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驱蚊(蚊虫叮咬 糖尿病)

人民网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患者,出游前做好这些准备

春节长假,不少人又计划着出游。对于一些老病友,是不是就不能长途旅游了呢?错的!只要注意这些细节,一样能快乐出游。

许多糖尿病病友在长假里还是会想着“血糖虽高,世界要看”。可是身边人常会担心地建议:“得了糖尿病就好好养着吧,别出去旅行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朱延华称,只要做好充足的准备,糖尿病患者是可以放心旅行的!

出发前需要做的准备

●医疗咨询

旅游前应确认病情是否允许旅行,向您的医生确认以下几方面:血糖、血压控制是否良好;有无急性并发症,慢性并发症控制是否良好;准备好诊断证明书、完整的病情介绍;了解其他疾病(感冒、腹泻、发热及外伤等)的紧急处理方法。

●查询行程安排

如果是远途旅行,要查询目的地的时差,假如有时差,应向医生请教药物的调整办法,包括药物的剂量和给药的时间。查询途中和目的地可获得的医疗服务资源,以便急需。查询航空公司或旅行社能否提供合适的膳食,若条件不具备应自行准备。查询途中或目的地的气候情况。

●药品准备

医疗小药箱:降糖药、感冒药、止泻药、抗生素等,合并其他慢性病的常用药品(如降压药、救心药);葡萄糖粉或高糖食品;血糖仪、血压计、尿糖、尿酮试纸;消毒用品、创可贴、驱蚊水(野外)。

使用胰岛素的糖友,需准备足够的胰岛素和针头;去热带地区最好放入冰袋或胰岛素便携小冰箱中,坐飞机需要医生证明。

朱延华提醒,当天的药物务必随身携带,不要托运。准备衣食住行的其他物品,如日常食品、纠正低血糖的食品、充足的水;舒适、透气、吸汗的鞋袜和衣服;以及“疾病诊断证明书”,注明姓名、诊断、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以及救助的方法、联系人及联系方法。

旅行时需要注意这些

尽量不使作息时间有很大的变动;坚持饮食控制,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过度劳累;按时用药;随身携带含糖食品;告诉同伴处理低血糖的方法,以备万一;定时监测病情,做好记录,注意足部的保护。

朱延华特别提醒,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应暂时终止旅行:血糖持续升高;空腹血糖gt;11.1mmol/L;血压高,一般指血压持续gt;150/95mmHg;尿酮持续阳性;有正常活动性心绞痛;视力突然下降。

遇到这些事如何处理

●忘记注射胰岛素怎么办?

使用超短效胰岛素的“糖友”,可在餐后即刻注射。对于早、晚餐前注射预混胰岛素的患者,如果早餐前忘记打胰岛素,可在餐后立即补打;如果想起来时已快到中午,应检查午餐前血糖,当超过10mmol/L,可在午餐前临时注射一次短效胰岛素。

●忘记吃降糖药该怎么办?

如果很快就想起来了,可在饭后及时补服(α-糖苷酶抑制剂如拜唐苹等不必补服),如果临近下一餐才想起来,可根据血糖监测情况决定是否加量服用。

●胰岛素用完而在当地无法购买相应的剂型该怎么办?

仔细阅读说明书,重新计算注射剂量,或请专业医护人员帮助。

糖尿病患者蚊虫叮咬别乱抓,教你驱蚊小方法!

夏季天气炎热,人们穿得衣服往往比较少,再加上户外活动较多,蚊虫叮咬在所难免。但是专家表示,糖尿病患者被蚊虫叮咬后一定不要随意乱抓,以免感染酿成不良后果。

皮肤破损不易愈合,蚊虫叮咬别乱抓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较高,血管病变使营养物质供应出现障碍,局部组织的修复能力降低。此外,因血糖升高造成蛋白质合成减少,分解增多和细胞代谢异常,造成伤口处纤维细胞功能减退,上皮增生时胶原沉积减少,伤口的抗张强度不足,当伤口愈合时,缺少一种来自血小板的生长因子,导致伤口难以愈合。

糖尿病患者被蚊虫叮咬后,如果随意乱抓,很容易导致局部皮肤破损,破损之后又很难愈合,容易引发局部感染导致严重后果。

因此糖尿病人在外出时,应提前在皮肤上喷涂驱虫剂或防蚊剂。如果不小心被蚊虫叮咬,局部瘙痒明显,可以涂抹清凉油、花露水等,千万别胡乱抓挠,以免引发感染。

避蚊驱蚊的小方法

洗澡和个人卫生

洗澡可以去除体表的汗味、体臭等人体味道,减少被蚊子袭击的可能;蚊子可以通过气味辨别都叮咬对象,通常汗量多、易出汗、皮肤粗糙、毛孔粗大的人比较招蚊子

衣服

选择尽量穿反光能力强、不吸热的衣服,蚊子不仅可以通过气味,也可以通过温度和光亮度来需找目标,所以蚊子喜欢叮咬体温较高的,穿着深色衣服的人。

化妆品

女人很少出门不化妆的,但是在夏天这个蚊虫出没季节,不是所有的化妆品都合适,需要选择一下;大多数化妆品都或多或少含有可吸引蚊子的化学成分,常见情况化妆的女人会比素面的更受蚊子骚扰。

饮食

通过使用一些食物,来达到防蚊子效果,比如大蒜;生吃大蒜,人体会产生一种蚊子不愿意接近的气味。一些食物不大合适,比如香蕉,土豆,体皮肤自然分泌乳酸,而乳酸容易吸引蚊子。

放些植物

比如放一些薰衣草、艾草、猪笼草、薄荷、白兰花等,这样做即养眼美观,有可以达到防虫效果,也不用花多少钱,我房间就放了几盆。

环境

保证房子通风良好,不要有积水食物残渣,勤清理垃圾;有“治蚊先治水”的说法,无论蚊子产卵、孵化还是成蛹都离不开水,治理好水,也就从根本上消除了蚊子滋生的空间,是治本的办法。其他的可以安个蚊帐,窗户装上纱窗,或者在离人远点地方装个紫外线灯的很多方法,反正保护好自己。

“进入夏季,除了天气炎热以外,另外一个让人困扰的事就是蚊子的侵扰,所以夏季防蚊驱蚊非常有必要

还在东关注一个糖友论坛,西关注一个糖友网? 其实你只需要一个【糖帮帮】。及时更新的糖尿病资讯;来自医生,营养师的1对1专业意见;控糖达人的真实抗糖经验;众多糖友的互帮互助,已经全部为你准备好。【搜索微信公众号:糖帮帮】你想要的,都在这里!

少吃主食就能治好糖尿病?驱蚊贴保护效果更好?5月\u0026#34;科学\u0026#34;流言榜发布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5月31日电 5月31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委网信办等单位共同指导发布5月“科学”流言榜。只有在很冷的环境下才会出现失温,睡眠中忽然全身抖动惊醒是“猝死”信号,少吃主食就能治好糖尿病,驱蚊贴比传统方法的保护效果更好等流言上榜。

1. 只有在很冷的环境下才会出现失温

流言:

在非常寒冷的极端天气下,人体才能出现失温现象。

真相:

人体的核心温度是固定的。表面温度有时候可以波动,但一定会尽量维持核心温度 37℃~37.5℃ 的稳定。热了之后散热,冷了之后产热保持热度。

相对于出汗这种散热的方式,产热和保持热度比较被动,调节有限,所以就非常需要外界的被动衣物和住所来帮助自己抵御低温。这也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从热带逐渐向寒带扩展的原因,只有具有了一定的保温能力,才能在寒冷地区生活。

当我们缺乏衣物和住所保护,意外出现在冷环境中时,维持不了核心温度,失温就有可能发生,甚至不需要在很寒冷的环境下。通常来说,外界温度越低,风力越大,环境湿度越高,越容易失温。

失温并不是一开始就非常严重的,人体会顽强地通过代偿机制与这种低体温对抗,所以暴露于低温环境后,会由轻到重逐渐失温。

及时发现和识别失温,快速采取措施非常重要。复温的处理要遵循分级温和循序渐进的原则,不专业的施救反而可能加重对身体的伤害。比如不要试图给中重度的失温者进行四肢加热或者喝热水,大量低温血液回到循环带来的低血压和温度进一步降低会增加复苏失败的风险。

2. 睡眠中忽然全身抖动惊醒是“猝死”信号

流言:

迷迷糊糊快要睡着的时候,忽然全身剧烈抖动一下,这是“猝死”的信号,说明身体出了大问题。

真相:

这种现象叫作“睡眠惊跳”,亦称“入睡抽动”或者“入睡前肌阵挛”。大脑是人体各器官组织的总指挥官,而睡眠是大脑休息的过程。人在刚入睡的时候,大脑的一部分已经睡着了,但还有一部分尚未完全睡着。随着睡眠的加深,大脑放松了对四肢的控制,当大脑被机体内外存在的某些信息刺激时,就可能出现身体局部肌肉突然抽动的情况,这就是睡眠惊跳。

理解了睡眠惊跳产生的原因,就会知道,所谓睡眠中忽然全身抖动是由于大脑“罢工”导致身体抽动来提示我们有生命危险的说法是不正确的,这也并不是“猝死”的信号。据报道,大约60%-70%的人都有过这种亲身体验。

需要注意的是,睡眠惊跳大多数是一种生理性表现,常为偶发性质,一晚上不会超过三次,动作幅度也不会太大。如果频繁出现肢体抽动(一晚上超过五次)或因惊跳频繁发作、反复觉醒而干扰睡眠,就需要警惕了,有必要到神经内科或睡眠专科门诊就诊,完善多导睡眠监测检查。这项检查有助于鉴别睡眠惊跳与睡眠期间出现的其他原因引起的肢体运动。同时,也可以完善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其他检查,来明确是否存在其他病因。

3.“上吊式”健身能治疗颈椎病

流言:

将头吊起,随着绳子摇晃、摆动,这种“吊脖”健身能修复颈椎疾患。

真相:

“吊脖健身”锻炼类似临床上的“颈椎牵引”,热衷于“吊脖健身”的中老年人,以为让脖子受到牵引就对颈椎有好处。

但答案是否定的。像这种不正当的“吊脖健身”,牵引力量远大于临床治疗所需,可能会损伤神经组织、肌肉、肌腱和韧带等,加重病情,甚至可能会引起截瘫、危及生命。

做牵引治疗,我们需要遵循两个原则,即对症原则和适度原则。

在临床上,有两种颈椎病适合牵引:一是慢性颈肩疼痛,通过适度牵引可以使紧张的肌肉松弛,有效缓解疼痛症状。二是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上常表现为上肢放射性疼痛或发麻、感觉沉重及握力减退等症状,我们可以选择适当的牵引治疗,但切忌强度过大和时间过长,像上述的“吊脖”式锻炼肯定是不可取的。

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临床上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有眩晕症状的颈椎病、不稳定型颈椎病”禁做牵引治疗,原因是高强度的“吊脖”式牵引有可能将已经不稳定的椎间盘内核结构破坏,进一步压迫神经,加重疼痛、麻木症状,甚至有可能造成瘫痪、死亡等不良后果。

因此,做牵引治疗前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完善相关检查,经过专业医生评估后,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牵引治疗。

4.少吃主食就能治好糖尿病

流言:

戒掉淀粉类食物、少吃果糖含量高的水果、不喝饮料、拒绝加工食品,就可以治好糖尿病。

真相:

治疗糖尿病的方法有很多,大多情况下,病情的好转是饮食、运动、药物等多种方法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以此为由片面夸大某种特定方法的功效。

18世纪末,英国的John Rollo医生率先注意到低碳水饮食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价值。他所倡导的“低碳水化合物饮食、高脂肪、高蛋白饮食模式”影响深远,让人们认识到高碳水饮食对于糖尿病的不利影响,但也是当前众多饮食误区的思想源头,比如“糖尿病患者不能吃水果”“随便吃菜不要紧”等等。

如果过度限制主食,长期不进食或极少进食碳水化合物,脂肪不得不过度提供热量,这对以葡萄糖供能为主的大脑和心肌代谢会带来不利影响;同时,高脂、高蛋白的过量摄入加重肝肾代谢负荷,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也有可能因此升高。

科学的糖尿病饮食模式并不是绝对、单一的,而是要针对每个人的不同口味、喜好等,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个性化饮食,以健康的方式最大限度地继续享受喜爱的食物,而不能盲目追求某种饮食“特效”。

5.疫苗所含的铝佐剂会进入大脑,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流言:

新冠疫苗不能打,因为疫苗中的铝佐剂纳米颗粒(AAN)不能被巨噬细胞(MF)酶消化,会穿过血脑屏障(BBB)传输到大脑造成损害,影响人体健康。

真相:

诸如“纳米颗粒”“MF消化酶”之类的专业名词,配套英文简写,一般人第一眼看上去仿佛是专业机构出具的科学解读一般,然而,其中最基础的几个概念就错得离谱。

首先,疫苗使用的氢氧化铝(或者磷酸铝)颗粒直径一般在1-10微米,还远远达不到“纳米颗粒”的水平,因此本身就不存在这样的风险。其次,氢氧化铝根本不可能穿过血脑屏障,因为血脑屏障的孔径允许通过的分子直径上限通常只有1纳米(1微米=1000纳米),氢氧化铝颗粒别说过去,卡住都没戏。除此之外,在疫苗接种后,由于佐剂起吸附抗原的作用,因此只有极少量会进入到血液循环,但那点铝远低于可能造成风险的浓度,甚至还不如日常从蔬菜、水果中摄入的量。

铝佐剂已经用了几十年,科学家一直在密切关注“理论上的”风险,但是至今没有发现铝佐剂能够对人(甚至刚出生的婴儿)造成实质损害,安心接种即可。

6.驱蚊贴比传统方法的保护效果更好

流言:

比起其他防蚊产品,驱蚊贴可以提供“贴身保护”,效果更好。

真相:

新型驱蚊产品跟其他的驱蚊剂相比,一是使用时间短,另外没有进行比较科学的试验研究。因此安全性没有得到验证,不推荐比较小的孩子使用。

驱蚊贴、驱蚊手环等新型产品中放有一些香茅草、柠檬桉叶油等植物源驱蚊药,其原理是通过气味散发达到驱蚊作用,但其作用范围比较小,不能提供全身防护,也不如局部驱蚊剂有效。

2018年北京市消费者协会曾开展对纯植物蚊虫趋避剂产品的比较试验,涉及50种国产和部分进口驱蚊贴、驱蚊手环、驱蚊扣等标称纯植物的蚊虫趋避剂产品。结果所有50种样品的驱蚊效果都很差,涉嫌虚假宣传。

这类产品主要面向儿童、孕妇等特殊群体销售,但是却没有统一的生产标准。虽然大多宣称是植物配方,但这些配方的安全性现阶段并没有明确的科学评价,有些国家目前不建议婴幼儿使用这类植物配方驱蚊产品。如柠檬桉油可能引起肺部不适和过敏反应,美国疾控中心建议3岁以下儿童不可使用;加拿大不建议12个月以下婴儿使用。

本文来自【人民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