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的糖尿病能活多久(16岁糖尿病能活多久二型糖尿病?)
得了1型糖尿病到底能活多久,研究数据告诉你
一般1型糖尿病能活多久?
咱们这个病能活几年,说1型最多20年,我才25岁?
我16岁,去医院体检发现自己得了1型糖尿病,我想知道我还能活多长时间?
如果1型糖尿病患者控制好了能活多少年?
常常有糖尿病人会这样问我们。
以前我们总是说:“只要控制好血糖,你能和正常人一样”
一天,不经意间在2016年第1期的《Diabetologia 》杂志上看到这样的一篇文献:一项澳大利亚从1997年至2010年1型糖尿病注册登记研究(中国目前没有这方面的数据)
这个研究选取 1997 年 1 月 1 日澳大利亚 1 型糖尿病患者入组登记,并一直追踪记录至 2010 年 12 月 30 日(若此期间死亡,则记录到该日截止),所有 1 型糖尿病的诊断由执业医生进行,共纳入 85547 名符合条件的 1 型糖尿病患者。
研究结果显示:1型糖尿病患者的预期寿命比普通人减少了
其中男性减少11.6岁,女性减少12.5岁
1 型糖尿病最常见死因是循环类疾病 (占总死亡数的 37.5%)。
看完这个,大家是不是觉得心情很糟糕,今天,小编要告诉大家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 1 型糖尿病患者还是普通人群,预期寿命都有所提高。
第一阶段(1997 年~2003 年)与第二阶段(2004~2010)相比糖尿病患者预期寿命增加了 1.9 年(男)和 1.5 年(女)
并且,在我们日常接触中,确实听到或看到一些实实在在的1型糖尿病病人,他们生活得很好,并且长寿
1、国外
2、中国
这样例子还有很多...
我们只想告诉大家,科技在进步,只要有信心,控制好血糖,我们一样能长寿。
糖尿病患者能活多久?研究发现:长寿的糖尿病患者都有这几个特征
得了糖尿病,还可以拥有像正常人一样的寿命吗?
答案是肯定的。美国糖尿病协会曾报道过一对糖尿病兄弟,截至到报道时,这对糖尿病兄弟哥哥已经90岁,弟弟也已86岁。这对兄弟两人都患有1型糖尿病,弟弟5岁患病,从确诊的第一天起,弟弟就开始了长达81年的注射胰岛素生活,哥哥16岁患病,两个人的病史加在一起长达154年,并且生活还在继续。糖尿病并没有影响到他们的寿命和生活质量,要知道在他们患病的那个年代,医疗条件肯定远远不如现在,而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人们的寿命普遍延长,糖尿病患者中长寿人群的比例也在逐渐增加。
当然,相对于长寿人群,我们更常看到不少的糖尿病患者英年早逝。因此,寿命的长短似乎跟糖尿病没有必然联系,但同样是患有糖尿病,为何结局相差如此之大?这主要与这些方面有关。
1. 体型匀称
俗话说“肥胖是万病之源”,糖尿病患者也不例外。据有关数据表明,糖尿病中大约有40%患者都存在肥胖问题。而糖尿病人一旦体重超标,不仅会加重病情,对药物的抵抗也会增加,导致吃药打针效果变差,从而会形成恶性循环。细细观察你会发现:凡是长寿的糖尿病患者,大都是体型苗条之人。
药师建议:合理保持自己的体重,可以算一下自己的体重指数:体质指数=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对于国人来说,如果体重指数超过24,即为超重,超过28为肥胖,糖尿病患者最好把自身的体重指数控制在20-24,自己对号入座,如果体重不达标,一定要尽快减肥。
2. 选择好药物,认真控制血糖、血脂、血压
糖尿病患者只控制血糖就万事大吉了?远远不够!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内分泌疾病,不单有糖代谢异常,还有脂代谢、蛋白质代谢紊乱,容易导致全身血管病变,从而出现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等一系列并发症。有资料表明:由糖尿病引起的死亡有一半以上是心脑血管疾病所致。因此,不要再傻傻的认为只控糖就够了。
药师建议:糖尿病患者不能仅满足于血糖控制,应进行全方位的系统治疗,血糖、血脂、血压的监测,一样都不能少。如果出现指标的异常,及时就医,听从医生的建议,坚持吃药,不论是中药还是西药,能把指标降下来的就是好药。
3. 热爱运动,能吃能喝
运动和饮食对于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于糖友来说,合理的饮食不仅能保证人体正常代谢需求,更重要的是要能保证血糖得到明显改善,并能长期维持在正常水平,而运动不仅可以减肥,还有利于提升自身的新陈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自身的心肺功能,增强药物治疗的效果。
药师建议:合理的饮食不是什么都限制吃,更不是什么都胡吃,糖尿病患者所要遵循的饮食原则是,在规定的热量范围内,做到主食粗细搭配,副食荤素搭配,不挑食、不偏食,达到营养均衡就可以了。简单来说,就是什么都吃,什么都要少吃。对于运动,糖尿病最适合的运动是持续而有规律的中强度有氧运动,例如骑自行车、步行、慢跑、游泳、跳舞等。这里主要强调两个方面——持续和有规律,运动后不会感到很疲劳,做到这两个方面即可。
4. 心态豁达
自从查出糖尿病,整天担心这,害怕那,唯恐糖尿病并发症找上你,精神抑郁,痛苦不堪,惶惶不可终日,这是否是你的精神状态?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糖尿病病情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与人的精神因素也有关系。如果患者整天心情不好,内分泌平衡就会受到影响,这会加速病情恶化,提高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有调查数据表明:与非糖尿病者相比,糖尿病患者更易焦虑、悲伤和激动。如果不加控制和调节,更易促使患者步入恶性循环。
药师建议:俗话说“愉快和欢笑是治疗疾病最好的药物”,糖尿病患者必须认识到,因为糖尿病而背上思想包袱,整天闷闷不乐,担心病情恶化,只会促使病情向坏的方向发展;而笑口常开,乐观开朗面对生活,学会转移注意力,把自身精力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该吃药吃药,该生活生活,不过度关注疾病,反而会对控制病情大有裨益,这对中老年糖尿病患者尤其重要。
总之,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糖尿病虽然依旧是一种无法被治愈的疾病,但只要我们做好以上几个方面,使病情得到满意的控制,糖尿病患者一样可以活得好、活得久、活得更有质量。
患糖尿病后还能活多久,看眼睛就知?眼睛有3异常,活不久?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感谢各位看官,支持原创,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糖尿病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无论是周围的亲戚朋友,还是在新闻报道中,都或多或少看见糖尿病的身影。
国际糖尿病联盟于2021年发布的全球糖尿病地图中,指出当年全球共有大约5.37亿人患有糖尿病,这意味着在十个人中就有1个人是糖尿病患者。
不容乐观的是,预计2030年,该数字将会攀升至6.43亿。
其中数据表明在20岁至79岁的全球人群中,患上糖尿病的概率为10.5%。且随着年龄的增加,糖尿病的患病率会不断攀升。
在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糖尿病患者的比例将会越来越高,且男性罹患糖尿病的人数多于女性的患病人数。
同时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总的糖尿病患者人数约为1.4亿人。这一人数位居全球糖尿病患者总人数的首位,足以可见糖尿病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发病形势严峻。
那么糖尿病到底是什么病,它为何能让这么多人谈其色变呢?
一、糖尿病是“何方神圣”?糖尿病是由于多种因素共同导致形成的一种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点的代谢疾病。
简单来说,它是一种因为胰岛素分泌异常(例如分泌过多、作用不明显)而导致的一种疾病。
当患上早期糖尿病时,人体往往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因此很容易被人们所忽视。正因如此,糖尿病也被称为“隐形杀手”。
当人们患有糖尿病时,如果能够通过长期吃药来稳定血糖。使得血糖长期保持在正常范围内,那么糖尿病并不会危及人的生命安全。
科学家指出,糖尿病以及糖尿病的并发症导致人体死亡的数量,已经在全球死亡总人数中的占比排名第三。
换而言之,因为糖尿病死亡的人数虽然没有心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的多,但情况同样是不容乐观。
然而,糖尿病作为一种很难完全治愈的疾病,在患有此病的人群中,由于糖尿病本身直接导致人死亡的情况并不多。
大都是死于糖尿病引发的并发症,如心肌梗死、肾功能衰竭、严重感染和视网膜病变等等。
那糖尿病是如何产生的呢,它喜欢什么样的人群?
其实糖尿病并不是只有一个致病诱因,相反,患上糖尿病的人群往往有着多重影响的因素。
例如有着不良饮食习惯、遗传高危因素等等。
在对糖尿病患者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遗传因素会影响糖尿病的形成,而这种影响往往起着加速患病的作用。
也就是说,如果个体自身所在的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尤其是直系亲属,那么他患上糖尿病的风险会有明显的增加,患病机率比常人要高。
许多研究都对罹患糖尿病的遗传因素进行了实验分析,这些研究都共同指出了糖尿病具有较强的家族聚集倾向。
比如说,当父母双亲中有一人罹患糖尿病时,后代的患上同种疾病的风险会比常人要高。
如果双亲二人同时罹患糖尿病,那么其后代患上糖尿病的概率会进一步增加。
其次是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长期服用某种药物、病毒感染等。
例如有着长期食用高糖、高脂肪食物等不良饮食习惯的人群,罹患糖尿病的概率与健康饮食的人群相比会显著增加。
长期大量摄入这些含有大量糖分和脂肪的食物,会导致人体的血糖水平不断攀升,因此人体需要生成更多的胰岛素以促进消化,稳定血糖。
然而如果人体长期分泌过多的胰岛素,会进一步损害体内的胰岛细胞。从而影响到胰岛细胞的正常运作,导致人体出现胰岛素分泌异常的状况。
随着时间的流逝,胰岛细胞长期的异化会导致人体血糖水平不稳定,很容易导致糖尿病。
同时,长期摄入高糖、高脂肪等食物会导致体重增加,再加上长期不运动的习惯,可能出现肥胖的症状。
而肥胖人群对于胰岛的抵抗会不断增加,使得胰岛素对血糖的控制能力下降,这也会引起糖尿病。
除了以上的诱因之外,糖尿病的形成还可能受自身免疫因素、患上特殊疾病等影响,不良饮食习惯和遗传只是其中的一方面。
因此需要从综合考虑做好预防工作。
二、藏在眼睛中的信号糖尿病是一种会导致人体内血糖代谢紊乱的代谢性疾病,长期患有糖尿病会导致人体各个系统产生病变,因此患有糖尿病的人往往是因为糖尿病引发的并发症死亡的。
那么糖尿病与我们的眼部健康有什么关系呢?当眼睛出现以下三个异常时,则需要重点关注。
对于糖尿病的认识,许多人往往更关注如何控制血糖的稳定,却很少知道糖尿病很有可能会伤及我们的眼睛。
一是视力减退、视物模糊。
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现有的糖尿病患者中最高有37.5%的概率患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换言之,每3个糖尿病患者中就有1人会出现糖尿病的眼部并发症。
当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的状态时,视网膜中的微血管产生渗透、阻塞等情况。从而影响到眼部的血液正常供应,长期以往会导致一系列的眼底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眼部并发症中最常见的一种,也成为“糖网病”,患有糖尿病十年以上的人群,越容易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并且患有糖尿病越久的人群,其发生视网膜病变的概率也会相应上升。
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人群开始并无明显预兆,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在发现自己患有“糖网病”时已经为时已晚的原因。
等到该病发展到后期阶段时,视力减退、视物模糊等明显症状才开始浮现,然而此时已经标志着眼睛早已受到了严重损害。
因此,如果自身处于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和缺乏运动的生活状态下,出现了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等症状时,应及时前往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
二是眼珠浑浊、发白。
糖尿病的眼部并发症除了有视网膜病变之外,还有白内障、青光眼等等。
白内障是一种会导致人体视觉出现障碍的疾病,它的主要特点就在于眼球内部的晶体发生透明度或色泽的改变。
导致晶状体变得浑浊,从而出现了视力减退的症状。
除了视力减退,患有白内障的人群还有可能经历视物重影、分辨能力下降等眼部受损症状。
而青光眼更是一种让人恐惧的眼部疾病,它是一种无法逆转的眼部疾病,一旦致盲就无法挽回,可见其巨大的危害性。
即便患有青光眼,不同的人会出现程度不一样的症状。
青光眼的早期并无明显症状,当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便有可能会产生视力模糊有雾感、眼睛酸胀、头疼恶心等症状,且青光眼的发生人群是覆盖全部年龄的。
三是眼部发炎、红肿。
除了会出现视力方面的异常,还需关注自身眼部的外部健康。
糖尿病患者会因为自身血糖的不稳定,使得眼部环境容易受到外界细菌、病毒的侵害。
如果眼部及其周围出现红肿、疼痛等不起眼的症状,要特别注意是否产生了眼部炎症。
一旦发现眼睛及眼睛周围有发炎的迹象,应及时前往医院就医,不要擅自随意用药,以免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加重眼部发炎的情况。
眼底病变的程度会严重影响眼睛的健康,其中一旦发生视力下降、视力缺失的情况,则很难挽回。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爱自身的眼部健康,保持警觉性,每天观察眼睛的状态,以防后患。
三、糖尿病的预防秘籍罹患糖尿病对于人体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是我们共同的“敌人”。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共同预防糖尿病的危害。
一是控制血糖稳定。
通过饮食与运动的方式,保持饮食的多样性,减少高糖食物的摄入量,尽可能避免过量饮用含糖的饮料。
日常还需要控制每日的总热量摄入,避免暴饮暴食的现象产生,避免胰岛素分泌异常。
同时还需要定期检测自身的体重变化,避免过度肥胖导致胰岛素抵抗。如果已经处于体重超标的情况,更要及时采取合理健康的手段减肥。还可以定期检查血糖的水平,了解自身的血糖状况。对于患有高血糖的患者,更应注意控制血糖稳定。
二是定期检查眼部健康。
对于眼部健康的养护,定期前往医院检查眼部健康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及时发现因为糖尿病引发的并发症,实现早期发现早治疗。
三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日常生活的一日三餐中,避免摄入过多的高脂肪和高胆固醇食物,增加蔬菜、水果等膳食纤维的摄入量。
除此之外,还需养成运动的良好习惯,合理安排工作、学习时间和休闲时间,定期进行运动。
在《临床内分泌与代谢》杂志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也指出,无论是否高风险遗传因素的人群,通过健康饮食和定期运动可以进一步降低罹患二型糖尿病的风险。
因此健康饮食、定期运动是必不可少的。
糖尿病并非是老年人才会罹患的疾病,非老年群体同样会有患上糖尿病的风险,它在各个年龄段都有可能发生。且其发病年龄逐渐呈现年轻化的趋势。
因此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到糖尿病及其引发的并发症的危害。
了解罹患糖尿病的主要诱因,并通过控制血糖稳定、健康饮食、定期运动和定期体检等方式,以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风险。
对于有家庭遗传病史、基础病史的人群,他们具有更高的患病风险,因此更需要注重自身的血糖稳定。
避免因为自身的行动而导致血糖剧烈波动,同时要定时监测自身的健康状况,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参考资料:
[1]光明网 2023.11.14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2.8% 警惕:任何年龄都可能得糖尿病
[2]苏鑫,范雯怡,徐昕晔,等.中国居民癌症等四大慢病危险因素及归因疾病负担分析[J].中国癌症防治杂志,2024,16(04):442-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