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确诊条件是(糖尿病的确诊条件包括)
诊断糖尿病的简单方法介绍
患者怎样确定自己患有糖尿病呢?一般情况下,当患者出现明显的糖尿病典型症状或糖尿病不典型症状时,就会考虑到自己可能患有糖尿病,但单凭口渴、喝水多、尿多等症状不能诊断自己患有糖尿病,因为糖尿病的诊断是以血糖水平为标准的。另外尿糖阳性也不是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因为尿糖出现加号( ),有时在正常人中也会出现。所以要诊断糖尿病必须是以静脉抽血检查出的血糖浓度为准。
根据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对糖尿病的最新诊断标准,简单的讲,如果血糖升高达到下列两条标准中的任意一项时,就可诊断患有糖尿病。
空腹血糖>7.0mmol/L 或者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这里的餐后2小时,常常是以进餐2两馒头为标准,因为我们知道进餐的多少也会影响血糖的高低。
OGTT试验
又称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是在当血糖升高的程度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使诊断摸棱两可时,而进行的一种进一步确诊糖尿病的检验措施。让患者在空腹情况下口服75克葡萄糖,于2小时后抽血检查血糖水平,如果要诊断糖尿病则:
服糖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糖耐量异常(IGT)和空腹葡萄糖受损(IFG)
糖耐量异常(IGT)是指OGTT试验2小时后的血糖水平升高,超过正常的7.8mmol/L,但仍未达到11.1mmol/L的糖尿病诊断标准。这些患者称为葡萄糖耐量异常。
空腹葡萄糖受损(IFG)相应的就是指空腹血糖升高,也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即空腹血糖在6.2~7.0之间。
IGT和IFG可以说是一种正常人向糖尿病的过度状态,这部分人虽然现在还不是糖尿病, 但是将来发生2型糖尿病危险性非常高,可以说是糖尿病的后备军。据有关研究报道,每年5-8%的 IGT者将发展成为2型糖尿病。此外IGT者发生心血管病变,如心肌梗塞、心绞痛的危险性也大大提高。
糖尿病的诊断误区
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得病几年或几十年,只做过空腹血糖、尿糖的检查,就认为糖尿病已经确诊,开始服用降糖药,其实这是错误的。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由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所引起的糖、脂纺和蛋白质代谢失常。血糖、尿糖增高只是糖尿病的标,其根本在“胰岛功能低下”。所以诊断糖尿病的客观指标是胰岛素释放试验、C-肽兴奋试验,有条件的还可以检查胰岛素受体结合率。通过以上的试验可以确定糖尿病1型还是2型,病情稳定与否,病情属轻度、中度还是重度,对于治疗和预后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糖耐量试验、胰岛素释放试验、C-肽兴奋试验一定要同时做。这样便于诊断对照观察,确切了解病情,避免误诊、误治。此外,尿糖的多少受肾糖阈控制,病理情况下尿糖与血糖常不成正比。有些病人根据检查尿糖“ ”号多少作为调整使用降糖药、胰岛素剂量的依据是十分危险的。
初次发现糖尿病,满足一定条件,有可能会逆转
有位朋友跟华子说,他刚刚发现自己的血糖升高了,空腹血糖7.2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2mmol/L,需要用降糖药吗,有没有逆转的方法呢?
华子告诉他,空腹血糖超过7mmol/L,或是随机血糖超过11.1mmo/L,都可以诊断为糖尿病。他现在需要去看内分泌医生,在医生指导下,经过适当的生活干预和药物治疗之后,糖尿病有可能逆转,也许有停药的机会。
曾经的糖尿病观念,是一旦发病就无法治愈,需要终生进行降糖治疗。但随着对糖尿病的研究深入,人们发现部分2型糖尿病可以缓解,也可以理解为糖尿病逆转。
2021年发布的《2型糖尿病缓解中国专家共识》中指出,只要满足一定的条件,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不用药物也能有效控制血糖,实现糖尿病缓解。
实现糖尿病缓解的主要条件,包括患病时间小于5年,患者要有较大体重(BMI≥25),没有严重的并发症,胰岛细胞尚存一定的功能(空腹C肽≥1.1,餐后2小时C肽≥2.5),同时要排除其他疾病以及自身免疫的原因引起的糖尿病。
初发的2型糖尿病,还有相当数量的正常胰岛细胞,但是因为肥胖、胰岛素抵抗、高糖毒性等因素的影响,这部分胰岛细胞处于休眠状态。只要重新激活这部分休眠的胰岛细胞,就有可能使糖尿病缓解。
减轻体重,是缓解糖尿病的核心。体重下降,不仅可以改善血糖,同时也可以改善血脂和血压,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生活干预是2型糖尿病的治疗基础,包括饮食控制与运动锻炼,其中饮食控制的减重效果,要高于运动锻炼。
限能量平衡饮食、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极低热量膳食、间歇性断食、生酮饮食等,均可有效减轻体重,促进早期2型糖尿病缓解。建议在医生评估和指导下采取适合自己的饮食控制方法,在维持营养均衡的前提下,减少整体的热量摄入。
运动也是控制体重的好手段,运动不仅可以直接消耗能量帮助控制血糖,还可以增加肌肉量,减少胰岛素抵抗,使血糖得到持续性的改善。但是合并有心、脑、肺等疾病,或是肥胖程度过高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制定运动计划和强度,避免过度运动对身体造成损伤。
对于生活干预不能有效落实的2型糖尿病,可以考虑进行8~12周的短期降糖药物治疗。较常用3类药物,包括二甲双胍、GLP-1RA(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度拉糖肽等)、SGLT2抑制剂(达格列净、恩格列净、卡格列净等)。
根据血糖和体重的情况,这3类药物可以单独用药,也可以联合用药。在单独用药时,司美格鲁肽降低体重的效果最好。3类药物联合使用时,体重减轻最多。
肥胖程度较高(BMI≥32.5),药物的效果可能不佳,可以考虑进行代谢手术,减少进食量和食物的吸收,使体重下降,让糖尿病得到缓解。
总结一下,初次发现血糖升高后,要积极治疗,只要满足条件,有可能使糖尿病得到缓解,可以在较长的时间内不用药物也可以控制好血糖。是否满足条件,以及如何选择用药,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对用药有疑惑,要咨询医生或药师。我是药师华子,欢迎关注我,分享更多健康知识。
血糖高于7.0就是糖尿病吗?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小李是一位资深的美食爱好者,空闲的时候喜欢去各种网红美食店打卡,对于一位肉食主义者而言,一顿不吃肉便会显得很心慌,每次外出去吃美食的时候,诸如红烧肉、溜肥肠已经成为小李必点的食物,吃的时候还必须把肉汁浇在米饭上。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半年,小李的体重由120斤疯狂飙升至160斤,有时候爬3到4层的楼梯都会显得很吃力,对于这种情况,小李时刻告诫自己:一定要减肥,一定要注意控制自己的饮食,如果出现高血脂症、糖尿病等疾病那就后悔莫及了。
对于意志力不坚定的小李而言,热血只坚持了两三天便告吹了,他又重新恢复了以往的生活状态。这天,小李一家去进行一年一次的体检,前面的视力、听力检查,小李轻轻松松的通过了,但在血糖检查这里出现了问题,血糖仪监测小李的血糖值为9.6mmol/L。
医生看到这个数值后,脸色出现了变化,小李看见医生的脸色变化不由得脑补了很多不好的事情,他颤颤巍巍的向医生问道:“医生,这数值代表了我是不是患有糖尿病?”
医生没有直接回答小李的问题,反而询问他检查的前一天晚上有没有进食,吃的是什么食物。
小李怀着忐忑的心情把头天晚上吃红烧肉、可乐鸡翅以及糖饭的事情告知了医生,之后医生通知他禁食8到12小时后再检测血糖,第二天,小李又重新来到医院检查,结果为6.8mmol/L,虽然达不到诊断糖尿病的数值,但医生告诫他,这几乎是糖尿病的临界值了,如果再不注意进行运动以及饮食的调理,随时会发展为糖尿病。
虽然小李这次的检查是虚惊一场,但也为他敲响了警钟,了解小李的故事后,我相信大家一定会很好奇,小李第一次血糖的检测值超过了7.0mmol/L,达到了9.6mmol/L,为什么没有被医生诊断为糖尿病呢?
一、血糖高于7.0mmol/L就是糖尿病吗,医生告诉你答案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糖尿病、高血脂症等一系列“富贵病”便接踵而来,糖尿病本身会导致心血管的健康受到影响,根据官方统计,我国糖尿病患者的个数达到了1亿以上,而死亡的糖尿病患者中百分之八十的致死因素和心血管疾病相关。
糖尿病的并发症很复杂危害也很大,常见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以及糖尿病性肠病、尿毒症等,糖尿病肾病会导致患者的死亡几率上升,糖尿病足有可能引起截肢的风险,而糖尿病性肠病、尿毒症则会破坏患者正常的器官功能。
由于糖尿病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疾病,平时有健康意识或者注重保养的群体便会一年甚至半年去医院检查一次血糖值,确保自身没有出现糖尿病。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自己在家买台血糖仪自己测,这便要求我们要对糖尿病的诊断条件有详细的了解。
1、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糖尿病在临床上的检测主要依靠患者血液中的血糖含量,在家我们可以用血糖监测仪测自己的的指尖血,手指的指尖血是毛细血管中的血,在医院则是采取生化仪进行检查,所取的血液标本来自于静脉血管中的全血,一般在医院用生化仪检查的结果更具有参考性。
为了避免误诊的发生,糖尿病血糖值的检查一般会进行2次或者2次以上才可以确诊,例如空腹状态下,要求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值2次都在7mmol/L以上,进行餐后血糖的检测时,要求患者的2次随机血糖检测值都在11.1mmol/L以上,当然患者也可以检测一次空腹血糖再加上一次随机血糖。
短时间的血糖值容易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饮食、检测仪器的精密度等,为了去除这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又推出了糖化血红蛋白指标的监测以及葡萄糖的耐量试验。前者的检测时间一般是2到3个月,后者的检测时间较短,但影响因素也颇多。
通过糖耐量试验的结果,在明确是否患有糖尿病的同时,还可以凭借试验后血糖的数值判断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一般数值低,说明机体对血糖的处理速度较快,血糖通过生活调理或者单一用药便可控制,数值高则说明病情严重,往往需要联合多种药物才能控制。
正常人糖化血红蛋白指标的参考范围为4%到6%,如果指标超过了这个范围,则要考虑糖尿病的可能。除了参与糖尿病的诊断外,它能清楚的反应各个时刻血糖的变化,为糖尿病患者后续药物治疗剂量的调整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
2、血糖值高于7.0mmol/L便是糖尿病吗?
血糖值高于7.0mmol/L不一定代表检测者患有糖尿病,临床上检查糖尿病的要求很严格,稍微不注意检测前的注意事项便会得到一个错误的结果,正如上文的诊断标准中所描述:血糖检测需要选定时间,之后再根据要求进行准备。
如果血糖是进食后检测,即使它超过了7.0mmol/L,但只要没有超过11.1mmol/L,也是正常的数值。假如是空腹状态下测量的数值超过了7.0mmol/L,可能是仪器出现问题导致,也可能是空腹时间不够所导致,此时可以延长空腹时间或者换一个检查仪器。
二、什么情况下建议进行糖尿病检查糖尿病出现后会影响机体正常的运转,患者身体会出现一系列的变化,如果出现糖尿病的类似症状,我们便要去医院进行血糖值的检测。
1、典型症状
糖尿病患者最典型最直接的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以及身体的重量减轻。
因为胰岛素的影响,患者体内的血糖会升高并出现渗透性利尿的情况,这便是多尿的由来,由于多尿带走了大量的水分,患者便会由此产生口渴以及多喝水的情况。
在排出尿液的同时,血糖也会随之排出体外,导致体内没有了热量供给的来源,为了保证机体的正常运转,衍生出两条解决途径。
一、大脑会给患者传递多进食的消息;
二、消耗机体的蛋白质等物质供能,这会导致患者体重的下降。
2、非典型症状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只出现在少数人群身上,大部分患者的症状不具有典型特征,但详细的观察之后,也不难辨认。糖尿病患者一般会出现尿液的异常,过多的糖分会导致尿液变得粘稠,尿中的泡沫长时间不消散,如果在野外方便,还可以看到蚂蚁聚集舔食尿液的现象。
它还会导致一系列的并发症,会引起患者的器官以及血管、神经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有些患者因为外周血管的病变,会出现手指发麻、发凉的情况,部分患者由于凝血机制、眼部组织受到影响,会呈现出伤口愈合慢、看不清事物的状况。
上述症状都表明患者已经出现了糖尿病,此时再进行检查有点亡羊补牢的味道在里面,因此当存在以下因素时我们需要定期去检测血糖的数值。
肥胖以及遗传因素是糖尿病的诱因之一,它们都可以增加患糖尿病的概率,研究表明肥胖人群会出现细胞肥大降低胰岛素的敏感度,遗传因素会增加正常人群对糖尿病的易感性,因此,建议体重指数大于28、直系亲属有糖尿病的人群,增大血糖检查的频率。
不幸患上糖尿病的人群可以根据分型进行用药,1型糖尿病患者可以选择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它可以在短时间内控制住血糖的水平,但这种药物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它需要天天注射,为了应对这一情况,科学家正在马不停蹄的攻破干细胞疗法的技术难关。
2型糖尿病的治疗目前仍以二甲双胍为首选,但SGLT2等抑制剂的出现正在打破这一现象。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世博会上出现了2型糖尿病的新型治疗药物多格列艾汀片,它可以搭配二甲双胍一起使用,此药最大的特点是: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无须调整剂量。
总结在进行血糖的检测前,我们不要像小李一样不遵守检测前的注意事项,在头天晚上还摄入高糖饮食,这样只会造成检测结果的错误,不仅使自己担心受怕,还会让家人跟着操心。血糖检查前建议空腹的同时,也不要摄入含糖高的饮料,例如碳酸饮料。
当存在糖尿病的疑似症状以及糖尿病的易患因素时,我们需要定期检查,平时做好糖尿病的预防措施,在控制住饮食的同时,多抽时间进行锻炼,每周至少要进行几次的有氧运动,坐着办公时,最好1个小时起身活动一次。
患上糖尿病除了遵医嘱用药外,还要做好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工作,定期测量血糖的同时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查。如针对糖尿病肾病、心血管疾病以及眼底神经病变,可以进行肾功能检查、血管造影以及眼底神经检测。
参考文献:
【1】徐子辉,高凌.不同糖尿病的检查诊断[J].家庭医学(下半月),2022(08):12-13.
【2】秦璇. 生化检验如何诊断糖尿病[N]. 大众健康报,2022-04-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