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安慰(糖尿病患者怎么安慰)

妇产科胡医生 0
文章目录:

辟谣:血糖指标高了一点点,没有什么大不了?

前不久,好朋友生二胎,产检进行中,突然发了微信给我,语气倒并不是着急,反倒是有些不以为然,跟以前产检时发现异常结果来询问我时的态度截然不同,这也引起了我的好奇心。细细一聊,原来是这么一回事。

我这个朋友在孕26周时做了葡糖糖耐量试验(OGTT),被医生告知得了妊娠期糖尿病,因为一小时后的血糖数值偏高,为10.2mmol/L,正常值应该是<10.0mmol/L,而其他空腹血糖和两小时都正常。

对于这个结果,她很不以为然,觉得自己只是1h血糖“指标比标准值高了一点点”而已,怎么就扣上了妊娠期糖尿病的帽子呢?没什么大不了的,就高一点点而已,能有什么事呢?

于是,她完全将医生的话抛之脑后,依然我行我素,既不控制饮食,也不运动,更没有监测血糖。

然而,再次产检时,她发现自己体重增长了不少,但胎宝宝却长得慢了。此时她才感到一丝担心,赶紧来问我了。

听完她的描述,我毫不客气的批评了她的态度,告诉她赶紧住院调整血糖去。当然打完棒子,还要给颗糖,我接着安慰她:“先不要慌张,宝宝目前情况还比较稳定,好好配合医生治疗,一切都来得及。

随后,她迅速住院了,医生制定了一套诊疗计划:监测血糖、控制饮食、适当运动。每天要扎手指测7次血糖,虽然每一次戳手指头都很痛,但是怕痛的她为了宝宝,都坚持了下来。为了宝宝,也管住了自己的嘴。经过1个星期的饮食控制和适当的运动,血糖控制良好,复查B超,宝宝长大了些,于是她开开心心地出院了,出院后定期监测血糖,目前产检情况一切良好。

这不是一个故事,而是在我们身边时有发生的真实事件,其实妊娠期糖尿病既可怕又不可怕,就看你怎么对待了。

妊娠期糖尿病有多可怕?

怀孕后,妈妈的身体发生适应性改变,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出现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相对分泌不足,所以,出现妊娠期糖尿病的情况并不少见,但正是因为不少见,查出来有问题的糖妈妈们却不重视了,总觉得不是什么大问题,殊不知,这种妊娠并发症,轻视它,后果相当可怕

对妈妈的影响:

  • 孕早期血糖异常会增加自然流产的发生率,因为高血糖会使胚胎发育异常或者死亡,还有可能造成胎儿畸形。随着孕周的增加,更容易并发妊娠期高血压,发生几率是正常孕妇的 3 - 5 倍。
  • 妊娠期间糖妈妈身体抵抗力会下降,容易出现泌尿系统感染,霉菌性阴道炎。生产以后对伤口愈合也有影响,伤口容易感染、长不好。
  • 出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概率是正常孕妇的3~5倍。最严重的是血糖控制不好的时候,高血糖会引起酮症酸中毒,这是非常危险的,抢救不及时会导致妈妈和宝宝死亡。

对胎宝宝的影响:

  • 羊水过多的发生概率是正常孕妇的10倍,当胎膜承受不了过多的羊水重量,或有生殖道感染的时候,会发生胎膜早破,导致早产。
  • 胎儿畸形的发生概率是正常孕妇的2~3倍。
  • 宫内微环境不好,宝宝可能会缺氧或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落后,发现宫内生长受限;还有的宝宝体重过大,超过 8 斤,俗称巨大儿,容易出现难产。

对新生儿的影响:

  • 高胰岛素水平会影响胎儿肺的发育,出生后发生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 如果血糖过高,宝宝在子宫内一直处于高血糖环境,血液中胰岛素水平也相应增高,出生后,一下子脱离了高血糖环境,体内的胰岛素却没有立即减少,此时如果不及时补充葡萄糖就会出现低血糖。
  • 此外,出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红细胞增多症和低钙血症、低镁血症的概率也高于正常妊娠时的新生儿。
妊娠期糖尿病为什么也不可怕?

看完上面的内容,大家肯定会觉得妊娠期糖尿病真是好可怕,该怎么办?!其实不必过于紧张担心,管住嘴、迈开腿、做好自我血糖监测,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把血糖控制好,上面的这些危险并不会发生,具体应该这样做:

饮食调整:重中之重,所有的的糖妈妈都需要接受饮食治疗。有一个好消息,大约90%的糖妈妈仅需要调整饮食、控制食量与种类,就能把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具体怎么吃,热量分配,在这篇文章内有详细说明辟谣:妊娠期糖尿病只能饿着吗?医生教你怎么正确吃。

简单记住:吃饭最好吃7分饱;一日三餐改成一日多餐;戒掉甜点和饮料;血糖平稳时可以适当吃水果,不好时,黄瓜、西红柿当水果。

最好把每天吃的东西和时间、测的血糖记录下来,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做到心里有数。

药物治疗:当饮食调整 1 - 2 周后血糖仍然控制不好,要及时去医院,妊娠期糖尿病的首选用药还是注射胰岛素,因为胰岛素不会通过胎盘,是治疗孕期糖尿病最合适的用药。在刚开始注射的时候方法掌握不好,容易紧张和疼痛,最合适的注射部位是腹部和大腿,脂肪较多。注射剂量要根据血糖水平不断调整,在治疗初期,有的糖妈妈会出现低血糖,所以要记得随身带点含糖的小点心,在发生低血糖的时候及时服用。

运动锻炼:运动可以降低怀孕时胰岛素抵抗,吃完饭30分钟后进行适当锻炼,比如散步、到微微出汗的程度,从10分钟开始,逐渐延长到30分钟。

血糖监测:建议买一个血糖仪,自己在家操作,按照下面这些时间点来记录血糖值:

新诊断的糖妈妈,每天测血糖大轮廓:三餐前及三餐后 2 小时血糖、夜间(22:00)血糖共 7 次,可以了解饮食和血糖的关系,便于调整食谱;血糖控制平稳后,可以一周测一次大轮廓,有时也可以简化,测血糖小轮廓:空腹、三餐后 2 小时血糖、夜间血糖共 5 次。

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妈妈,每周要测一次大轮廓,根据结果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

测餐后血糖时,从吃下去第一口食物时开始计算时间,而不是吃完饭。血糖控制标准为:

  • 餐前或空腹血糖 ≤ 5.3 mmol/L
  • 餐后 2 小时血糖 ≤ 6.7 mmol/L
  • 夜间血糖 ≥ 3.3 mmol/L
妊娠期糖尿病在产后可以痊愈吗?

这个问题糖妈妈们都很关心,妊娠期糖尿病一般在产后就好了,但有证据表明有一半妊娠期糖尿病的患者在以后10~20 年内会发展成2型糖尿病。

频繁吃土豆、肉类、加工肉类、高胆固醇、高脂饮食会增加患病风险,而增加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和鱼类,会降低患病风险。

所以,生完宝宝的糖妈妈们,产后的健康饮食同样很重要,不要因为对宝宝没有影响就毫无顾忌,自己的身体健康同样重要。

#2019算数健康大会##关注糖尿病#

适合糖尿病患者的6大心理疗法

糖尿病的心理问题属于人们比较隐秘的内心活动,一旦在糖尿病的心理问题开始对患者引起影响,其影响过程是持久的,不易发现的,所引起的后果也是严重的,下面谈谈初患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糖尿病患者会遇到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1、因否认而漠视疾病:糖尿病是一个缓慢进展性疾病,攻克该病的关键是早发现、早治疗和早逆转。可是许多患者在早期检出时不引起重视,认为自己能吃能喝哪会有病?根本听不进医生和亲人的劝言,继续久坐少动、贪吃、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不愿意接受治疗也不定期到医院复查结果导致了疾病快速和加剧发展。

2、因恐惧后果而担忧焦虑:许多患者接受自己是糖尿病的同时,一些不良的坏情绪如担忧焦虑自责和恐惧后果等常常伴随患者,影响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这主要是因为对糖尿病“无知”而造成的,虽然糖尿病目前尚无特效药治疗,且一旦确诊逆转疾病的可能性小并且常须终生吃药,且随着时间的延长,糖尿病各种并发症出现在所难免。但是目前对糖尿病的认识早已经进入分子水平,对其危害的控制完全可以通过医患合作,家庭及社会的支持达到糖尿病患者象正常人一样健康和寿终正寝状态。所以,初患糖尿病的患者一定要通过正规途径多学习糖尿病知识,多去看医生,多和医生交流自己碰到和疑惑的问题,并且把医生的要求记下来反复实践并记下心得以便每次和医生交流都有针对性而受益。许多患者不学习或到处求“医”,道听途说,看到某些糖尿病患者没有正规治疗而造成的痛苦局面就联想到自己将来,从而产生自责内疚和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是一定要及早给予重视的。

3、因“好面子”而不规范治疗: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的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而不能很好地适应生活中的各种变化,需要规范地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才能保持血糖稳定,这势必影响患者的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关系。如果患者讲面子,不愿意公开自己的病情以取得周围亲朋好友的支持及理解,则肯定会影响血糖的稳定和控制。如果患者不愿意让身边的人知道,那么一方面不能得到周围人的实际帮助,另一方面压抑和担忧等不良情绪更容易困扰自己,久而久之还会形成心理障碍怪圈,患成抑郁症。

4、因太多“麻烦”而丧失生活热情:糖尿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对于患者来讲,涉及的第一问题就是如何吃饭。特别是面临想吃而不敢或不能吃时,患者的“痛苦滋味”只有自己才能切身体会。许多患者就诊时常常情绪低落,唉声叹气,自觉活的没有意思。糖尿病患者要克服这种心理,不要把治疗糖尿病的一些手段和方法看成“额外负担”,要把观念转变一下。虽然糖尿病这个帽子摘不掉,但我们可以摸清它的脾气与它和平共处,让它不危害我们,是完全可行的。所以糖尿病初期患者更加要树立生活热情,因为你的命就掌握在自己手上。

5、因过于“谨慎严格”而紧张焦虑:一些初患糖尿病的患者因性格因素经常为了遵循作息制度而使自己处于紧张状态,稍有改变如果影响了血糖又会内疚自责,长此以往是绝对不利于血糖控制的。因为压力的增加会导致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功能的紊乱,肯定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关。据研究:人的情绪主要受大脑边缘系统的调节,大脑边缘系统同时又调节内分泌和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心理因素可通过大脑边缘系统和自主神经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当人处于紧张、焦虑、恐惧或受惊吓等应激状态时,交感神经兴奋,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同时,交感神经还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间接的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和释放而导致糖尿病。糖尿病属于心身疾病,不但不良情绪可能诱发糖尿病,心理因素对其发展、预后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患者在进行“五架马车”治病的同时,必须注意心理调节,要掌握好度,这样才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糖尿病需要清楚的几大心理疗法

1 认知疗法

通过健康教育,让病人了解糖尿病的临床特点、诱发原因、病程转归和治疗要点等,同时学习如何自我管理和防治疾病的方法,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 支持性心理疗法

通过解释,说理、疏导、安慰等,听取病人倾诉,耐心启发病人,在取得病人信任与合作的基础上鼓励和疏导病人,减轻其不良情绪对疾病的影响。

3 非指导性疗法

营造真诚和接纳的环境,不断加深患者对自身的认识,使之能正确对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钻牛角尖,不患得患失,对待疾病有“既来之则安之”的良好心理状态。

4 精神宣泄法

通过向亲人或朋友倾诉、赋诗作文、歌唱、哭泣、放声大喊等各种方式释放心中的大喜大悲,尽快恢复心理平衡。

5 兴趣怡情法

糖尿病患者可根据自己的爱好,或奋笔挥毫,或泼墨丹青,或弈棋对垒,或结伴旅游,或饲养宠物,通过各种兴趣爱好调节生活,陶冶性情,是保持心理健康的有效措施。

6 音乐疗法

研究发现,音乐具有明显改善病人情绪,消除外界应激所导致的精神紧张,调节内分泌和降低血糖的作用。因此,根据病人年龄、病情和心情选择不同的音乐,可以起到很好的心理保健作用。比如当糖尿病人精神不振或心情低落时,听听贝多芬充满英雄气概的第九交响曲,他们可以从中找到心理认同与升华,获得健康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家属或朋友得了糖尿病,相处时一定要注意这6个问题

糖尿病不只是简单地不能吃糖,面食、高升糖的淀粉类食物、酒精、咖啡、油腻食物、油炸食物、坚果类食物等也有禁忌,还要忍受每天测血糖的指尖疼痛,每3个月一次的常规复查、并发症的相关筛查,承担长年药费的支出,面对病情变化时自行承受压力等,这些已让糖友不易。

无论你是糖尿病患者的亲朋好友,还是旁观者,都请您对糖尿病病人好一点,再好一点。

1.外出旅游时请不要嫌糖友麻烦

游玩时,希望大家适当照顾糖友,比如尽量选择适合糖尿病患者吃的食物,不要催促患者尽快注射胰岛素,请留足够的时间给糖友,让他们安全规范注射胰岛素,不要嘲笑他们餐时嚼降糖药物,不要表现出异样的眼光。糖友开始吃饭的时间要根据服用口服降血糖药物的时间或注射胰岛素的时间而定。

不要觉得患糖尿病的人很麻烦,毕竟糖友要留置一个空间归置血糖仪、降糖药物、酒精、消毒用品、升血糖的方糖、饼干等食品。这些东西就像吃饭你必须准备餐具、餐前洗手一样。

糖友也不要自觉麻烦,无论什么时候,保障病情稳定才是第一。

2.体谅糖友也想甜蜜一下的心情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血糖的苦,只有亲身经历才知道。

糖友绝不只是不能吃糖这么简单,每餐饭都似乎在考验糖友的自律性,是否自律,餐后血糖能给出考试结果。

糖友并不是不能吃糖,很多人对糖尿病认识不到位,也会因一时的“好言”伤害了糖尿病患者。例如,有时糖尿病患者想吃一小口汤圆或一块蛋糕的时候,或者出现头昏、乏力、手抖等不适而疯狂吃糖时,旁人会说:你不可以吃糖。

旁人只见你平时严格忌糖,却不知你发生低血糖时身体心理难受的心情,甚至还有人误以为你不积极面对糖尿病。

糖友对于此类劝解或误会应正确看待,这些好言与误会没什么,可不可以吃糖是血糖君说了算,血糖平稳时可适度吃糖,给生活来点甜,是你的权利,与别人言说无关,但需注意餐后测血糖。

3.理解年轻型糖尿病患者

老年性糖尿病患者,大多数人都理解,因为大多糖尿病患者都在40岁以上,而年轻的无论1型还是2型糖尿病患者,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总会投来异样的眼光。

年轻的糖友要正确面对患糖尿病的事实,糖尿病越来越年轻化,遗传、内外坏境等因素都可导致糖尿病,别人非议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主宰糖尿病,甚至比没有糖尿病的患者更能愉快幸福健康地生活。

4.理解糖友不公开病情的心情

每个人都有隐私,年轻糖友有时因工作的原因或其他原因不愿公开病情,这很普遍,但这并不是丢人的事。

年轻糖友除了特殊原因,个人建议最好能够坦诚公开病情,对控制糖尿病病情好一点,如无影响,或许公开病情有利于他人监督你,其他人可能会更关心你、理解你。看你笑话的人并没有那么多,况且真正关心你的人是不会介意你生病的事,只会在生活或工作上更加照顾你。

对于旁人,未经患者本人的同意,不要随意公开患者病情。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每个人都有不如意,你自己肯定也希望别人不要揭你伤疤。

5.可以和糖友恋爱、结婚生子

很多年轻未婚糖友,不敢谈恋爱、不敢结婚,害怕被歧视。

你可以这样想:你患糖尿病,未来宝宝不一定患糖尿病,虽然有一定的遗传几率,但两个非糖尿病患者恋爱结婚,有了一个糖尿病的宝宝,这在生活中也是很常见的。

真心爱你、关心你的人,一定会体贴你,虽不说做到感同身受,但至少能与你共同抗击糖尿病。况且控制好血糖,在医生的指导下,生一个健康的宝宝是完全没问题的。

所以,不要让糖尿病阻碍你的幸福。

非糖尿病患者在选择伴侣时也不要用异样的眼光看待有糖尿病的对象,人人都会生病,糖尿病并不是什么绝症,患糖尿病的伴侣更可能给你带去健康的生活方式,你的晚年或许会更加幸福。

因为她会告诉你怎样吃更健康、怎样运动更好、怎样管理体重,帮你戒烟戒酒,开导你生活中遇到的不易之事,经常有个对生活高度自律性的伴侣陪着你,或许可以帮你避免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慢性代谢疾病的发生。

6.体谅糖友偶尔焦躁的心情

糖尿病患者易出现抑郁症、焦虑等,有时可能因为一次应激事件,如压力、感染等,导致原本控制好的血糖一路飙升,可能因此而出现脾气暴躁等。

糖友一定要正确面对低血糖、高血糖,允许偶尔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但下一次你一定要总结经验再上路,慢慢地,你可以成为控糖王,这样还怕什么呢?

保持心情愉悦,用实际行动控糖,不要胡思乱想地构想你糖尿病的结局,你的病情由你每一餐管理血糖的结果决定,不是臆想或乱想。

作为旁观者,请你理解,陪伴她,开导她,陪她一起积极控糖。每个人都有小脾气,想想你自己应激时的糟糕脾气,何况她这是因为没有管理好自己的身体而出现的负面情绪。

糖友也不必自怜自艾,糖尿病只是让你更加关注身体而已,提前进入养生状态,积极控糖仍能健康、快乐生活,没有并发症的糖友活到八九十岁的也大有人在,不要让糖尿病阻挡你追求幸福快乐的能力。对自己要好一点,再好一点!

作者:沐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