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面试(糖尿病面试类吃啥)
得了糖尿病遭遇入职体检怎么办?我入职过3个企业,这是我的经验
网上有些医生说:入职体检是不会查血糖的。
真的不会查血糖么?不好意思,大部分都会查血糖的,只不过看职位、职业对你的血糖值会不会侧重参考。
网上也有些医生说:入职体检检查出来糖尿病一般是不会被拒绝的。
真的不会被拒绝么?不好意思,这个也要看HR、公司老板和你的运气。
下面的论述完全是个人经验和个人想法,可以对号入座,可以作为参考,但是仅此而已。
上面两个问题一起说,现在一般单位的入职体检是会检测血糖值的,只不过有些职位对血糖值不做参考,有些会做特别参考。
入职体检抽血主要检查看看你有没有血液传染病,然后还会适当的检查一下你的肝功能,还有是否贫血,以及会不会对以后应聘的岗位产生影响与否等。
一般外企、私企非特殊性的大部分职务不会对血糖有要求,先拿我个人为例,入职的三家不同外企(私企2个)做入职体检前我自己测了一下,因为空腹时间太长,检测的结果都在7-9 之间,虽然当时马上补了胰岛素,但是药效不会这么快,所以拿到的体检报告血糖值都是9-10 左右。
当时心里有点儿担心,尤其第一次,但是后面入职的时候拿着体检报告给HR,人家也没看,后面都是正常的入职。
同样的例子也放生在我几个朋友身上,他们也是外企、私企的一般职位,有些跟我的情况相似,这里就不一一阐述了。
但是我一个公务员的朋友跟我说还好,他是公务员上班后得的糖尿病,要不体检的时候发现糖尿病不会让你正常入职。这个可信性应该挺高,人家不会拿这个事儿开玩笑的,具体什么职位不方便说,后来在甜蜜家园上也找到了类似的情况,所以公务员这个职位对血糖来说是很在意的。
所以么,不管怎么样,血糖在体检的时候能在正常范围最好,哪怕稍微低点儿也别高点儿,稍微高点儿也可以,因为可以用晕车吃糖这个借口来搪塞一下。
怎么做到体检的时候血糖值尽量保持在标准的范围内呢?
体检前5天开始测量自己的全天血糖,波动不要太大,提前第三天的时候在你能确定到体检的时间前1-2个小时测血糖,记录结果,然后1-2个小时再测,看看变化是多少。根据你自己的经验(我一般是一个单位胰岛素2.5个小时后能降下来2.5个血糖值),在提前第一、二天的时候测血糖,看看需要补胰岛素到底多久能降下来(你要做好体检当天抽血前补胰岛素的准备)。
体检当天,因为你到的时候距离你抽血一定会有1小时左右的空档时间,所以,我的做法是宁愿低点儿也没事儿(只讨论注射胰岛素的情况,不涉及戴甭的情况),因为随着时间的加长体内胰岛素的药效会越来越小,当你到达体检的地方最好再测一个。
如果这时我是8,预料1个半小时后会到我抽血,那我就会补针1-2个单位,扎在肚子上,因为肚子吸收的快,这样后面你拿到报告的时候可能上面的血糖值就会在5-6左右(理想状态)。
皆大欢喜。
当然也有几点需要随时牢记于心的:
1、不要补太多,这样容易低血糖,低血糖的影响我之前说过(详见历经3次严重低血糖(附低血糖感受),总结4个预防低血糖的方法),不再赘述了;
2、如果量没有控制好,稍微有点儿低,万一有人问,你血糖为啥有点儿低,你可以说昨晚就没怎么吃饱,睡的晚也没吃东西,早上现在还饿肚子呢,估计太饿了;
3、体检大夫问你有没有家族遗传病,有没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时候,个人建议说没有;
4、如果有人拿着体检包括问你,为什么你的血糖有点高的时候,可以说晕车吃了好几块糖。喝了糖水、饮料等等。
应该有概括不全的地方,有什么问题欢迎大家留言提问。
(作者:W哥 )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经验,欢迎投稿给我们,一旦被采用,将会获得100元一篇的稿费。投稿邮箱:2830377@qq.com
很多人患了糖尿病后不知道该怎么应对,其实只要知道几个最基本的知识,就不至于短短几年或年纪轻轻就失去生命。基于此,我们编辑了10节课,让糖尿病患者懂得最基本的实用技巧,点击以下购买阅读。
糖友别担心 总有工作适合你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疾病,需要长期治疗,患者还可能会出现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眼病、肾病等,或者出现急性并发症,如低血糖、酮症酸中毒等。不少年轻患者因此而自卑,甚至对找工作失去信心,不知道有什么工作适合自己。我们来听听专家的见解。
糖友别担心 总有工作适合你
一、有糖尿病影响就业吗?
糖尿病病人只有控制好血糖,不让并发症发生,那糖尿病就不算个病,糖尿病病人完全可以和正常人一样参加一般的工作。
糖尿病患者积极参加工作,不仅能为社会做贡献,同时自身能得到认同和满足感,而且工作也算是一种锻炼,适当的运动锻炼连对身体也有好处。对大多数糖尿病患者而言,一般的工作都是可以胜任的,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一些工作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不太合适的,包括:
1、相对危险的工作环境,比如职业驾驶员、高空作业、危险机械操作等工作,因为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波动是不可避免,有可能发生低血糖甚至昏迷,这些随时加餐有一定困难的职业一般不适合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因此要尽量避免此类工作。
2、时间极不规律的工作,特别是需要上夜班的工作,这些都会打乱糖尿病患者的作息时间,影响他们的饮食和用药。
3、避免从事容易造成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和发展的工作,比如过度用眼、长期站立的工作等。
如果是上面提到的相关从业者工作后才发现的糖尿病,可能的话建议能调换工作,如果情况不允许,也必须把相关的情况告知你的主诊医生,听取医生的建议。
二、1型糖尿病患者和2型糖尿病患者在选择工作方面有区别吗,有什么区别?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最大区别在于,1型糖尿病患者是胰岛素的绝对缺乏,需要依赖胰岛素生存,所有的1型糖尿病患者都必须使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是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或胰岛素的不足,我们一般是在血糖控制比较差或者出现一些不适合使用口服降糖药物的情况下使用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平稳时可以改为口服降糖药物治疗。
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一般都需要在餐前注射胰岛素,建议此类患者从事一些工作时间固定、三餐时间较规律的工作。而且胰岛素治疗主要的不良反应是低血糖,我们也不建议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从事一些随时加餐有一定困难的职业,如职业驾驶者、飞行员等。
国际公约是不允许进行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持有商务飞行员的执照,有些国家也不允许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持有客运司机或货运司机的执照,因为低血糖会使糖尿病患者出现全身乏力、头晕、心慌,甚至出现惊厥或昏迷,极有可能在驾驶过程中发生交通意外。
国外有些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1型糖尿病患者不宜从事军队和警察工作,不宜从事救火及急救性质工作,不宜从事民航和近海石油开采工作等。因为这些工作岗位,均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并由此带来个人与公众安全问题。
所以,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在选择职业时我们不建议选择这些存在风险的行业,而年轻2型糖尿病患者在选择职业过程中,也尽量避免从事上述行业,尤其是使用胰岛素治疗或磺脲类降糖药物治疗的患者。
如果确实需要架车,也要随时做好处理低血糖的准备,如在车内准备好葡萄糖或其他容易吸收的、食用方便的含糖食物;如果在行车中一旦出现低血糖反应,哪怕是低血糖的蛛丝马迹,也不要大意,应立即将车停靠在路边,采取适当的处理;在长途驾车时,更要随身携带糖尿病急救卡。
三、糖尿病患者从事电脑方面的工作,会不会影响视力?
糖尿病对眼睛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主要对眼底血管造成一些病变,我们称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糖尿病眼底病变,对视力的影响较大,是导致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由于长期高血糖的影响,糖尿病患者因学习、工作的原因长期面对电脑,更容易影响视力。怎样才能使电脑对糖尿病患者的眼睛伤害降低呢?在日常生活中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控制好血糖,减少高血糖对眼底血管的危害。
2、定期检查眼底,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可一年检查一次,出现视网膜病变的要相应缩短检查的时间。
3、每天接触电脑的时间不超过8小时,每隔1小时要休息15分钟左右。
4、眼睛与电脑屏幕应保持45度视角,避免屏幕反光或不清晰。
5、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多喝绿茶,增加维生素C、维生素E的摄入。
四、糖尿病人就业的注意事项:
糖尿病患者在就业时,还要考虑以下一些因素;尽可能避免生活极不规律的一些职业;如果一旦发生低血糖在可能带来后果的职业,如高空或危险机械操作;随时加餐有一定困难的职业。建议那些从事办公室工作的人员不要忽视体育锻炼,尤其是饭后要养成散步的习惯,定期参加一些远足、爬山之类的活动,避免身体内多余脂肪堆积。
所以,糖尿病患者选择职业时,应征求或听取医生的建议。尽管糖尿病某些职业限制了糖尿病患者的就业,但是,总体为说,糖尿病患者还是有广泛的就业机会。
医学“菜鸡”逆袭,32岁获诺奖,他让糖尿病患者看到生的希望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视为医学殿堂的至高荣誉之一,
获奖者无一不是出类拔萃、天资卓绝的奇才。
但凡事总有例外,有个小痞子,他资质平庸,脾气暴躁,心胸狭隘,脏话连篇,
他就是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穷小子,仅凭一个错误的想法,
就在两年半内斩获诺贝尔学奖,拯救了不计其数的糖尿病患者,
他就是胰岛素的发现者——弗雷德里克·班廷。
1891年,班廷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
年少时的他,并未展现出任何过人的天赋,就连中学老师在回忆他时,
搜肠刮肚也只能给出“守信用,做事有始有终”这样朴实无华的评价,
这与人们印象中天才少年的聪慧机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大学之路对班廷来说充满坎坷,他历经三次考试才艰难考入大学,可刚入学就遭遇了学业危机,
第一学年期末便有两门功课不及格,被学校强制留级。
毕业后,他向父亲借钱开了一家诊所,本以为能开启新的生活,却没想到生意惨淡至极,
足足等了28天才迎来第一个顾客,生活陷入了极度贫困之中,
学医时欠下的贷款更是像一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在感情方面,他与女友艾迪丝也走向了分手的结局,女友退还了订婚戒指,这无疑是对他沉重的打击。
但也正是这次失恋,让他毅然决然地斩断了尘缘,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之中,迈出了逆袭的第一步。
就在班廷的生活陷入低谷时,西安大略省大学招聘生理学讲师的消息传来。
尽管专业不对口,但走投无路的他还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应聘了。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由于只有他一人报名,他竟以第一名的成绩顺利通过,
从此与糖尿病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
童年故居
当时的糖尿病,是一种令人谈之色变的绝症。
患者血液中的糖分无法被细胞吸收代谢,在血液中不断堆积,形成高血糖,
进而对全身器官造成长期损害,
引发诸如肾病、糖足、失明、脑梗、心梗、心衰、猝死、ED等一百多种并发症,
患者从确诊到死亡通常仅有一年左右的时间。
虽然医学界已经意识到糖尿病问题的核心在血,但在治疗方面却一直毫无头绪。
自1890年那只被切除胰腺后爆发严重糖尿病的实验狗出现后,
科学界普遍认为胰腺中存在控糖物质。
但众多专业素养极高的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尝试,却都以失败告终,
其中最流行的解释是斯哥特的“自我消化”理论,
该理论认为当人们试图提取胰岛细胞中的降糖物质时,胰腺外分泌产生的胰蛋白酶会将其消化破坏。
班廷在授课过程中接触到了摩西・巴伦的一篇文章,文中提到的胰腺结石案例引起了他的注意。
在这个案例中,胰腺导管被石头完全堵住,负责外分泌的主体细胞和腺泡细胞全部坏死,
但胰岛细胞却完好无损,病人的血糖也保持正常。
这一发现让班廷灵光一闪,他写下了一段错字连篇的想法:
人为结扎狗的胰腺导管,等负责外分泌的腺泡细胞全部坏死,就能从胰岛细胞里提取那种控糖的成分,从而避免被胰蛋白酶破坏。
尽管这个想法在当时看起来有些荒谬,但却成为了他寻找胰岛素的开端。
班廷当时的笔记
班廷怀揣着这个想法找到了米勒教授,希望能借用实验室进行实验。
米勒教授深知这个课题的难度,建议他去找多伦多大学的生理系主任约翰・麦克劳德。
当班廷忐忑地向麦克劳德阐述自己的想法时,麦克劳德虽然一眼就看出他在专业知识上的匮乏,但却意外地同意了他的请求。
这并非是因为麦克劳德看好班廷的能力,而是因为当时血糖检验方法的改进,使得实验具备了一定的可行性。
此外,即使实验失败,也能为学界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让后来者少走弯路。
就这样,班廷获得了在麦克劳德实验室进行实验的机会,并得到了十条实验狗。
麦克劳德还为他找了两个研究助理,最终四年级生贝斯特通过抛硬币的方式成为了协助班廷的那个人。
实验初期,班廷的进展并不顺利。
由于他缺乏胰腺切除手术的经验,前几只狗都因各种失误而死亡,仅仅两个星期就用光了原本预计整个暑假才会用到的十只狗。
但班廷并没有放弃,他和贝斯特继续努力,从多伦多的街头购买实验狗。
经过多次尝试,他们制造出了胰腺萎缩的实验狗,并提取出了一种淡红色的液体。
当他们将这种液体注射到糖尿病狗狗体内后,发现血糖出现了下降的情况,这让他们确信自己找到了方向。
班廷迫不及待地向在苏格兰度假的麦克劳德报告了这一结果,
并在未得到回复的情况下,毅然关闭了诊所,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中。
麦克劳德回来后,虽然指出了实验数据存在的不稳定问题,但也认可了他们的努力,并安排了更多的实验来排除可能的假阳性。
随着实验的深入,他们发现使用牛胰腺制作提取液也能达到降糖的效果,这意味着之前的“自我消化”假说并不成立。
而此时的提取液中还存在着脂肪、蛋白质、无机盐等杂质,容易引发发热、溃烂等问题,
胰岛素的纯度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难题。
关键时刻,化学狂人科利普加入了团队。
科利普凭借其扎实的化学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验经验,经过反复尝试,终于找到了提纯胰岛素的方法。
他通过控制乙醇溶液的浓度,使绝大多数蛋白质杂质沉降,从而成功提纯了胰岛素。
此外,科利普还首次识别出了胰岛素休克的临床现象,并发现补充葡萄糖能够缓解这一症状。
1922年4月,多伦多四人组撰写了关于胰岛素的论文,正式将这种提纯制剂命名为“胰岛素”。
5月3日,麦克劳德代表小组在华盛顿召开的学术年会上宣读了论文,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与会者全体起立鼓掌致意。
仅仅一年半后,班廷和麦克劳德就因为发现胰岛素而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班廷也成为了史上最快获得该奖项的人,当时他年仅32岁。
回顾班廷的逆袭之路,我们不禁感叹他的幸运。
他对胰腺的了解恰到好处,不多不少,正因为这份无知,才让他敢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
同时,血糖检测技术的革新也为他的实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更为重要的是,他拥有一个无比强大的团队,
麦克劳德的支持与资源提供、贝斯特的陪伴与协作以及科利普的化学天赋,都成为了他成功的关键因素。
胰岛素治疗前后,这个幸运的男孩儿
天赋和努力固然重要,但有时候,运气也会在人生的道路上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但我们需要明白,我们不能仅仅将他的成功归结于运气,
毕竟他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所展现出的坚持、勇气和决心,同样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他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即使是一个平凡的人,
也有可能在某个领域创造出不平凡的成就,改变无数人的命运。#科普##糖尿病#
文本来源 @医学科普联盟 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