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困惑(糖尿病患者常见的问题)
果然视频|关于糖尿病的九大困惑,一次为你说清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仍在上升,糖尿病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有所改善,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在控制好血糖,预防并发症这条路上,糖友们依然存在很多困惑,因此,解决糖友的困惑,帮助糖友正确认识糖尿病,科学控糖,预防、延缓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来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护理部
我把日子过成了什么样子:一个糖尿病人的困惑与妥协
我只能从一点去看
但在我的存在中
我却在四面八方被看
——雅克·拉康
每一个遭受疾病折磨的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痛苦。尼采认为,遭受的痛苦不要向人诉说,因为一个有独特性的人,他的痛苦也是独特、深刻而不易被理解的,他人的同情只会削弱这种独特性,使之成为平庸的烦恼。
但我们不这样认为。
我们更愿意相信雅克·拉康的理论——他人,也是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我们不仅看到他人是谁,也能够更清楚地看到自己是谁,是什么让自己如此独特。
这也是我们创办「镜相」专栏的初衷。
我们希望在这个专栏中,每一位患者,都能在他人的故事中汲取自己的力量,认识自身的价值;希望能用普通患者最真实、琐碎的情感一瞬,弥合正在遭受同样痛苦的人的伤痕;希望用这样一面镜子,投射出更加真实的众生相。
「你看看你把日子过成什么样子了」这是李铭的父亲最常对他说的一句话。
他不太喜欢父母的到访,但父亲配了他租住的房门钥匙,“经常一回家发现东西都换位置了”,他知道父亲或者母亲在他上班的时候又来「暗访」过了,「其实他们来也就是帮我收拾收拾屋子,有时候捎点东西过来。」
这些东西常常是看起来不怎么靠谱的保健品和药材——「这种东西没用,我也不可能吃,每次都是他们前脚走,后脚我就扔掉,说过无数次了他们还是会买」。不过有时也会是李铭妈妈包的饺子,有时则是饮料、零食,有时甚至只是帮他把屋子收拾了一遍。「主要是一收拾完,啥啥我都找不着了」,李铭调侃道。
他尝试过和父母小心翼翼地沟通这件事,但是常常得到的回复就是开头的那句话——「你看看你把日子过成啥样了?」
当李铭第几次和父母提出这个问题时,得到的答复是:「我们不管你能行吗,哪天你自己一人儿死在屋子里了我们都不知道」,视频通话里的李铭的爸爸一脸不高兴,随后李铭就听见镜头外母亲的怒吼,责备他爸净说不吉利的。
李铭非常明白这是父母对他表达关心和爱意的一种方式,一种在这一代父母中常见的、可能会让人感觉不太舒服的方式,但是他能够确确实实地感受到这种关心和在意。
「哪有父母不关心自己孩子的,只是他们这一代人特别不好意思把这种关心表达出来。我妈有时候还会给我带无糖可乐,一大排,挺沉的,虽然她特别不愿意我喝可乐。就是这种关心有时候会让人很难过,总是会提醒我是一个病人,需要别人特别关注的事实」。
14岁,我在教室里昏了过去李铭生长在一个北方的二线城市。李铭的成绩不错,小升初以全班第二的成绩考入了本地一所非常不错的中学的英才班。在李铭所在的城市,升学的竞争非常激烈,从初二起就要上晚自习上到晚上九点半。
2004年初夏的一天,从早晨起床起,李铭就觉得自己昏昏沉沉,「不在状态,好像有点感冒,一整天也没吃几口饭」。勉强支撑到了晚上,李铭开始觉得自己「有点不对劲,完全没办法集中精力,脑子一直嗡嗡响」。李铭想站起来去找班主任,结果却一头栽倒在地上。「当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倒下去的瞬间我都能听见咚的一声」。由于校医已经下班,李铭被赶来的巡查老师紧急送往附近的医院。
这也是李铭第一次听到「1型糖尿病」这个诊断,当时的李铭对这个名词毫无概念,认为只是因为那段时间太累了,身体扛不住了,「当时还太小,根本不知道这个病将会伴随我接下来的人生」。
在教室里「一晕成名」后,李铭总感觉有人在他经过时窃窃私语,指指点点,但李铭应对得还算不错。「我觉得我属于那种心比较大的,我当时完全没有在意这些事情,也基本没有影响到我的学习,基本就是一切如常」,但在李铭顺利考取大学后,事情开始变得越来越——用李铭的话说——「离谱」。
高考报志愿时,李铭有机会去一所省外的211高校。但李铭的父母非常担心,更希望他能去本地的大学——尽管实力稍差一些。当时的李铭并不想按父母的想法来,一方面想要去更好的高校学习,另一方面,他的父母在生活中处处设下限制,无微不至的照顾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能有点逆反,就觉得自己能照顾好自己,想逃脱这种处处都被管着的生活」。最终,李铭如愿考上了这所省外的211高校。
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目前的医学还没有完全探明,但可以明确的是,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在发病之初,就已经基本损耗殆尽。简单地来说,胰岛分泌的胰岛素可以引导糖分消耗和储存,从而降低血糖水平,但由于糖尿病人自身胰岛素的分泌功能严重受损,所以需要定时通过注射补充外源胰岛素,来维持正常的代谢运转。而胰岛素注射的时机也很严格,不能提前打,否则极易出现危险的低血糖。
也正是因为如此,不管去哪,李铭永远随身带着一个小包,包里装着胰岛素、针头、血糖仪和糖块。
李铭的情况只有班主任老师和辅导员知道,并没有告诉其他同学。有次,李铭在卫生间打完胰岛素,针头忘在了水池旁。没过不久,李铭就听到一个同学和另一个同学说XX室(李铭所在的宿舍)有人在厕所发现了带血的针头和注射器,还有一小包毒品,而且李铭能够明显感觉到,同班同学看他的眼神中,多了几丝警惕。
「其实回想起来,我当时应该就是忘了把一次性针头扔掉了,结果越传越邪乎,那也不像注射毒品用的针头啊」。
李铭在大学期间,曾经谈过一次恋爱。女方和他是老乡,相处起来也非常舒服。但经过了两年半的时间,真正进展到谈婚论嫁的阶段时,女方家长却对他的身体状况非常不满,认为这种病会遗传,影响下一代,因此坚决反对。在巨大的压力下,女友提出分手,在此之后李铭也度过了人生中非常灰暗的一段时期,「我能理解对方的动机,但是这种经历实在是太难受了」。
而真正让李铭对这种不公正的待遇感到愤怒的一件事,发生在研究生毕业后。
在学校组织的校招会上,李铭看中了一家国企的工程师岗位。这家国企在全国各个城市基本都有驻点机构,这意味着李铭可以回到家乡——这也是李铭的父母所热切期盼的。「可能还是怕我自己没办法照顾好自己,我大学期间确实也出现过一次比较危险的情况,所以他们非常希望我能回去,再加上是国企,哪个父母不喜欢体制内的稳定工作」。
由于在校期间成绩出色,加上名校的光环,李铭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就拿到了企业最终的offer。一切都谈妥之后,李铭收拾行李回到家乡,第二天就去递交了入职的相关材料,满心希望等待正式通知。
三天之后,李铭接到了企业人事部门打来的电话。电话那头的声音柔美动听,言辞极其含蓄委婉,但在李铭这头却无异于是晴天霹雳。「大意就是说,因为我的身体状况,他们没有办法安排我入职,怕将来出问题」,尽管李铭苦苦解释,说现在控制很好,不会影响工作,但最后也只换来了「我再问一下领导」的答复,之后便杳无音信。
李铭的父母托了人,找到了企业内部的一位领导,看看能否有转圜的余地,领导的答复也让李铭彻底死了心:「这个状况确实非常难办,没有企业敢承担这个风险」。
这件事让李铭感到极端愤怒。
「一个糖尿病,既不传染,又不影响工作,凭什么说拒我就拒我?都21世纪了,凭什么我还要受这种不公正的待遇?」李铭曾经想要诉诸法律途径,但最终被父母拦了下来:「就算你告倒了他们,有什么用?就算让你去了,你还可能有发展吗?谁敢用你?」
李铭的遭遇绝非孤例,事实上糖尿病患者,尤其是1型糖尿病患者,受到污名化与不公正待遇的情况并不少见。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曾由于疾病,在升学、就业、恋爱、婚姻等人生的重大事件上,遭到排斥、污蔑甚至攻击。
在今年年初医脉通进行的一次采访中,内分泌领域的一线专家纪立农教授也提及了这一现象:「……正因为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做很多和疾病管理相关的事情,所以他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求学过程中,会和一般人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有所不同,也因此得到一些人的误解,认为他们是一个特殊群体的人。实际上这种情况是完全不应该发生的,1型糖尿病只是一种内分泌代谢疾病,如果很好地使用胰岛素,完全可以和正常人一样学习生活和工作」。
没有人应当是一座孤岛杨琨,天津糖尿病患者中的“老大”,是当地糖友组织的核心人物。从9岁确诊1型糖尿病以来的几十年,李铭所经历的困境,在杨琨的身上几乎都发生过。
也正因为如此,杨琨想为改善这种境况而做出努力。如果都是病友,在一起就能敞开心扉,畅谈生活中的开心与不开心,那么大家就会更加积极地面对社会上的不公,在谈笑间治愈伤痛。他更希望全国的1型糖尿病患者都能够团结在一起,共同进取,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以自身的能力来证明糖尿病患者也可以承担社会的责任,以消除社会的偏见。
「目前还有很多1型糖尿病患者,他们不肯将自己的身体情况告诉自己的亲戚、朋友或单位同事,因为在目前的情况下,一旦你的病情被公开,那么很有可能你的学业、工作、婚姻等一系列的相关事宜都将土崩瓦解。但是,如果每个患者都隐瞒真实情况,那么国家就不会了解这些情况,同时也就不会重视,更不会提上议案。」
因此,近年来杨琨一直在大声疾呼,希望广大的1型糖尿病患者能够大胆地把自己的情况公布于众,把自己遇到的困难讲出来,以引起人们的重视。
这世界,没有人应当是一座孤岛。
写在后面去年,李铭入职了一家互联网企业。在这家公司,他甚至还认识了另外一名同是1型糖尿病的同事。在同事的帮助下,李铭在离公司不远的小区租了一间房子,他的「病友」同事就住在隔壁楼。李铭还养了一只叫「拖鞋」的柯基犬,「因为他特别爱咬我拖鞋,拖鞋让他咬烂了好几双」。
在经历过失败的恋爱经历后,李铭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恋爱,「特别怕处到最后,又是这种结局,受不了」。但就在今年,李铭遇到了一个姑娘,在一家和李铭所在的公司有业务往来的公司任职,两个人一来二去,也相互都有好感。这次李铭选择在第一开始装作不经意地把他患有1型糖尿病这件事告诉了对方。但他没想到,在这件事情上,对方没有任何排斥,还打趣道「我爸是2型糖尿病,你俩将来还能交流一下经验」。
在这一部分的交流中,我们通过简单的文字,也能够感受到在屏幕那头李铭抑制不住地开心,我们也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
在采访的最后,李铭特别加了一点要求,希望我们能够在文章中表达出来:
「总之现在过得挺好的,我就是想让大家,尤其是我的父母都知道」,李铭的声音听起来有些哽咽——
「我的日子,过得真的挺好的」。
特特龙、Jasmine对此文亦有贡献。
为保护当事人隐私,除杨琨外,文中涉及到的人物均为化名。
关于杨琨部分的内容,原文发表在《糖尿病之友》杂志2013年第6期,记者钟卉。
撰文:薄奕
封面图及文中插图来源:视觉中国
糖尿病的困惑:
今住医院。是一场重感冒。吊水。有炎症,要命的血糖超乎高。
治疗一星期后,打胰岛素血糖4到6点了,
曾经每年村上体检,空腹血糖6、9,有高血压,但忽视了是否有糖尿病,现在基本疹断为糖尿离,还在留观,望神明保估健康,78岁的农民老人的我折腾不起,在泥地里滾了一辈子,总得让我享受几年老去。
不过对糖尿病的症状不明显,眼晴还行,还能上网,小字也能一看清,暂没有並发症跡象。
人啊,特别是上了年纪,一年一年衰老,人这一生几十年,酸咸苦辣尝尽,走到老处,总还想悠闲几年,无病少痛,精神才会舒畅,还是那句老话,多多行善,不做见不得人的亊,修行养性,好好做人,不求天长地久,但求身体健康!幸福度过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