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导语(糖尿病健康宣教宣传语)
图说糖尿病概览
点击上方“公众号”可以订阅哦!导语
一图可知糖尿病基本情况!
如果您觉得我们的内容还不错,就来关注我吧!长按下图的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
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的专业知识,可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或在对话框内输入您想查询的关键字,如“糖尿病”会有更多惊喜喔!
鸡蛋,是糖尿病的“催化剂”吗?研究结果公布,建议尽早了解
导语:糖尿病在临床医学上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同时也是一组以长期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长期高血糖现象是因为身体里的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者是出现异常导致生物作用缺陷受损,使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以及脂肪等成分出现代谢紊乱的问题。
也有这两者同时出现而带来的慢性病变现象,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时,患者的身体里的各个组织或器官就不容易受到慢性损伤,特别是肾脏、眼睛、心脏以及血管。
01
什么因素会导致血糖升高?
家庭遗传因素
一型以及二型糖尿病都存在着明显的遗传异质性,根据糖尿病存在的家庭发作倾向大概有1/4~1/2的患者都会出现糖尿病家族史。
在临床医学上大概有60多种以上的异常综合症会伴有糖尿病胰腺糖尿病有多个DNA会参与到发病机制当中,在这其中以DNA抗原基因里的dq位点多态性关系是比较密切的状态。
外在的环境因素
若是患者在日常生活当中吃了一些比较多的食物或者是体力活动减少,就会容易导致肥胖问题出现,而肥胖是诱发糖尿病的一种高危因素。
02
身体若出现这6个症状,当心就是得了糖尿病
- 经常疲倦、乏力、虚弱
- 皮肤干燥瘙痒
- 皮肤出现伤口后久不愈合
- 出现皮肤感觉障碍,比如皮肤感觉迟钝,四肢麻木,有蚁爬感
- 视力下降、总是视力模糊
- 不明原因的肢端溃烂、坏疽者
03
鸡蛋,是糖尿病的“催化剂”吗?研究结果公布,建议尽早了解
一项研究是由国内外多所大学研究人员共同完成的这项研究发表在《英国营养杂志》上面,并且研究显示每周吃一个鸡蛋会容易增加60%的糖尿病发生风险。
这项研究数据是源自“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这是我国知名的大型营养学研究,在我国9个省份持续进行随机,覆盖了乡村以及城市地区的相关样本。
此次研究分析纳入了1991年到2009年期间参与中国营养与营养调查的成人数据,总共选取了8545名,年龄在18岁以上的成年人。
在此期间共进行了7次饮食方面的调查,受试者需要通过三天24小时的饮食回忆以及食物称重来记录食用鸡蛋的量,所有受试者的年龄平均是50.9岁,饮食情况平均被随访了11年左右。
在2009年,研究人员根据这些受试者的空腹血糖来诊断糖尿病的情况,最后结果发现11%的受试者患有糖尿病。
在这个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人食用鸡蛋和糖尿病之间的相关关联。
研究数据显示与吃鸡蛋最少的25%的人群进行比较时阶段,第二多的25%的人群,奇幻糖尿病的风险增加了60%,而吃鸡蛋最多的25%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增加了65%。
但是这个解读并不算是正确的,由于这事没有调整其他糖尿病潜在因素影响之下的统计结果,而在调整了性别,年龄,收入,城乡地区以及教育水平等人口特征。
另外也调整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基础健康状态,比如吸烟饮酒,饮食习惯,体育锻炼,肥胖,高血压等,这一关联程度大大减弱,并且在统计学上也不再显著了。
一般情况下一个糖尿病患者每天吃一个鸡蛋是比较合适的,如果每天吃两个或者是两个以上的话,那么就会容易对身体体重和胆固醇水平带来影响,也会容易进而影响到血糖水平。
在吃鸡蛋时最好是选择热量低的控制方式,否则也会容易导致血糖升高,不利于稳定控制血糖。
除此之外糖尿病肾病患者如果经常大量的去吃一些蛋,就会容易使身体里的尿素增多,就会容易导致肾炎,病情出现甚至会容易带来尿毒症。
所以对于这部分人群而言,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的去吃鸡蛋,尽量不要自己随意的去吃。
04
患上糖尿病,真正需要远离的是这3种食物
酒以及含有酒精的食物
我们大家都知道饮酒不容易损伤身体,而出现糖尿病之后再去饮酒的话,会容易给身体带来加倍的损伤。
在吃含有酒精的食物以及饮酒的过程当中,会容易促进胰岛素分泌胰岛,此时会容易带来低血糖现象,并且也会容易诱发并发症出现会给身体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白米粥
白米粥或许是很多老年人的晚餐最爱吃起来,不仅消化而且不甜,但是大家却不知道白米粥的升糖指数是非常高的。
大米经过熬制以后,其中的碳水化合物会更容易被人们吸收和消化,本身大米就是一种肾脏指数比较好的食物,而经过熬煮以后就会更容易升高血糖水平,所以对于血糖比较高的人来说,平时尽量少喝白米粥。
高脂肪食物
高脂肪食物是非常好吃的,但是经常大量的去吃高脂肪食物,不仅会容易升高血脂水平,还会容易升高人们的血糖水平。
这次高脂肪进入到身体里后,会容易带来炎症反应,并且可以储存在身体里,长时间对身体带来不良反应,会使血糖无法稳定,这会不利于血糖的健康状态。
05
人体藏着2个“降糖开关”,常按一按,或能帮你稳定血糖
然谷穴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服用药物最常见的那可能就是二甲双胍了,其实在我们的身体当中,我们也有自备的二甲双胍,那就是我们的然谷穴。
然谷穴是我们国家古代记载最早的一个缓解血糖升高的穴位,然谷穴属于足少阴肾经的荥穴,是肾经气血流通的一个部位,每天晚上洗完脚以后,大家可以用拇指用力的点揉然谷穴,有助于带来辅助降糖的效果。
取穴方法:正坐或仰卧位,在舟骨粗隆下缘凹陷处取穴。
鱼际穴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它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三多”是多饮、多食、多尿,“一少”指身体消瘦。
在临床上根据症状的不同和病变轻重程度的不一样,会把糖尿病分成不同的级别,分为上、中、下三消。
上消与肺阴不足、肺热有关,具体表现为多饮的症状,所以应该突出清热润肺、生津止渴,可以按摩鱼际穴,能够带来辅助降糖的作用。
取穴方法:鱼际穴属手太阴肺经的荥穴,位于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结语: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饮食行为,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帮助我们稳定控制血糖,除此以外也要遵循医嘱用药,有效稳定控制血糖,远离并发症。
中国1型糖尿病发病率可能被低估,杨金奎教授团队发表最新流调研究
医脉通编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导语:近日,一项有关中国1型糖尿病流调研究(基于人群的注册研究)于Diabetes Care期刊发表,这项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杨金奎教授团队的流调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我国1型糖尿病(T1D)的真实发病率。有关1型糖尿病,流调结果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事实:中国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可能被低估了。
研究者利用来自北京市卫生委员会信息中心(BMHCIC)的T1D登记数据调查了2007年至2017年所有年龄组(0-100岁)T1D的发病率,纳入2170万人群数据。通过评估T1D的年百分比变化(APC)和平均年百分比变化(AAPC)估计发病趋势,并预测未来10年T1D的新发病例数量。
主要结果一栏
➤T1D发病率从2007年的2.72/10万人显著增加到2017年的3.60/10万人(P<0.001)。
➤T1D发病高峰出现在10-14岁年龄段。
➤在≥30岁年龄组中观察到T1D发生率的显著增加(从1.8/10万人增加到3.52/10万人)。
➤诊断时伴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病率在0-4岁年龄组中最高。
我国尚缺乏高质量1型糖尿病流调数据
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国家/地区间差异很大,西方国家特别是北欧的发病率高,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的发病率低。根据“世界糖尿病(DiaMond)”研究,1985年至1994年中国儿童T1D发病率为0.51/10万人年,是世界上发病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当前报告表明,在过去的三十年中,T1D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有所增加,环境和行为因素在近几十年来T1D发病率增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近年来我国经历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尚缺乏2013年后中国人群T1D发病率的研究。
最新数据:我国1型糖尿病发病高峰出现在10-14岁组
研究发现,本队列T1D发病率从2007年的2.72/10万人增加到2017年的3.60/10万人。男性T1D发病率从2.83/10万人增加到3.64/10万人;女性由2.60/10万人增加至3.52/10万人,男女发病率比为1.130(P<0.001)。
年龄与发病率:
发病高峰出现在10-14岁组,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P<0.001)。调整2007-2017年的年度人口变化后,T1D的发病率在10-14岁人群中最高,为7.15/10万人;≥75岁人群中最低,为1.49/10万人。
性别与发病率:
➤<30岁人群的男女发病率比例为0.885(P=0.002);
➤≥30岁人群的男女发病率比例为1.272(P<0.001)。
注:黑色、蓝色和红色线分别代表全部人群、男性、女性;阴影区域代表基于泊松分布的95%置信区间
图1 按性别分组的T1D发病率和95%置信区间
我国1型糖尿病发病趋势:≥30岁人群中发病率增长迅速
从2007年到2017年,T1D的发病率一直在上升,平均每年增加2.3%(P<0.05)。
2007-2017年T1D发病率在成人中出现明显增长,在年轻人中没有明显增加:
➤在0-14岁和15-29岁年龄组中,T1D发病率基本稳定(AAPC分别为2.6%和-0.4%;P>0.05);
➤≥30岁年龄组的AAPC为3.5%(P=0.005);
➤在剔除LADA患者后,仍然观察到T1D在所有人和成人中的发病率出现不断上升(P<0.05)。
2007年,15-29岁组T1D发病率比≥30岁组高出约2.12倍,然而到了2017年,15-29岁和≥30岁组的发病率几乎持平。
假设同样的趋势持续下去,预测到2022年,该队列新发T1D病例将增加到973例,并2027年将较2017年增加1.57倍。
本文小结
总体而言,尽管中国人群的T1D发病率相对较低,但每年新发T1D病例比之前认识到的要多。2007-2017年间,在此队列中,T1D发病率从2.72/10万人增加至3.60/10万人。T1D年发病率在总体和30岁以上的人群中迅速增加,在较年轻人群中没有增加。这表明成人发病T1D的诱发因素可能与青年不同,这种差异可以为促进卫生服务的改进提供病因线索。
医脉通编译整理自:Liu C, Yuan YC, Guo MN, et al. Incidence of Type 1 Diabetes May Be Underestimated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 Evidence From 21.7 Million People Between 2007 and 2017[J].Diabetes Care, 2021,44(11):2503-2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