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父母(糖尿病父母遗传几率有多大)

HealthCrew营养师团 0
文章目录:

爸妈有糖尿病,我也会得吗?

文图 | 大糖

糖尿病前期是指你的血糖已经比正常值高了,但还没有高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糖尿病是指一种以高血糖作为主要症状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状态会更加容易引发心脏病、中风、眼部疾病,严重者可能导致肾功能衰竭甚至是截肢。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显示,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超过4亿人。中国约有1.1亿的成年人患有糖尿病。WHO同时指出,如果不改善生活习惯,到2040年中国的糖尿病患者人数将增至1.5亿。大量的临床试验和流行病学数据显示,2型糖尿病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预防或推后。

可能您的血糖在最近的一次体检中结果不太正常,可能您身边的家人已经患有糖尿病,那么你得糖尿病的风险大吗?

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根据既往的研究给大家总结了和糖尿病相关的危险因子。你的危险因子越多,45岁之后得糖尿病的风险就越高。

糖尿病相关的危险因子包括

  1. 超重和肥胖(在轻糖生活订阅号回复“体重”了解自己到底胖不胖)

  2. 年龄超过45岁

  3. 久坐不爱运动

  4. 父母或兄弟姐妹患有糖尿病

  5. 非洲、阿拉斯加、印度、西班牙或亚洲后裔

  6. 自己的宝宝出生体重超过4公斤

  7. 曾经被诊断为妊娠糖尿病

  8. 高血压(收缩压大于140mmHg和/或舒张压大于90mmHg)

  9. 高密度脂蛋白低于35mg/dL(0.9mmol/L)或甘油三酯超过250mg/dL(2.8mmol/L)

  10. 既往血糖检查提示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FG)或者糖耐量降低(IGT)。

  11. 有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

  12. 既往有冠心病史

  13. 有胰岛素抵抗相关的疾病比如黑棘皮症。

上面列出的13项,符合你的条目越多,你的糖尿病风险就越大。数数看,你符合几项?如果一个危险因子都没有,那么恭喜您,糖尿病风险非常低。如果有一项甚至更多危险因子,可以继续算一下评分。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为我们提供了针对中国人的糖尿病风险评分表。(点击图片可以放大看哦)

按照自己的情况把图中六项内容对应的分值相加,就可以得到一个总分。总分越高,糖尿病风险就越高。切点为25分。总分大于或等于25分的朋友应该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检查来筛查糖尿病。

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NIH)和疾控中心(CDC)推动的国家糖尿病预防项目(DPP)指南中提示:如果筛查结果是正常的,至少每3年应该重复筛查一次。如果风险状态发生变化,筛查频率可以再做调整。

怎样做能降低风险?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在上述的风险评分表里,有三个危险因子是我们没有办法控制的因素:性别、年龄和家族史。另外有三个是我们可以控制的因素:体质指数、腰围和血压。NIH和CDC的数据告诉我们:生活习惯改善可以使总体糖尿病风险降低58%,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能降低71%。(原文见下图)

如果您的风险评分不低,第一个可以做的改变就是通过健康饮食和适量运动保持正常的体重;第二个可以做的就是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之内。大糖在之后的文章里会为大家介绍通过改变生活习惯降低慢病风险的具体方法。请多多关注。

微信订阅号:qingtangshenghuo 欢迎关注

糖尿病这么普遍,你真的了解它吗?

2021.11.14

联合国糖尿病日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号召对所有糖尿病患者进行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对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预防宣教。

糖尿病是一组由胰岛素分泌和作用缺陷导致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代谢紊乱和以长期高血糖为主要表现的代谢性疾病。

虽然糖尿病常见,但是对于糖尿病大家仍存在很多误区,今天,我们邀请到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的权威专家,来为大家答疑解惑。

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内分泌科主任

郭立新

吃糖与糖尿病相关吗?

答:经常有人说,“别吃太多糖,小心得糖尿病”。其实,这种说法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吃糖与糖尿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如果长期摄入过甜的食物或是含糖饮料等,会导致超重、肥胖,增加代谢疾病发生的风险。

糖尿病与肥胖以及超重有一定的相关性,长期摄入过多的糖分,患有糖尿病的概率会明显高于健康饮食的人群,因此要做到吃糖有度。

父母或家人患有糖尿病,孩子一定得糖尿病吗?

答:在同等条件下,有家族病史的人患糖尿病的几率比没有家族病史的人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会患糖尿病。刨除遗传因素外,我国每年有5%~10%的糖尿病前期患者会进展为糖尿病。如果他们能够在潜在风险期就进行健康饮食,加强锻炼,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正确、科学的干预,可以延缓或极大地减少糖尿病的发生几率。

得了糖尿病一定会出现并发症吗?

答:对已经患有糖尿病的患者来说,合理膳食,配合科学运动,遵医嘱管理血糖,同时关注血脂、血压,控制多种代谢异常,把各项危险指标降到正常水平,可以延缓或极大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有糖尿病潜在风险的人群,日常生活中需要关注什么?

答:1)从40岁起每年至少检测1次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2)饮食上尽量规避重油、重盐、重糖等不良习惯。

3)注重锻炼,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有一定强度的运动。

4)体重指数(BMI)控制在24或以下。

5)避免过大的精神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情。

6)避免熬夜,保持充足睡眠。

7)戒烟限酒。

运动对控制血糖和减少并发症有利吗?

答:运动有利于健康状态的改善,有利于血糖的控制,但并不是在任何状态下患者都能从运动中获益。糖尿病患者如何运动应咨询专科医生,开始运动前应进行心肺功能和运动能力、运动风险方面的评估。有并发症的患者要遵医嘱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有些患者在并发症的严重阶段不宜进行运动,比如视网膜出血急性期、视网膜脱落、低血糖频发、血糖剧烈波动、糖尿病足合并严重感染、严重的心肺疾患、肾功能不全的终末期、急性脑血管病等。

对于大多数的糖尿病患者来说,运动有利于提高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帮助更好地控制血糖。运动中和运动后要防范与运动相关的低血糖,尤其是运动后迟发的低血糖。运动要以有氧运动为主,根据情况配合以抗阻运动(增加肌肉的量和肌肉的力量)和平衡训练。要根据情况,选择自己能坚持的运动,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要注意避免运动损伤。

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内分泌科副主任

潘琦

为何说要警惕“糖前期”?

答:我们常说的“糖前期”,指的是介于糖尿病与正常人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通常这类人已经具有了糖尿病的一些表现(患者自身可能未察觉)或者临床检查糖耐量受损(空腹或餐后),但还没有达到糖尿病的标准,常常被忽略。

糖前期很容易出现反应性低血糖,比如有的人到了饭点,没吃上饭,会出现明显的心慌手抖头晕,这时候吃块糖立马就能缓解。这就说明出现了血糖的大幅波动,就要警惕了。但要确诊还是建议去医院做糖耐量实验(OGTT实验),这是最准确的方法。如果筛查结果为糖尿病前期者,建议每年筛查一次。

哪些人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

答:1)以往有过糖耐量异常,也就是历史上曾经有过血糖高,比如应激状态下,感冒了或者情绪激动,导致血糖高;

2)年龄≥40岁;

3)体重指数(BMI)≥24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4)有糖尿病家族史,如果一级亲属,也就是父母有糖尿病,那你就属于高危人群,患病可能性很大;

5)有巨大儿分娩史或有妊娠期糖尿病病史的女性;

6)有血脂异常、高血压等代谢疾病和大血管病变;

7)有类固醇类药物使用史;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或抗抑郁症药物治疗。

日常血糖监测需要注意什么?

答:糖尿病患者的日常血糖监测是非常重要的,有几个时间点要特别注意:

1)空腹血糖:指隔夜空腹后(至少8~10小时未进任何食物,饮水除外)早餐前采的血所检测的血糖值,为糖尿病最常用的检测指标;

2)餐前血糖:吃饭之前测的血糖,这个血糖值是个基础,是用药策略的参考指标;

3)餐后血糖:一般指早、中、晚餐后2小时测定的血糖,餐后血糖代表葡萄糖负荷后的血糖水平,与餐前血糖比,血糖波动越大危害越大,更容易跟大血管并发症关联;

4)随机血糖:一天中任意时间测定的血糖。

较为理想的血糖监测应为全天血糖谱的测定,根据情况可以采取5点法(空腹 三餐后2小时 睡前)或7点法(三餐前 三餐后2小时 睡前或夜间)。

文: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郭立新副主任潘琦

来源: 健康报

父母是糖尿病患者,遗传给孩子的几率到底有多大?一张图告诉你!

为人父母,最关心的就是孩子们的身体健康。

尤其是自己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等终身疾病,在自己饱受疾病折磨得同时,最关心的就是这个病会不会遗传给孩子。这对于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意看下一代受苦的父母来说无异于是一种身心的摧残。

糖尿病会遗传吗?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向红丁主任医师说:糖尿病是会遗传的。

糖尿病是有遗传性的,糖尿病患者的子女肯定比非糖尿病患者的子女容易得糖尿病。如果父母双亲都是糖尿病患者,那么子女得糖尿病的机会更大。1型和2型糖尿病均有遗传倾向,遗传对发病的影响略高于环境,占50%~60%。它们遗传的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糖尿病的感性,易感性使这些人比一般人容易得糖尿病。与1型糖尿病相比,2型糖尿病的遗传倾向更加明显。但这并不是说,糖尿病患者的子女就一定得糖尿病,研究表明,即使父母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其子女的糖尿病患病率也不超过20.0%。往往有这种情况,糖尿病患者的子女对糖尿病了解比较多,对糖尿病的危害及糖尿病的预防知识比较了解,他们防患于未然,平时就比较注意饮食起居,反而不得糖尿病。即使血糖有了轻度增高,他们也会积极采取措施,使病情不但不发展,而且能缓解。所以说,糖尿病是有遗传倾向的,但又是可以预防的。

怎么预防呢?

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科主管护师俞萍说:

糖尿病虽存在一定的遗传因素,并且难以根治,但是在生活因素和环境因素上注意还是可以预防的。

1.树立正确的进食观,采取合理的生活方式。热量过度摄入、营养过剩、肥胖、缺少运动是发病的重要原因。热量摄入适当,低盐、低糖、低脂、高纤维、维生素充足,是最佳的饮食配伍。

2.定期测量血糖,以尽早发现无症状性糖尿病。应该将血糖测定列入中老年常规的体检项目,即使一次正常者,仍要定期测定。凡有糖尿病蛛丝马迹可寻者,如有皮肤感觉异常、性功能减退、视力不佳、多尿、白内障等,更要及时去测定和仔细鉴别,以期尽早诊断,争得早期治疗的可贵时间。

3.糖尿病患者很容易并发其他慢性病,患者多因并发症而危及生命。因此,要对糖尿病慢性合并症加强监测,做到早期发现,早期预防,而到了晚期,疗效往往不佳。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常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能长期过上接近正常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