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一型糖尿病餐后血糖最好范围(一型糖尿病餐后3小时血糖高的原因)

糖尿病之敌 0
文章目录:

食物脂肪、蛋白质和升糖指数对1型糖友餐后血糖的影响

作者: 安凌王

今天大家介绍一篇文章,希望可以帮助1型糖友了解食物对血糖的影响,以便更好地控制血糖。这篇文章的题目是“Impact of Fat, Protein, and Glycemic Index onPostprandial GlucoseControl in Type 1Diabetes”,原文出处: Diabetes Care 2015;38:1008–1015.

虽然碳水化合物被认为是影响餐后血糖控制的主要宏量营养素,并被用来计算餐时的胰岛素剂量,但越来越的研究数据提示,脂肪、蛋白质和升糖指数(GI)也显著影响餐后血糖的波动,相应地调整餐时胰岛素的剂量算法是很有必要的,美国糖尿病学会甚至提出,已经掌握了碳水化合物算法的糖尿病患者需要接受此方面技能的教育。

今天的这篇文章,回答了下面一些问题:

1.蛋白质、脂肪和升糖指数(GI1型的餐后急性期血糖有怎样的影响?

【脂肪】

有7个研究观察了食物中脂肪对餐后血糖的影响,脂肪量的范围从6.6克到52克不等。所有的研究都发现食物中的脂肪改变了餐后血糖的形态。

有的研究发现,脂肪降低了餐后2~3小时的总体血糖波幅,这应该与脂肪延缓了胃肠道的排空有关,相应地也延缓了餐后血糖的上升及达到峰值的时间。

富含脂肪的食物,会导致延迟出现的餐后高血糖。如果食物中含有35克脂肪,血糖可以在餐后5小时上升2.3mmol/L,如果食物中含有50克脂肪,则餐后血糖高峰可以持续超过5小时,即使给予追加胰岛素,也不太能够有效控制。

这种变化被认为是游离脂肪酸可以直接诱导胰岛素抵抗,增加肝糖输出。这种情况其实不只见于1型糖尿病患者,在健康人中,也发现随着游离脂肪酸的增加,之后的至少2小时内都产生了胰岛素抵抗。

【蛋白质】

同样,所有的研究都发现食物中的蛋白质改变了餐后血糖的形态,血糖会在餐后3~4小时开始上升,并逐渐达到高峰。

如果在30克的碳水化合物食物之外增加35克蛋白质,餐后5小时的血糖会比不增加蛋白质高2.6mmol/L,如果同时增加脂肪,那么餐后5小时的血糖最高可以增加5.4 mmol/L。

有一项研究观察了没有碳水化合物和脂肪而只有12.5~50克蛋白质的食物对血糖的影响,结果发现这样的饮食对血糖没有显著的影响,但是如果蛋白质增加到75~100克,餐后血糖则在100分钟后显著上升,在5小时达到高峰(研究也只进行了5小时),血糖升高的效果相当于没有使用胰岛素的情况下吃了20克碳水化合物。

【升糖指数(GI)】

低GI的食物或饮食升高血糖的作用小,但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增加,主要是餐后早期的低血糖。

不知1型糖友们是否有类似经历?

2.什么样的胰岛素剂量策略最适合用于考虑GI、蛋白质和脂肪?

有的研究中脂肪/胰岛素的比值和蛋白质/胰岛素的比值按照碳水化合物/胰岛素的比值的二分之一计算,这部分多出来的胰岛素作为餐后额外的一个追加量使用。

【脂肪蛋白质胰岛素系数】

有的研究使用了“

脂肪蛋白质胰岛素系数(FPU)”的概念,意思是吃含有100千卡的脂肪和/或蛋白质需要使用的胰岛素剂量,这剂胰岛素的使用时间可以在3-6小时之内,具体根据计算的胰岛素结果来决定。

这种计算方法的最大缺点就是低血糖。有一项研究发现,额外吃50克脂肪显著增加餐后5小时内的血糖水平,需要较大剂量的胰岛素来覆盖,剂量的多少存在个体差异,因为对脂肪的敏感性不同,有一个患者的胰岛素用量增加了两成。

【食物胰岛素指数】

有的研究提到“食物胰岛素指数”的概念,意思是吃250千卡的食物所需要的胰岛素剂量,目前有些食物的胰岛素指数已经可以查到了。用这种方法使用胰岛素,可以显著改善餐后3小时的血糖。

但无论是使用“食物胰岛素指数”还是碳水化合物计数法,低血糖的发生率都是高的,提示可能用起始的碳水化合物系数计算和基础率设置不够精准。也有研究发现“食物胰岛素指数”法没有增加低血糖风险。

【胰岛素给药时间】

有的研究发现在餐前15-20分钟使用餐时胰岛素比餐前或者餐后的立刻泵入效果好,有的研究发现组合波是最有效的方法,有的研究发现还是餐前15分钟给药的方法更好,也有研究发现常规使用、组合波及餐后追加差别不大。

在吃高脂肪食物时,组合波第一个波的胰岛素剂量需要根据这一餐的升糖指数进行调整,如果碳水化合物较多,第一个波就需要更多些。

每日多次胰岛素注射的患者,吃高脂肪、低GI的食物时,可以在餐后1小时追加一个剂量。但高GI食物的快速吸收及皮下胰岛素吸收的相对延迟,使餐后血糖的表现被分成两个部分。根据ADA指南,用高升糖指数的替代低升糖指数的食物,可以改善血糖控制。

迄今为止,此方面的研究和探讨都还在进行。

今天的分享,可都是纯干货哦,糖友们有没有领悟到什么呢?

未来安医生或许会推出针对1型的收费远程团队管理,您是否需要呢?

有糖尿病的人,餐后血糖啥时候最高?是1小时、2小时还是3小时?

【专业医生天天与您说健康】

餐后血糖到底啥时候最高?是餐后1小时、2小时还是3小时?

这是很多有糖尿病的人经常问到的问题,不少人都认为应该是餐后2小时血糖会达到最高值,实际上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因为对餐后血糖的监测不是要测量最高血糖,事实上也很难找到血糖的最高值,那为什么平常又要求测量餐后2小时血糖呢?

吃进去的饭要经过消化吸收,各种营养素才能被人体利用,而消化吸收的过程有一定的时间性:

进餐后的15-20分钟内,主要是食物在胃中被研磨,此时各种消化酶比如淀粉酶会将碳水化合物分解成葡萄糖、蛋白酶会将蛋白质分解成可吸收的氨基酸等等,因为胃只能消化食物而没有吸收功能,因此这段时间不会有营养物质吸收入血,血糖基本是不会有变化的。

进餐后的20-60分钟内,经过胃消化后的食物开始逐渐被排进小肠,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最主要的场所,大约有4-5米长,从餐后20分钟左右开始有食物进入小肠到餐后60分钟大部分食物被排进小肠,大量的营养物质被吸收入血,血糖逐渐会达到最高峰,但具体哪一个时点达到最高点是无法知晓的,因为每餐所吃的食物不一样,不同的人食物排进小肠的时间也有不同,因此只能划定出血糖可能达到最高值的范围,也就是说通常餐后血糖最高峰会出现在餐后30-60分钟之间。

进餐后60-120分钟内,大部分的食物之前已经被排入小肠进行了吸收,餐后60分钟后只有少量的剩余食物被排入小肠,至餐后120分钟胃中的食物基本被排空,因此这段时间内血糖会从最高峰不断回落,至餐后120分钟基本不再受食物的影响了。因此,餐后2小时只是血糖不受食物影响的一个时间点,才可以作为衡量所有人餐后血糖的一个时点,衡量的标准是小于7.8mmol/L。

由此可见,餐后血糖的变化规律是:进餐后15-20分钟血糖开始升高,最高峰出现在餐后30-60分钟,此后血糖会不断下降,至餐后3-4小时基本接近空腹水平。需要注意的是,对有些有糖尿病的人因病程较长、自身消化吸收功能较差,上述消化吸收过程更加缓慢,血糖的高峰可能会稍有延后,但餐后2小时血糖也不会是餐后血糖的最高值。

了解了这些知识就会知道,在控制餐后2小时血糖时采取几项措施非常有帮助:

  • 在餐后30-90分钟之间做运动,有助于及时促进机体对血糖的消耗,把血糖的升高幅度降下来,避免血糖的波动。
  • 进餐的速度慢一点,减慢食物从胃排进小肠的速度,减慢消化吸收速度,同样有助于把血糖升高的幅度降下来。有研究证实:进餐时间掌握在20-30分钟,比狠吞虎咽地进餐,餐血糖会有1-2mmol/L的下降。
  • 饮食中耐消化的食物多一点,比如含膳食纤维多的蔬菜、含有蛋白多的瘦肉、奶蛋、豆制品适当增加,含有碳水化合物的主食少一点,都有助于减慢消化吸收速度,把餐后血糖升高的幅度降下来,确保全天血糖不出现过大的波动,这在血糖的控制中非常重要。

【如果此文帮到了您,点个赞打个赏点击关注吧,一起学习交流更多健康知识】

推荐阅读

糖尿病人慢跑半小时和散步1小时,消耗的血糖差多少?不是差一点

餐后血糖高隐患不小 ,高危人群别轻敌

近些年来,我国糖尿病患者增长极为迅速。按照201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发布的糖尿病地图,中国糖尿病患者已经达到1亿人。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我国糖尿病患者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而这一特点却没有被重视。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科教授冉兴无:忽视餐后血糖升高常造成漏诊,高危人群应做餐后血糖筛查。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中国人的基因型、β细胞功能特点等因素使中国患者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流行病学数据表明,82%的糖尿病患者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在新诊断糖尿病患者中,有高达47%的患者是单纯餐后血糖升高。

但是,国内的常规体检、检查一般都关注空腹血糖,忽视了餐后血糖的重要性,往往造成餐后血糖升高而空腹血糖正常人群被漏诊。因此,一些患者直到出现并发症才被发现。

7.8mmol/L作为诊断为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的重要血糖值,是餐后两小时血糖正常值的上限,同时也是糖尿病的警戒区,因此餐后2小时血糖的检测对于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的诊断具有重大意义。有研究发现,将空腹血糖在5.6~7.0mmol/L、糖化血红蛋白在5.7%~6.5%的人都划为糖尿病前期人群,我国约一半成年人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此外,糖尿病的高危人群还包括直系亲属中有糖尿病患者、年龄在45岁以上、超重或肥胖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0.90mmol/L)和(或)高甘油三酯血症(甘油三酯≥2.82mmol/L)、高血压、患有心脑血管疾病、不爱运动或习惯久坐者、用特殊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等。

东南大学糖尿病研究所所长孙子林:目标血糖值要因人而异,在不出现低血糖症状的前提下越低越好。

由于餐后血糖的升高会显著增加糖尿病的大血管并发症,如心梗、心源性死亡发生风险,并与视网膜病变及慢性肾脏病等并发症密切相关。餐后血糖不仅和药物相关,同时和患者的饮食管理、运动管理密切相关。

2015年,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制定了《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进一步明确了餐后血糖的目标值。具体而言,餐后血糖常规的目标值是不超过10.0mmol/l。而针对新诊断、病程较短、年龄较轻的患者,因为预期寿命较长,为了更好地预防并发症,餐后血糖需要达到更为严格的目标值,应控制在7.8mmol/l以下。因为有证据表明,餐后血糖在7.8mmol/l以上,心肌梗死等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就已经显著增加。

糖尿病人要关注血糖高,更要关注血糖低,严格控制高血糖的前提是避免出现低血糖。低血糖风险高,一旦出现低血糖就会导致严重的心血管病,甚至死亡。根据最新的指南更新,低血糖的阈值由3.9mmol/l,提升为4.4mmol/l,意味着无论是年龄高、病程长的患者,还是新诊断、病程短、年轻的患者,血糖值不能低于4.4mmol//l。因此,中国糖尿病患者,特别是餐后血糖升高的患者需要牢记三个数字:10、7.8和4.4。

一般来说,年轻的、刚刚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其餐后血糖控制目标更为严格,不能超过7.8mmol/l。如果是一位老年人,同时又患有其他慢性病,低血糖的风险高,其餐后血糖标准就可以适当放宽,常规目标为10mmol/l以下。在不出现低血糖的情况下,血糖越低越好。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延兵:餐后血糖影响因素多,患者需定期到医院测血糖。

空腹血糖影响因素相对比较少,通过对药物的调整等就可以监测和达标。但餐后血糖受影响的因素比较多,包括用药量、运动量、进食量和进食结构等,所以病人在餐后血糖的监测中要每天详细记录。如果餐后血糖不达标,看病时要带上平时的记录,请医生分析不达标的原因,才能调整。

糖尿病患者何时到医院复诊也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讲,刚刚调整剂量、血糖不是很高的患者,1~2周复诊一次,三个月左右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如果调整好了,可以三四个月复诊一次。另外,血糖仪应该每天校正,3~6个月到医院测静脉血糖,做一个比对,这样更准确。

文/健康报记者 张蕊

图/源自网络

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自助获取转载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