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腾讯(讲个糖尿病)

36氪 0
文章目录:

腾讯糖大夫血糖仪借助微信连接三类人群:糖友、亲友、未来或许还有医生

腾讯糖大夫血糖仪在今天正式和大家见面,售价 299。这款一体机包含标配采血笔、试纸、针头。但其中最为亮点的是那款手机形态的一体机,代替了原本对接在手机耳机孔上的血糖监测硬件。

不难想象,大屏一体使用模式可能比较适合不适应智能机的老年人,比如强调:

侧身防滑和防抖的设计,更易拿起,测血过程更平稳;

推出按钮,方便试纸弹出,避免交叉感染

但对于老年糖友来说,最重要的可能是微信联动。一体机登陆微信后,子女可以直接扫描二维码共同跟踪老人血糖情况,发送信息(开机鼓励),或者发送提醒。而非智能手机的操作感也使其增加易用性。不过现在的线上指导和健康管理方式还是比较简单的,主要还是提醒用药、健康运动和饮食监控等,与其他竞品类似。

会担心智能手机人群,特别是年轻人不习惯双屏产品吗?团队认为这不是主要 cover 的人群。

腾讯梦工厂孵化器负责人张林超独家向36氪透露,糖大夫团队来自于腾讯内部面向员工的孵化器,健康领域是其中较为重要的部分,这款血糖仪也是孵化器中第一个向外部发布的产品。团队本身比较迷你,在产品生产和设计上,有学习市面上已有的产品,合作比较权威的公司,比如试纸就是采购于合作厂商。

血糖仪作为硬件产品,本身不承载盈利的任务,比如试纸只卖一块钱。而是在后续服务方面挖掘商业价值。比如在后期可能会接入后端医生服务,但不仅限于医患交流和管理。也会朝数据和服务平台方向发展,但张林超说,现在数据积累还是具有一定门槛的

至于为什么选择慢病,团队认为慢病是个好方向,但有些疾病的重视度没有急性病高,容易感到麻木。而糖尿病相对比较受到糖友关注,粘性高,进入门槛相对也高一些。

如果将一个领域做好,利用微信建立连接,总结出可以复制的模式,可能会切入其他的慢病品类。

当然,之前咱们也有提到,巨头平台切入慢病时,不会只愿意做硬件驱动型创新,而是希望以平台形象成为合作方和服务对接者,同时尽力积累用户数据。

[36氪原创文章,作者: Leah]

10个成人中就有1个糖尿病人,众安联手腾讯推主动健康管理模式|话题

连接医疗与保险发布会启动仪式

中国的糖尿病患者人数高居全球之首,大约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据公开资料显示,国际糖尿病联合会预计,到2030年中国糖尿病患者将达到1.54亿人。形势严峻,如何控制血糖、降低并发症带来的经济负担成为亟需解决的难题。

11月19日,腾讯糖大夫智能血糖仪升级为2.0版本。国内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保险联合腾讯、丁香园,为糖大夫量身定做“糖小贝”糖尿病并发症保险,共同为糖尿病患者打造全球首个大数据智能医疗保障计划。

该计划不仅为患者提供专业的医疗建议,还通过浮动的保额设计激励患者通过健康生活控制血糖,鼓励患者从源头主动管理健康。简而言之,这可以概括为“糖尿病医疗 保险”主动管理的新模式。

“糖小贝”的发布也意味着众安保险进军慢病管理领域,众安保险希望将“事前预防、主动管理”的概念逐渐深入到各种健康险领域中。

比起年初发布的1.0版糖大夫,2.0版糖大夫智能血糖仪更加强调产品的开放性与互动性,比如增加了自动提醒用户检测血糖、用血糖数值打分的手段直观显示病情等新功能。

而糖大夫智能血糖仪产品经理邱凯告诉记者,“糖大夫作为一款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医疗终端设备,可承载、接入以及输出与糖尿病相关的健康管理、防治、诊治、金融支持等增值服务,形成‘医疗——医护——医保’三医联动的共赢布局。

糖大夫2.0引入了众安保险和丁香园,由它们提供定制的医疗和保险服务。为患者提供血糖监测结果与保额直接挂钩的医疗保险“糖小贝”,是突破过往只为健康人提供保险的行业惯例的新尝试。据了解,患者每次的血糖值达到标准值,就可有一定保额奖励,遇到出现糖尿病严重并发症并发生手术治疗时,众安保险将按照约定的津贴保险金额进行给付,最高可累计2万。

事实上,市场上也有一些血糖仪和保险的合作,但组合起来,各个环节还是独立的,并没有真正融合,属于“产品累加”,而糖小贝可以在测量与慢病管理结果的基础上提供保险服务,保额与血糖管理情况直接挂钩,能从源头预防风险,此外,糖小贝的价格优势也较为明显,保费在几十到几百元的区间内。

那丁香园又充当何种角色?丁香园相关负责人介绍,2.0版糖大夫会为患者建立起个人专属的健康档案,当患者血糖状况连续多日呈现异常数据后,大数据会马上反馈给相关医生,由医生即时联系患者进行治疗。

众安保险副总经理姜兴

在糖大夫2.0中,大数据至关重要。此次合作中,三家企业共同打造了基于用户身体状况与测量习惯的大数据分析平台,糖大夫1.0版积累了大量糖尿病患者的用户数据,加上糖大夫2.0版丁香园的数据和众安保险过往的健康险数据都为这个平台的搭建提供了基础。简言之,糖大夫智能血糖仪是数据与服务的中转站,众安保险和丁香园是服务提供方与数据应用方,平台数据包括测量频率、血糖波动、年龄、病例等。

据了解,糖小贝可通过既有用户血糖数据,筛选出未患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并对其承保,保期一年,保额1万元(用于糖尿病并发症手术津贴)。在这基础上,糖小贝根据客户的生活、医疗习惯等数据,设计了一套浮动保额奖惩机制,从起保后第一天开始执行。

浮动保额是“主动管理”的体现。比如,目前医学控制血糖要求餐前空腹血糖在7mmol/L以下,当用户餐前血糖控制达标,就会得到100元的保额提升,保额上限为2万元;反之,不达标保额也会做相应扣减,以及通知家属留意病人。

此次糖大夫2.0的发布,糖大夫与众安保险不仅率先为患者提供糖尿病医疗保险,还针对一万份血糖仪配送了总额度达2亿的保障,背后有何考量?

事实上,众安保险希望从源头主动管理用户健康,以可穿戴设备等智能医疗硬件等为入口,利用大数据定制保险服务,将健康险升级为健康管理服务。

彭俊卓告诉记者:“2亿保额是最大的风险损失额度,也是我们拿出勇气对这个全新的产品做的测试。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因素很复杂,结合我们产品用户的不确定性,实际的风险会与理论数值有较大偏差,作为先行者,我们需要承担更多的风险。”同时,他透露未来会在费率、投保流程顺畅度、风控体系中间找到平衡点,逐步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

新媒体编辑:杨松

联系作者:dust@21jingji.com

新媒体广告传播合作

华南:020-83000475

华东:021-64265583

华北:010-59540804

↓↓↓订阅杂志,请猛戳

阅读原文

阿里推出全球首个糖尿病AI医生!面对200亿市场,它究竟和百度腾讯拼什么?

当Alpha Go将人工智能带到我们面前时,“AI ”时代的大门似乎就此开启了。

将它应用在音箱上,能实现语音交互,应用在汽车上,能完成自动驾驶,而如今应用在医疗上,还能起到智慧诊疗的作用。

5月11日,阿里健康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瑞金医院团队,发布全球首个糖尿病AI医生“瑞宁助糖”,患者只需提供身高、体重、家族史等几项基本信息,即可生成一份“AI诊疗方案”,日后,这款AI医生还将逐步走进社区卫生中心,为基层医生的诊疗提供参考帮助。

这不仅是阿里健康在慢性病诊疗方面的一次尝试,更是阿里大健康战略在AI医疗领域的一次出击。

在阿里的大健康战略里,阿里健康作为主要平台,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可若要追溯阿里最初的布局,依靠的还是自身电商基因:淘宝天猫支付宝。

2012年,天猫上线医药购物频道,以销售非处方药、医疗器械和保健品等产品为主,改变了人们买药必须去实体药店的传统模式;随后,支付宝推出了“未来医院”计划,让病人在线上就能完成挂号就诊和体检预约等线下服务。但细看这些举措,似乎都还在医疗场景外围游走,并没有真正深入。

直到2014年10月,中信21世纪正式更名为阿里健康,阿里在健康领域才有了自己的主心骨,能够更多元化地开展业务,并逐渐形成了看病服务、智慧医疗、医药电商三步走的“互联网 医疗”格局。

上线自己的App、成立药品追溯第三方平台、携手各大连锁药房成立联盟...... 阿里健康一直走着稳扎稳打的路线,然而到了2017年,它在AI医疗方面的脚步好像突然加快了。

去年3月,阿里推出“ET医疗大脑”,它能够在精准医疗、新药研发和健康管理等领域辅助医生工作;同年7月,阿里健康发布人工智能医疗系统“Doctor You”,可识别医疗影像,帮助医生降低误诊率。此次推出的糖尿病AI医生,正是“Doctor You”系统中的新成员。

当医疗遇上AI,就是让人工智能系统对上千份真实病例、专家诊断结果和国内外文献进行深度学习,从而在一些重复的常规性工作中,给医生实现减负。

以“Doctor You”举例,此前它曾和人类医生进行过“比赛”。对于同样9000多张CT影像,4位医生共花费了近180分钟才完成,而“Doctor You”只花费了30分钟就全部读完,诊断准确率还能达到90%以上。

阿里健康从去年起加速AI医疗领域的布局,很可能是想和腾讯百度争夺这一市场。

据中国数字医疗网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AI医疗市场规模预计将在2018年达到200亿元,而回看2016年,这一数字还不到100亿。

但要说BAT三巨头中最早涉足其中的,还当属百度。

2016年10月,百度发布了国内首个“百度医疗大脑”,这一时点比阿里早了近半年,而等到阿里发布它的医疗大脑时,百度已经开始将这一AI技术嵌入医疗服务App里了。

对于腾讯来说,它在AI医疗领域里的步伐也不比阿里来得慢。几乎就在阿里健康发布“Doctor you”人工智能医疗系统的同时,腾讯也推出了自家AI医疗产品“腾讯觅影”,除了各自偏重的诊疗方向不同,功能上,它们都能完成读片和辅助诊疗的作用。

近来,BAT打得火热的还不止AI医疗。在智能音箱领域,它们相继推出了“小度在家”、“天猫精灵”和“腾讯听听”,但究其核心,依然还是人工智能。

不难看出,它们表面上是在展示各家智能化产品,实则是在AI技术上暗暗较劲。

2017年可谓是人工智能的新纪元,从其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Alpha Go在人机大战中连胜三盘,再到AI技术亮相各类消费科技展,对BAT来说,无疑是看到了发展大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当百度和腾讯相继扛起“All in AI”大旗的时候,阿里却低调地没有跟风。甚至,它的人工智能还被作为阿里云旗下一个分支而存在,以至于很多人认为,它是否根本不被重视。

实际上,阿里似乎并没有迫切地想要将AI作为其业务核心。从它成立达摩院和启动NASA计划来看,阿里将重点放在了研究更多方面的技术上,从而把AI当作一种底层工具来给产品赋能,最终运用到各场景中去。

今天是AI医疗,未来在人工智能输出的各个形态上,BAT三巨头势必都将展开一场场没有硝烟的厮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