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岁糖尿病(26岁糖尿病)

新华网 0
文章目录:

世界糖尿病日:老年糖尿病的特点及治疗原则

老年糖尿病是指年龄≥60岁的糖尿病病人,包括60岁以前诊断和60岁以后诊断的糖尿病,我国老年糖尿病的发病率约为20%左右。

一、老年糖尿病的特点

1、老年糖尿病的主要类型是2型糖尿病。

2、老年糖尿病患病年龄、病程、身体状况、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并发症与合并症、合并用药情况、经济状况及医疗支持、对治疗的预期以及其预期生存期均不同。

3、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糖尿病人的听力、视力、认知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下降,活动耐力下降。应关注运动治疗的风险以及重复用药或遗漏用药的可能。

4、进入老年期之前诊断为糖尿病的病人诊断糖尿病时一般已存在多种并发症,且比较严重。因此,老年糖尿病一经诊断,应该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并发症筛查。

5、老年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临床症状不典型,往往同时与其它疾病伴发,易误诊或漏诊。

6、老年糖尿病病人对低血糖耐受性差,易出现无症状性低血糖及严重低血糖。反复低血糖发生会加重老年糖尿病病人的认知障碍,甚至诱发严重心脑血管事件。

7、老年糖尿病病人可伴有多种代谢异常,部分同时罹患肿瘤或其它伴随疾病。

二、老年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高,死亡率明显高于一般成人

1、高血糖高渗综合征多发生于老年人,半数以上没有糖尿病病史。

2、酮症酸中毒的发生于感染、胰岛素治疗中断等。

3、乳酸酸中毒,老年人因肝肾功能减退、心肺功能异常等易发生乳酸酸中毒,需用双胍类降糖药者,应使用二甲双胍,避免使用苯乙双胍。

4、低血糖,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的危害巨大,甚至致命,反复发作低血糖,伴有其他并发症如自主神经病变或服用某些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 易诱发无症状低血糖,增加了发生严重低血糖的风险。认知功能的损害也使患者无法自我判断低血糖的发生,应选择低血糖风险低的降糖药物,简单的治疗方案。

三、老年糖尿病的并发症

1、老年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要病变。老年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具有病变广泛、严重、临床症状轻的特点,心、脑血管并发症是老年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

2、老年糖尿病肾病,可能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血肌酐水平及尿微量白蛋白在部分病人不能确切反映肾脏情况。

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随年龄增大而增加,多与糖尿病肾病共同存在。

4、老年糖尿病神经系统损害,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形态和结构改变,认知功能减退,周围神经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的发生率均随增龄而增加。

5、老年糖尿病合并白内障、青光眼、耳聋、运动受限、跌倒或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加。

胰岛β细胞功能与年龄相关,糖尿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增龄效应,老年人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保持愉悦的心情、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适度运动、维持合理的体重、纠正其他代谢异常、以及定期筛查对预防糖尿病有益。

四、老年糖尿病的治疗原则

1、在不出现低血糖的前提下制定个体化控制目标,HbA1c控制目标适度放宽。

2、生活方式干预依然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依据病人情况推荐个体化的方案。

3、需关注药物间相互作用,及肝肾功能减退造成的药物不良反应风险的增加。

4、在进行降糖治疗时要注意血压、血脂、凝血机制等异常(文/北京小汤山康复医院护理中心 王欣然)

中年男子查出糖尿病,通过4个方法有效降低血糖,1年后医生让停药

在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糖尿病患者,即使血糖已经很高了,但还是抗拒使用降糖药治疗。问其原因,都说一旦用了降糖药,就必须终身使用停不了,就好像染上了毒瘾一样。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但笔者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这也是糖尿病患者的认知误区之一。一旦确诊为糖尿病,的确需要终身治疗,但并不代表需要终身用药。上周,内分泌科门诊就有一名糖尿病患者在医生的建议下停用了降糖药。

这名患者林某,今年47岁,1年前体检时被查出患了2型糖尿病,当时血糖高达23mmol/L。看到这样的结果,就连医生也吓坏了,幸亏发现及时,不然什么时候发生意外都说不定。林某在医生的指导下,在这1年里开始了包括服用降糖药物在内的降糖治疗。就在上周,在连续多次复查血糖都达标的情况下,医生建议林某把降糖药停了。林某是如何做到的呢?

这4个方法降血糖,不亚于降糖药的功效

1. 控制饮食

由于日常从事体力工作的缘故,林某在发现糖尿病之前饭量相当大,几乎每顿都要吃三两饭,而且特别喜欢喝粥。医生告诉他,首先要在饮食方面做出改变,例如食物宜粗不宜细,饮食宜少不宜多。具体来说首先是多吃粗粮少吃细粮,就是以荞麦、玉米、红薯和芋头等粗粮来代替米饭、面包等细粮,而米粥由于经过熬制更容易被吸收,所以餐后血糖也会上升过快,糖尿病患者应避免食用。同时在饮食量上也要控制,可以升高血糖的主食如米饭,最好不要超过二两,而可以多吃蔬菜来增加饱腹感。

2. 增加运动量

林某工作之余特地坚持每天锻炼,通过持续运动,可以使全身肌肉组织动员起来,哪怕只是轻运动的散步,都能够在消耗热量的同时,增强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可以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增加运动还可以控制体重,提高身体里分泌的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有研究显示,肥胖者降低5%的体重,可以降低70%的糖尿病发病率,所以控制体重也是有效降低血糖的方法之一。

3. 增加维生素的摄入

林某以前很少吃蔬菜水果,生病后开始注意多吃新鲜蔬果了。通过改善饮食,可以增加维生素摄入,其中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C,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能够防止血管硬化,动脉斑块形成,从而可以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什么食物维生素含量丰富?其实就是蔬菜水果类食物,适当增加蔬菜的摄入,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再有限度地添加水果,可以增加维生素摄入。

4. 多喝水

平常应多喝水,这里说的水是指白开水或者纯净水,而不是饮料或者酒精。多喝水可以增加血容量,稀释血液中糖分,同时多喝水多排尿也可以使糖分从尿中多排出,从而可以降低血糖,所以每天最好摄入1.5-2L水,但这个方法不适合肝肾功能不全或者有心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

最后,我想说,如果你也是一名糖尿病患者,如果你也不想吃药,可以坚持按照上面的方法去做,或许能够收获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如果你没有糖尿病,也可以通过改善生活方式预防糖尿病,保持健康。

参考文献: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

#科普有料##南方健康#

58岁得糖尿病,101岁离世,总理称赞的陈立夫,有啥抗糖法?

普通人不是医生,很难自己“顿悟”什么养生的方法。但是,起码可以通过学习他人的优秀经验,改善生活习惯,让自己的身体也能够向更健康的方向靠拢。今天我想要向大家分享的,是曾经得到总理称赞的陈立夫的养生之道。他有什么特别之处呢?陈立夫在58岁上就确诊了糖尿病,但是却一直活到了101岁,是2001年去世的。即使我们20年后来看,也依然能够体会到这种不易和可贵。那么,他是怎样保养身体,尤其是怎样抗糖的呢?

养生在动

糖尿病往往是因为患者在日常饮食中摄入过多的高糖、高脂肪食物而引发的,在患上糖尿病的同时,这些患者通常还存在身材较为肥胖、超重等问题。既然问题已经很明确了,那么接下来的抗糖之路,就应该知道怎么去走了。

陈立夫曾经在公开场合讲到过自己养生方法的“八字箴言”,其中前四个字就是养生在动

这半句话应该很好理解,就是说,想要保持健康,就应该坚持必要的运动。其实不光是他,看过《阿甘正传》的朋友们应该都不会忘了影片中那个执着奔跑的少年。他的扮演者汤姆·汉克斯,不光在电影中是一个坚定执着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他和陈立夫一样,也是在50多岁的“高龄”患上糖尿病,但是他坚持运动、减脂,能够在一年的时间里,减掉二三十斤的体重,令人敬佩。

可以说,不管是陈立夫还是汤姆·汉克斯,他们能够和糖尿病“为伴”,却继续前行多年,和所拥有的运动习惯分不开关系。从陈立夫的照片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虽然血糖高,但他的身材通过运动一直在控制,并且控制的成果还不错。

养生在静

陈立夫“八字箴言”的后半句,是养生在静。听起来,似乎和前半句“养生在动”刚好相反,但是实际上也是很有道理的。

比起养生在动,其实我觉得这后半句更难效仿。为什么?因为它不需要我们去做一些具体的事情,而是需要我们保持心态上的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摒弃贪念,放平心态享受生活。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陈立夫尚且都能够做到,为什么到了今天,我们需要考虑的事情没有那么多、没有那么大了,很多人却反而不知足、计较太多,让自己经常激动、发怒,“心潮澎湃”呢?

控糖重在修身养心

陈立夫的“八字箴言”中,前半句“养生在动”是强调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体质、减轻体重,更好地控制血糖。而后半句“养生在静”是强调保持情绪的稳定,避免因为“怒发冲冠”或者思虑太多,而导致血压、血糖指数突然有较大的波动。这两句话总的来说,都对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很有指导意义,即使在今天也并不过时,是很有帮助的抗糖法

不光是糖尿病人可以学习,其他人如果能够像陈立夫一样做到这八个字,以后的生活中起码能够预防很多疾病,让自己的余生更加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