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基因糖尿病(单基因糖尿病检测哪里能做)
糖尿病能治愈吗?1型2型答案不同!牢记‘黄金期’
#糖尿病可以彻底治愈吗##高血糖##糖尿病#
“上周门诊,一个28岁的小伙子,因为加班熬夜、奶茶当水喝、炸鸡当饭吃,确诊了2型糖尿病。他一脸难以置信:‘医生,我还这么年轻啊?’ 这样的案例,现在太常见了,他迫不及待的问我,那他还有希望治愈吗?
糖尿病逆转是需要看情况的,不同类型的‘治愈’可能性不同
1型糖尿病:目前无法根治,但可‘完美控制’!“自身免疫破坏了胰岛细胞,需终身依赖外源性胰岛素。目前无法‘治愈’。”
巨大进步: “胰岛素泵、动态血糖监测(CGM)、甚至‘人工胰腺’系统,能让血糖控制越来越精准,生活质量极大提高,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学习、工作、生活!目标是避免并发症。
妊娠期糖尿病:生完孩子后大多会好好消息: “大部分女性在分娩后血糖会恢复正常。”
重要警示: “得过妊娠糖尿病的女性,未来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极高!产后也要坚持健康饮食运动,定期(至少每年)查血糖!”
“比如由胰腺炎、胰腺手术切除导致的糖尿病,如果病因解除且剩余胰腺功能足够,可能好转。某些单基因突变导致的特殊糖尿病,治疗方式也截然不同。”
2型糖尿病友!关键: “明确诊断类型至关重要!需要专业医生详细检查。”
刚确诊的‘黄金期’战友!一般是确诊后5年内,尤其是胰岛功能还比较好的(医生会评估)。越早行动,希望越大!
胖胖的糖友!肚子上的肥肉(内脏脂肪)是干扰血糖控制的‘元凶’之一!狠狠甩掉它,身体处理糖的能力往往能显著改善!
未来之光?——前沿研究的理性看待
“科学家们从未停止寻找‘根治’糖尿病的脚步,但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
1. 胰岛移植/干细胞治疗:
现状: “主要用于极少数病情极其复杂、危险的1型糖友。面临排异反应、供体短缺、长期安全性等巨大挑战。离广泛应用还很远。”
理性看待: “是重要研究方向,但非成熟疗法,别被不实宣传忽悠。”
2. 免疫疗法(针对1型):
目标: “试图阻止或逆转自身免疫对胰岛细胞的攻击。处于临床试验早期阶段。”
3. 更智能的‘人工胰腺’:
进展: “闭环系统(动态血糖监测CGM 胰岛素泵智能联动)越来越成熟,目标是无限接近正常人胰腺的功能,极大改善1型患者生活。这是现实可见的巨大进步。”
医生忠告: “关注前沿是好事,但治疗请立足当下,相信经过验证的科学方法! 任何宣称突破性治愈技术应用于临床的消息,请以顶级医学期刊或权威医疗机构(如国家药监局)发布为准。”
无论1型2型,通过科学用药/胰岛素 精准监测 健康管理,完全可以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有效预防并发症,享受和健康人一样的寿命与生活质量!这才是我们真正的、可及的胜利!
应对早发 2 型糖尿病,迫在眉睫
在我国,糖尿病患者已突破 2.33 亿,且呈现年轻化趋势,
40 岁以下患者比例十年增长 143%,早发 2 型糖尿病(40 岁前发病)的防控已刻不容缓。
这不仅关乎个人健康,更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真实案例:年轻患者的困境被误诊的 15 岁女孩一名 15 岁的尼日利亚女孩,因多尿、多饮、体重减轻就诊,血糖高达 14.3mmol/L,糖化血红蛋白 12.4%,但无酮尿。她被误诊为 1 型糖尿病并接受胰岛素治疗,后经内分泌科会诊,发现其 BMI 达 29.75kg/m²,存在黑棘皮症,C 肽水平正常,无自身抗体,最终确诊为早发 2 型糖尿病。这一案例凸显了早发糖尿病在年轻人群中易被误诊的问题,也提示肥胖、胰岛素抵抗等因素在早发糖尿病中的关键作用。
32 岁的程序员小王在体检中发现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达 7.2%(正常值 < 6.5%),被诊断为糖尿病。医生告知他,早发糖尿病会使并发症风险提前 15-20 年,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 2.9 倍,肾病风险增加 3.2 倍。小王的案例反映了年轻患者对糖尿病危害认知不足,以及不良生活方式(如久坐、高糖饮食)对疾病的推动作用。
河北一个汉族家庭中,先证者 8 岁发病,反复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长期被诊断为 1 型糖尿病。基因检测发现,先证者及其母亲、舅舅均携带 RFX6 基因杂合突变(c.2176C>T,p.Arg726*),最终确诊为单基因糖尿病。这一案例揭示了遗传因素在早发糖尿病中的重要性,也提示基因检测在精准诊断中的必要性。
- 1990-2019 年,全球 15-39 岁人群 2 型糖尿病发病率从 117 例 / 10 万人增至 183 例 / 10 万人,中国年轻男性患病率飙升,20-24 岁男性患病率达 7.42%,每 13 人中就有 1 人患病。
- 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18-29 岁人群糖尿病前期检出率达 12.8%,2 型糖尿病患者平均确诊年龄从 20 年前的 65.2 岁降至 42.8 岁。早发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率仅 34.2%,远低于老年患者的 52.7%。
- 遗传风险信号汇聚于转录因子 RFX6 介导的调控网络,导致胰岛 β 细胞功能障碍。中国汉族人群中,RFX6 基因突变可导致家族性早发糖尿病,且易被误诊为 1 型糖尿病。
- 肥胖是早发糖尿病的首要危险因素,腹部脂肪堆积者发病风险增加 2.8 倍。长期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导致胰岛素抵抗,使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血糖升高。
- PM2.5 污染可导致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紊乱,1990-2021 年我国因 PM2.5 污染导致的 2 型糖尿病死亡率增加 2.64 倍。此外,吸烟、低全谷物饮食、红肉摄入过多等也与早发糖尿病相关。
- 年轻人久坐、熬夜、压力大、睡眠不足等不良生活习惯,削弱了身体的代谢能力,增加了糖尿病发病风险。
- 并发症风险高:早发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 2.9 倍,肾病风险增加 3.2 倍,视网膜病变风险增加 1.7 倍。40 岁前确诊者全因死亡风险是同龄人的 3.7 倍,预期寿命减少 14-16 年。
- β 细胞功能衰竭快:青少年 2 型糖尿病患者 β 细胞功能每年下降 20%-35%,远快于中老年患者的 7%-11%。
- 心理影响显著:年轻患者面临更大的心理压力,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而不良心理状态又会进一步影响血糖控制,形成恶性循环。
健康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遵循低糖、低脂、高纤维饮食原则,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增加蔬菜、全谷物、优质蛋白的摄入,减少甜饮料和红肉消费。
规律运动:每周至少 15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结合力量训练,减少久坐时间。
控制体重:通过饮食和运动将 BMI 维持在 18.5-23.9kg/m²,尤其要减少腹部脂肪堆积。
早期筛查:
高危人群: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高血脂、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以及长期暴露于 PM2.5 污染环境者,应定期检测血糖(空腹血糖、餐后 2 小时血糖、HbA1c)。
筛查方法: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是诊断糖尿病的金标准,建议高危人群每 1-2 年进行一次筛查。
药物治疗:
二甲双胍:作为一线用药,可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胰岛素:对于 β 细胞功能严重受损或血糖控制不佳者,需使用胰岛素治疗。其他药物: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用 GLP-1 受体激动剂、SGLT-2 抑制剂等新型降糖药物,以降低心血管和肾脏并发症风险。
综合管理:
血糖监测:定期测量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 HbA1c,根据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并发症管理:定期进行眼底、肾脏、神经等检查,早期发现并干预并发症。心理支持:关注患者心理健康,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患者应对疾病压力。
政策与社区干预:
健康中国行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 14 部门联合制定《健康中国行动 — 糖尿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 年)》,提出到 2030 年实现糖尿病知晓率 60%、基层规范管理服务率 70% 的目标。社区行动:推广 “城市改变糖尿病” 社区行动倡议,通过健康科普、血糖检测、膳食指引、运动促进等措施,建设健康支持性环境。
呼吁行动早发 2 型糖尿病已成为威胁年轻一代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其防控需要个人、家庭、医疗机构和政府的共同努力。
个人应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家庭应支持患者管理疾病,营造健康氛围;
医疗机构应加强早期筛查和规范治疗;
政府应制定政策,推动健康环境建设和科普教育。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协同行动,才能有效遏制早发糖尿病的蔓延,守护年轻一代的健康未来。
参考文献- 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糖尿病报告(2024).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4.
-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IDF Diabetes Atlas, 10th ed. Brussels: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2021.
- Brissova M, et al. Genetic risk converges on regulatory networks mediating early type 2 diabetes. Nature, 2023, 620(7973): 595-602.
- Ola Moye Gun A, et al. Early-onset type 2 diabetes misdiagnosed as type 1 diabetes in a 15-year-old Nigerian girl: A case report. Case Reports in Clinical Medicine, 2020, 9: 107-114.
-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2 版).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2, 38 (1): 1-67.
- 王友发,等。中国肥胖防控策略与实践。柳叶刀,2021, 398 (10294): 1279-1290.
- 夏楠,等。杂合 RFX6 基因突变一中国汉族糖尿病家系报道。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 15 (11): 1135-1138.
- 詹思延,等. 1990-2021 年中国 15-39 岁人群 2 型糖尿病发病率变化趋势。健康数据科学,2025, 4 (2): 123-132.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纪立农教授团队。早发 2 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风险研究。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 16 (3): 201-208.
- 国家卫生健康委等 14 部门。健康中国行动 — 糖尿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 年). 北京:国家卫生健康委,2024.
早发 2 型糖尿病的防控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行动起来,改变生活方式,关注血糖健康,共同为年轻一代的健康未来而努力。只有全社会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应对这一挑战,让 “健康中国” 的愿景早日实现。
#健康真探社##健康##糖尿病#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2024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糖尿病诊断标准
2024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诊断标准:根据三多一少典型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加上随机血糖、空腹血糖、OGTT两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中的任何一项来诊断。
如果缺乏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则需要同一时间点的两个血糖指标或两个不同时间点的血糖指标达到或超过诊断切点(不包括随机血糖)才能诊断为糖尿病。
当两个不同的血糖指标检测结果不一致,即一个血糖指标达到或超过诊断切点、另一个血糖指标未达到诊断切点时,则需要再次检测达到或超过诊断切点的血糖指标,并考虑可能影响血糖指标检测结果的因素,才能诊断。
糖代谢状态分类
诊断和检测注意事项
①在行OGTT试验前3天应保证每天至少进食含有150g碳水化合物的食品,因为禁食或者过度限制碳水化合物可能导致OGTT的血糖水平假性升高(空腹8小时即可)。
②静脉血糖标本应该尽快送检,标本放置时间过长可能会发生糖酵解,使测定的血糖水平假性降低 。
③测定糖化血红蛋白应该采用标准化的检测方法,且有严格的质量控制。
④以下情况下不能以糖化血红蛋白诊断糖尿病:镰状细胞病、妊娠(中晚期)、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艾滋病、血液透析、近期失血或输血、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等。因为敏感性较低,一般不推荐采用糖化血红蛋白筛查囊性纤维化相关糖尿病;一旦糖化血红蛋白≥ 6.5%也可诊断囊性纤维化相关糖尿病。
⑤空腹血浆葡萄糖、75g OGTT两小时血浆葡萄糖值或糖化血红蛋白可单独用于流行病学调查或人群筛查。如果OGTT的目的仅在于明确糖代谢状态时,仅需检测空腹和糖负荷后2h血糖。仅检测空腹血糖,糖尿病的漏诊率较高,建议同时检测空腹血糖、OGTT两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OGTT其他时间点血糖不作为诊断标准。建议血糖水平已达到糖调节受损的人群,应行OGTT以提高糖尿病的诊断率。
⑥在急性感染、创伤或其他应激情况下,可出现暂时性血糖升高,不能以此时的血糖值诊断糖尿病,须在应激消除后复查,再确定糖代谢状态。在上述情况下同时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有助于鉴别应激性高血糖和糖尿病。
糖尿病的分型
根据病因学证据将糖尿病分为四种类型:1型糖尿病(T1DM)、2型糖尿病(T2DM)、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
T1DM 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病理生理学特征是胰岛β细胞数量显著减少乃至消失所导致的胰岛素分泌显著下降或缺失。T2DM 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亦不明确,病理生理学特征为胰岛素调控葡萄糖代谢能力的下降(胰岛素抵抗)伴胰岛 β 细胞功能缺陷所导致的胰岛素分泌减少(相对减少)。
通俗理解:1型糖尿病属于沙漠,胰岛素好比是树木,沙漠中树木绝对不足(所以需要直接补充胰岛素);2型糖尿病属于森林,但不爱护,经过滥砍滥伐后最终也可能变成没有树木的沙漠。
特殊类型糖尿病包括8类:即胰岛 β细胞功能缺陷性单基因糖尿病、胰岛素作用缺陷性单基因糖尿病、胰源性糖尿病、内分泌疾病所致糖尿病、药物或化学品所致的糖尿病、感染相关性糖尿病、不常见的免疫介导性糖尿病、其他与糖尿病相关的遗传综合征。随着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特殊类型糖尿病的种类会逐渐增加。
妊娠糖尿病是指妊娠合并高血糖的状态,可分为妊娠期糖尿病(GDM)、妊娠期显性糖尿病(ODM)、孕前糖尿病(PGD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