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自嘲(一个糖尿病患者的自述)
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咱糖尿病病人怎能认命呢
7 月 26 日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电影广受欢迎,结语有一句话特别打动我-------如果你问我,人能否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也不晓得,但我晓得,不认命就是哪吒的命。
······
被诊断为糖尿病的那一天,如同电影里的哪吒,生来便是“魔丸附体”,就该接受命运这样的桎梏嘛?糖尿病病人如何在有限制的自由里实现自己的最大可能呢?
下面和大家分享4个名人事例,希望你也和哪吒一样”逆天改命”。
故事一:朱德
我们熟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朱德,晚年深受糖尿病的困扰,自嘲自己一辈子没吃过饱饭。
他早年当过体育教师,后来长期过军旅生活,并且一生重视体育。在延安,他已经50多岁时,还能打篮球。
解放以后,他也很重视体育锻炼,在北京时,他每个星期天都要去爬香山,一直到1975年,89岁的时候还喜欢爬山。
到外地考察,也要尽量抽时间爬山。1959年8月19日,73岁高龄的朱老总登上了庐山著名的五老峰,1963年4月21日登上了峨眉山。
他的乐观开朗、豁达大度、意志坚强是每一个糖尿病病人应该学习的。
你还有什么理由不运动呢?
故事二:邓颖超
邓颖超,著名社会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周总理的夫人。
1953年,49岁的邓颖超被查出了糖尿病,邓颖超在自己的文章中记载,她当时的体重是十年来最高的体重,既然根源从这里来,就从这里治疗。
从此,她给自己做医生,没用药物,除控制饮食、严禁吃糖外,饭前饭后还坚持散步,没有一次间断,连续做了6个月,她的体重显著减轻,在今后的39年中,邓颖超一直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为我国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提醒广大糖友,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长期的事,从确诊的那天起,你坚持了多久?
故事三:加里·霍尔
加里·霍尔是国际泳坛的一个传奇人物。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他获得了2金2银的优异成绩,但3年之后他患上了1型糖尿病,医生除了治疗外也告诉他不能再参加竞赛。
他有2个月心灰意冷,感到绝望,但后来遇到另外一个医生,认为他只要严格治疗仍有可能参加比赛。之后这位医生一直在他左右,与教练一起制订训练计划。他勤测血糖,注射胰岛素,有一次决赛前10分钟还测了一次血糖。
他有坚强的意志,决心要在体育运动上闯出一片天地来,因而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在2000年奥运会上,获得男子50米自由泳冠军。此后和队友一起蝉联了4×100米混合泳接力的冠军,并打破了该项目的世界纪录。
霍尔说:“我希望通过自己所做的一切,向世人、特别是向糖尿病患者表明:糖尿病并不意味着生活的终结,通过新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完全能够达到生活的另一个高峰。”
糖尿病病人除了严格控糖治疗外,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和其他健康人没有不同。
故事四:安吉丽娜·朱莉
美国著名演员安吉丽娜·朱莉在怀有龙凤胎时因营养不均衡,常作闷作呕且容易疲倦,就连脚部也越发肿胀,需要换大尺寸的鞋子,经医生诊断是患上了妊娠糖尿病。
朱莉自从发现患有糖尿病后,一直定期拜访营养师,谨遵医嘱,最终战胜了妊娠糖尿病,继续做她喜欢的演员行业。妊娠期糖尿病是常见的,如果不及早控糖,任其发展,糖尿病是伴随一生的,所以糖尿病高危人群及早期糖尿病人群应及早干预。
当然,也有控糖失败的糖尿病名人,在这里,想和糖友说的一句话是:无论名人还是普通人,糖尿病既然选择了你,你无法改变,但你有权利决定糖尿病的最终命运,是要让它不断给你增加枷锁,还是你不断减轻它带给你的负荷,直至你完全控制它,真正自由地实现自己人生的最大可能性,过舒适自由地人生。
作者:沐欣欣
诗圣杜甫或死于糖尿病并发症,李白、白居易、李商隐等也患此病
“其实死于牛酒,并不是不可能,不过不是‘饫死’或‘饱饫而死’,而是由于中毒。聂令所送的牛肉一定相当多,杜甫一次没有吃完,时在暑天,冷藏的不好,容易腐化。腐肉是有毒的,以腐化24小时至28小时初生之毒最为激烈,使人神经麻痹,心脏恶化而死。”在《李白与杜甫》中,郭沫若先生这样写道。
(元代)赵孟頫《杜甫像》
在《旧唐书》《新唐书》中,记杜甫去世原因是:“永泰二年(766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即“饫(yù)死”(饫即饱食,饫死即撑死)说,历代质疑不绝,后人甚至伪托韩愈,写诗提出疑问:
当时处处多白酒,牛肉如今家家有。
饮酒食肉今如此,何故常人无饱死。
宋代邹定也曾提出反对意见:“自是风霜侵病骨,非干牛酒涴诗肠。”
郭沫若早年入日本福冈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23年获学士学位。他曾开玩笑说:“鲁迅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我学校的名气比鲁迅的那个学校大得多。”他以医入史,他的解释被学界赞为“最为通达”。
不过,杜甫此后又写了《回棹》,表明已乘舟离开耒阳,另有《长沙送李十一街》等诗,显非“一夕而卒”。杜甫的绝笔《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亦只称“风疾”(高血压),未及饱饫。可见,“24小时至28小时”的解释力不足。
揆诸史实,杜甫可能死于糖尿病并发症,元凶是“过量饮酒 熬夜”。
体瘦一样会得糖尿病
(清)王时敏《杜甫诗意图》册
唐代诗人喜欢写病,其中90%是描述自身病情。在杜甫留下的1400多首诗中,有140多首涉病。
据学者王思璀在《唐代知识阶层笔下的医学叙事》中统计,《全唐诗》中写眼病最多,共37人91次;其后是糖尿病,共18人35次;再后是头风(高血压),共13人23次;再次是疮疡,12人17次,惟疮疡可能是糖尿病的并发症;耳病并列第四,12人17次;足疾(可能是痛风)第六,11人15次。
糖尿病、头风、痛风等,多属慢病,说明唐代人均寿命提升。
学者林万笑认为,唐代人均寿命27岁(也有学者认为是29岁),比汉朝多5岁,但去除30%的出生死亡率,以及15%的未成年死亡率,唐代20岁以上的成年人寿命可观:
《旧唐书》中记其寿命者510余人,70岁以上者达208人。
唐代21个皇帝,包括横死者,平均寿命46岁,比汉朝高18岁。
从墓志铭看,唐代已婚女性和男性的平均寿命均为62.3岁。算上未婚者,女性平均寿命亦达56.8岁。
从现代统计看,40岁以上,每2.5人便有一人为糖尿病前期患者;50岁以上,44.8%的人血糖偏高,如体重超标,80%患糖尿病。李白、白居易、李商隐、陆龟蒙、卢纶、李德裕、马周等均患有糖尿病。
奇怪的是,杜甫、孟浩然都因体瘦闻名,竟然都在40岁左右便得了糖尿病。
并非“少喝有益,多喝有害”
糖尿病与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
一方面,唐代重科举,读书人为求仕进,“夜读细书,月下看书,抄写多年”。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读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常熬夜,所以唐代诗人多眼病。现代研究表明,夜班3年以上的女性,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20%,夜班超20年,则增60%。每日睡眠不足5小时与超7小时相比,糖尿病风险增加4.4倍。
另一方面,唐人好饮酒。
唐廷有良酝署,各州府均自酿酒,加上民间酿酒,史籍留名的酒达七八十种。晋代葛洪提出:“夫酒酸之近味,生病之毒物。无毫分之细益,有丘山之巨损。”指出酒没任何好处,却有丘山(即山 丘)般的大害。这与当代医学家基于195个国家、长达16年的调研结果近似:任何剂量的酒精都有害健康,一周不摄入,健康风险才最小。
酒不是“少喝有益,多喝有害”,而是“少喝有害,多喝要命”。但唐代社会的游牧文化色彩强烈,视饮酒为豪迈,白居易曾作《酒功赞》,称:“麦曲之英,米泉之精。作合为酒,孕和产灵。”“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且饮。”
唐人饮米酒、清酒和黄酒(一般认为,蒸馏酒是元代才传入中国的),度数低(最高不超26度),更易醉,且原料是糯米,糯米含糖量达74%,为提高酒质,唐人常磨去糯米表层,只留内芯,进一步增加含糖量。
唐人喝酒不吃饭,仅以行酒令、投壶、牙牌等游戏佐酒,更易致病。
孙思邈虚晃一枪
(宋)黄庭坚《杜甫寄贺兰铦诗》
唐代初期,便有诗人因“过量饮酒 熬夜”早夭,比如“初唐四杰”中的卢照邻,他“年十余岁,就曹宪、王义方授《苍》《雅》(即《三苍》和《尔雅》)及经史,博学善属文。初授邓王府典签,王(即李元裕,李渊第十七子)甚爱重之,曾谓群官曰:此寡人相如也。”
“寡人相如”指司马相如,汉武帝时的文坛领袖,是史籍所录的、最早的患糖尿病者,可能卢照邻此时已染病。
卢照邻少年成名,有“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名句,读书时应下过苦功夫。此外好饮,曾写“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30岁刚出头,卢照邻便“染风疾去官,处太白山中,以服饵为事”,此处“风疾”指痛风。据学者姚海燕钩沉,在方士指导下,卢照邻吃了一段玄明膏(不知何物),病情暂时稳定。没想到父亲去世,他痛哭不已,服丹即呕,致病情加重,甚至“足挛”“手又废”。
卢照邻曾向孙思邈求医,没想到,孙思邈发表了一番“吾闻善言天者,必质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的长篇哲学评论,提出“心小胆大行方智圆”的治疗原则,从卢照邻后来自嘲“不学邯郸步,两足匍匐”“寸步千里,咫尺山河”看,未得到有效治疗。
无可奈何,卢照邻在具茨山(今河南省中部禹州市、新郑市、新密市三市交界处)下“买园数十亩,疏颍水周舍,复豫为墓,偃卧其中”,在此等死,因痛到等不下去的地步,“自沉颍水”。
孟浩然之死 饮酒是主因
孟浩然是另一位受害者,和杜甫一样,他也是糖尿病患者。
孟浩然曾“苦学三十载,闭门江汉阴”,亦喜饮,至少写过20多首酒诗,如“酒酣白日暮”“载酒访幽人”“对酒不能罢”。据《孟浩然集序》作者王士源记,名臣韩朝宗曾想举荐孟浩然,孟却喝多了,约期不至,时人称为“好乐忘名”。
孟浩然31岁时曾患大病,40岁、43岁、49岁时又三次病倒。最后一次在张九龄幕中,张九龄是一代名相,此时被贬到荆州大都督府当长史。刚入幕时,孟浩然曾写“召南风更阐,丞相阁还开”等,表达感激之情,不久又写“何意狂歌客,从公亦在旃”表示厌倦。
北魏张湛在《养生要集》中,记治糖尿病法:“服药不可食诸滑物、果实、菜、油、面、生冷、醋。服药不可多食生胡蒜、杂生菜、猪肉、鱼臊脍。服药有天门冬,忌鲤鱼。葱、桂不可合食。”
张九龄喜游猎,孟浩然只好作陪,但“顺时行杀气,飞刃争割鲜”不利于病情,不久,孟浩然出现“背疽”。患糖尿病10年以上,多生坏疽,一般在下肢(占92%),也有“背疽”的病例。
孟浩然辞官静养近两年,已渐痊愈,恰王昌龄遇赦(此前被贬到岭南)北还,过襄阳拜访孟浩然,“二人相得欢甚,浪情戏谑,食鲜疾动”,孟浩然猝死,寿仅51岁。传说是吃了当地名鱼槎(chá)头鯿,这可能是后人附会,因孟浩然曾写过:“试垂竹竿钓,果得槎头鯿。”
孟浩然应死于糖尿病并发症,饮酒才是主因。
杜甫家族基因差
杜甫自小多病,曾自述“是臣无负于少小多病,贫穷好学者已”。
杜甫的父亲杜闲寿仅59岁,祖父杜审言仅63岁。远祖杜畿也只有61岁,杜畿之儿杜恕55岁,孙杜宽42岁,重孙杜预63岁,玄孙杜锡48岁,可见,家族无长寿基因。
少年时,杜甫的健康状况改善,他写诗说: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杜甫好酒,在诗中曾写“寇盗狂歌外,形骸痛饮中”“朋来有醉泥”“纵酒欲谋良夜醉”等。55岁时,杜甫在《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中承认:“飘零仍百里,消渴(古人称糖尿病为消渴症,或长卿病,因司马相如字长卿)已三年。”
一般认为,糖尿病分三阶段,一是高危人群,二是糖尿病前期,三是糖尿病。从糖尿病前期到患病,6年的概率为65.8%,20年的概率为92.8%,可见杜甫在40多岁时已患病。这么早,除饮酒外,还有一个原因:经常挨饿。
《新唐书》称杜甫“性褊躁傲诞”“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旧唐书》也说:“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致仕途受挫。32岁时,他在《赠李白》中写道: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
野人对腥羶,蔬食常不饱。
因饥饿,杜甫有时卧床10多天,中年时,因安史之乱,漂泊不定,“终日忍饥西复东”,一有机会便大吃大喝,可“多病久加饭”“加餐可扶老”,易导致糖尿病。
杜甫悲剧需警惕
对于糖尿病,杜甫似乎未做有效治疗,不仅继续饮酒,还“茗饮蔗浆携所有”,即喝甘蔗汁,所以病情发展极快。55岁时,杜甫已“消渴气上冲,心中疼热,饥不欲食,甚者则欲吐,下之不肯止”,且出现多种并发症。如视力下降、耳聋,即“眼复几时暗,而从前月聋”;牙齿脱落,即“牙齿半落左耳聋”。58岁时,杜甫因糖尿病性脑卒中,竟“右臂偏枯半耳聋”。
杜甫生命的最后两年还算安定,他在夔州居住一年零九个月,在夔州都督柏茂琳的照顾下,购40亩果园、10多亩菜园,还负责了100顷官田。据学者康震钩沉,在此期间,杜甫共创作了450多首诗,占毕生所存的1/3。只是在回长安、洛阳途中,遭遇叛乱,又遇南风,无法北上,杜甫全家被困在水上,饥饿多日,耒阳县令听说后,忙送来牛肉白酒。
杜甫患糖尿病后,“食乃兼倍于常”,不知者易误为“饱饫”。此时正值冬季,而急性心脑血管病约50%发生在冬季,杜甫应是糖尿病性脑卒中复发而死。唐代36位著名诗人平均寿命是58岁,只有贺知章活过了80岁(寿至85岁),杜甫还超过了平均值。
研究显示,6.1%的东亚人有基因突变,而欧美国家不足2%,东亚人患糖尿病的风险比欧美人高1.7倍。只是古人肉食仅占5%,发病较少。一旦改变饮食习惯,即使不算肥胖,也可能患病。如今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达1.164亿,居全球第一。杜甫等人的悲剧,应引起今人警惕。
(原标题:诗圣杜甫真是“撑死”的?)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蔡辉
流程编辑 :L020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23岁得糖尿病的Uzi,让年轻人真的慌了
来源 | 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
已授权,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这回,电竞是真的出圈了。
只不过,是以一种连圈内人都没想象过的方式。
游戏《英雄联盟》领域里的头号选手Uzi,在6月3日突然宣布因伤病退役,称自己因“常年的压力大、肥胖、饮食不规律、熬夜等原因”,已确诊了二型糖尿病。
而医生警告他,如果病情继续严重下去,并发症很快就会出现。
2012年,Uzi以15岁的年龄初登职业赛场,如今以23岁的年纪退役,至今仍是全球联赛击杀榜第一人的职业选手,陪伴了一代人的青春。
大神Uzi退役的消息,从各个方面吓坏了他陪伴青春的这代人——
不是吧阿sir,23岁?糖尿病?
在绝大多数人的想象里,“这届年轻人身体不好”的话题,还只是脱发、失眠与保温杯泡枸杞的养生话题相关。
然后在领快递时,看着“假发销售破纪录”“生发液销售破纪录”的消息相视一笑。
在那“你懂我懂大家懂”的相视一笑里,大家潜意识里的台词是:
“抱歉,年轻就是可以为所欲为的。”
虽然我脱发、失眠有黑眼圈,但我是好孩子身体扛得住的年轻人。
可Uzi23岁患糖尿病的消息戳破了这层美好妄想,让所有人都开始审视自己:
年纪轻轻,真的会得糖尿病这种“老年病”吗?
可以先给出的两个结论是:
1、年轻人真的会得糖尿病;2、糖尿病的患病人数,比你想象的要多太多。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在2019年发布的全新糖尿病地图,全球共有4.63亿糖尿病患者。而中国有1.164亿患者,排第一位
每11个成年人(20-79岁)中,就有一个罹患糖尿病。
这些数据乍一看还不够可怕,可如果放到生活中对比想想,就会发现1/11是一个很大的概率。
小编:危
而“糖尿病是老年病”的这一印象,也并不可靠。
因为中国65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人数为3550万,占比约五分之一。三分之二的糖尿病患者处于工作年龄。
而一型糖尿病患者中,有超过111万名20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
根据一些糖尿病患者的观察与自述,在医院住院部的内分泌区,得糖尿病的年轻人与老年人的比例基本持平。
那些口口声声,说到了70岁还要继续当阿宅打游戏的年轻人们,可以先别忙着担忧自己年纪大、技术不行了。
人到70还能保住自己喝肥宅快乐水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赢家。
除了年纪,关于糖尿病的另一个巨大误区,是“得糖尿病是因为吃了太多甜食”。
部分甜食爱好者会拿这一说法做调侃,自嘲说“以甜食为天,置生死与度外”。
延伸到看剧看电影的娱乐生活,还变成了网友们磕CP时的甜蜜描绘:“剧情太甜了,我快得糖尿病了。”
摄入过多糖分的确与糖尿病的成因息息相关,说它是误区,是因为在糖尿病面前,“甜食”的范围会比你想象的要大。
诸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会成为导致糖尿病的“甜食”,而你刚喝的那杯“为了健康装模作样”的半糖奶茶,则是压垮身体的最后一根稻草。
《男子高中生的日常》中的吐槽对话:“对不起,我不能吃甜食”“是因为你已经到了得糖尿病的边缘吗?”
长期坐在电脑前工作、回家后浑身疲惫只想往床上一趟的朋友,请捏捏肚子上的小游泳圈。
点外卖时看着商家赠送的一小盒软饮、觉得不喝白不喝的朋友,请算一算垃圾桶里多了多少空盒。
有时候还会被外卖赠饮诱惑,饭后多点了一杯奶茶
白天被学习与工作压抑本性、夜里只想“报复性熬夜”玩手机的朋友,请拿起量角器算一算,看看黑眼圈扩大了多少。
甚至包括觉得水果健康、觉得鲜榨果汁可以大口喝没问题的朋友,不妨去测试一下,看看短时间大量摄入果糖后血糖会如何上升。
Uzi自述里的“压力大、肥胖、饮食不规律、熬夜”,大多数年轻人能踩中一半的雷点。
知名视频博主毒角show也曾突然住院、确诊糖尿病。出院后,他对自己不规律的生活进行了简单描述,重点还是那几条——
“压力大”“熬夜”“饮食不规律”“大鱼大肉”“不太运动”。
拿这些不良生活习惯和自己一比对,恐怕百分之八十的加班社畜们都会惊觉,自己仿佛是个自爆步兵,身上装满了定时炸弹。
说来有些讽刺的是,这些习惯其实都是被人们说厌了的“小陋习”。
就像当你无论有什么头疼脑热、向父母随口抱怨一句时,他们都会恶狠狠地说“还不是因为玩多了手机”。
我们往往觉得父母强加因果、小题大做,抱着的都是不以为然的心态。
怎么了怎么了?晚睡一点怎么了?多吃两口怎么了?
因为无论是晚睡还是压力大,这些习惯和“吃多了甜食得糖尿病”的偏见毫无瓜葛。
但仔细说来,这些“小陋习”与糖尿病的瓜葛其实紧密而简单。而且准确地说,正是和Uzi患上的2型糖尿病有关.
所有人都知道和糖尿病相关的另一个词“胰岛素”,听说糖尿病患者多是胰岛素出了问题。
胰岛素在身体中,就像是你家楼下甜品店的外卖员,负责把血糖运送给需要的细胞。
如果当天血糖太多、“卖不出去”,就放到肝脏中储存起来,可能会被转化为脂肪。
可有一天,胰岛素发现自己的外卖道路受阻。它们站在细胞的家门外、喊它们出来拿外卖,可细胞仿佛没有听见。
这时,出现的就是胰岛素阻抗。
血糖送不出去,那胰岛素就想按照常理、把血糖送去肝脏。
但推着货车们走到肝脏门口,发现这里脂肪堆积、已经爆仓了。而脂肪堆积的原因,大多是缺乏运动、油腻饮食以及肥胖。
此刻多余的血糖只能留在血液里,导致高血糖,也就是糖尿病作为代谢类疾病的主要特征之一。
熬夜、压力大等等习惯,对应的是肥胖的几率变大,以及对身体器官机能的消耗。
说到底,很多所谓的“老年病”其实和年龄无关,只是和我们对身体的消耗程度有关。
日常生活里大家争当熬夜小冠军、烧烤炸串做夜宵根本不在话下,只有病痛真正来临的那一刻才会大脑一空:“哦豁,完蛋。”
然后意识到,医生说的“熬夜导致免疫力下降”是真的,龙王萧敬腾那句“夜太美,尽管太危险”也是真的。
更不敢想象的是,如果年轻人早早地就消耗掉了身体资本,得了一身的老年病,那真正等到五六十岁时,大家该咋办?
童年时期那些被诟病欺骗中老年人的各种养生用品广告,如果没有被整顿、侥幸存活到了今天。
那么被骗人群,可能就直接是从17岁到70岁了。
什么肩周炎颈椎病、腰间盘突出、糖尿病、高血压、胆固醇等等,都开始出现在年轻人身上。
老年病年轻化这事,像极了爱情夏天,总是“悄悄过去,留下小秘密”。
前一天还是生龙活虎一条好汉、蹦迪厅里的耀眼明星,后一天就突然拿着诊断书、问医生“我还可以拯救一下吗?”
这些“老年病”的共同特征都是积重难返,平常不痛不痒没太多症状,等到发作才后悔莫及。
在IDF的糖尿病地图里,就重点提出了对“未诊断糖尿病患者”的关注。
有2.319亿未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其中绝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年龄为20-79岁,早期没有明显症状。
在被诊断、甚至是并发症出现危及生命之前,大多数患者扮演的都是自我安慰的角色:“呼,还好我没有。”
23岁的Uzi患上的就是2型糖尿病,并被医生警告说有并发症风险。
而这一疾病过往的发病人群的确和大家想象的一样,以中老年人为主。但根据数据调查,年轻人的发病率正在逐渐上升。
另一种1型糖尿病的发病年龄则多在30岁以下,起病突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症状明显。
两者的主要区别是,1型糖尿病由缺乏胰岛素导致,而2型糖尿病由身体对胰岛素失去响应导致。
这一区别的最大影响就是治疗方式的不同。
这两天里,在看到Uzi因病退役消息后瞬间慌了的各位,应该或多或少都冒着被“癌症起步”吓坏的风险,去“千度”了一下糖尿病到底有什么影响。
其中最吓唬人的一条,一定是“糖尿病目前无法痊愈”。
遗憾的是,这条是真的。
而在糖尿病的一般治疗方案里,首要一步就是挽救大家容易在深夜崩溃一百次的心态。
医生会反复向你科普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并告诉你“战胜恐惧的最好办法就是面对恐惧,加油!奥利给!”
虽然它目前没有痊愈的方法,只有无良微商和莆田医院才会宣称他们能“治愈”糖尿病。
但现代医学已经能够为糖尿病患者提供多种治疗方案,通过药物与饮食控制病情,缓解糖尿病对眼、肾、心脏、血管、神经带来的慢性损害与功能障碍。
无论如何,糖尿病都是强行把让你体会“把脑袋放在裤腰带上别着”的严肃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病足、心脏病、脑动脉硬化……糖尿病可能带来的多项并发症里,没有一项好惹。
夏日多贪的一口甜西瓜,被碳水诱惑后多吃的两口面,都可能让血糖飙出警戒线。
有时药物的不当使用,还可能反向造成低血糖,同时也危及生命。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居世界第一,11个人里可能就有一个患者。
但恐怕在日常生活里,我们鲜少会感受到糖尿病患者的存在感,大多数人不愿声张。
它不像颈椎病或肩周炎,是一项大多数人多多少少能体会的病痛。
大家在综艺中看到明星去做正骨、推拿按摩等治疗,还会因为他们“生无可恋”的表情哈哈大笑、或者感同身受。
毕竟仰头时脖子的卡拉卡拉一响,和偷偷躲到无人处给自己打针,或是要常年吃药控制饮食相比,实在是个轻松话题。
Uzi的因病退役,对电竞圈乃至所有关注到这一新闻的人来说,都像是用“小锤四十、大锤八十”在脑门轮流猛敲。
因为太多职业本质和电竞行业相似,日常工作都是久坐在电脑桌前“埋头苦干”。
以往,大家的“怕死程度”,还只是停留在讨论久坐会不会导致静脉曲张、屏幕蓝光伤不伤眼、如何用下巴在空中写“粪”字的方式治颈椎。
以及互相自嘲“健身房办了卡就去了一次”“为了看剧熬了通宵”。
但这次,强颜欢笑的年轻人们真的有点慌了。
畏惧于糖尿病的危险,并害怕自己年纪轻轻就已经“老年病”缠身,再加上还没找到对象,二十岁就变成了“空巢老人”。
现在,与其对着爸妈必转小文章中的各种症状,掰着指头算自己的颈椎到底相当于50岁还是70岁。
不如打起精神,认真想想自己的健身计划、早睡计划如何完成。
比如先立一个小目标,在接下来的一周里不再参加朋友圈“熬夜冠军争夺赛”,不再“一天三顿小烧烤”。
总之,在身体健康上,请认真做一个“怕死”的人。
内容已获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过山车能治好你的肾结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