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糖尿病(有糖尿病痔疮可以做手术么)
吃辣患痔疮概率高?川渝没排进前三!7个万万没想到的健康知识
“吃辣地区的人痔疮病率更高”
“营养不良的人多是比较瘦弱的”
“年轻人不会患老年痴呆”
“近视的人上了年纪不会老花眼?”
……
关于身体的7种常见病,很多人都搞错了!
1. 吃辣地区的人,痔疮患病率高?
川渝人没排进前三
一般提到痔疮,不少人肯定第一个想到爱吃辣。
然而,江苏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支杰华2021年在“人民日报健康号”刊文谈到,一项针对我国成年人肛肠疾病的调查显示,湖南省痔疮患病率是全国最高的,高达76.64%。排第二的是广东省,为67.42%,而一直以吃辣闻名的川渝地区,并没有排在前三。
吃辣容易患痔疮,为什么川渝地区的患病率反而不在前列呢?
这是因为经常吃辣的人,患痔疮的风险确实更高。但吃辣只是其中一个因素,不是说吃辣就一定会得痔疮,不良排便习惯、长期便秘、低纤维饮食、肥胖、慢性疾病等因素都可能成为痔疮的诱发因素。①
2. 瘦的人不会得脂肪肝?
非肥胖患者可能占一半!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范建高2019年在接受国际肝病采访时谈到,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群体中,脂肪肝患者中体重指数小于23的患者占10%~15%,而非肥胖脂肪肝患者的比例则可能高达50%或40%。②
这是因为瘦人可能是肌肉少、脂肪多的人。此外,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肝病科主任医师赵晓威2015年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介绍,胖并不是脂肪肝的唯一导火线,很多人认为脂肪肝是吃出来的,其实吃得太少脂肪肝也可能会找上门,因为营养不良就是脂肪肝的一个诱发因素。
现在很多人以瘦为美,长期节食减肥或者长期吃素容易导致营养不良、蛋白质缺乏,为了维持血糖的水平,机体就会分解脂肪,导致血液中游离脂肪酸增高进入肝脏,引起肝脏脂肪堆积,形成脂肪肝。③
3. 年轻的人不会患痴呆?
有种痴呆叫“青年痴呆”!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的认知能力会下降,罹患痴呆似乎难以避免。
但实际上,痴呆症并不仅是老人“专利”,一些学者进一步细分,将发病年龄在18-45岁之间的病例归于青年发病型痴呆。
2021年8月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子刊JAMA Neurology上的一项研究显示,目前全球有390万人患有青年型痴呆症。在30-64岁的个体中,青年型痴呆症的全球年龄标准化患病率为每10万人中有119人。④
4. 胸大的人患乳腺癌概率更高?
和大小没关系,和腺体多少有关!
北京朝阳医院肿瘤科李曼玉2019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谈到,乳房的大小一般是由乳房所含脂肪的多少所决定的,所以许多女性朋友在减肥成功以后,发现胸也跟着缩水了。
胸大的女性一般是胸部脂肪较多,因此不存在胸大的女性更容易得乳腺癌的说法。但如果体检报告上提示属于致密型乳腺,那么确实需要注意了。因为致密型乳腺人群往往患乳腺癌的概率更高。⑤
乳房是由腺体和脂肪构成的,致密型乳腺即腺体多,而胸小也可以腺体多。
5. 营养不良的人多瘦弱?
胖人更容易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有很多不同的表现形式,过度肥胖以及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等与营养相关的慢性病也属于营养不良。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彭英兰2021年接受齐鲁壹点采访时介绍,人类摄入的食物的营养素有将近50种,大体分为6大类,只有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才会引起肥胖。因此,能量过剩是胖人的主要问题,但这不等同于营养过剩。
营养不良最常见的原因是营养摄入不足,其实,过度肥胖同样也会导致其他元素的摄入相对不足。这也是减肥时不能一味地节食,而是要先保证营养摄入的原因之一。⑥
6. 近视的人老了不会老花眼?
老花一直存在,只不过影响的是度数
郑州人民医院眼科魏颖2016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谈到,近视眼和眼球长短有关,而老花眼和年龄大小有关。人到了中老年,无论近视与否都会老花。
没有近视的老人得了老花眼,看远处时不用戴眼镜,看近处时才需要。而原有近视眼的人得了老花眼,看远处时仍要用近视眼镜,看近处时就不一定了。只不过,近视眼和老花眼能够抵消“看近”的这一部分。比如,有人是近视眼600度,老花眼是250度,抵消这250度后,他看近处时还需要350度的近视眼镜。有人近视200度,老花也是200度,他看书读报时就可以不戴老花眼镜,但他仍旧是得了“老花眼”。⑦
同时提醒您,远视眼和老花眼是两个概念,只不过在配镜矫正时,都是用的凸透镜。老花眼是一种生理现象。⑧
7. 吃糖过多会得糖尿病?
并没有直接关系
很多人叮嘱别人少吃糖时,都会说“吃糖多会得糖尿病”,这是一个大大的误区。陆军特色医学中心高血压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闫振成2019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谈到,吃糖多少和糖尿病并没有直接关系。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有很多,包括不良生活习惯、精神方面等因素,还具有遗传易感性。而糖尿病的核心其实不在于糖分摄入多少,而在于我们的身体是否健康。
对于健康个体,如果胰腺功能正常,当食物进入人体时,糖会分解成葡萄糖,葡萄糖会进入血液变成血糖。血糖升高会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从而降低血糖浓度,保持血液中葡萄糖水平在正常范围内。如果长期保持不良的生活习惯,例如酗酒、肥胖、暴饮暴食、爱吃甜食等,确实会加重身体调节血糖的负担。
所以,不是经常吃糖就会得糖尿病,但是如果长期进食过量糖分,会加重胰腺负担、诱发肥胖,这些都是导致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只有均衡饮食、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才能远离糖尿病的威胁。⑨
来源: 健康时报
糖尿病人总是排便困难?5招让你润肠通便,糖友试试
许多糖友反映,自从得了糖尿病,便秘的情况越来越严重,经常一上厕所就是半小时,解出的大便又黑又硬,苦不堪言。事实上,便秘的现象在糖尿病患者中十分常见,尤其是老年患者。顽固性便秘不仅可引起患者腹痛、腹胀,还会导致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痔疮、肛裂,增加肛周感染的风险,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那么,为什么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便秘,又该怎么解决呢?
1、长期高血糖。由于高血糖使体内缺水,大肠水分减少,粪便不能被充分软化,造成硬结,以致出现便秘。
2、饮食原因。糖尿病患者往往会在饮食上比较注意,容易出现进食量少或食物过于精细的情况,这会导致大便量较少,不能有效刺激肠蠕动,长时间累积在肠道内,引起排便困难。
3、缺乏锻炼。糖尿病人常伴有肢体麻木、视力下降、反应迟钝以及脑梗死等并发症,尤其是老年体弱患者,体育锻炼或活动量减少,可致肠蠕动减弱,引起便秘。
4、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胃肠和胰腺的消化酶分泌随之减少,参与排便的肌肉张力变低,也会引起便秘。
5、精神心理因素。糖尿病是内分泌障碍引起的代谢性疾病,由于病程较长,患者容易出现焦虑、紧张、忧郁等情绪,这些情绪可使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便秘。
6、药物因素。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铁剂、阿片类药、抗抑郁药、抗帕金森病药、钙通道拮抗剂、利尿剂以及抗组胺药等也是引起便秘的原因之一。
每一个便秘的患者,都应该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如内镜检查、胃肠道X线、结肠传输试验、粪便造影、肛管直肠压力测定、肛门肌电图检查等。
对于器质性便秘,应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功能性便秘,可以采取以下办法来缓解:
1、多饮水,注意饮食搭配
膳食纤维的补充是功能性便秘首选的治疗方法。纤维素具有亲水性,能吸收水分,刺激结肠蠕动,增强排便能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糙米,胚芽粳米、绿叶蔬菜和水果等。同时,还应避免过度食用辛辣、燥热的食物,如辣椒、煎炸食物等。
平时多饮水,保持每天饮水量在 2000ml 以上,每日早晚各饮1杯约300~500ml的温开水,可改善脾胃功能,增强胃肠蠕动,有利于防止便秘。
2、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早晨起床后,无论有无便意,都尽量用力做排便动作,反复多次。因为通过肛门的节律性收缩运动,可以刺激肠壁感觉神经末梢,使直肠运动加强,产生便意。
排便时集中精神,不要阅读报纸和玩手机,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3、适当补充益生菌
便秘患者常常缺乏双歧杆菌,可以通过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恢复肠道正常的酸碱度,避免渗透性水分流失导致的大便干结,促进肠道平滑肌收缩蠕动,有利排便。
4、药物治疗
应用B族维生素,如甲钴胺等,对糖尿病神经病变进行辅助治疗。胃肠促动力药,如莫沙必利片、伊托必利等,可增加肠蠕动,从而增加患者排便频率。有些中药,如四磨汤、六味安消、麻仁润肠、复方芦荟等,对便秘也有一定的疗效。
5、运动锻炼
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可以帮助促进肠胃蠕动,使盆腔肌肉、肛提肌等排便肌群肌力增强,促进排便。
对于糖尿病人来说,最首要的是将血糖控制好,出现慢性便秘时(持续>12周)或不适时要及时就诊。
糖尿病友如何应对便秘?看看好方法
糖尿病控制不好,会引起多种严重并发症,如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等。除了这些,其实便秘也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大约2/3的糖友都有便秘,那糖友为什么会出现便秘呢?发生便秘又该如何缓解呢?
01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容易便秘?
一、与糖尿病并发自主神经病变有关。
糖尿病神经并发症可累及神经系统的任何部分,多以糖尿病周围神经和自主神经病变常见。而人体正常的肠道蠕动,正常的排便是受神经支配跟调节的,如果糖尿病患者合并自主神经病变可能会出现肠蠕动减少、腹胀、水分重吸收增加,大便就比较硬、干结、难排,出现便秘的症状;
二、饮食不合理。
糖友如果吃的太少,或者饮水不足、蔬菜、水果、高纤维食物摄入不足,都会影响肠道蠕动,给顺利排便造成障碍。
三、降糖药的副作用。
许多糖尿病患者每天依靠降糖药维持血糖的稳定,而这些降糖药无论是口服的,还是注射的胰岛素,药物的副作用均会对人体胃肠道产生损害,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影响胃肠蠕动,导致排便困难。
四、卧床时间长、活动减少。
很多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他们年龄高,存在多种疾病,需长期卧床,导致腹肌收缩无力,肠蠕动减弱,导致便秘;另外,还有一些病人活动量少,也会有影响。
五:负面情绪影响。
由于长期患病,糖友很容易情绪低落,而大量的研究表明,不良情绪会抑制胃的正常运动与分泌,也会抑制肠道蠕动,从而导致便秘发生。
国内外大量研究显示,便秘不仅可引起糖尿病患者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甚至烦躁焦虑,还可导致痔疮、肛裂,同时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血糖不稳定的原因,而一旦糖尿病患者发生便秘,又合并心脑血管病时,用力排便还可引起脑血管破裂,心脏猝死,肠破裂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因此,糖尿病患者要倍加重视便秘防治。
02
糖尿病患者如何缓解和预防便秘?
1、饮食疗法:多饮水,多食纤维素丰富的蔬菜,如芹菜、丝瓜等。适当吃一些瓜果及“产气”食物,如豆腐、笋、萝卜等,都可以促进肠蠕动,利于通便。同时,还要少吃辛辣刺激、煎炸油腻的食物。
2、按摩:每日揉腹、做收腹提肛运动,提高排便能力。腹部按摩(尤其对有关穴位)有助于胃肠道蠕动、消化与排泄。腹部按摩应沿大肠走向按顺时针方向,做圆形按摩,可促进大肠蠕动,有机械推动粪便前行的作用。
3、增加运动:久坐不动是诱发便秘的不良行为,所以,糖友要想预防便秘,应该适当增加活动量,可以选择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比如快步走、慢跑等。便秘者可重点加强腹肌力量的锻炼,如收腹抬腿、仰卧起坐、下蹲动作等,以促进肠蠕动。对于卧床患者适当增加活动量,指导床上活动,促进胃肠蠕动。
4、保持乐观的心态,养成排便的习惯。良好的情绪,乐观的心态是预防疾病的万能药,糖尿病病人一定要克服焦躁、忧郁等坏情绪。另外,还应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每日或隔日1次);但注意每次蹲厕所的时间不要太长,便意不强烈时千万莫用力排便,当心诱发脑出血、心肌梗塞。
5、药物疗法。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选择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逐步使血糖平稳达标,血糖控制得越好,便秘的治疗效果也越好。另外,条件允许的话,还可建议医生开一些促进肠胃的药物,帮助治疗便秘。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