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少吃多餐糖尿病(少吃多餐可以降糖吗)

天天听健康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人三餐改二餐,饭少吃了,为什么血糖反而更难管?

王阿姨确诊糖尿病后,听说“少吃能降糖”,灵机一动省去了午餐,每天只吃两顿饭。但没几天她发现,自己的血糖就像心电图曲线一般高高低低变化很大,尤其是餐后血糖反而更高了,时常还会出现一阵阵的心慌手抖现象。她困惑不已:少吃了一顿饭,血糖怎么反而更难控制了?

少吃一顿饭,看似饭吃少了血糖来源少了,实际上这是在啥小“聪明”,很可能聪明反被聪明误,导致血糖开启过山车模式,为什么会这样呢?

首先,当身体因为少吃一餐,营养摄入不足时,能量供应无法满足机体需要,大脑会给身体发出大量补充能量的信号,很容易导致下一餐报复性进食。当大量食物瞬间涌入时,血糖便会急速攀爬至危险的最高点。这种剧烈波动,对血管的伤害远甚于稳定偏高的血糖状态,从而埋下并发症提前发生的隐患。

其次,两顿饭之间间隔过长,尤其在使用胰岛素或特定降糖药的人群中,会因能量消耗没有及时补充导致低血糖发生,出现头晕、心慌、冷汗、颤抖,甚至意识模糊或昏迷,这种情况可能在你毫无防备时的突然发生,要知道低血糖的凶险远远超过一般性的高血糖!

第三,正常情况下人体代谢好比精密的瑞士钟表而精准,一日三餐是维持其规律运转的齿轮。当强行把三餐改成两餐,就好比粗暴更改原有程序,内分泌系统就会发生紊乱,机体血身糖调节机制也陷入更深的失调中,从而导致血糖失控。

由此可见,糖尿病人三餐改两餐不可取。正常的做法可以用8个字概括:规律三餐,营养为王!换句话说,与其冒险走“省餐降糖”的钢丝,不如回归科学本质,定时定量、营养均衡的一日三餐才是稳定血糖的黄金法则,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分餐制”优先:简单地说就是在吃三餐的基础上,把早餐和午餐中的主食分出一小部分,作为上午或下午的加餐,可有效避免血糖大起大落。

营养搭配是核心:每餐兼顾适量优质碳水比如粗粮、肉蛋豆奶等优质蛋白和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多种食物搭配起来,可以说是平缓血糖的“天然减速器”。

个体化安排饭量: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对能量需求也就是饭量多少肯定会有不同,需要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根据药物、活动量和身体状况量身定制一日三餐吃多少。

总之,控糖路上没有可以投机取巧的“小聪明”,尊重身体规律,用科学的三餐守护血糖平稳,才是糖尿病饮食控制的核心。你明白了吗?点个赞转发给更多糖友吧,关注天天听健康,方便每天学健康养生知识!

#认证作者激励计划#

主食吃太少易患糖尿病,还会引发这些健康问题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关于主食,经常存在一些误区,“多吃点肉没关系,只要不吃主食就不会长胖”,还有人将碳水化合物视为“洪水猛兽”,认为不吃或少吃主食能减轻代谢负担、防范糖尿病等健康问题,但事实可能恰恰相反。

不吃主食易患糖尿病

一项对近4万名成年人为期14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坚持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和高蛋白饮食(碳水摄入量不足38%)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比饮食更均衡(碳水摄入量大于55%)的人群高出20%。

碳水化合物是人体必需的三大营养物质之首,它在体内分解产生的葡萄糖是人体主要能量来源,还参与许多生物化学反应。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会导致人体出现低血糖、内分泌及代谢功能紊乱、脂肪过度分解、蛋白质过度消耗等现象,影响多种机体功能。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钟历勇表示,为了保证总体热量需求,选择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模式的人,通常会过量摄入脂肪和蛋白质。

脂肪的热量约为9千卡/克,远超过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热量,因此过量摄入脂肪更易引起肥胖、高甘油三酯及高胆固醇,加重以胰岛素抵抗为特征的代谢综合征,这其中就包含糖尿病。

低碳水饮食与生酮饮食类似,通过限制碳水化合物摄入来促进脂肪分解、生成酮体,再通过大量饮水排出体外,这原本是为了治疗癫痫而发明,虽能在短期内快速降低体重,但从长期来看不仅可能出现反弹,还会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甚至危害心脑血管,不建议普通人盲目采用。

主食吃不够的副作用

除了增加糖尿病风险,主食摄入不足还可能引起以下健康问题。

营养不良

减少主食后,蛋白质食物会作为热量消耗,真正能供身体使用的蛋白质会大幅度减少,进而导致营养不良,皮肤变差、掉发严重、抵抗力降低等情况。

■ 肌肉流失

蛋白质对肌肉的生长、修复非常重要。人体内的碳水化合物不够用,身体肌肉被消耗,老年人骨质疏松风险会增加。

■ 影响记忆力

一项研究发现,坚持一周不吃碳水化合物,记忆和认知能力可能会受损。长期不吃碳水,会使脑细胞缺少能量供应,降低学习和思考能力。

■ 嗜睡易疲劳

主食吃得少,可导致人体细胞和各组织缺乏“燃料”、能量代谢异常,所表现出来的就是疲劳、嗜睡、昏昏沉沉。

■ 低血糖

葡萄糖是人体最主要的能量来源,主食吃得不够,易造成机体缺乏葡萄糖,甚至低血糖。

■ 情绪抑郁

碳水化合物促进血清素分泌,它是一种令大脑愉悦的化学物质。另外,如果没有摄入足够葡萄糖,大脑基本功能会受影响,导致烦躁沮丧。

不同人群的主食搭配

良好的代谢需靠均衡膳食来实现。若想保证饮食健康,最科学可靠的方法是遵循“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均衡摄入各类营养素,选择优质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

■ 需要减重控糖的人

对于有体重管理及控糖需求的人群来说,减少精制碳水的摄入,适当多吃优质碳水。

精制碳水如精加工大米、面食等,升糖指数较高,易导致血糖快速升高,给胰岛β细胞带来负担,引发肥胖及餐后高血糖等代谢性问题。

全谷物、豆类等是优质碳水化合物的来源,膳食纤维含量较高、升糖指数较低,替代部分精米白面,不但能增强饱腹感,还能提供充足的能量,有效避免餐后血糖快速升高。

虽然新鲜水果也是优质碳水化合物的来源之一,但水果富含果糖,对于控糖人群来说不宜多吃,每日以200~350克为宜。

■ 大多数普通人

日常多吃糙米、红米、黑米、燕麦、藜麦、荞麦等全谷物,以及赤小豆、绿豆、芸豆、鹰嘴豆等豆类,保证每日摄入量在50~150克,或占碳水摄入总量的30%~40%,胃肠功能较弱的人酌情减量。

大多数坚果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亦为优质碳水和优质脂肪的重要来源,每日以25~35克为宜。

一些富含抗性淀粉的食物,如玉米、薯类等,也可起到减缓升糖的效果。

瑞士大学分析320位“糖友”,发现:过度节食的,大多是这些结局

瑞士日内瓦大学一项针对320位2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发现,那些“为了控糖拼命节食”的人,反而血糖波动更大肌肉流失更快,其中三分之一在三年内出现了严重低血糖营养不良认知下降等并发问题。

问题来了:为什么很多人明明节食了,却还是“糖”控不好,身体反而越来越虚?

很多50岁以上的男性觉得自己“吃得少”,就等于养生了,其实可能正在一步步走向慢性营养失衡的深渊。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科学控糖、预防并发症?关键在于这5个方面,别走错了方向。

50岁以上的男性,尤其是有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病史的人,往往对“吃”特别焦虑。年轻时大鱼大肉,年纪一大就想着“清淡点”“少吃点”,但很多人不知道,过度节食其实是另一个极端,跟暴饮暴食一样危险。

不少人为了控制血糖,早餐只喝粥、午餐吃点青菜、晚餐干脆不吃。这样做短期可能血糖下降了,但身体开始动用肌肉蛋白来维持能量,长期下去,肌少症基础代谢下降免疫力减退就悄悄找上门。

低血糖的风险也在加大。很多人在晚上空腹入睡,凌晨出现头晕、冒汗甚至心慌醒来,这其实是夜间低血糖的表现,严重时甚至可能诱发心律失常或脑供血不足。

有些人会问,我控制饮食不是为了避免并发症吗?为什么反而更多了?问题不在于“控制”,而在于“怎么控制”。糖尿病饮食管理并不是“少吃”这么简单,而是要按照身体需求“合理吃”。

日内瓦大学的研究中发现,那些摄入蛋白质和膳食纤维达标的“糖友”,无论血糖控制还是肾功能记忆力表现都明显好于那些极度节食的人。原因在于,适量的优质蛋白能稳定血糖、延缓胃排空,同时维持肌肉质量,这对中老年男性尤其重要。

年过五旬,很多人开始感觉体力不如从前,饭量也小了,甚至“吃点油就胀”,其实这很可能是胰岛功能减退的表现。此时更需要科学饮食来“保住”身体的底子,而不是随便“减点饭”就了事。

还有人问,那我是不是该多吃蛋白粉、补剂?其实不必盲目补充。天然食物的吸收率更优,比如鸡蛋、鱼、豆制品、牛奶,这些在日常饮食中完全可以满足身体所需。关键是要能吃进去、吃得规律。

研究还发现,饮食结构失衡比总热量摄入更影响血糖稳定。很多“糖友”没吃糖,却血糖还是高,原因往往是碳水比例没控制好。比如一顿饭全是米饭、粥、馒头,缺了蔬菜和蛋白质,升糖速度会非常快。

理解这一点后,饮食调整就有方向了。每餐保证有复合碳水(如糙米、燕麦)、优质蛋白和大量绿叶蔬菜,同时控制总油脂摄入,才能真正帮助身体稳定血糖而不失营养。

除了吃,也是关键。50岁后,很多人运动量锐减,有些人甚至一退休就宅在家里。可轻度运动对血糖控制帮助极大。比如餐后30分钟散步20分钟,就能明显降低餐后高血糖

还有人担心运动会“低血糖”。只要不空腹剧烈运动,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反而是久坐不动,才更容易让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血糖反复波动。

再说到疾病筛查,很多人觉得“每年体检一次”就够了。但常规体检往往不包括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眼底检查这些对糖尿病早期并发症极为关键的项目。

如果你已经确诊糖尿病,建议每年做一次眼底照相、肾功能检查、足部神经评估,这是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肾神经病变的关键。早发现,才可能早干预。

还有一点常被忽略的是心理健康。很多“糖友”节食、运动、吃药三管齐下,结果发现血糖还是不稳,情绪变得极差。压力激素本身就会影响血糖代谢。焦虑、失眠、孤独感,都会让控糖变得更难。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医学越来越强调“整体管理”而非只看血糖数字。一个人血糖再好,如果睡眠差、情绪差、走路都没劲,那健康也并不完整。

最后说说睡眠。研究发现,睡眠不足睡眠质量差的人,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的风险高出40%以上。也就是说,哪怕你白天吃得再对,晚上如果睡不好,血糖照样“乱跳”。

50岁之后,不仅要吃得对、动得勤、查得早,更要睡得好、心态平。控糖不是一场拼狠的战斗,而是一场持久而温和的修复。

如果你已经开始节食控糖,不妨问问自己:我是不是吃得太少了?我现在的饮食,有没有足够的蛋白质和膳食纤维?我是不是长期没查过眼底、肾功能?我睡得好吗,心情稳吗?

这些问题,才是让你真正走向健康稳定的起点。

你有没有过“节食越狠,身体越差”的经历?或是身边的亲人因此出现过健康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故事,我们一起寻找更科学、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汉斯·格里曼等人。《饮食限制和中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一项为期三年的纵向研究》。瑞士内分泌学杂志,2023年

[2]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年.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