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属于心身疾病吗(糖尿病的根源是什么)

澎湃新闻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冠心病、慢性疼痛都属心身疾病,需精神科医生会诊

在刚刚开幕的“仁心济理”第一届综合医院心理健康管理高峰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理医学科主任骆艳丽提出,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进一步关注,综合医院临床各科许多常见疾病都可视为心身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慢性疼痛等,心理因素在其疾病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如果能够在治疗过程中关注到患者的心理健康,会诊联络精神医学,早期识别心理问题、及时给予干预措施,将对躯体疾病的总体康复起到重要作用。

心身疾病是什么

据骆艳丽介绍,曾经有位56岁、明确诊断患有甲亢的女患者,其母亲是老年痴呆患者。这位病人的甲亢临床表现,如多食、消瘦、乏力、怕热、易怒等,随着其母亲住到她家里症状明显加重。而当其母亲住到养老院后,病人甲亢症状及甲状腺功能就会变得相对正常。当时恰逢心理科和内分泌科开展会诊联络,所以在她的治疗开始时,心理科就介入到治疗方案的制定中。

心理科医生对该甲亢患者做了详细的临床访谈,了解到在她的发病过程中,成长经历、性格特征以及现实层面的压力都起了重要作用。在她的成长经历中,妈妈从小到大对她的要求非常高,“凡事自我要求高,追求完美,亲力亲为,对他人也要求高”成为其自身性格特征。在现实层面上,由于她在单位是部门领导,一方面希望能够把工作完美做好,一方面又希望能够照顾好妈妈,以免留有遗憾,因此每当母亲住到她家里时,她就倍感压力,精疲力竭。

根据她的这些特点,心理科和内分泌科平行治疗,及时制定个体化方案,使用药物改善焦虑情绪和睡眠,用心理治疗帮助她认识到自己的性格特征、成长经历以及工作生活压力对甲亢的影响,到目前为止该患者的治疗非常顺利。

骆艳丽说,在某些因素诱导下,患有原发性高血压、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支气管哮喘、甲状腺机能亢进等疾病的患者容易加重原有躯体疾病。

所谓心身疾病,是指在具有躯体疾病的基础上,心理社会因素也在该疾病的发生、发展、加重和缓解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最早的经典心身疾病主要有精神分析家Franz Alexander提出的原发性高血压、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支气管哮喘、甲状腺机能亢进等。

骆艳丽强调,作为综合医院的心理医学科医生,不仅要关注“病”,更要关注“人”,即加强会诊-联络精神医学迫在眉睫。目前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会诊联络精神医学在综合医院的疾病治疗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缩短平均住院天数,降低医疗费用,并且有利于预防疾病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望闻问切”读懂人心

在很多人眼里,精神科医生似乎有“读心术”,通过聊天就能找到患者心理问题的症结。其实,心理科就诊看似是医生与患者的一次简单的交流,然而专业的心理科医师会通过“望—闻—问—切”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心理科医生究竟怎么读懂人心?骆艳丽说,望——五官动作。心理疾病常常情绪外显于表情。焦虑症患者长期紧张担心害怕各种事情,故常见眉头紧皱,严重者眉间呈Ω形。社交焦虑者拒绝直视他人,眼神闪躲。抑郁者因思维缺乏、情绪低落,故常见双眼无神、缺乏眼神交流、不苟言笑。不同疾病者动作行为亦不尽相同。坐立不安者常见于焦虑,眼光易被外界事物吸引者常见于躁狂,动作少而迟缓者常见于抑郁,动作怪异者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闻——语速语量。问诊固然是了解病情最重要方式,关注其言语方式亦是协助诊断之法。焦虑症患者担心之事甚多,故常多次反复表达心中忧虑之事或躯体不适之处,且事无巨细,语量多语速快。抑郁症患者思维贫乏,语量少,语速慢,常发叹息声,言语交流回答前常有停顿。躁狂患者因存在思维奔逸,即大量想法涌入大脑,来不及表达,其语速之快远超焦虑者。另有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表现为语句无连贯性等。

问——旧病旧时。心理科医生与患者交流时不仅需要了解患者发病过程,同时要进行精神系统检查,包括一般情况、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智力、自知力等。其中情感为轻重症心理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比如大家所熟知的,情绪低落见于抑郁者,紧张担心见于焦虑者,情绪高涨异于常人见于躁狂者。

问诊需强调旧病及旧时,旧病指患者是否合并躯体疾病,临床上考虑用药,药物相互作用是其依据之一,抗抑郁药物与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导致药物的血药浓度发生改变,如有些药物可引起血凝度升高,服用抗凝药物者不可服用。旧时,是指患者过去的生活及情感经历。与内外科不同,心理科更关注患者的过往经历,也许是童年的受虐经历,也许是家庭的极端教育方式,也许是生活工作中的受挫,都有可能导致不良情绪的爆发。了解患者发病的根源有助于决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切——心理评估。非器质性病因的心理疾病常常无法通过血液、影像学等检查发现“端倪”,心理科的切诊需借助工具——心理评估量表,了解其情绪特点、性格特征、过往经历等。网络上常有各式各样的“心理测验”,然而大部分并没有科学依据。心理评估量表的测试方式均有规定的使用方法,需要专业人员指导进行测试,因此切勿盲目相信网络上的人格测试、焦虑抑郁测试等,若怀疑自己患有心理方面的疾病,应及时就诊,通过专业的判断诊断,尽早治疗,大部分心理问题均可得到缓解。

糖尿病前期是种身心疾病 健康的生活方式很重要

新华网北京9月24日电(孙慧)近日,由天士力控股集团冠名支持的“健康大讲堂”邀请到了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糖尿病心脏科原主任、主任医师蔺静,与大家共同聊聊糖尿病前期的相关话题。

糖尿病前期是血糖异常的初期阶段,遗传、家族史、肥胖、缺乏运动、压力大等原因都会导致糖尿病前期的发生、发展。蔺靜表示,糖尿病前期的产生和遗传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更需要关注自己血糖的变化。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在40岁~45岁之后,身体的各个器官功能都在逐渐下降,这时如果体重再增加,会引起胰岛素抵抗,进而会使胰岛β细胞功能下降,这些现象都会增加糖尿病前期发生的几率。

蔺静强调,“吃得多,活动少,体重大”的人群也比较容易出现糖尿病前期的症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患病率也在逐渐增加,人们在饮食上不节制,食物摄入量增多,糖的摄入量也会增加,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在身体里积累下来就会转变成脂肪,导致体重加重,体重增加又使得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很多因素叠加在一起,就容易出现糖代谢的异常。血糖异常的初始阶段是糖尿病前期,其中包括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低减,如果继续发展就会成为糖尿病。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会感觉到来自生活的压力,如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中。蔺静指出,研究显示,当精神紧张度增高时,身体的应激激素也会分泌增加,而这些应激激素的分泌会拮抗胰岛素的作用,使得身体内的胰岛素不能发挥正常作用,导致血糖升高。这也跟糖尿病前期的发生有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说,糖尿病前期也是一种身心疾病或是心身疾病,和心理因素,精神紧张都有关系。同时,睡眠不好的人也容易导致空腹血糖升高。其次是经常过敏的人群,需要一些糖皮质激素来控制过敏,也会容易出现糖尿病前期。

蔺静指出,虽然糖尿病前期听起来比较严重,但如果采取良好的手段进行干预,提高个人的自控能力,有部分糖尿病前期患者是可以逆转的,成为正常的糖代谢。如合理饮食,合理的运动,把体重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区间,禁烟限酒,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控制好糖尿病前期的关键因素。

辟谣:糖尿病是单纯的躯体疾病?严格的说它是心身疾病

由于疫情的缘故,医院已经封闭一段时间了,但很多医生响应国家的号召,将自己的诊室搬到了互联网上,利用医院的一些问诊工具,免费为疫情期间需要就诊的患者提供问诊服务。前两天我就收到了一名年轻人代替妈妈的问诊请求,在她的描述中我发现了她的妈妈存在很多抑郁症的症状,比如:

  • 持续的情感低落;
  • 睡眠减少;
  • 体重减轻;
  • 兴趣丧失;
  • 社交退缩;
  • 自我评价过低;

而且这样的表现已经持续了1年多,甚至已经影响到了她妈妈的正常生活。从疾病的诊断标准判断,她的妈妈已经满足了抑郁症的诊断标准(症状标准、病程标准、严重程度标准),可以确诊抑郁症了。我又问了问她妈妈的既往病史情况,她提到妈妈的糖尿病病史有10年了,近几年受糖尿病并发症的影响相继出现了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足,整个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所以我觉得有很大可能性,她妈妈的抑郁症,也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


我们都知道,很多慢性疾病都会逐渐缓慢的蚕食我们的健康,而且身体方面长时间的病痛和运动系统的受限,本身就会让人感到郁郁寡欢,甚至长时间的情绪低落,导致抑郁症的发生。而糖尿病作为慢性疾病,并发症主要有: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足、糖尿病心血管病、糖尿病脑血管病和糖尿病神经系统病变等等多种严重的并发症。对于我们的身体和心理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但这不仅仅是糖尿病患者并发抑郁症的唯一原因

其实,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我们的认知已经改变了很多,现在的医学认为糖尿病不再是单纯的躯体疾病,而是属于心身疾病。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心理因素也有一定的关系,甚至糖尿病患者罹患抑郁症的几率要比非糖尿病患者罹患抑郁症的几率大的多[1]。

我们知道,2型糖尿病的生物学机制中包括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功能失调,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异常和皮质醇分泌节律紊乱,而这恰恰也是抑郁症的生物学特征之一[2]。 甚至目前国内外的学者们纷纷将目光关注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研究当中,期望以此为突破口,研究糖尿病和抑郁症而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问题。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糖尿病是慢性终身性疾病,患病后需要常年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加重经济负担,而且糖尿病的并发症往往随着血糖调节的失控而逐渐加重,很容易出现更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所以对于糖尿病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一定不能忽视的,可以肯定的说,任何一个时期的糖尿病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都直接关系到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降糖治疗的依从性。

我国是当之无愧的糖尿病大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6%,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占总人口的50.1%。也就是说,不到10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每两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属于糖尿病前期。所以说保守估计我们也有1亿以上的糖尿病患者,甚至有好事者把我国称作糖朝,一个令人不喜,有无法反驳的名字。

所以我国庞大的糖尿病人口的心理健康状况就显得格外重要。虽然心理治疗,确实可以起到治疗,或者预防糖尿病患者并发抑郁症的情况,但可以说单纯的心理治疗效果远远达不到我们的预期。在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症治疗中仍然是以抗抑郁药物为主,而在具体的抗抑郁药物选择上,目前公认的最好选择还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3]。

至于在SSRIs药物中的具体选择,有人认为帕罗西汀作为抗抑郁药物可以明显的改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同时又有显著的改善血糖控制的作用[4],所以帕罗西汀是糖尿病患者不错的治疗选择。但出于对帕罗西汀药物可能产生依赖性以及撤药的困难,和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影响,我并不建议这个选择。在我看来,对血压影响最小的SSRIs药物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可能是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最适合的抗抑郁药物。

作为“糖朝”的一员,我希望大家能多关注一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也许可以借此极大的改善患者的生存状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孙学礼,刘涛生,唐 莉,等.2型糖尿病患者生物心理因素的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4,37(4):39-43.

[2]袁勇贵.抑郁症和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4,14(6):371-372.

[3]孙云红.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情绪障碍危险因素分析[D].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2010:21.

[4]于 周,赵 茗.帕罗西汀治疗2型糖尿病抑郁焦虑患者疗效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0,5(7):56-57.

#齐精医生说##辟谣#@健康中国@头条辟谣@中国CDC精神卫生中心@健康真相官@头条健康@头条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