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腮腺(糖尿病腮腺肿瘤术后应用抗生素进口药)

家庭医生在线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是怎么回事? 揭秘糖尿病的病因!

在我们身边,经常可以看到,有些人因为血糖高而住院治疗,血糖高如果及时得不到控制的话,很容易引起糖尿病的发生,而且患者常常会出现体重下降,典型的的症状就是三多一少,有些人对这这种疾病并不了解,下面将介绍糖尿病是怎么回事?

糖尿病的病因有哪些?

1、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糖尿病(血糖)一旦控制不好会引发并发症,导致肾、眼、足等部位的衰竭病变,且无法治愈。现代的生活方式:吃高热量的食物和运动量的减少也能引起糖尿病,有人认为这也是由于肥胖而引起的。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一样,在那些饮食和活动习惯均已“西化”的美籍亚裔和拉丁美商人中更为普遍。

2、遗传因素

1型或2型糖尿病均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1/4~1/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临床上至少有60种以上的遗传综合征可伴有糖尿病。1型糖尿病有多个dna位点参与发病,其中以hla抗原基因中dq位点多态性关系最为密切。在2型糖尿病已发现多种明确的基因突变,如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激酶基因、线粒体基因等。

3、环境因素

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使具有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容易发病。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统异常,在某些病毒如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腮腺病毒等感染后导致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素β细胞。

4、胰岛B细胞水平。由于胰岛素基因突变,B细胞合成变异胰岛素,或B细胞合成的胰岛素原结构发生变化,不能被蛋白酶水解,均可导致2型糖尿病的发生。而如果B细胞遭到自身免疫反应或化学物质的破坏,细胞数显著减少,合成胰岛素很少或根本不能合成胰岛素,则会出现2型糖尿病。

5、血液运送水平。血液中抗胰岛素的物质增加,可引起糖尿病。这些对抗性物质可以是胰岛素受体抗体,受体与其结合后,不能再与胰岛素结合,因而胰岛素不能发挥生理性作用。激素类物质也可对抗胰岛素的作用,如儿茶酚胺。皮质醇在血液中的浓度异常升高时,可致血糖升高。

糖尿病在中医上成为消渴病,其病因为

1、禀赋不足若禀赋不足,阴精亏虚,五脏失养,复因调摄失宜,终至精亏液竭而发病。

2、饮食失节长期过食肥腻,或醇酒厚味,酿成内热,热甚阴伤,发为消渴。

3、情志失调长期精神紧张,五志过极,导致肝气郁结,郁而化火,上灼肺阴,中伤胃液,下竭肾精发病。

4、劳欲过度素体阴虚之人,复因房事不节,恣情纵欲,损耗肾精,致阴虚火旺,上蒸肺胃,发为消渴。

嘴里频繁出现4个信号,提示你的血糖已“超标”,警惕糖尿病

35岁的刘女士,最近几个月总是反复出现口腔溃疡,由于平时工作十分繁忙,常常熬夜加班,她以为是工作劳累上火所致,所以并没有把这些问题当回事,自行去药店购买了治疗口腔溃疡的药物进行服用。

然而,1个多月过去了,她的口腔问题并没得到改善,反倒越来越重,于是前往当地医院就诊,结果中西药都用了,饮食、作息也开始注意,但是口腔溃疡依然没有好转,为寻求进一步的治疗,前往市级医院口腔科就诊。

医生在听了她的病情后,怀疑可能是糖尿病血糖高所致,建议前往内分泌就诊,检测一下空腹和餐后血糖,结果空腹血糖10.0mmol/L,餐后血糖14.2mmol/L,诊断为糖尿病

经过两周的治疗,刘女士的血糖得到了有效控制后,其溃疡也逐渐愈合,再没有复发。

医生提醒,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人体各个器官都可能受到牵连,口腔也不例外。当血糖升高时,人唾液中的糖分也增加,有利于口腔内细菌滋生,易诱发口腔疾病。

口腔作为人体的门户、语言的功能器官,同时参与消化与呼吸过程,其健康至关重要;同时,口腔健康也是全身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全身健康密切相关。

临床经验发现,口腔症状常是糖尿病的先兆,口腔症状可作为糖尿病的线索,沿着这些蛛丝马迹,往往能一举“擒获”糖尿病患者。

有数据显示,糖友伴发口腔疾病的总发病率为83.37%,比正常人高出2~3倍。

01

嘴里反复出现4个症状,可能是血糖“超标”了

01口腔异味

血糖高的患者由于胰岛素的缺乏,升糖激素升高,可导致血糖和血酮体明显增高,从而引起酮症酸中毒,患者所呼出的气体会有一股“烂苹果”的味道。

另外,血糖高的患者由于血浆渗透压升高,水分随着尿液排出,使口腔唾液减少,导致口腔清洁能力比较弱。

如果平时口腔卫生不洁或免疫力低下,容易使口腔受到微生物感染,引起牙龈炎、根尖周炎、龋齿等疾病,微生物在口腔内分解发酵,也容易引发口臭。

02口腔溃疡

口腔溃疡是指发生在口腔黏膜的溃疡性损伤,如果糖尿病的患者没有做好血糖控制,可能会导致皮肤或口腔黏膜表面出现小伤口,而且伤口非常容易出现感染或不愈合,从而诱发口腔溃疡。

因此,如果患者经常出现口腔问题,且长时间无法愈合,或频繁地出现口腔溃疡,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时就医,因为这很可能是血糖异常所致。

03口干舌燥

口腔干燥症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口腔症状之一,主要是由于患者失水导致口腔内唾液减少所致。

当糖尿病患者唾液减少,可表现为口腔黏膜干燥,失去透明度,有触痛和烧灼痛,味觉障碍。

由于口腔黏膜干燥,自洁能力下降,易受到微生物侵入,临床多见感染性口炎、口腔白色念珠菌病等。

另外,由于糖尿病的原因,使老年者腮腺内抵抗力低下,出现潜伏慢性感染,可刺激末梢腺管增生,进而导致患者出现口干、涎腺肿大等症状。

04牙龈肿痛

据调查显示,近22%已诊断的糖友受到牙周病的影响,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糖控制不佳会增加牙龈问题。

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增高,唾液中葡萄糖含量亦会相应升高,导致细菌生长和繁殖,钙质增加,易形成牙结石,诱发牙龈炎,出现牙龈肿胀充血、水肿、疼痛等症状,随着病程的进展,还可能导致牙龈萎缩、牙根暴露、牙齿逐渐松动等。

02

降血糖饮食方法

1.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

平时可多食用全谷物、糙米、燕麦、全麦面包等复杂碳水化合物,这些食物富含膳食纤维,消化吸收相对缓慢,能够避免血糖迅速上升。

另外,还需要注意合理控制每餐主食的摄入量,一般来说,每餐主食的量应控制在50~100克。

2.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蔬菜、水果是膳食纤维的良好来源,同时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

每天应保证摄入足够的蔬菜,尤其是绿叶蔬菜、豆类蔬菜和瓜类蔬菜,如菠菜、芹菜、西兰花、豆角、黄瓜等,可以将蔬菜凉拌、清炒或者煮汤,避免过度烹饪,以保留蔬菜中的营养成分。

另外,一些水果也富含膳食纤维,如苹果、梨、草莓、蓝莓等,这些水果在食用后能够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可有助于控制血糖。

避免食用高糖水果,如香蕉、葡萄、榴莲等,这些水果升糖比较快。

此外,豆类和坚果也是膳食纤维的丰富来源,平时可以适当食用红豆、绿豆、黑豆、黄豆等豆类,以及杏仁、腰果、核桃等坚果。

但要注意控制坚果的摄入量,因为坚果的热量较高,建议每天可以吃一小把即可。

3.选择低脂肪、高蛋白的食物

蛋白质是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豆类、蛋类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可以帮助维持血糖稳定。

平时要避免食用高脂肪、高胆固醇的蛋白质食物,如肥肉、动物内脏等

另外,平时还要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如动物油、黄油、油炸食品等。

这些脂肪会导致体重增加,加重胰岛素抵抗,从而使血糖升高,平时可以选择植物油,如橄榄油、玉米油、葵花籽油等,这些植物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对健康有益。

同时,要注意控制脂肪的总摄入量,避免过量摄入,建议每天的脂肪摄入量应占总热量的20%~30%。

4.合理安排饮食时间

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每天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

可以将一日三餐分为早餐、午餐和晚餐,每餐的时间和食量相对固定,避免过度饥饿或过度饱食,以免影响血糖的稳定。

另外,还可以将一日三餐分为多餐进食,不仅可以避免一次摄入过多的食物,还可以减少胃肠道的负担,有助于控制血糖。

对于需要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来说,一定要遵医嘱按时按量用药并定期复诊。

同时,还需要定期监测血糖水平,以及时了解血糖控制情况并调整饮食计划。

03

降血糖“1357”运动法则

糖尿病患者的运动可以按照1、3、5、7口诀进行:

  • 每日运动1次
  • 每次运动在30~60分钟
  • 每周运动5次,坚持运动效果较好;
  • 运动中需达到有效心率,而有效心率=170-年龄。

最重要的是,如果运动的时候感觉气喘吁吁,能够说话,但是不能唱歌,浑身有微微出汗,但不是大汗淋漓,这就代表达到了运动效果。

推荐项目为跳舞、走路、打太极拳等较为舒缓的运动。其中,最容易做好并坚持的运动就是走路。

#高血糖##糖尿病##关注糖尿病##糖尿病饮食#

@有来医生,掌握更多健康,情感心理科普知识,有健康,享未来!

「医学科普」糖尿病的知识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病因

1.遗传因素

1型或2型糖尿病均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1/4~1/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临床上至少有60种以上的遗传综合征可伴有糖尿病。1型糖尿病有多个DNA位点参与发病,其中以HLA抗原基因中DQ位点多态性关系最为密切。在2型糖尿病已发现多种明确的基因突变,如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激酶基因、线粒体基因等。

2.环境因素

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使具有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容易发病。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统异常,在某些病毒如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腮腺病毒等感染后导致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素β细胞。

临床表现

1.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

严重高血糖时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多见于1型糖尿病。发生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时“三多一少”症状更为明显。

2.疲乏无力,肥胖

多见于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发病前常有肥胖,若得不到及时诊断,体重会逐渐下降。

检查

1.血糖

是诊断糖尿病的惟一标准。有明显“三多一少”症状者,只要一次异常血糖值即可诊断。无症状者诊断糖尿病需要两次异常血糖值。可疑者需做75g葡萄糖耐量试验。

2.尿糖

常为阳性。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160~180毫克/分升)时尿糖阳性。肾糖阈增高时即使血糖达到糖尿病诊断可呈阴性。因此,尿糖测定不作为诊断标准。

3.尿酮体

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时尿酮体阳性。

4.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

是葡萄糖与血红蛋白非酶促反应结合的产物,反应不可逆,HbA1c水平稳定,可反映取血前2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判断血糖控制状态最有价值的指标。

5.糖化血清蛋白

是血糖与血清白蛋白非酶促反应结合的产物,反映取血前1~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

6.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

反映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2型糖尿病早期或肥胖型血清胰岛素正常或增高,随着病情的发展,胰岛功能逐渐减退,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

7.血脂

糖尿病患者常见血脂异常,在血糖控制不良时尤为明显。表现为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

8.免疫指标

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和谷氨酸脱羧酶(GAD)抗体是1型糖尿病体液免疫异常的三项重要指标,其中以GAD抗体阳性率高,持续时间长,对1型糖尿病的诊断价值大。在1型糖尿病的一级亲属中也有一定的阳性率,有预测1型糖尿病的意义。

9.尿白蛋白排泄量,放免或酶联方法

可灵敏地检出尿白蛋白排出量,早期糖尿病肾病尿白蛋白轻度升高。

诊断

糖尿病的诊断一般不难,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7.0毫摩尔/升,和/或餐后两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11.1毫摩尔/升即可确诊。诊断糖尿病后要进行分型:

1.1型糖尿病

发病年龄轻,大多<30岁,起病突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症状明显,血糖水平高,不少患者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低下,ICA、IAA或GAD抗体可呈阳性。单用口服药无效,需用胰岛素治疗。

2.2型糖尿病

常见于中老年人,肥胖者发病率高,常可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硬化等疾病。起病隐袭,早期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度乏力、口渴,血糖增高不明显者需做糖耐量试验才能确诊。血清胰岛素水平早期正常或增高,晚期低下。

鉴别诊断

1.肝脏疾病

肝硬化患者常有糖代谢异常,典型者空腹血糖正常或偏低,餐后血糖迅速上升。病程长者空腹血糖也可升高。

2.慢性肾功能不全

可出现轻度糖代谢异常。

3.应激状态

许多应激状态如心、脑血管意外,急性感染、创伤,外科手术都可能导致血糖一过性升高,应激因素消除后1~2周可恢复。

4.多种内分泌疾病

如肢端肥大症,库欣综合征、甲亢、嗜铬细胞瘤,胰升糖素瘤可引起继发性糖尿病,除血糖升高外,尚有其他特征性表现,不难鉴别。

治疗

目前尚无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但通过多种治疗手段可以控制好糖尿病。主要包括5个方面:糖尿病患者的教育,自我监测血糖,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

(一)一般治疗

1.教育

要教育糖尿病患者懂得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如何控制糖尿病,控制好糖尿病对健康的益处。根据每个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特点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

2.自我监测血糖

随着小型快捷血糖测定仪的逐步普及,病人可以根据血糖水平随时调整降血糖药物的剂量。1型糖尿病进行强化治疗时每天至少监测4次血糖(餐前),血糖不稳定时要监测8次(三餐前、后、晚睡前和凌晨3:00)。强化治疗时空腹血糖应控制在7.2毫摩尔/升以下,餐后两小时血糖小于10mmol/L,HbA1c小于7%。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监测血糖的频度可适当减少。

(二)药物治疗

1.口服药物治疗

(1)磺脲类药物 2型DM患者经饮食控制,运动,降低体重等治疗后,疗效尚不满意者均可用磺脲类药物。因降糖机制主要是刺激胰岛素分泌,所以对有一定胰岛功能者疗效较好。对一些发病年龄较轻,体形不胖的糖尿病患者在早期也有一定疗效。但对肥胖者使用磺脲类药物时,要特别注意饮食控制,使体重逐渐下降,与双胍类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降糖药联用较好。下列情况属禁忌证:一是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二是合并严重感染,创伤及大手术期间,临时改用胰岛素治疗;三是糖尿病酮症、酮症酸中毒期间,临时改用胰岛素治疗;四是糖尿病孕妇,妊娠高血糖对胎儿有致畸形作用,早产、死产发生率高,故应严格控制血糖,应把空腹血糖控制在105毫克/分升(5.8毫摩尔/升)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20毫克/分升(6.7毫摩尔/升)以下,但控制血糖不宜用口服降糖药;五是对磺脲类药物过敏或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2)双胍类降糖药 降血糖的主要机制是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加葡萄糖的无氧酵解,减少胃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降低体重。①适应症肥胖型2型糖尿病,单用饮食治疗效果不满意者;2型糖尿病单用磺脲类药物效果不好,可加双胍类药物;1型糖尿病用胰岛素治疗病情不稳定,用双胍类药物可减少胰岛素剂量;2型糖尿病继发性失效改用胰岛素治疗时,可加用双胍类药物,能减少胰岛素用量。②禁忌证严重肝、肾、心、肺疾病,消耗性疾病,营养不良,缺氧性疾病;糖尿病酮症,酮症酸中毒;伴有严重感染、手术、创伤等应激状况时暂停双胍类药物,改用胰岛素治疗;妊娠期。③不良反应一是胃肠道反应。最常见、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下降、腹痛、腹泻,发生率可达20%。为避免这些不良反应,应在餐中、或餐后服药。二是头痛、头晕、金属味。三是乳酸酸中毒,多见于长期、大量应用降糖灵,伴有肝、肾功能减退,缺氧性疾病,急性感染、胃肠道疾病时,降糖片引起酸中毒的机会较少。

(3)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1型和2型糖尿病均可使用,可以与磺脲类,双胍类或胰岛素联用。①伏格列波糖餐前即刻口服。②阿卡波糖餐前即刻口服。主要不良反应有:腹痛、肠胀气、腹泻、肛门排气增多。

(4)胰岛素增敏剂 有增强胰岛素作用,改善糖代谢。可以单用,也可用磺脲类,双胍类或胰岛素联用。有肝脏病或心功能不全者者不宜应用。

(5)格列奈类胰岛素促分泌剂①瑞格列奈为快速促胰岛素分泌剂,餐前即刻口服,每次主餐时服,不进餐不服。②那格列奈作用类似于瑞格列奈。

2.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制剂有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根据作用时间分为短效、中效和长效胰岛素,并已制成混合制剂,如诺和灵30R,优泌林70/30。

(1)1型糖尿病 需要用胰岛素治疗。非强化治疗者每天注射2~3次,强化治疗者每日注射3~4次,或用胰岛素泵治疗。需经常调整剂量。

(2)2型糖尿病 口服降糖药失效者先采用联合治疗方式,方法为原用口服降糖药剂量不变,睡前晚10∶00注射中效胰岛素或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一般每隔3天调整1次,目的为空腹血糖降到4.9~8.0毫摩尔/升,无效者停用口服降糖药,改为每天注射2次胰岛素。

胰岛素治疗的最大不良反应为低血糖。

(三)运动治疗

增加体力活动可改善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体重,减少身体脂肪量,增强体力,提高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运动的强度和时间长短应根据病人的总体健康状况来定,找到适合病人的运动量和病人感兴趣的项目。运动形式可多样,如散步,快步走、健美操、跳舞、打太极拳、跑步、游泳等。

(四)饮食治疗

饮食治疗是各种类型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一部分轻型糖尿病患者单用饮食治疗就可控制病情。

1.总热量 

总热量的需要量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力活动量、病情等综合因素来确定。首先要算出每个人的标准体重,可参照下述公式: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或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0.9;女性的标准体重应再减去2kg。也可根据年龄、性别、身高查表获得。算出标准体重后再依据每个人日常体力活动情况来估算出每千克标准体重热量需要量。

根据标准体重计算出每日所需要热卡量后,还要根据病人的其他情况作相应调整。儿童、青春期、哺乳期、营养不良、消瘦以及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应酌情增加总热量。肥胖者要严格限制总热量和脂肪含量,给予低热量饮食,每天总热量不超过1500千卡,一般以每月降低0.5~1.0kg为宜,待接近标准体重时,再按前述方法计算每天总热量。另外,年龄大者较年龄小者需要热量少,成年女子比男子所需热量要少一些。

2.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每克产热4千卡,是热量的主要来源,现认为碳水化合物应占饮食总热量的55%~65%,可用下面公式计算:

根据我国人民生活习惯,可进主食(米或面)250~400g,可作如下初步估计,休息者每天主食200~250g,轻度体力劳动者250~300g,中度体力劳动者300~400g,重体力劳动者400g以上。

3.蛋白质

蛋白质每克产热量4千卡。占总热量的12%~15%。蛋白质的需要量在成人每千克体重约1g。在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营养不良,消瘦,有消耗性疾病者宜增加至每千克体重1.5~2.0g。糖尿病肾病者应减少蛋白质摄入量,每千克体重0.8g,若已有肾功能不全,应摄入高质量蛋白质,摄入量应进一步减至每千克体重0.6g。

4.脂肪 

脂肪的能量较高,每克产热量9千卡。约占总热量25%,一般不超过30%,每日每千克体重0.8~1g。动物脂肪主要含饱和脂肪酸,植物油中含不饱和脂肪酸多。糖尿病患者易患动脉粥样硬化,应以植物油为主,更有利于控制血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