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也会得糖尿病吗(青少年易得糖尿病吗)
儿童和青少年得糖尿病,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儿子不孝,儿子为家里造成长久经济负担,儿子不想再劳烦二老还有姐姐了,在儿子知道这种病不能完全治好后,就已经做好想死的准备,我走了……”
或许是因为对疾病的绝望,12月25日早上5点多,兰溪14岁男孩小章留下一张纸条后离家出走。两个月前,小章查出了糖尿病,住了半个月的院,11月23日刚出院,现在每天需要打四次胰岛素。
两天来,小章的安危牵动着很多人的心,昨天(12月27日)上午9点多传来了好消息,小章找到了!平安无事!
才14岁就患上糖尿病,是不是以后一辈子都要打针吃药,人生看不到希望了?像小章这样的青少年,得糖尿病的普遍吗?儿童和青少年得糖尿病,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如何治疗?快报采访了浙大儿院内分泌专家。
3岁患糖尿病,如今是乐观开朗的女大学生 儿童青少年糖尿病不是绝症 家长的引导和管理非常重要
在浙大儿院,每年住院的糖尿病患儿数量有200多例,其中大部分是老病人,新发患儿在80例左右。
“对糖尿病患儿来说,血糖控制得好不好,和家长有很大关系。我们有一个专门的糖尿病患儿病友群,里面有800多个患儿的家长,经常会在群里交流经验。”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董关萍主任医师说,让她印象深刻的,是一位随访治疗了十多年的女孩,她叫晓晓(化名),如今已经快20岁了,身高1米67,长得也清秀,目前正在上大学,在学校里成绩优异。
“晓晓是3岁时查出1型糖尿病的,从那时候开始每天打胰岛素治疗,病情一直控制得很稳定。更难能可贵的是,她的性格非常乐观开朗,丝毫没有因为疾病而受到影响。”董关萍主任医师说,之所以能有这么好的结果,这和家长的正确引导和管理分不开。
晓晓的爸爸妈妈从始至终都非常重视孩子的疾病管理,每天按时打针,定期到医院随访,尤其在孩子的饮食管理上下了很大功夫,什么东西能吃,什么不能吃,吃多少量,都有着严格的计算。
在成长过程中,晓晓也会因为疾病而感到悲观失望,觉得自己和其他的孩子不一样。每当这时候,晓晓的爸妈就告诉她,糖尿病并不可怕,她没有什么不一样,不要把患病看成是一件自卑的事,只要做好管理,她和身边任何一个正常的孩子是一样的。
董关萍主任医师说,儿童青少年糖尿病不是绝症,只要规范治疗并管理好日常饮食,是完全可以控制的。
14岁糖尿病患儿“放飞自我”
一年里4次被送到医院抢救
当然,临床中董关萍主任医师也遇到过不少“反面教材”。就在上星期,14岁男孩小周(化名)被120送到浙大儿院急救,他是因为糖尿病引起的酮症酸中毒,出现严重的代谢紊乱,来的时候昏迷不醒,生命岌岌可危。更可怕的是,这已经是今年第四次被送到浙大儿院急救了。
6岁时,小周被确诊为1型糖尿病,开始胰岛素治疗。虽然他的家境不错,父母是做生意的,但是由于父母平时工作太忙,没有管理好儿子的病情,每天打针的时间不太固定,平时也没有严格控制饮食,以至于小周的血糖一直控制不稳定。
两年前,小周的爸爸妈妈生了二胎。因为弟弟的出生,小周觉得父母对他的关注更少了,这让他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
他常常想,是不是因为自己不健康,所以爸爸妈妈才生下了弟弟?是不是有了弟弟以后,他们就不再管我了?
于是,他开始自暴自弃,经常连续好多天不打胰岛素,饮食上更是“放飞自我”,医生禁止吃油炸食品,不能喝饮料,他完全不管不顾。直到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光今年一年,就被送到医院抢救了四次。
董关萍主任医师说,“门诊中,类似不按时打针、吃药的糖尿病患儿并不少见。我们和患儿家长强调,糖尿病孩子血糖监测,胰岛素应用,医生指导是一方面,家长的管理也很重要,如果家长无法管理好孩子的饮食和用药,就是害了孩子。”
儿童糖尿病
90%以上是1型糖尿病
孩子多饮、多食、多尿、
消瘦是典型信号
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糖尿病属于“老年病”。实际上,儿童青少年甚至婴幼儿也会患糖尿病。
董关萍主任医师介绍,儿童的糖尿病主要分三大类: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以及其他类型,如新生儿糖尿病和青少年起病的成年型糖尿病(MODY)。
与成人的糖尿病不同,儿童糖尿病90%以上是1型糖尿病,大多患儿发病年龄在学龄前期(6岁前),其次在青春期。
1型糖尿病的起病往往比较急,常常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血液检查会表现为轻度到重度酸中毒,胰岛素、C肽明显下降,严重的甚至会引起生命危险,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合理控制饮食、适量运动、血糖监测和教育随访,也就是所谓糖尿病的“五驾马车”治疗。
“很多人认为1型糖尿病是一种先天遗传疾病,其实并非如此。目前在医学上,还没有1型糖尿病有明确的遗传基因,是个多基因相关的疾病,也就是说,如果父母是1型糖尿病患者,将来的孩子并不一定就会得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和后天饮食有没有关系?
董关萍主任医师说,1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和后天的饮食关系不大,它的发生是多因素的,主要和遗传基因、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反应等相关。尽管1型糖尿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是其中不乏一些“信号”,多饮、多食、多尿、消瘦是典型的四大信号,俗称“三多一少”症状。家长如果能有所警惕,及时带孩子就医,可以避免延误治疗。
2型糖尿病大多是吃出来的 肥胖孩子尤其要注意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副院长、内分泌科主任傅君芬教授说,儿童的2型糖尿病主要和肥胖以及不良饮食习惯有关。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门诊中肥胖儿童逐年增多。早在10年前,门诊中很少会遇到2型糖尿病的孩子,但是近几年来越来越多见。
引发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是体内发生胰岛素抵抗。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是发生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原因,所以儿童的2型糖尿病大多是吃出来的。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会吃是好事,小时候胖一点不碍事,长大了自然会瘦,这样的错误观念导致有些孩子得病后,家长都没有察觉。”
傅君芬教授说,她曾经接诊过一个10岁男孩,身高1.4米,体重却达到了70公斤,属重度肥胖。那天,孩子浑身抽搐着被送进急诊室。通过血管磁共振检测发现,孩子脑动脉缺血,也就是脑中风。随后检查发现,孩子除有脂代谢明显异常外,还存在糖代量异常,说明孩子是一名糖尿病患者,他的中风是重度肥胖引起的。如果不是这次意外脑中风,孩子爸妈根本不知道孩子已经得了糖尿病。
据男孩的父母说,儿子饭量一直很好,每餐都吃很多,最喜欢吃肥肉、炸鸡,不爱吃蔬菜水果,从五六岁起就超重了。家长一直觉得孩子会吃很棒,就没有重视。
傅君芬教授提醒,儿童2型糖尿病上升明显,排除遗传因素外,肥胖、超重等是主要原因。肥胖儿童要特别警惕2型糖尿病。一个很重要的信号是,孩子颈部、腋下等皮肤褶皱部位出现黑棘皮,家长一旦发现,要尽快到医院检查。
值得注意的是,儿童的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有个从轻到重的过程,一开始不会出现非常严重的症状,因此,如果在早期发现时就进行药物、饮食、运动等合理干预,还是有机会逆转的。
糖尿病并不可怕,关键在于管理
随着更多治疗方法的出现
未来糖尿病或将被彻底治愈
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国,患有糖尿病的人数已突破1个亿,而且有进一步上升和年轻化的趋势。
“糖尿病并不可怕,只要积极面对,持之以恒按照医嘱坚持,控制好血糖,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董关萍主任医师说,建议儿童青少年要少吃高热量的食物,注意膳食均衡,平时多运动,预防糖尿病发生。此外,如果已经确诊了糖尿病,该打针还是要打针,该吃药还是要吃药,家长千万不能疏忽管理。
“糖尿病的主要治疗方法,还是以饮食治疗、运动疗法、药物治疗和糖尿病的自我监测为主。但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更多的方法来治疗糖尿病,比如口服胰岛素、胰岛素贴片、免疫疗法、胰岛移植等。”
目前,这些方法还处于临床试验阶段,还不能作为糖尿病治疗的常规方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糖尿病或许真的能够被彻底治愈。
糖尿病不再是“老年病”?医生总结:年轻人患糖尿病的5个原因
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年龄逐渐提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是远离糖尿病的“免疫者”。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根据统计数据,糖尿病已经不再是老年人专属的疾病,许多青少年和年轻成年人也在经历着这场代谢危机。
糖尿病年轻化的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因素?我们又该如何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方面加以应对和预防?
@康复Therapy
糖尿病:不再是“老年病”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血糖升高。通常分为两类: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原因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完全缺失;而2型糖尿病则通常发生在成人身上,由于胰岛素的作用被抑制或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导致血糖无法有效调节。
传统上,糖尿病被认为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患上了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原本发病高峰为40岁及以上的成年人,如今不少年轻人甚至青少年也被诊断为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年轻化的趋势令人担忧。根据《中国糖尿病年鉴》的数据,2019年我国成人糖尿病患者已突破1.16亿,而糖尿病前期人群更是达到了3.46亿。令人震惊的是,越来越多的患者出现了年轻化的趋势:在美国,大约50%的2型糖尿病新发患者年龄低于45岁。
糖尿病年轻化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复杂,除了遗传因素,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对糖尿病的发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年轻人糖尿病年轻化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偏爱高脂肪、高热量的快餐和零食,蔬菜水果摄入量少,油腻食品、糖分过多的饮料常常成为日常饮食的主流。过量的糖分和脂肪不仅容易引发肥胖,还增加了胰岛素抵抗的风险,从而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尤其是年轻人喜欢高糖饮料、垃圾食品,这些食品的高糖分、高热量会使胰岛素负担过重,久而久之,胰岛素的作用会逐渐减弱,导致血糖无法有效控制,最终引发糖尿病。
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快,尤其是年轻人工作、学习压力大,久坐办公和学习成为常态。缺乏运动会导致身体的能量代谢紊乱,增加胰岛素抵抗。研究发现,缺乏足够的体育活动会直接影响糖尿病的发病风险。若不加以改善,久坐不动不仅会引发肥胖,还会增加糖尿病的发生概率。
3. 精神压力和睡眠不足长期的精神压力、焦虑和睡眠不足也是年轻人糖尿病年轻化的重要因素。长期的压力会导致体内应激激素的分泌失衡,进而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许多年轻人在生活压力大、工作繁忙时,往往会牺牲睡眠时间。研究表明,睡眠质量差与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睡眠不足或失调会影响身体的糖代谢,增加糖尿病风险。
4. 遗传因素和家庭史虽然生活方式是糖尿病的重要诱因,但遗传因素也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如果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那么年轻人患糖尿病的风险就会显著增加。特别是2型糖尿病,具有强烈的家族遗传倾向。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年轻人糖尿病的发病风险逐渐上升。
现代年轻人在使用社交媒体时,容易产生焦虑和自卑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在无形中增加了心理压力,进而影响身体健康。过度的手机使用、长期的社交媒体浏览甚至导致了“社交焦虑症”,使得年轻人不仅心理压力大,还容易因情绪问题导致暴饮暴食等不健康的饮食习惯。
糖尿病年轻化带来的健康隐患
糖尿病年轻化不仅意味着血糖控制的问题,更意味着一系列并发症的风险。由于年轻人的代谢系统较为活跃,糖尿病的发生往往会导致一系列慢性疾病的出现:
1. 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特别是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伴随有高血糖、高血脂等问题,这些因素会大大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长期高血糖会导致血管损伤,最终引发动脉硬化、高血压等疾病。
2. 肾脏损伤糖尿病是导致慢性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长期高血糖会加重肾脏的负担,导致肾脏功能逐渐衰竭,最终可能发展为尿毒症,严重影响生命质量。
3. 视力问题糖尿病患者常常面临视网膜病变的问题,长期高血糖会导致视网膜血管受损,进而影响视力。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失明。
4. 足部问题糖尿病患者的周围神经病变常导致足部的感觉减弱,一旦受伤,患者可能感觉不到疼痛,延误治疗,导致严重感染甚至截肢。
如何预防糖尿病的年轻化?
面对糖尿病年轻化的趋势,预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年轻人应当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做起,减少糖尿病的风险:
1. 健康饮食注重均衡饮食,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的摄入,保持体内的血糖稳定。避免过多的加工食品和甜饮料,选择低卡高纤的食物,帮助维持正常体重。
2. 增加运动定期进行体育锻炼,不仅有助于保持健康体重,还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减少糖尿病的发生概率。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3. 保证良好的睡眠和心理健康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保证每晚7-9小时的优质睡眠。减少压力,学会放松心情,进行冥想、深呼吸等减压活动。
4. 定期体检,监控血糖水平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等高风险人群,建议定期检查血糖水平,及早发现异常,及时干预。
结语:年轻人也需要重视糖尿病的风险
糖尿病年轻化的趋势提醒我们,年轻人也应当重视自身的健康管理。糖尿病不仅仅是老年人的专利,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面临着糖尿病的威胁。通过健康饮食、规律运动、合理管理心理健康和作息时间,我们可以有效地降低糖尿病的风险,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糖尿病的发生。
@头条健康#健康##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为啥都害怕尿里有蛋白?医生:糖尿病肾病,了解一下
36岁发现糖尿病,追悔莫及,医生提醒:预防糖尿病,关键靠2点
什么样的糖尿病能完全治愈?医生提醒:恭喜糖尿病前期的人群
餐后血糖和空腹血糖,哪个更重要?糖尿病前期都会发展为糖尿病吗
青少年为1型糖尿病多发群体 病毒感染或为诱因
专家提示
“如果孩子晚上睡觉出虚汗严重,但测出的血糖值不高,可以考虑是否是感染性疾病引起的,或观察是否是血糖波动太大。” 日前,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中国1型糖尿病联盟主办的第十四届湘雅康乐营上,一位七岁1型小糖友的家长如此分享自己的“诊断”。
我国是糖尿病大国。其中,有一类1型糖尿病患者需每天注射胰岛素和监测血糖,来维持生命健康。这类病并非成人“专利”,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期。有研究显示,超过85%的1型糖尿病患者的发病年龄都小于20岁。正因青少年为多发群体,我国发起并创办了“湘雅康乐营”,关注这一特殊群体。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院长周智广介绍,1型糖尿病为自身免疫系统缺陷。它有遗传性,但也存在病毒感染的诱因可能。比如,1型糖尿病的发生往往“尾随”病毒感染而来。
1型糖尿病发病急,具有口渴、多饮、多尿、多食及乏力消瘦、体重急剧下降等明显症状。患者无一例外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因此,也被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举办特殊夏令营,旨在加强我国糖尿病教育,关爱成长中的糖尿病患儿。”周智广说。夏令营宣传1型糖尿病并发症危害与防治等科普,邀请控糖的“患者高手”,分享经验,并为家长掌握患儿心理做出辅导。(记者俞慧友 通讯员余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