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泉糖尿病(糖尿病可以吃沛泉菁华吗)
刷爆朋友圈“神品”背后是什么
从去年至今,一款名为“婕斯沛泉菁华”的产品风靡微信平台,宣称可以治疗31种疾病,对癌症、糖尿病、冠心病、肝硬化甚至不孕不育均有“奇效”。
记者近日调查发现,“神品”背后隐藏着种种疑团,暴露出微商食品经营的乱象。据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已起草《网络食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将对微商在内的网络食品经营行为作出规范。
左下图为微信公众号和微店上的婕斯产品宣传。 新华社记者 孟菁 摄
新华社发 徐骏 作
“神品”畅销网络映射出监管缺失
从去年至今,一款名为“婕斯沛泉菁华”的产品风靡微信平台。其宣称可以治疗31种疾病,对癌症、糖尿病、冠心病、肝硬化甚至不孕不育均有“奇效”。名人明星服用此品的图片海报以及号称“年销售10亿美元的业绩”,更令这款“神品”笼罩着耀眼的光环。(3.19 华商报)
微信朋友圈每天数百个婕斯相关的公众号,轰炸式的疯狂发布各种“生命奇迹”,淘宝、京东等网购平台上许多经营婕斯产品的店铺成交量都超过千件,轰炸式的鼓吹以及傲人的销售业绩给婕斯产品披上了“神品”的面纱,让不少消费者都愿意购买尝试,想要一窥庐婕斯山真面目,然而很多消费者购买后都大失所望,婕斯的使用效果跟宣传的相距甚远。
据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婕斯公司成立于2015年7月30日,经营范围包括化妆品、日用百货、工艺礼品等并不包括食品,工商部门也表示该公司没有食品进口资质,那么如此不靠谱的产品能吸引如此多的消费者呢?
据悉婕斯产品在网络市场迅速蹿红并吸引如此多的消费者的原因除了通过其疯狂鼓吹夸大其神奇功能外还得益于婕斯制定的一套效果明显的财务奖励计划,想要获得奖励,首先要购买入会套餐成为其会员,套餐价格最低294美元,最高达到3275美元。然而专家表示这种交钱加盟,发展下线,层层返利这种经营模式涉嫌传销,已经触犯了法律的红线。
婕斯对外宣传经营其产品可以月入10万美金,这不易于天下掉馅饼的好事,谁能不动心呢!当传销披上互联网的外衣,这些活在虚拟世界里的消费者也成了现实当中的受害者,而类似包治百病的神品能够畅销网络映射的是网络监管的缺失,行业标准不完善的真实状态,那么如何避免上当受骗呢?一方面还需有关部门加强网络监管,给这些横行网络的“李鬼”修筑法制的篱笆,避免这些虚假的“神品”由于缺少监管而在网络横行,另一方面这还需要广大消费者多去了解商品信息以及市场动态,从而做到理性的判断。(长江网 李畅)
编辑:张亮
起底白藜芦醇:增加抗癌效果40倍?根本不是药
号称
■延长生命15~20岁
■杀菌抗炎功效比阿司匹林抗生素高600倍
■增强抗癌效果40倍且无副作用
■李开复食用后成功治愈癌症
事实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曾通报,“白藜芦醇官网”发布虚假广告
■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数据库,无法查到相关产品的“国药准字”文号
在花费5万元购买、服用白藜芦醇几个月后,成都人汪女士(化名)终于意识到,这种“药”似乎并没有什么疗效。在当医生的亲戚劝说下,她最终放弃了服用。
号称能治疗癌症、“延长寿命15到20岁”的“神药”白藜芦醇,今年以来在微信、微博上销售火爆。然而,成都商报记者调查得知,白藜芦醇并未开展人体和临床试验,其产品对人体作用尚不明确,也未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审批,“根本不是药。”四川省人民医院药学部主管药师边原说。
国家食药监局也曾发布虚假广告提示,称白藜芦醇产品广告宣传中含有“违法宣称功效或承诺治愈率等虚假内容”。
汪女士与白藜芦醇的故事
从痴迷到放弃 交了5万“学费”
近日,在一名当医生的亲戚劝说下,成都市民汪女士停止购买和服用“白藜芦醇”,而此时,她在这项支出上,已经花费了5万元。
从微信上得知“白藜芦醇”后,汪女士曾为之痴迷。“当时说得很高大上,说是诺贝尔奖研发团队,可以治疗糖尿病、高血压各种疾病。”汪女士开始购买这款产品,并劝说亲戚朋友也加入进去。
汪女士的行为,引起了其亲戚丁丁(化名)的警觉。“她购买的是一款叫美商婕斯沛泉菁华的产品,其主要成分就是白藜芦醇,在宣传上基本上说是包治百病。”丁丁说,自己是医生,出于职业敏感,他对该“药物”的神奇疗效开始质疑,“但凡说包治百病,绝无毒副作用的,一般都不是好东西。”
这款产品美国官网售价一盒为137.95美元(约955元人民币),每盒里约30小包,一次一包,可以随时补充。按照一天两包的用量,一个月花费1800元左右。“另外,顾客也可以入会,光是入会费用就是好几万。”
丁丁劝说汪女士,对方一开始不以为然,“她振振有词地说,产品很正规,还会带人去美国考察,北京301医院肿瘤科医生也叫病人买,还给我看了一张301医院宣传栏广告单。我让同学问301医院肿瘤科医生,结果根本没这事!”丁丁说,之后,他又让美国朋友去部分美国超市药店,也没有发现有该药品销售。“后来我查资料了解到,现在白藜芦醇只是在细胞和动物层面做研究,人体研究几乎没有,根本不能将没有在人体身上做过实验的药物制成商品售卖。”
几个月过去了,汪女士也意识到,这款产品似乎并没有什么疗效,但此时,她所缴纳的入会费及对该产品的消费,已经花费了5万元。
汪女士的案例并非孤例。去年开始,在外地读大学的男孩阿德(化名)父母也开始销售、食用白藜芦醇,“他们是听到朋友介绍,食用之后,发现没有什么很严重的后果,但也没有产品宣传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