课题。根据2025年6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财政部、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做好202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通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项目将新增两项重要检查:胸部数字化X线摄影(DR)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这一政策升级标志着糖尿病筛查的重要性,增加糖尿病相关检验项目,对早发现、早治疗及并发症预防至关重要。

糖尿病需要长期监控和管理。定期进行必要的检验检查是很必要的,可以更好地了解病情,作出对应的处理,调整治疗方案。

今天就来和大家讲一讲糖友需要定期进行的10项重要检查:

基础血糖指标

1)血液葡萄糖测定


为糖尿病核心指标,其参考区间为空腹血糖3.9~6.1 mmol/L。

诊断方面:若空腹血糖≥7.0 mmol/L、随机血糖≥11.1 mmol/L(伴典型症状),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日常监测方面:若葡萄糖>制定的控制的目标,比如空腹血糖>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mmol/L,则需要调整降糖方案。

需注意,剧烈运动、高糖饮食或应激状态(如脑卒中、心肌梗死)可能导致生理性或病理性血糖升高,需结合临床鉴别。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该试验为糖尿病诊断的金标准。通过定量的糖刺激,动态监测服糖后血糖变化,揭示胰岛功能与糖代谢能力。正常值为:

空腹血糖<6.1 mmol/L

服糖后2小时血糖<7.8 mmol/L

若2小时血糖≥11.1 mmol/L(伴典型症状),可确诊糖尿病;介于7.8~11.0 mmol/L则提示糖耐量受损(糖尿病前期)。其对空腹血糖正常者的诊断价值显著。

中长期血糖监测

2)糖化血红蛋白


反映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不受短期血糖波动影响。国际国内指南一致将其≥6.5%作为糖尿病诊断切点;5.7%~6.4%提示可能为糖尿病前期。

HbA1c每升高1%,微血管病变风险增加37%,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18%。国家新规将其纳入老年人免费体检,将极大提升基层糖尿病筛查覆盖率。

3)糖化血清蛋白


反映近2~3周的平均血糖,适用于血红蛋白变异(如贫血、肝病)或妊娠糖尿病患者的短期血糖监控。

参考区间为10.8%~17.1%,在药物调整期或透析患者中价值突出。

4)尿液葡萄糖与酮体

尿糖阳性提示血糖超过肾糖阈(约10 mmol/L)、肾小管损伤或使用列净类药物;尿酮体阳性提示酮症,如果程度比较重,需警惕酮症酸中毒,需联合血酮和血气分析等检测以确定。

5)尿微量白蛋白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尿微量白蛋白检测有助于评估肾脏健康状况。

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检测一次。为排除单次白蛋白排泄量不均一的问题,可进行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检查,更有价值。

6)眼底检查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也是糖尿病常见微血管并发症,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眼底检查,有利于早期发现没有症状的微动脉瘤等病变,及时予以干预,避免出现严重的视网膜病变。

7)肱踝指数检查

糖尿病血管病变很常见,严重时可引起血管闭塞、导致糖尿病足坏疽,踝肱指数(ABI)是最常用、最简单的一种检查方法,通过测量踝部胫后动脉或胫前动脉以及肱动脉的收缩压,得到踝部动脉压与肱动脉压之间的比值。

正常人休息时踝肱指数的范围为0.9-1.3。 异常结果:低于0.8预示着中度疾病,低于0.5预示着重度疾病。

8)动脉超声检查

糖尿病人群易出现大血管病变,血管闭塞、冠心病、脑梗都是糖尿病的常见伴随疾病,而动脉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这些病变,比如颈动脉超声可以判断管壁有无增厚和斑块等信息,判断斑块的性质及其引起的狭窄程度和范围,还能有效显示血管周围软组织情况。

下肢动脉超声对于狭窄和闭塞部位的确定,狭窄程度的评价,了解狭窄或阻塞远端流出道的通畅状态及治疗后疗效观察均有检查意义。

9)神经传导速度/肌电图检查

通过神经电生理反应来明确末梢神经病变情况,以明确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损伤,以早期干预,避免出现严重的神经病变和糖尿病足坏疽。

性并发症相关指标

10)血清β-羟丁酸/血气分析

糖尿病引起酮症的核心标志物!正常值<0.3 mmol/L,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显著升高,其与乙酰乙酸比值可从正常的2:1升至16:1。

动态监测可反映酮症的严重程度及治疗响应,对于胰岛功能缺乏人群(1型或2型晚期)、血糖水平很高的人群、或长期使用列净类降糖药物人群有监测意义;在出现明显酮症时,同时监测血气分析可从客观指标判断是否已出现酸中毒,并判断严重程度,后续干预力度。

上面的10项检查是在糖尿病病程中常见的跟血糖控制、糖尿病并发症密切相关的一些检查。

糖友在就医的时候,如果碰到医生开的检查要积极应对,如果有疑问和顾虑也可以多问几次,日常做好血糖管控的同时,平常患者还应与医生保持密切沟通,根据具体病情和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控糖计划。

希望各位糖友们都能控糖稳定,远离并发症的困扰!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2024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糖尿病诊断标准

2024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诊断标准:根据三多一少典型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加上随机血糖、空腹血糖、OGTT两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中的任何一项来诊断。

如果缺乏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则需要同一时间点的两个血糖指标或两个不同时间点的血糖指标达到或超过诊断切点(不包括随机血糖)才能诊断为糖尿病。

当两个不同的血糖指标检测结果不一致,即一个血糖指标达到或超过诊断切点、另一个血糖指标未达到诊断切点时,则需要再次检测达到或超过诊断切点的血糖指标,并考虑可能影响血糖指标检测结果的因素,才能诊断。

糖代谢状态分类

诊断和检测注意事项

①在行OGTT试验前3天应保证每天至少进食含有150g碳水化合物的食品,因为禁食或者过度限制碳水化合物可能导致OGTT的血糖水平假性升高(空腹8小时即可)

②静脉血糖标本应该尽快送检,标本放置时间过长可能会发生糖酵解,使测定的血糖水平假性降低 。

③测定糖化血红蛋白应该采用标准化的检测方法,且有严格的质量控制。

以下情况下不能以糖化血红蛋白诊断糖尿病:镰状细胞病、妊娠(中晚期)、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艾滋病、血液透析、近期失血或输血、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等。因为敏感性较低,一般不推荐采用糖化血红蛋白筛查囊性纤维化相关糖尿病;一旦糖化血红蛋白≥ 6.5%也可诊断囊性纤维化相关糖尿病。

⑤空腹血浆葡萄糖、75g OGTT两小时血浆葡萄糖值或糖化血红蛋白可单独用于流行病学调查或人群筛查。如果OGTT的目的仅在于明确糖代谢状态时,仅需检测空腹和糖负荷后2h血糖。仅检测空腹血糖,糖尿病的漏诊率较高,建议同时检测空腹血糖、OGTT两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OGTT其他时间点血糖不作为诊断标准。建议血糖水平已达到糖调节受损的人群,应行OGTT以提高糖尿病的诊断率。

在急性感染、创伤或其他应激情况下,可出现暂时性血糖升高,不能以此时的血糖值诊断糖尿病,须在应激消除后复查,再确定糖代谢状态。在上述情况下同时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有助于鉴别应激性高血糖和糖尿病。

糖尿病的分型

根据病因学证据将糖尿病分为四种类型1型糖尿病(T1DM)、2型糖尿病(T2DM)、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

T1DM 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病理生理学特征是胰岛β细胞数量显著减少乃至消失所导致的胰岛素分泌显著下降或缺失。T2DM 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亦不明确,病理生理学特征为胰岛素调控葡萄糖代谢能力的下降(胰岛素抵抗)伴胰岛 β 细胞功能缺陷所导致的胰岛素分泌减少(相对减少)。

通俗理解:1型糖尿病属于沙漠,胰岛素好比是树木,沙漠中树木绝对不足(所以需要直接补充胰岛素);2型糖尿病属于森林,但不爱护,经过滥砍滥伐后最终也可能变成没有树木的沙漠。

特殊类型糖尿病包括8类:即胰岛 β细胞功能缺陷性单基因糖尿病、胰岛素作用缺陷性单基因糖尿病、胰源性糖尿病、内分泌疾病所致糖尿病、药物或化学品所致的糖尿病、感染相关性糖尿病、不常见的免疫介导性糖尿病、其他与糖尿病相关的遗传综合征。随着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特殊类型糖尿病的种类会逐渐增加。

妊娠糖尿病是指妊娠合并高血糖的状态,可分为妊娠期糖尿病(GDM)、妊娠期显性糖尿病(ODM)、孕前糖尿病(PGDM)。

血糖偏高,不一定是糖尿病,6个硬指标,至少满足一个才能确诊!

当发现血糖数值偏高,心里顿时"咯噔"一下,难道自己真的得了糖尿病?这种担忧大可不必!血糖偏高并不等同于糖尿病,两者之间还有很大区别。

中国国家疾控局2024年最新发布的《中国居民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我国目前约有1.4亿糖尿病患者,但令人担忧的是,其中近60%的人并不知道自己患病。

还有约3.5亿人处于糖尿病前期状态,这部分人群血糖偏高但并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2023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全球约有5.37亿糖尿病患者,其中80%以上生活在中低收入国家。

而血糖轻度升高人群则是这个数字的2-3倍,达到惊人的10-15亿人!这些数据告诉我们,血糖升高是一个全球性健康问题,但并非所有血糖升高都是糖尿病。

很多人听到医生说"您的血糖有点高",立刻就吓得不轻,甚至有人回家后就自行开始节食、服药。殊不知,血糖偏高可能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暂时现象,而糖尿病则是一种需要通过严格标准确诊的慢性代谢疾病。

什么是真正的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简单来说,就是体内的"糖管家"——胰岛素出了问题,导致血液中的糖分无法正常进入细胞,从而在血液中堆积过多。

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23年更新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尿病确诊必须满足以下6个硬指标中的至少一个

第一个硬指标:空腹血糖≥7.0mmol/L(126mg/dL)。这里的空腹指的是至少8小时没有摄入热量的状态。

研究显示,当空腹血糖达到这一水平时,约有87%的人已经出现了胰岛β细胞功能的显著下降。就像一座城市的供电系统已经损坏了大部分,即使暂时能维持基本照明,也已经到了危险边缘。

第二个硬指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血糖≥11.1mmol/L(200mg/dL)。这是一项"压力测试",通过给身体一次性提供75克葡萄糖

观察身体对这突如其来的"糖洪流"的处理能力。中国疾控中心2024年的数据显示,约65%的早期糖尿病患者在常规空腹血糖正常的情况下,只有通过OGTT才能被发现。

第三个硬指标: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这是反映近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的"长期账单"。糖化血红蛋白就像是血糖的"存折记录",不会因为你临时节食或控制而改变。

根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22年的研究,当HbA1c达到6.5%时,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风险增加约4倍,相当于一场无声的风暴已经在眼底悄然展开。

第四个硬指标:随机血糖≥11.1mmol/L(200mg/dL)且伴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所谓典型症状包括"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

这种情况下,即使不做其他检查,也基本可以确诊为糖尿病。这就像一台汽车不仅油耗异常,还冒烟、发抖、动力下降,问题已经相当明显了。

第五个硬指标:既往已确诊为糖尿病。这看似是废话,但医学上非常重要——"一朝糖尿病,终身糖尿病"。即使通过严格控制,血糖指标恢复正常,也只能称为"血糖达标",而不是"治愈"。

全球糖尿病联盟数据显示,约有23%的患者曾因血糖暂时正常而擅自停药,结果78%在6个月内血糖再次失控。

第六个硬指标:接受过胰岛素治疗或口服降糖药物治疗且目前仍在用药者。这类人群即使当前血糖指标正常,也视为糖尿病患者,需要继续进行疾病管理。

这六项指标中,只要满足任何一项,就可以确诊为糖尿病。而如果仅仅是体检时发现血糖略高,比如空腹血糖在6.1-6.9mmol/L之间,医学上称为"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调节受损",属于糖尿病前期,而非糖尿病。

中国疾控中心2023年的调查发现,我国约有35%的40岁以上人群存在血糖偏高的情况,但其中仅约28%最终被确诊为糖尿病。这说明大多数血糖偏高的情况并非真正的糖尿病,而是一种警示信号。

除了糖尿病,还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血糖偏高呢?

首先是压力和情绪因素。当我们处于紧张、焦虑状态时,体内会释放压力激素如肾上腺素和皮质醇,这些激素会促使肝脏释放更多葡萄糖到血液中,导致血糖升高。

研究显示,心理压力可使血糖暂时升高15%-30%。就像汽车在紧急加速时会消耗更多燃油一样,人在压力下也会燃烧更多"糖分"来应对挑战。

其次是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常用于治疗炎症和过敏反应)、噻嗪类利尿剂(用于高血压)、β受体阻滞剂、部分抗精神病药物等,都可能引起血糖升高。一项覆盖2.3万名老年患者的研究显示,约17%的暂时性高血糖与药物使用有关。

第三是感染和疾病。当身体受到感染或患有其他疾病时,为了对抗病原体,身体会释放更多激素,这些激素会抑制胰岛素作用,从而导致血糖升高。数据显示,约43%的住院患者在感染期间会出现血糖升高现象,其中85%在康复后血糖可恢复正常。

第四是饮食因素。检查前一晚的暴饮暴食、高糖高脂饮食都可能导致次日血糖偏高。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2024年的研究表明,约26%的体检血糖异常与前一天的饮食不当有关。这就像汽车加了太多油后,油箱会暂时溢出一样简单。

第五是睡眠不足。睡眠不足会影响胰岛素敏感性,使得身体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下降。一项针对6000人的长期研究表明,长期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的人群,血糖异常的风险比正常睡眠者高出约40%。

第六是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胰岛素敏感性自然下降,血糖调节能力减弱。65岁以上人群中,约有32%会出现血糖轻度升高的情况,但并不都是糖尿病。这就像老旧的汽车发动机效率降低,但仍能正常工作一样。

如果你的血糖偏高但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应该如何应对呢?

不要恐慌,但也不要掉以轻心。血糖偏高是身体发出的一个重要警告信号,提示代谢系统可能开始出现问题。研究显示,如果不加以干预,糖尿病前期患者在5-10年内发展为糖尿病的概率高达70%。但好消息是,通过积极干预,这一风险可降低约58%!

调整生活方式。这是预防糖尿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具体包括:控制体重(减轻体重5%-7%可显著降低糖尿病风险);健康饮食(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和添加糖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

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充足睡眠(每晚保证7-8小时高质量睡眠);减轻压力(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

定期监测。对于血糖偏高的人群,建议每3-6个月检查一次血糖,及时了解身体状况变化。如果你已经50岁以上,或有糖尿病家族史,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完整的糖尿病筛查,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血糖偏高就像汽车仪表盘上亮起的黄色警示灯,提醒你需要关注,但并不意味着发动机已经损坏。及早干预,调整生活方式,大多数情况下都能避免发展为糖尿病。正如中国著名内分泌专家贾伟平教授所说:"预防糖尿病的最佳时机,就是在血糖开始偏高的时候。"

让我们正视血糖偏高这个信号,既不恐慌也不忽视,通过科学的方法,守护我们的健康。健康的晚年生活,才是我们共同的期待!

参考文献:

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2. 《全球糖尿病概况报告(2023)》,世界卫生组织

3. 《糖尿病前期干预研究最新进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4

4. 《生活方式干预对糖尿病前期患者的长期影响》,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