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平素糖尿病(平糖焕胰素效果怎么样)

健康报 0
文章目录:

降血糖先得分清体质,来对号入座吧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糖尿病发病率日益提高。患者得了糖尿病以后,具体症状及发生哪些并发症,各有不同,笔者认为与体质有密切关系。

临床观察发现,国人对糖尿病普遍比较易感,糖尿病发生发展存在体质学基础,所以治疗糖尿病须以分清体质为基础。阳明胃热体质、少阴肾虚体质、少阳肝郁体质、厥阴阴虚肝旺体质、太阴脾虚体质之人均可发病,其中尤以阳明胃热和少阴阴虚体质最容易发病。

阳明体质

最常见于

阳明胃热体质者。

这类体质平素身体壮实,体形丰满或肥胖,体力好,精力充沛,食欲旺盛,属于能吃、能睡、能干的那一类人,多见于成功人士,实权派或财富人物。这类人胃热比较盛,工作努力,或过嗜醇酒厚味、高热量饮食,就可以形成胃肠结热、脾胃湿热等,进一步伤阴耗气,即可引发糖尿病。

临床常表现为

口渴引饮,消谷善饥,烦热,大便干结,或大便黏滞不爽,舌质红,苔黄干或黄腻,脉滑数有力,进一步发展容易发生糖尿病便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脑病等。

治疗

当清泄结热或清化湿热,方剂可用大黄黄连泻心汤、葛根芩连汤、白虎加人参汤等方加减。大便不畅者,可以配合腹部按摩。

少阴体质

少阴阴虚体质者。

这类体质平素体质比较弱,一般体形瘦长,体力尚好,精力比较充沛,食欲比较好,思维敏捷,多知识分子,睡眠比较少,或有失眠倾向,多见于瘦人2型糖尿病。因为肾阴虚,阴虚则火旺,或加以经营谋略,用脑过度,内生心火,火热伤阴耗气,则可发生糖尿病。

临床常表现为

头晕眼花,咽干口渴,五心烦热,失眠,健忘,腰膝酸软,尿黄,大便偏干,腰膝酸软,或乏力,舌红,苔薄黄,脉细数,进一步发展容易发生糖尿病性神经衰弱、糖尿病性阳痿、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心脏病等。

治疗

重在滋阴补肾,兼以清热,中药可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麦味地黄丸、生脉散、参芪地黄汤加减。日久阴阳俱虚者,可用金匮肾气丸、加味肾气丸等。

厥阴体质

常见于

厥阴肝旺、阴虚肝旺体质者。

这类体质平素体格壮实,体力好,精力充沛,食欲好,如张飞之类的人物,控制情绪能力很差,性格多暴躁易怒,容易急躁,冲动,做事不计后果。一经不良情绪影响,就内生肝火,或气郁化热,伤阴耗气,或引动肝阳上亢,发生糖尿病、高血压病等。进一步发展容易并发脑血管疾病、眼底出血等。

临床常表现为

头晕面赤,烦热口渴,性急易怒,大便偏干,小便黄,舌红,舌苔黄,脉弦大有力。这类糖尿病患者常合并高血压病,进一步发展可发生糖尿病脑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

治疗

重在平肝清热,可用镇肝息风汤、天麻钩藤饮等。

少阳体质

少阳气郁、郁热体质者。

这类体质平素体质比较弱,体力较差,精力也比较差,食欲一般或比较差,消化功能不太好,有时爱腹胀、拉肚子,平素爱生闷气,女性多见,心眼小,看问题比较悲观敏感,遇事爱钻牛角尖,有抑郁倾向,被称为林黛玉型,可见于少部分糖尿病病患者。加之糖尿病病程缠绵,根治不容易,患者普遍存在悲观情绪,所以得病以后表现为气郁或肝郁脾虚证者很多。

临床常表现为

胸胁胀痛,咽干口燥,烦躁易怒,神疲食少,大便不调,神疲抑郁,妇女月经不调,乳房胀痛,少腹作痛,或小腹坠胀,小便涩痛,舌边有红点,舌苔起沫,脉弦细或兼数,进一步发展常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合并抑郁、糖尿病胃肠病变、月经不调等。

治疗

应当疏肝清热,可用加味逍遥散、小柴胡汤。痰热内郁,心胸烦闷,失眠者,可用黄连温胆汤;肝胃郁热,头晕目赤,大便干者,用大柴胡汤。

太阴体质

太阴脾虚或脾虚湿滞体质者。

这类人平素体格虚弱,或体形虚胖,面色黄,一般体力差,食欲比较差,素体脾气虚,消化吸收功能比较差,大便容易稀,有腹泻倾向,平素相对比较怕冷,容易发生胃肠疾病,被称为刘备型。因为脾气偏虚,正常运化水谷,消化吸收能力比较差,如果再加以饮食失节,醇酒肥甘,就会变生痰湿,或变生湿热、痰火,进一步伤阴耗气,即可发生糖尿病。

临床上表现为

四肢乏力,面色萎黄,脘腹胀满,大便不调,或有呕吐恶心,饮食减少,形体消瘦或虚胖,舌淡红,苔白,脉细缓。这类糖尿病常伴血脂异常,如果失治误治,可导致糖尿病腹泻、糖尿病胃肠病变等。

治疗

应当益气健脾、渗湿调中,可用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丸、四妙丸、连理汤等。

所以,只有分清患者的体质类型,有针对性地选方用药,才有可能使糖尿病者不出现或晚出现并发症,已发生糖尿病并发症者病情不发展,从而使患者免于致死、致盲、致残之苦。

文/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大内科副主任

内分泌重点学科带头人 赵进喜

图/源自网络

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自助获取转载授权。

降低血糖先健脾!一张补脾养阴的方子,可治糖尿病,化解口渴多饮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接着和大家聊一聊糖尿病的事儿。

记得当初学习中医内科的时候,我们老师曾提出一个问题:

糖尿病,作为一种代谢性疾病,根儿在哪儿呀?

少不更事的我,在下头大声说:根儿在脾。因为所谓“代谢”,指的就是运化。代谢异常,意味着运化异常,所以病根在脾。

老师听完,点点头,说我谈得对。

后来,随着眼界的拓宽,我发现,有很多中医大家,在面对糖尿病的时候,真的都把重点放在调脾上头。

典型例子,杏林前辈刘仕昌老先生。

这个老先生,曾经成功地治疗糖尿病人。我把其中一则医案经过给你说说。

有一个患者,55岁,是一个女性,患糖尿病两年。

当时的表现就是小便频,量多,腰痛,乏力,头晕,喝水量大,食量也大,常常出汗。她曾经被明确诊断为糖尿病,尿糖 。

刻诊,见脉象细涩,苔微黄,舌质暗淡。

当时,刘师开的方子,特色鲜明,很说明问题:

党参,黄芪,花粉,葛根,枸杞子,炙甘草,怀山药,郁金,丹参,佛手,桑寄生,秦艽。水煎服。

结果如何?患者应用四剂以后,诸症大有好转,尿糖状况改善。再后来,刘师随证加减,患者的尿糖转阴,症状完全消失。

这里面的关键,就是党参、黄芪、山药这三味药。

这三味药,都是补脾的。

在补脾的基础上,刘师用花粉、葛根、枸杞在滋养阴津,改善患者的燥象,用郁金、丹参、佛手理气活血,活络患者的气血运行。桑寄生和秦艽,用于补肾强腰,缓解腰痛。

那么,刘师为啥注重健脾啊?

还是那句话,脾是主管运化的脏器。糖尿病,作为一个燥病,它之所以出现,和脾对津液的运化疏布失常有绝对关系。

你看吧,脾虚,津液不得疏布,所以患者口渴口干。

脾虚,津液直趋下焦,形成尿液,于是患者多尿。

脾虚,津液失布,胃中津液亏虚,于是胃有虚热,患者食欲就特别旺盛。

还是因为脾虚,水谷精微不得疏布,肌肉失养,所以患者就会四肢消瘦,乏力,脉细。

你看,所有这些,不都和脾有关系吗?

故而,就应该以健脾为主。党参、黄芪、山药,这三味药用在这里,就是这个意思。

在这里,我还想请你牢记刘仕昌教授下面这张验方。它是刘师补脾养阴治疗糖尿病的代表方。上头医案里用到的,也是出自此方化裁:

生地,麦冬,花粉,葛根,五味子,甘草,党参,黄芪,山药,枸杞子,糯米。

如果合并高血压,加海蛤壳和怀牛膝。合并血脂高,加首乌、桑寄生、山楂。合并皮肤瘙痒,加金银花和白蒺藜。合并口渴明显,加石膏和知母。合并视力差,看东西模糊、眼花,加玉竹、菊花。

这里头,生地、麦冬、花粉、葛根、五味子 ,用于养阴生津,改善糖尿病患者一般容易出现的阴虚燥热之症,比如说口渴、多饮、食欲旺盛等等。

党参、黄芪和山药,则用于健脾,增进身体的代谢之能和运化之功,使得津液得以生化和疏布。枸杞子,可以益肾添精,滋补肾阴。

所以,我个人认为,刘师上面这个验方,是很值得借鉴的样板。广大糖尿病患者,可以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来适当加减借鉴。中医爱好者,也可以做个参考。

患者的主要表现,就是口渴多饮、多尿、食欲偏亢,但脉象偏细,身体常觉乏力,平素可能腰痛头晕等。

总之,脾,作为一身气血生化之源,三焦气化之枢,对很多慢性病的出现、发展和治疗,都有决定性的意义。这一点,糖尿病,尤为明显。

希望这篇文字,能够给此类患者起到一点提醒和指引的作用。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

糖尿病,多半是气阴两虚,送你一方,益气养阴,巧妙降血糖!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的范畴,中医讲糖尿病,在肺、脾、胃、肾相互影响,导致出现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的症状,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三多一少”。

肺主气水之上源,主分布津液。如果受燥热所伤,津液无法输布,口干舌燥症状出现;胃为水谷之海,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如果脾胃受燥热所伤,胃火炽盛,脾阴不足,导致口渴多饮,多食善饥、消瘦;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

肾阴亏虚则虚火内生,肾失濡养,水谷精微直接随小便排出,导致尿多味甜;因此这类消渴症为阴虚燥热,气阴两虚所致,当以益气养阴,滋脾补肾为主

门诊案例:

上个月门诊来了位患者,58岁,因近期出现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下降来到医院检查,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患者自述平素工作繁忙,饮食不规律,常有熬夜加班,还伴有乏力、气短、口渴等症状,且家族中有糖尿病史。

刻诊:患者面色苍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数无力

辩证:消渴症(气阴两虚)

根据患者情况开方生脉散合六味地黄丸加减西洋参、麦冬、五味子、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丹皮;同时叮嘱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患者服用一个疗程后,上周复诊,自述“三多一少”症状明显减轻,精神状态好转,体力增强;复查血糖指标,发现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均有所下降,接近正常范围,根据患者情况在原方基础上加减几味药材,继续服用,以巩固疗效。

为何有如此疗效?

生脉散合六味地黄丸加减旨在补益气血、滋养肝肾,同时兼顾健脾利湿,以达到调理患者整体机能、控制血糖的目的;方中的西洋参益气养阴;麦冬养阴生津;五味子收敛固涩,益气生津;熟地黄滋阴补肾;山茱萸补益肝肾;山药健脾益肾;茯苓健脾渗湿;泽泻利水渗湿;丹皮清热凉血。

同时,强调饮食调理和运动锻炼的重要性,鼓励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通过综合治疗调理,患者不仅有效控制了血糖水平,还改善了整体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各不相同,切勿胡乱用药,以免贻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