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是糖尿病引起的(冠心病是糖尿病的并发症吗)
人不会无故患上冠心病?哈工大研究:患上冠心病,背后有5点原因
心脏突然绞痛、胸闷气短、冷汗直冒...王师傅今年54岁,身材微胖,平日嗜烟如命,每天两包烟是标配。
那天他正在搬运货物,突然感到胸口如被大石压住,呼吸困难,被紧急送医后,诊断为急性冠心病发作。医生告诉他:"冠心病不会无缘无故找上门,您身上的危险因素可不少啊!"这让我想起了哈工大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揭示了冠心病背后的五大元凶。
"医生,我怎么会得冠心病呢?我平时感觉挺好的啊。"这是冠心病患者常问的问题。冠心病就像一个潜伏多年的"定时炸弹",它不会突然爆发,而是在日积月累的不良生活方式中逐渐形成。
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我国冠心病患病率高达7.9%,相当于每13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位冠心病患者,这个数字还在持续攀升!
李阿姨是我社区的常客,今年62岁,体重85公斤,身高158厘米,体重指数高达34,属于严重肥胖。她经常抱怨:"走几步就喘,上个楼梯像爬山一样。"最近体检发现她的冠状动脉已有中度狭窄。
哈工大研究表明,肥胖人群患冠心病的风险比正常体重者高出2.6倍。这是因为脂肪组织会释放多种炎症因子,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让血管内壁逐渐"长满"斑块。
记得刘大爷,退休干部,饮食讲究,却有个习惯——爱吃肥肉和动物内脏。他常说:"这是我们老一辈人的福气啊,以前哪吃得上?"结果65岁那年,突发心梗,幸好抢救及时。
检查显示,他的血脂严重超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俗称"坏胆固醇")高达4.8mmol/L,远超正常值。研究数据表明,每增加1mmol/L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冠心病风险增加约23%。
张总是本地一家公司老板,事业有成,但工作压力山大,睡眠质量极差。他曾对我说:"睡觉就像打仗,躺下就开始想工作上的事。"长期精神紧张导致他的血压居高不下,最高时达到180/110mmHg。
哈工大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冠心病发生率是正常人群的3倍多。持续的高血压就像给血管施加持续的"暴力",加速血管壁损伤和斑块形成。
我社区有位退休教师赵先生,78岁,一辈子不抽烟不喝酒,但父亲和两个兄弟都在60岁前死于心脏病。他每年都坚持体检,发现血管已有轻度钙化。
医学研究证实,家族遗传因素在冠心病发病中扮演重要角色。如果直系亲属中有冠心病患者,个人患病风险可增加40%-60%。这与多个基因位点变异有关,影响血脂代谢和血管弹性。
街道上经常能看到抽烟的年轻人,他们大多认为"年轻人抽点烟没事"。殊不知,吸烟是冠心病的头号可控风险因素。烟草中的尼古丁和一氧化碳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促进血小板聚集,加速动脉粥样硬化。
哈工大研究表明,长期吸烟者患冠心病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2-4倍,且风险与吸烟量和吸烟年限成正比。
有人会问:"冠心病真的无法避免吗?"答案是否定的。虽然年龄和遗传因素无法改变,但生活方式因素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曾接诊一位68岁的退休工程师,他10年前被诊断为冠心病早期,医生建议他立即戒烟、控制饮食、适量运动。他严格执行医嘱,现在每天步行一万步,体重比十年前还轻了15斤,血脂和血压都控制得很好,冠心病也没有进一步发展。
不得不提的是,糖尿病患者冠心病风险更高。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的风险是非糖尿病人群的2-4倍。高血糖环境会加速血管氧化损伤,促进炎症反应,损害微血管功能。
我的一位糖尿病患者王女士,因为控糖不佳,50岁出头就做了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医生告诉她:"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年龄比实际年龄大约老10-15岁。"
现代生活节奏快,很多人久坐不动,缺乏运动。缺乏体力活动已成为冠心病的重要风险因素。哈工大研究证实,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使冠心病风险降低30%。运动能提高心肺功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血压和血脂,调节血糖,是预防冠心病的"良药"。
临床上常见一些患者,明明已有冠心病风险因素,却拒绝改变生活方式。有位患者直言:"活着不就是为了享受吗?管那么多干嘛!"
殊不知,冠心病一旦发作,轻则影响生活质量,重则危及生命。预防冠心病,关键在于早识别、早干预那些潜在风险因素,让健康成为享受生活的前提。
冠心病不是老年人的"专利",近年来年轻患者不断增多。据统计,40岁以下冠心病患者比例已从十年前的5%上升到现在的12%。这与年轻人不良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熬夜加班、快餐文化、电子产品依赖、运动缺乏,都在悄悄侵蚀着年轻人的心血管健康。
健康的心脏是幸福生活的基石。了解冠心病的成因,调整生活方式,定期进行心血管健康评估,才能真正远离心脏的"隐形杀手"。每一次拒绝垃圾食品,每一次按时锻炼,每一次戒掉香烟,都是给心脏送去的一份礼物。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编写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23.中国循环杂志,2023,38(7):629-656.
2. 王宏宇,张明,等.生活方式因素与冠心病发病风险相关性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4,52(1):67-74.
3. 李伟,刘静,等.冠心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23,31(11):677-688.
4. 赵冬,陈文明,等.冠心病家族聚集性与遗传因素研究进展.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24,41(2):113-117.
5. 哈尔滨工业大学医学院心血管研究中心.中国北方地区冠心病危险因素分析报告.黑龙江医学,2024,48(3):312-319.
人不会莫名患上冠心病?临床研究:患上冠心病,背后藏着4类诱因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父亲在三年前被诊断为冠心病,他一直是个爱跑步、吃得很健康的人,我怎么也没想到他会得这种病。”
这是许多患者家属常常提出的疑问,面对这种疾病时,许多人常常感到困惑,因为他们认为只有生活方式极差、习惯不健康的人才会患上冠心病。
事实上,很多冠心病的患者看似生活健康、作息规律,他们并没有明显的诱因。冠心病的突然降临,往往让他们措手不及。
冠心病是当今社会影响健康的一个主要问题,它的发生没有表面上的征兆,许多看起来非常健康的人在面对它时会感到非常震惊。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冠心病的出现呢,实际上,它背后有四类诱因,很多人并未意识到这些因素的潜在威胁。
很多人对于冠心病的理解是,它几乎完全取决于个人的生活方式——饮食、运动、作息等,但有研究显示,遗传因素实际上也在冠心病的发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虽然现代医学技术日新月异,疾病的治疗方法层出不穷,但很多疾病,包括冠心病,依然受到遗传的深刻影响。
遗传因素的作用并非立竿见影,而是通过慢性、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个体健康,假设某人的父母或直系亲属有冠心病病史,那么他患上冠心病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其原因在于,部分特定基因会对血脂代谢、胆固醇合成、血管弹性等生理过程产生影响。
如果这些基因发生突变或异常,血管的内壁会变得易受损,从而增加动脉硬化的风险,而这恰恰是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之一。
对于有家族史的患者来说,了解自己的遗传背景尤为重要,虽然我们无法改变遗传因素,但可以通过科学的生活管理来尽量降低这种潜在风险。
除了遗传因素,隐性疾病是另一个常常被忽视的冠心病诱因,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这三大隐性疾病,它们的出现对冠心病的发生具有重大影响。
长期高血压会让血管壁一直承受很大的压力,时间长了血管内皮就会受损,一旦受损,血管就更容易出现动脉硬化的情况,这会进一步加重心脏的负担。
而血管内皮的损伤又会促进胆固醇和脂肪在血管壁上堆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这种情况下,血流受到阻碍,心脏的供血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引发冠心病。
高血糖就像让血液里多了好多糖分,这些糖分积累起来,就会慢慢“侵蚀”血管壁,把血管内皮细胞给弄伤,一旦内皮细胞受伤,血管就更容易变硬。
高血脂是第三个隐性疾病,它与高血糖和高血压互为因果,三者共同作用,极大地促进了冠心病的发生。
这些隐性疾病的“杀伤力”不容小觑,往往在没有明显症状的情况下,破坏着心脏的健康,因此,定期体检对于这些潜在疾病的早期发现至关重要。
如果能够早期发现这些隐性疾病,并采取积极的治疗和管理措施,就能有效地降低患冠心病的风险。
生活压力,是现代社会人群常常忽视的健康隐患,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很多人无法有效地管理自己的心理状态,导致长期的精神压力积累。
许多人会因此出现失眠、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但这种“隐形”的压力常常被忽视,直至出现严重的身体健康问题时,才后悔没有及时调整。
环境压力对心脏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身体会分泌大量的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和皮质醇。
肾上腺素能够提高心跳频率,增加心脏的负荷;而皮质醇则会导致血压上升,血糖升高,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和高血压又会损害血管壁,最终促进冠心病的发生。
此外,持续的压力还会使人产生不健康的应对方式,如暴饮暴食、抽烟、酗酒等,这些行为进一步增加了患冠心病的风险。
心理压力对心脏健康的影响早已得到了医学研究的证实,研究表明,长期处于压力状态的人群,冠心病的发生率远高于没有经历过严重压力的人群。
生活方式的改变往往是缓慢而渐进的,很多人平时并不会意识到自己的健康状态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直到疾病的症状突然出现,才意识到已经错过了最佳的预防时机。
例如,随着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增加,很多人开始牺牲睡眠时间、吃得不规律,甚至忽视了日常的运动。
不规律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过度劳累等,都能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患冠心病的风险,生活方式的改变虽然没有明显的短期症状,但却会在长期积累中产生巨大的影响。
那要预防冠心病,就得从生活里做起,作息规律点,吃东西讲究点,再适当动一动,这些都很关键。
所以,我们应该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对于有家族史、隐性疾病或者长期面临精神压力的人群,定期监测血脂、血糖、血压等指标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早期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可以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降低患冠心病的风险。
其次,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和规律的运动,避免过度的精神压力和不良的生活习惯,都是预防冠心病的重要因素。
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和心理调节可以有效降低冠心病的发生几率。
最后,认识到遗传因素和隐性疾病对冠心病的影响,及时了解家族病史,并通过科学的干预措施,如服药控制高血压、高血糖等疾病,可以有效降低冠心病的风险。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人不会莫名患上冠心病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闫拓.血清FT3水平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25-01-21
糖尿病3大死因:冠心病/心衰/中风!想延寿,优先用哪种降糖药?
2025年1月,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牵头发布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向广大的糖尿病患者揭示了一个令人警醒的事实: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并不是糖尿病肾病、感染以及酮症酸中毒等传统认知中的并发症,而是心血管疾病!
其中,排名前3位的病因依次为:冠心病(40%)、心力衰竭(15%)以及脑卒中(10%)。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
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临床上涌现出了两类兼具“降糖”与“心血管保护”的新型降糖药---“肽类”降糖药(司美格鲁肽、度拉糖肽、利拉鲁肽等)与“列净类”降糖药(达格列净、恩格列净、卡格列净等)。
这两类药物被认为不仅能够有效控制血糖,还能在降糖作用以外提供“心血管保护效果”。
这种"一箭双雕"的特性,使它们成为了对抗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利器”,以及该治疗领域的“明星药物”。
不过,在面对冠心病、心力衰竭与脑卒中这3种不同的心血管致命威胁时,“肽类”降糖药与“列净类”降糖药的防控效果是否完全一样?
对于广大的2型糖尿病来说,这两类药物又是不是只用“任选其一”,就足以对冠心病、心力衰竭与脑卒中这3种疾病同时产生防控效果呢?
真实的情况,可能并没有这么简单!
虽然,总体上而言,“肽类”降糖药与“列净类”降糖药都是拥有“心血管保护证据”的药物,但是,具体到不同的疾病时,这两类药物所展现出来的防控特性,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比方说,针对脑卒中的预防,2024版《2型糖尿病患者卒中预防及血糖管理专家共识》就专门指出:
- 从现有的临床研究数据来看,“列净类”降糖药(SGLT-2抑制剂)并不能明显降低脑卒中的发生风险;
- 而真正有临床试验证明、的确可以降低脑卒中发病风险的,就只有两种“肽类”降糖药(GLP-1受体激动剂)---司美格鲁肽与度拉糖肽!除了这两者以外的其他“肽类”降糖药,包括利拉鲁肽在内,也都不具备预防脑卒中的功效。
2024版《2型糖尿病患者卒中预防及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再比如,针对心力衰竭的防控,则是“列净类”降糖药更有优势,而“肽类”降糖药作用有限!
对此,《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就特别提到:
- “列净类”降糖药(SGLT2i)对心力衰竭(HF)有明显的获益,是2型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应该“首选”的降糖药。
- 甚至,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领域,“列净类”降糖药(SGLT2i)已经成为了标准用药之一。哪怕没有糖尿病的患者,为了治疗心力衰竭,也需要服用这类药物。
- 相较而言,“肽类”降糖药(GLP-1RA)则无法降低心力衰竭的住院风险,反而还有可能让部分患者的病情加重、增加心律失常风险。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
当然,也有“肽类”降糖药与“列净类”降糖药都能发挥防控作用的疾病,这就是冠心病。
从目前已有的临床试验数据来看,不论是“肽类”降糖药还是“列净类”降糖药,它们都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的风险,减少急性心肌梗死的概率。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肽类”降糖药都具备这样的能力!目前认为,只有司美格鲁肽、度拉糖肽、利拉鲁肽等人源性“肽类”降糖药,才在冠心病的防控方面效果显著;而另一些非人源性的“肽类”降糖药,则没有这样的功效。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
总而言之,虽然,笼统上讲,“肽类”降糖药与“列净类”降糖药都是具有额外“心血管保护效果”的新型降糖药,但是,它们在针对不同疾病的侧重点方面却有所不同。
除了都能有效防控冠心病以外;在脑卒中的预防方面,只有司美格鲁肽与度拉糖肽这两种“肽类”降糖药具有明确作用;而在心力衰竭的防控方面,则只能依靠“列净类”降糖药。
所以,很多时候,2型糖尿病患者不能只是简单地在这两类药物当中“任选其一”,而是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病情与主要风险所在,更有针对性地挑选这两类药物!
接下来,我们就描述一些临床上比较典型的情况,以帮助大家更好地识别自己的病情,并能“对号入座”地实现精准选药。
一 有冠心病或冠心病风险较高
根据前面所提到的信息,不论是“肽类”降糖药还是“列净类”降糖药,它们都具有降低冠心病发病风险、减少急性心肌梗死概率以及预防心血管死亡的作用。
因此,理论上,已经确诊冠心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以及冠心病风险较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这两类药物当中“任选其一”即可。
而这时候,一些其他的因素往往会成为决定最终用药的关键:
比方说,“列净类”降糖药均为口服药,而“肽类”降糖药主要以皮下注射为给药方式。因此,害怕“注射”的患者,多半会优先使用“列净类”口服药。当然,也有人嫌每天吃药非常麻烦,那么,这样的患者则可以考虑“每周只用皮下注射1次”的司美格鲁肽或度拉糖肽。
再比如,“肽类”降糖药的减重作用往往强于“列净类”降糖药。所以,超重/肥胖比较严重的患者,可以优先考虑“肽类”降糖药;而担心体重下降幅度过大的患者,则建议先吃“列净类”降糖药。
那么,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什么叫做“冠心病风险较高”呢?
一般来说,以下这几项条件,同时满足的越多,冠心病的风险就越高:
1,家里直系亲属当中有人发生过急性心梗,尤其是在很年轻时就发病的;
2,冠脉CTA/冠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血管有轻中度狭窄;
3,存在劳力或情绪激动后胸闷、气短、胸痛等心前区症状;
4,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久坐不动等其他冠心病危险因素。
二 有心力衰竭
对于临床上经医生确诊的心力衰竭患者,不论有没有2型糖尿病,“列净类”降糖药都大概率是其标准治疗当中的一个部分。
这就更不用说,合并心力衰竭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降糖药的选择上,“列净类”药物无疑是“首选”。
三 有脑卒中或脑卒中风险较高
与“冠心病风险较高”不同,“脑卒中风险较高”的患者多存在以下这些特征,同样是满足的条件越多、风险就越大:
1,家里直系亲属当中有人发生过脑卒中;
2,颅脑CTA/MRA显示颅内动脉血管存在轻中度狭窄;
3,颈动脉有不稳定/高危斑块且斑块引起了颈动脉的明显狭窄;
4,有阵发性或持续性心房颤动;
5,曾发生过一侧肢体无力/发麻、口角歪斜、语言不清等神经系统受损症状;
6,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久坐不动等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
基于目前已有的临床试验证据,合并脑卒中的2型糖尿病患者又或是脑卒中风险较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最好是优先选用司美格鲁肽或度拉糖肽。
而其余的“肽类”降糖药以及所有“列净类”降糖药,似乎都无法给这类患者带来脑卒中方面的额外获益!
四 心血管风险较高,但不确定有无冠心病风险或脑卒中风险
相信有不少2型糖尿病患者在看完了前面的描述以后,可能依然拿不准自己究竟属于哪种情况。
举例来说,不少人虽然没有明确诊断冠心病、心力衰竭或脑卒中,但除了2型糖尿病以外,也同时存在着高血压、血脂异常以及吸烟等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总体心血管风险是较高的。
可进一步来看,却并不清楚自己到底是属于“冠心病风险较高”还是“脑卒中风险较高”;又或者,既存在着某些“冠心病风险较高”的特征,同时也存在着某些“脑卒中风险较高”的特征……
那么,对于这种“不太拿得准”的患者而言,怎样选药才好呢?
事实上,答案也简单! 那就是,优先从司美格鲁肽或者度拉糖肽开始用起。
因为,这两类药物既能降低冠心病的发病概率,又能降低脑卒中的发病概率。只要未被诊断为心力衰竭,那么,优先使用司美格鲁肽与度拉糖肽,往往意味着能让心血管预防的覆盖范围变得更大一些。
当然,必要的时候,“肽类”降糖药也是可以和“列净类”降糖药联合使用的。并且,医学指南认为:这样的药物联合,能够进一步带来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风险下降!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
综上所述,虽然笼统上而言,“肽类”降糖药与“列净类”降糖药都是具有“心血管保护效果”的新型降糖药。
但是,在面对糖尿病的3大主要心血管死因(冠心病/心力衰竭/脑卒中)时,它们所展现出来的特点却并不完全相同。
这意味着,对于广大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很多时候,这两类药物并不是简单地“任选其一”就可以了,而是应该基于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
【参考文献】
1,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5年1月 第17卷 第1期
2,2型糖尿病患者卒中预防及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中华内科杂志》 2024, 63(7): 649-659
---健康科普,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诊!---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头条深一度#
#优质创作值得更多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