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圣经糖尿病(基督徒糖尿病医治见证)

糖尿病之友 0
文章目录:

我用46年时间总结了一套有效的控糖经验,分享给你,得了糖尿病只能自己救自己

在我与糖尿病共存的46年中,我认清了糖尿病的6个本质,总结了7个应对糖尿病的有效方法,实践证明我的方法是有效的。
现在我快80岁了,血糖、血压、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都还正常,还在加班加点写作、讲课,为病友们提供咨询服务,贡献余热。

糖尿病的六个本质

1·长期性

糖尿病是继癌症、艾滋病之后第三大顽症,目前全世界尚不能根治,必须长期服药治疗。

2·多变性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随着饮食、运动、药物、情绪、气候等变化而变化,一体多病,很难控制。

3·特殊性

糖尿病与其他疾病不同,患其他疾病的患者,饮食吃得越多身体恢复得越快,糖尿病患者却恰恰相反,饮食吃得越多,病情越恶化,并发症来得越早越多,身体垮得越快。

4·复杂性

糖尿病比其他疾病复杂得多,每天必须打针或服药,除了治疗原发病以外,还要防治急性和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5·隐蔽性

糖尿病可以隐蔽几年甚至十几年,有的患者出现并发症时才被发现有糖尿病。

糖尿病并发症更是善于伪装,如果不规律检查,在并发症早期自己根本无法察觉。

6·可控性

目前糖尿病虽然不能根治,但是可以控制,只要控制得法一样可以健康长寿,甚至活过百岁。

糖尿病以上这些特点决定了:战胜糖尿病不能靠别人,只有靠自己。

糖尿病患者自救的七个方法

1·不做糖盲

知识改变糖尿病。

患糖尿病后,我先后阅读了《黄帝内经》《本草纲目》《营养圣经》《糖尿病防治与自我调养》等200多本医学书籍,订阅了8种科普杂志,记了60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收集整理了3000多个医方。

同时,边学边用,学以致用。

2·合理安排饮食

饮食不多吃,也不少吃,更不能不吃,每日3餐吃6两米左右,吃高蛋白、高膳食纤维,低糖、低脂、低盐的饮食,不抽烟,不喝酒,若吃副食品(如坚果)就按照“食品交换份”减少相应的主食量。

3·坚持运动锻炼

运动比降糖药还好。我每天早晚餐后外出散步,每次不少于40分钟,长期坚持,风雨无阻。

4·稳定思想情绪

我得糖尿病后不气不馁,在战略上藐视它,在战术上重视它,把每天打针服药当成学技术,练本领,而不当成思想包袱。

“黄连树下吹笛子,苦中求乐”:投身社会,动中取乐;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满足现实,知足常乐。

5·科学选药用药

打敌人必须了解敌情,治病必须掌握病情。

糖尿病是因患者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所引起的,患者服药前必须掌握自己体内胰岛的功能状况。

胰岛素与C-肽两者成等量关系,检查C-肽可以反映糖友体内胰岛的功能状况,正常人C-肽一般为0.3-1.3nmol/L,我监测C-肽仅为0.019,证明我的胰岛功能很差,服降糖药是“瞎子点灯白费腊”,只能靠胰岛素治疗。

所以我一直注射胰岛素,适当地服点增敏剂,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为了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平日我会交替服用丹参、西洋参、三七、黄芪等活血化瘀的中成药,效果很好。

6·坚持监测

为了检查治疗效果,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我2-3日监测一次尿糖、血糖、尿酮体,3个月到正规医院监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若身体出现不正常现象就及时监测,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7·不治已病治未病

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迟早是要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尚未发生并发症之前,我就采取预防措施。

平时经常观察身体各个部位的变化,发现蛛丝马迹,就及时进行治疗,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治小、治彻底,防止其死灰复燃。我身上发生的30多种急慢性并发症都是这样治愈的。

得了糖尿病,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您说对吗?

本文作者:邓焕新

怀化市糖尿病康复协会荣誉会长

中国医师协会《华夏医魂》丛书特邀编委

中国糖龄王

我患2型糖尿病45年,靠这七大法宝,没有糖尿病并发症

 通过四十多年对抗糖尿病的实践,我体会到:要征服糖尿病这个“魔鬼”,必须多管齐下,综合治理。首先要掌握糖尿病防治知识;其次要管住嘴,控制饮食;第三要迈开腿,多锻炼;第四要科学选用降糖药物;第五要稳定思想情绪;第六要学会监测技术;第七要活血化瘀,疏通血管,防治并发症。

只要运用好这七大法宝,就可以征服糖尿病,像正常人一样工作、学习、生活,这是我的切身体会,现将我的具体作法分享给大家。

1.学习糖尿病知识,掌握战胜“糖魔”的武器

 1975年2月,我被溆浦县人民医院确诊为糖尿病,七十年代初期我国糖尿病人并不多,当时我县包括我在内只有3个糖尿病人,那时我还在基层工作,对糖尿病知识一无所知,得病后如盲人骑瞎马,乱碰乱闯,走了不少弯路,吃了不少苦头。

为了活命,我不得不学习糖尿病知识,自费订阅了六七种医学刊物,先后购买了200多本医学书籍,积极主动地参加医学知识学习班,经常看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天天饮食》等节目,向老糖人刘宗福等人学习打针、监测血糖,打电话、写信等向我国医学泰斗伍汉文、向红丁、张崇泉等专家教授请教。

先后研读了《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千金方》《营养圣经》《糖尿病基础知识》等200多本医学著作,同时还学习了营养学、心理学和运动学等方面的知识,记了60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绘制了100多张人体结构图表,摘录了150多种药物简介,收集整理了3000多个防治糖尿病的秘方验方。同时,学以致用,把自已的病体作为“试验田”,将有关药品、食品在自己身上作试验。通过学习,掌握了对付糖尿病的武器,从而改变了我的人生命运,不仅自已由“糖盲”变成了“糖尿病专家”,而且还给糖友讲课六十多场,为糖友解答疑难问题1500多个,推介了几十个防治糖尿病的方法措施,在全国出版发行了十多部医学书籍。

糖尿病知识帮我改变了命运。

2.迈开腿,坚持运动锻炼

我一直把运动锻炼作为降糖、降脂、降压、减肥等重要措施来抓,长期坚持,常抓不懈。我每天清早醒来就在床上习练《铁档功》,按摩全身。下床后习练《健身功》,从头拍到脚。早、晚餐后半小时外出散步,每次不少于40分钟,风雨无阻,从未间断过。

  3.管住嘴,控制饮食

防治糖尿病是个系统工程,控制饮食是这个工程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把饮食治疗作为防治糖尿病的基础工程来抓。主要抓三点:

  饮食多样化。科学研究证实,人体需要糖类、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和水等七个方面的营养物质,缺一不可。为了全面获得这些营养物质,我什么食品都吃,天上飞的,水中游的,山上长的,地上跑的,只要正常人能吃的我都吃。从而满足了人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

  控制数量。我每日吃3餐,主食控制6两米左右。如果为了饱“口福”,吃了瓜子、花生、糖果等副食品,我就按“食品交换份”减少相应的主食量。

  灵活调剂。我控制主食不死板。而是根据当天的运动量、降糖药物量,对饮食进行适当地调整。如果降糖药物量没变,当天的运动量比较大,就适当地加大饮食量。如果当天运动量少,降糖药物量没变,就适当地减少饮食量。使饮食、药物、运动这三者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这样既不会出现高血糖,也不会产生低血糖。

  4.稳定情绪

抑郁、焦虑、忧愁、紧张等对血糖影响很大。不良情绪会直接作用于A细胞,增加胰高血糖素的释放,同时也直接作用于B细胞,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在这双重作用的影响下血糖就会升髙。

为此,我把稳定情绪作为稳定血糖的重要措施来抓。主要是:

①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心胸坦荡,不斤斤计较。

②投身社会,生活多样化。如:唱歌、跳舞、下棋、搓麻将等,“黄连树下吹笛子”,没有快乐寻找快乐。

③遇到矛盾和挫折,不闷在心里,找朋友谈心,打电话、写信、上网等把闷气喧泄出去。

  5.科学选用药物

现在市面上的降糖药有几百种,归纳起来主要是四大类。即:促泌剂、增敏剂、抑制剂、胰岛素(外源)。我是老糖尿病病人了,已70多岁了,胰岛功能基本衰竭,而且肠胃功能也不太好,服用促泌剂和抑制剂对于我来说不但无效,而且还会产生副作用,所以我选择注射预混腱岛素,适当地服点罗格列酮,以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疗效很好。

  6.自我监测

监测是观察病情的“透视镜”和“晴雨表”,是指导治疗的科学依据。我科学运用监测这个武器观察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糖尿病患者监测空腹血糖很重要。

但是现在绝大多数医院和诊所要到上午8点多钟才开门,要获得真正的空腹血糖值不容易,患者必须走自我监测之路。

七十年代我就向专家学会了监测技术,自己监测得心应手,清早、晚上、睡前、或者身体出现不正常现象等,就自已及时进行监测,这样可以早发现问题,治早、治小,将病症消灭在萌芽阶段,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 活血化瘀,疏通血管

《黄帝内经》曰:“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糖尿病患者一般都气虚血瘀,血流不畅,血管阻塞是糖尿病患者产生各种并发症的根本原因。几十年来我把疏通筋络血管作为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大法。主要抓三点:

吃清淡饮食,降低血脂,防止血液黏稠。

服用活血化瘀的药物。《黄帝内经》曰:人体“气血相依,气血互根,血由气生,气由血化。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我根据这一理论滋补气血,经常交替服用人参、三七、丹参、黄芪等活血化瘀之类的药物,对疏通经络血管效果很好,延缓了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多动少坐,以步代车,活血化瘀

由于我长期运用以上七大法宝,从而降服了“糖魔”,现已78岁了,还能够写文章、著书、讲课,为“健康中国”提供正能量。希望我的方法对您也有帮助。

  作者:邓焕新

  怀化市糖尿病康复协会荣誉会长

  中国医师协会《华夏医魂》丛书特邀编委

  澳门文化传播大使

奥森跑步14年战胜糖尿病抑郁症,65岁物理学教授写出中国版“跑步圣经”

奥森公园,是京城跑友们心目中的“跑步圣地”。14年来,不管刮风下雨,有一位老人的身影总是按时出现在这里,他就是原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曹林。坚持跑步,不仅让他有效控制了血压和糖尿病,治愈了抑郁症,还成为跑友圈中的“奥森传奇”。

为了与更多人分享他的跑步心得,作家出版社近日整理出版了曹林的《奥森日记》。有跑友把这部日记称作“中国版《跑步圣经》”,而曹林更愿意把它当做是自己人生经验的一些总结,“相信它会对很多人有所帮助,也会有很多人需要它”。

坚持跑步14年,他治好了糖尿病

2000年,曹林从东北来到北京工作,在北京科技大学从事抗肿瘤抗病毒纳米药物研究。因为工作环境的变化,他开始频繁熬夜,也放弃了以前喜欢的运动,加上酷爱肉食,不知不觉间,身高不到170厘米的他,体重已达172斤。慢慢地,他感到了身体的异常。“最困难的是出门系鞋带,弯腰下去,中间隔着凸起的肚子,真是千难万阻,气喘如牛。”他回忆,那段时间自己常常在课堂上有要晕倒的感觉,“从一楼走到四楼实验室,要歇四次,还会把内衣湿透”。

奥森冬跑

到医院一检查,曹林的餐后血糖值已经达到30左右,是高渗性糖尿病昏迷的前兆。2006年初,他住进了医院,除了重症糖尿病,还被查出患有高血压和抑郁症。医生告诉他:“糖尿病是不可治愈的,你需要终生服用药物,或依赖胰岛素来生活。”这使他的心情更加灰暗。

20天后,当他带着沉重的心情出院时,护士长追了上来,她说:“你别灰心,曾经有人靠跑步控制了糖尿病,但是也需要为此终生坚持不懈,不知你是否能有这种决心和毅力。”这番话为曹林点亮了一盏心灯,他立刻回答:“只要靠吃苦能做到的事,我都能做到。”

从那时起,他选择了一种新的生活:跑步。刚开始,他只是徒步,慢慢地,从跑400米,到能跑1000米,到后来可以跑10000米,跑步能力不断提高。通过运动和节食,半年时间内,他的体重就由172斤减到了125斤。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也由每次两片,到一片,到半片,到四分之一片。最后,完全停用了药物,只靠跑步和饮食疗法,控制甚至治好了糖尿病。

这14年来,不管电闪雷鸣,不管风雪严寒,曹林从未停止过跑步。他还参加了多次马拉松比赛,并用3小时50多分钟跑完了全程。他的故事也在跑友圈中逐渐传开,有人叫他“奥森老人”,也有人叫他“奥森传奇”。“我对这些溢美之词总感觉不好意思。”曹林说,“我只是做到了大家都能做到又都没有去做的事。”

抑郁症消失,他更珍惜生命里的每一天

曹林告诉记者,糖尿病人大多伴随有抑郁症。“当处于抑郁状态时,可引起神经系统的内分泌紊乱,导致血糖升高。反过来,血糖控制不好,病情加重,又会使病人更加悲观失望,加重抑郁状态。”在最严重的时候,曹林甚至感觉到,自己对包括生命在内的任何事情都失去了兴趣。“即便是亲人的亲情,即便是追求奋斗了几十年的科研事业,也都感觉淡漠。”

作者和孙英杰,3次北马女子冠军

在坚持跑步之后,不仅血糖、血压得到了控制,他的抑郁症也慢慢消失了。“原来对未来那种无望无助的情绪改变了,心里的大石头没有了,变得平和清爽多了。”从科学角度来看,曹林认为,“跑步可以让人释放出大量的荷尔蒙和多巴酚,产生异乎寻常的快感。长期坚持跑步,抑郁症就会缓解或彻底痊愈。”

跑步也让曹林越来越年轻。“锻炼使我的体重一直保持在125斤左右,臂部腿部和腹部肌肉力量都较强壮,有时还跟朋友相互炫腹呢。跑步的人,脸上还不易长老年斑。因此,虽然知道自己已经是老人了,但只要跟年轻的跑友们在一起,常常会忘记自己的年纪。”

在他看来,跑步不仅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既可强身健体,又能怡情悦性;既可磨砺心智,又可体道明理。“跑者都会不自觉地把跑步精神化,它不是展露给别人看的,而是对人生意义的美好追求。马拉松改变了我对人生的认识,铸就了我坚韧不拔,随遇而安,不慕虚荣,永远低调,永不低头的内心世界。”

14年的跑步生涯,让曹林的心态也有所变化。“刚得病时觉得生死面前,都是小事,活着就好,在生死的问题上过于看重‘死’的那一刻,而不太在意生活中的小事情。”他说,“现在年纪渐老,却反了过来,对死看得淡了一些,更多的抱着‘哭着来,笑着走’的态度,更加重视的是生活里面的细节,更加珍惜生命里的每一天,觉得应当更好的品味生活里面更加细致的味道。”

写下200多篇日记,结识全国跑友无数

从靠吃药控制疾病的糖尿病人,到不用任何药物控制血糖的正常人;从只能跑很短的距离,到能用四十几分钟跑完十公里的路程。2012年时,曹林已由以前的大胖子,变成身材略显消瘦的跑步达人了。

当时,很多朋友都鼓励他把自己的经验写出来,让更多人通过跑步找回健康。于是,他开始在QQ上写跑步日记,写给自己也写给跑友们。“从那时到现在,从未间断过跑步和写跑步日记。”这些年来,他写了200多篇日记,不仅记录跑步心得,也将跑步生活的人事见闻和人生思悟,融于文字之中。

因为文笔优美,还兼具故事性和哲思,越来越多的人在网上追看他的跑步日记。“现在, QQ上我有2000多好友,加了1000多个群。跑步圈里知道我的人就更多了,全国各地的都有。我也到各地去跑马拉松,游览名山大川,结识各种各样的朋友,而他们经常用网名称呼我——黑龙。”

在他的跑友中,有马拉松的世界冠军,也有只为健康而跑的业余跑者;有充满活力热情的年轻人,崇尚健康生活理念的中老年人,也有癌症患者、盲人、糖尿病患者。中国女子马拉松记录保持者孙英杰就和他相识在奥森公园,她感慨地说:“黑龙老师在书中回忆了我2014年第一次与他在奥运森林公园里冒着小雨跑步的温馨往事,以及我个人马拉松生涯的甜酸苦辣……时隔六年,我们仍旧一同奔跑在马拉松的路途上,正如黑龙老师所说,我们要珍惜生命的每一天,人生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

尽管结识了众多跑步高手,但曹林说,他心目中的偶像还是自己。“我跑了14年,从没中断过,像每日三餐一样定时定量完成任务。每当遇到困难时,身体里总好像有两个人在打架,一个是坚持,另一个是退却,最后那个坚持的人胜利了,那个人就是我自己。”

疫情期间,一天做2000个深蹲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曹林一度无法外出跑步。从1月23日开始,他把跑步改为在家里做深蹲。“每两天做一次深蹲,一次做2000个,外加100个仰卧起坐和100个俯卧撑。”当听到这组数字的时候,记者非常惊讶,曹林解释,“这种快速深蹲与普通的深蹲有所不同,蹲得不那么深,但要求蹲起的速度快,实际上类似于混氧跑或间歇跑,既能提高腿部的力量又能提高速度耐力,感觉上相当于中等强度跑10公里或慢跑20公里。”

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曹林又回到了他钟爱的奥森公园。“很可能我是第一个进入森林公园跑步的人。”他在日记中写道,“那年的除夕,正下着大雪,公园还没修好,我从一处没封好的路口进入公园。公园里面瑞雪飘然,树影婆娑,近处不见路径,远处像有无数个瑞兽在蹲踞窥探。我一边跑一边暗暗的祝颂,感谢上帝,感谢北京市,为我修了这么大的一个大园子。”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来奥森跑步,以至于周末跑步都感到有点拥挤,但曹林总是能在其中找到曲径通幽之美。“北园里有个北山,山下有几片湖水及河流环绕,峰回路转,山水相连,信步走去,有时大半天找不到出路。如果约上三五好友,带着吃喝,在湖边小榭或草地上聊天看书,可消磨整个假日。奥森的好处还有四季的变化,春天沁人心肺的花香、夏天的百亩向日葵花和薰衣草。如果在秋冬的凄风苦雨或冬天的大雪纷飞中跑步,会体验到人类的各种不同感受。”

从小就爱看书的曹林,赞赏海明威平静简练的语言、新闻报道式的格调,也喜欢米兰·昆德拉笔下绝妙的幽默和深邃的哲理。正因为如此,他的《奥森日记》在平实中也闪烁着文学的色彩。“年已65岁了,忽然有了想继续写作的想法,自己也感觉奇怪。但是这个想法却像升起的炉火一样,慢慢在扩大和燃烧。”曹林说,如果这本书评价好,他会继续写下去,可能会尝试写一写纯文学的东西。他还幻想着,能到山上去住,或住在小岛上,每天跑步、看书、写作。(照片由作者曹林提供)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俐

编辑:关一文

流程编辑: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