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包好(糖尿病保持的好会活多少年)

健康报 0
文章目录:

宝宝得了糖尿病怎么办?专家:早诊早治是关键

新生儿糖尿病 早诊早治是关键

出生20天的华华因为新生儿肺炎来到重医儿童医院住院,血、尿常规检查后意外发现华华的静脉血糖值竟达到40mmol/L,确诊为新生儿糖尿病。跟华华一样,绝大多数确诊为新生儿糖尿病的患儿都是因为患有其他疾病到医院治疗时,在常规检查中偶然发现的。

近年来,儿童糖尿病的发病率逐渐提高。儿童糖尿病可见于各个年龄段,以学龄期(5岁~7岁)和青春发育期(10岁~13岁)多见,但小年龄段儿童,甚至包括新生儿也有散发病例。

新生儿糖尿病十分罕见,且治疗棘手,欧美国家发病率为1/400000~450000(活婴)。新生儿糖尿病是指出生后6个月内发病的糖尿病,发病原因主要和基因突变有关,发病可出现代谢紊乱及其他并发症,分为暂时性新生儿糖尿病和永久性新生儿糖尿病。暂时性新生儿糖尿病在出生后18个月内缓解,但在儿童期或青春期复发的概率高达50%。

“三多一少”症状不典型

空腹血糖≥7.0mmol/L,随机血糖≥11.1mmol/L,即可诊断糖尿病。儿童糖尿病多为1型糖尿病,以“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为主要症状。但新生儿糖尿病起病隐匿,“三多一少”的临床表现不明显,家长往往很难发现孩子的异常。即便如此,家长还是能够找到宝宝身体异常的“蛛丝马迹”。如果发现宝宝出现精神萎靡、脱水、饮食睡眠不正常、体重不增长等,排除感染性疾病后,新手爸妈需要警惕孩子是否存在代谢性疾病的可能,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明确病因。

要密切监测患儿血糖

由于影响新生儿糖尿病患儿血糖的因素较多,如饮食为按需哺乳,无法控制,导致血糖波动较大,血糖控制相对困难。因此相比于儿童糖尿病患儿,家长要放下焦虑,对孩子的护理需要更加细心,血糖监测更加频繁,做好“糖尿病日记”,将孩子的饮食、用药、血糖值等情况详细记录下来,尽量将血糖控制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如果发现孩子在一段时间内血糖波动明显,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复诊,注意把“糖尿病日记”带上。

目前治疗新生儿糖尿病的手段比较局限,一个是注射胰岛素,一个是口服格列苯脲降糖药。也有医生尝试给患新生儿糖尿病的孩子使用模拟胰腺生理功能的胰岛素泵,结合无创性实时动态血糖监测,达到精准诊断、精准控糖的作用。相信随着医学技术不断发展,会出现更多先进的治疗方法,新生儿糖尿病患儿的家长需要树立信心,积极和孩子一起面对疾病

文: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罗雁红

编辑:管仲瑶

审核:曹政

出生仅3个月确诊糖尿病,孩子这种迹象要注意

来源:东莞市卫生健康局

刚刚进入暑假,东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内分泌专科早已人满为患,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诊室里、病房里都是患儿和家长。面对这样的情景,儿童内分泌专科主任袁惠华和医护团队常倍感煎熬。

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内分泌专科是东莞首个集儿童内分泌专科门诊、病房统一管理的儿童专科,其诊疗水平在东莞一直处于领先位置,近年来,专科门诊量每年接近2万人次,且呈逐年增长之势。

性早熟、身材矮小、肥胖症,在儿童内分泌专科诊治的病种中排在前三位。儿童糖尿病也是其诊治的重要病种之一。袁惠华最大的担忧在于,目前,很多家长对儿童内分泌疾病的认识还很不足。

1.出生仅3个月,诊断为“小糖人”

从1993年汕头大学毕业回到家乡东莞算起,这是袁惠华在市妇幼保健院工作的第30个年头了。这一路,她见证了东莞在改革开放中的快速崛起,更亲历了医院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光辉历程。

她对儿童健康事业的热爱越来越浓,这几年,在分管的儿科一区中投入全部精力。儿科一区是一个儿童内分泌、风湿免疫综合病区,主要收治儿童内分泌疾病、儿童风湿免疫疾病及儿童感染性疾病。

袁惠华作为儿科一区主任,兼任儿科内分泌专科主任。儿童糖尿病是儿童内分泌疾病的一种。“我们收治过年龄最小的是出生仅3个月的糖尿病新生儿,5~7岁和10~13岁的较为多见。”袁惠华说。

去年,她诊治的小儿糖尿病大概有20多例,基本上都是Ⅰ型糖尿病,得终身与胰岛素为伴。“一些家长得知孩子确诊糖尿病后,感觉天要塌下来了,‘医生,我们家里没人得这个病,怎么孩子会得呢?’”

袁惠华说,儿童糖尿病绝大部分是自身免疫反应、环境因素所致。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体重下降(“三多一少”)是典型的糖尿病症状,但儿童糖尿病往往症状不典型,家长要多加留意。

2.“小胖墩”增多,身材矮小要注意

如果说儿童糖尿病相对较少,身材矮小和肥胖症的患儿就多得多了。目前,矮小的发病率约为3%,儿童肥胖症发病率则在16%左右,若父母均是肥胖人群,儿童肥胖症的发病率则会达到50%以上。

这两年受疫情影响,很多孩子在家上网课,吃得多,运动得少,“小胖墩”就越来越多。袁惠华提醒,家长一定要安排好孩子的作息时间,让孩子多加运动,不然,孩子一胖各种疾病就会找上门来。

孩子肥胖,家长看得出来;孩子矮小,很多家长却往往会以为是“晚长而已”。“这方面家长的认识是普遍不足的,按发病率算东莞矮小孩子应该不少,但现在真正接受规范治疗的还不到10%。”

治疗矮小最直接的办法是打生长激素,根据不同孩子的不同状况,确定生长激素的剂量,长效的是每周打一次,短效的是每天打一次,算下来一个月的费用在数千元左右,持续打两年就会有效果。

去年,袁惠华诊治的矮小儿童接受生长激素治疗的大约有500个,除个别孩子依从性不好,害怕被同学笑话,没有坚持打,其余的患儿坚持下来,效果都还不错,不但改善了身高,也改善了代谢。

3.性早熟患者多,占门诊量的三四成

前几年,性早熟的门诊量在儿童内分泌专科中排在第二位,在身材矮小之后。这两年,性早熟的门诊量已经蹿升至第一位,儿童内分泌专科一年2万人次的门诊量中,30%至40%都是来看性早熟的。

“环境、饮食、生活方式的改变,可能是促使越来越多孩子性早熟的最根本的原因。”袁惠华说,尤其是一些家长害怕孩子营养不够,会给孩子吃一些补品,结果导致孩子性早熟,反而对孩子生长不利。

发现孩子有性早熟的迹象,家长一般都会很慌、很怕、很急,儿童内分泌专科每天放的号有限,一些家长就宁可在诊室门口等,一定让医生加个号,为此,袁惠华和同事常常是中饭、晚饭都没法吃。

“其实,性早熟分为真性性早熟、假性性早熟,像一些新生儿出生才几个月,就出现单纯乳房早发育,这时注意观察就行,这一般是暂时性的激素改变,随着年龄增大,孩子小青春期过了,就好了。”

文/广州日报记者 汪万里

小孩子也会患上糖尿病?孩子出现这5个迹象,要带孩子去检测血糖

近些年糖尿病的发生人群越来越年轻化,不少儿童都患上糖尿病,而大多数家长在判断孩子患上糖尿病大多数是依靠三多一少症状,却不知道现在单靠三多一少症状并不能够很好的判断孩子是否患上糖尿病,在孩子出现这些症状的时候也要警惕有可能是糖尿病的症状。

小孩血糖高会出现哪些症状?

一、三多一少症状

三多一少症状是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当孩子的血糖过高时就容易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以及体重下降的三多一少症状,所以孩子如果有同时出现这三个症状的时候要警惕,及时带孩子进行血糖监测。

二、容易发脾气

有一些孩子在出现血糖高的时候会让自己的内分泌受到影响,不容易让情绪也跟着出现变化,如果一个安静的孩子突然间情绪容易失控,并且容易大发脾气的时候,家长也要注意。

三、看东西模糊

当孩子身体的血糖过高会导致身体的糖代谢出现紊乱,而糖代谢出现紊乱会导致视网膜出现改变,会让眼底血管的基底膜增厚而让孩子出现看东西模糊的现象,所以当孩子表示自己看东西不清楚的时候,不要一致的认为是孩子出现近视,注意可能是血糖高导致看东西模糊,这个时候要进行血糖监测。

四、皮肤经常出现瘙痒

由于血糖过高会让身体的血液循环变差,再加上身体内的糖分充足会让细菌容易侵入发生感染,也就容易出现各种皮肤疾病,其中皮肤瘙痒是最常见的,因此当发现孩子的皮肤总是出现瘙痒现象时,并且总是反复难以根治就要警惕是否发生糖尿病。

五、容易疲劳

由于孩子天生比较活泼,他们是属于好动的个体,不过血糖比较高的孩子就容易出现疲劳,相对于同龄人来说并没有比较好动活泼,并且动不动就想睡觉,所以在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时要注意,大多数是因为血糖过高导致,血糖过高的时候会让血液的浓稠度增加,这样就会让血液在流向大脑的时候会比较慢,也就容易让大脑因为不能及时得到血液供应而出现缺氧的现象而总是感觉发生疲劳。

温馨提示,家长们要注意但孩子出现血糖高的时候会有一些相关症状,因此在平时对于这些症状要了解,不要单靠三多一少症状来判断,有时候一些孩子在患上糖尿病后并没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所以对于这些症状要全部了解,才能够在孩子出现症状的时候及时帮助判断。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