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受凉(糖尿病受凉感冒咳嗽怎么办)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冻不得烫不得!送给糖尿病人的入冬“须知”

寒冷的冬季是疾病的高发季节。对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关节炎患者来说,寒冷会加重疾病。其实,糖尿病患者过冬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项。

寒冷或成其他疾病的导火索

因为糖尿病患者缺乏胰岛素,肌肉摄取葡萄糖的能力下降,导致身体产热不足,病人怕冷。且受到冷空气刺激,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还会导致血糖升高。加上免疫功能降低,在气温下降时,糖尿病患者常易患感冒。而一旦感冒,还可能导致其他合并症的加重或发生。

呼吸道感染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感染之一。病毒感染会加重糖尿病的病情,糖尿病患者上呼吸道感染后容易向下呼吸道蔓延,并易合并细菌感染,这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同时,感染还容易加重糖类、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引起酮症酸中毒等各种危重症。此外,冷空气会引起血管痉挛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并加重并发症病情。

因此,糖尿病患者不能像一般人群那样过冬,应注意气温的变化随时增减衣服,以防不测之虞。为了避免受凉感冒,糖尿病的患者还应尽量避免去人多而空气不流通的地方,居室经常通风,但室温不宜过低。

上午九点前是糖尿病人运动“警戒线”

除了保暖,糖尿病患者在冬天更应注意控制饮食。很多人在冬季会依靠食物来增加热量抵御寒冷。而活动量相对较少,这样很容易引起血糖升高。所以,冬季糖尿病患者不能过多摄入食物增加热量,而应适当进行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这样既能增强耐寒能力,又能增强机体免疫力。

当然,冬季锻炼应该讲究科学,尤其是锻炼的时间选择。很多人喜欢选择清晨时段锻炼,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不适宜。冬天清晨时分气温比平常时段低,人体内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而糖尿病人又多有心脑血管并发症,遇冷空气刺激或劳累很容易突然发病。

清晨多为空腹锻炼,极易诱发低血糖,甚至引起低血糖昏迷。同时,因早晨气温低,人体产生应激反应,会使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临床上把清晨到上午9点列为糖尿病人(尤其并发有心脑血管疾病者)的锻炼“警戒线”。因此糖尿病患者锻炼时间最好放在下午或者傍晚。具体时间在饭后1小时左右为宜,这段时间食物消化吸收较快,特别是糖的吸收最快,因而血糖值会明显增高,这时候锻炼有助于降低血糖。同时,饭后锻炼对于容易发生低血糖的患者来说,能防止空腹锻炼可能带来的低血糖。

洗澡取暖谨防烫伤

对于烫伤这个看似很常见的问题,到了糖尿病患者身上则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对于糖尿病人本身就存在伤口难以愈合的情况,进而形成难愈合性创面。特别是烫伤在下肢的话,很有可能发展成为糖尿病足。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一种严重的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残,甚至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冬天洗澡者多喜水温高,不过,对于糖尿病人来说,过高的水温稍不注意就可能引起烫伤、感染。因此,洗澡水温不宜超过40℃。洗澡之前用温度计测量水温,避免烫伤;有皮肤破损的糖尿病患者洗澡易加重皮肤感染,应该等伤口愈合后再洗澡;足部有炎症、皮肤病,外伤或皮肤烫伤者不宜泡脚。

此外,糖尿病患者在用热水袋、暖手宝、电热毯或使用炭火、木柴明火取暖时,也要小心烧烫伤。

文/邬时民 裘影萍

做好五件事,糖尿病患者轻松过冬

冬季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一个严峻考验,不仅会出现血糖升高,也容易发生各种糖尿病并发症和合并症。

到了冬季,身体为了抵御寒冷,会发生应激反应,使体内的儿茶酚胺类激素分泌增多。这类激素会拮抗胰岛素的降糖作用,引起肝糖原分解增多、糖异生增加以及肌肉组织对葡萄糖摄取减少。这些因素最终导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难以控制。

其次,冬季气温变换,糖尿病患者的抵抗力明显下降,容易发生各种感染,例如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皮肤感染、糖尿病足等。寒冷还会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糖尿病患者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大大增加。

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做,才能安全过冬?主要在五个方面做好健康管理。

加强血糖监测

冬季气温变换极快,一旦气温骤降,极易引起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在这种情况下,更要重视血糖监测。即使平时血糖控制平稳,也要增加血糖监测的次数。

除了空腹血糖外,还要重视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监测。建议糖尿病患者购买血糖仪,在家进行自我血糖监测。如果经济条件许可,也可以购买动态血糖监测装置,便于随时掌握血糖的变化。

成年的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应当控制在4.4-7.0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10.0毫摩尔/升,糖化血红蛋白则控制在7%以下。对于特殊人群,例如高龄、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则需要根据病情,适当放宽控制目标,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注意饮食控制

为了抵御寒冷,机体往往会变得食欲旺盛以增加热量摄入,也就是俗称的“贴秋膘”。在冬季,糖尿病患者更需控制饮食,少食多餐。

首先,增加主食中杂粮的比例,例如在大米中加入小米、薏米、燕麦、玉米渣、糙米等,有利于减少热量摄入。其次,多吃高纤维食物,例如菠菜、芹菜、麸皮、香菇、黄豆等,可以促进胃肠道蠕动,改善便秘。再次,增加优质蛋白摄入,例如鱼虾、鸡鸭鹅肉。另外,还要减少油脂摄入,不吃肥肉、油炸、烧烤类食品。

合理运动

运动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不仅可以有效改善血糖及胰岛素抵抗,还可以减轻体重、改善血脂及血粘度。但是,冬季运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不宜空腹运动。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最好餐后1小时以后再去运动,以免影响食物吸收,也可以减少低血糖的风险。运动时,还应随身携带食物,以应对低血糖的发生。

■户外运动不宜过早。冬季清晨的气温极低,容易引起血糖波动及血管收缩。建议气温相对暖和后再到室外活动。

■天气不佳转为室内活动。冬季常出现大风或者雨雪天,路上湿滑,若坚持室外运动,可能会出现跌倒。而糖尿病患者常合并骨质疏松,若出现摔伤,极易发生骨折。因此,在雨雪天、室外湿滑的情况下,最好避免外出,可以转为室内运动(如做操、散步、太极拳等)。

■根据个人情况循序渐进。一般建议每天运动,每次持续30分钟左右,以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为佳(如慢跑、快走、太极拳、游泳、打羽毛球等)。

注意保暖,避免感冒

冬季,糖尿病患者要做好保暖工作,避免受凉感冒。选择保暖性能好的衣物,但不能穿得太紧,防止血液循环不通畅,尤其足部鞋袜应宽松透气。

冬季还要做好室内的通风工作,保持室内空气畅通。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期,还要尽量远离公共场所,也可以接种新冠疫苗、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以减少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研究发现,加强自身卫生及必要的免疫接种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糖尿病患者发生严重感染。

保护皮肤,避免出现烫伤、皲裂

糖尿病患者的皮肤防御能力下降,容易出现破损和感染,到了冬季需要加强对皮肤的保护。

首先,要注意皮肤保湿,可以涂上凡士林或者尿素霜以防治皮肤皲裂。其次,要勤检查皮肤,尤其是足部皮肤。及时修剪趾甲,尽早处理鸡眼、足茧、水疱、脚气和微小损伤,防止发展成糖尿病足。

此外,还要避免烫伤。糖尿病患者常合并神经病变,对温度的感知不敏感。洗脚时要用温水,不宜烫脚。用取暖装置时,要注意不能直接接触皮肤,避免温度过高引起烫伤。

尽管冬季对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控制是一个严峻挑战,但是,只要患者注意防护,做到上述注意事项,都能够安全、轻松过冬。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薛莹)

来源: 文汇报

做好五件事,糖尿病患者轻松过冬

冬季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一个严峻考验,不仅会出现血糖升高,也容易发生各种糖尿病并发症和合并症。

到了冬季,身体为了抵御寒冷,会发生应激反应,使体内的儿茶酚胺类激素分泌增多。这类激素会拮抗胰岛素的降糖作用,引起肝糖原分解增多、糖异生增加以及肌肉组织对葡萄糖摄取减少。这些因素最终导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难以控制。

其次,冬季气温变换,糖尿病患者的抵抗力明显下降,容易发生各种感染,例如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皮肤感染、糖尿病足等。寒冷还会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糖尿病患者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大大增加。

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做,才能安全过冬?主要在五个方面做好健康管理。

加强血糖监测

冬季气温变换极快,一旦气温骤降,极易引起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在这种情况下,更要重视血糖监测。即使平时血糖控制平稳,也要增加血糖监测的次数。

除了空腹血糖外,还要重视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监测。建议糖尿病患者购买血糖仪,在家进行自我血糖监测。如果经济条件许可,也可以购买动态血糖监测装置,便于随时掌握血糖的变化。

成年的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应当控制在4.4-7.0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10.0毫摩尔/升,糖化血红蛋白则控制在7%以下。对于特殊人群,例如高龄、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则需要根据病情,适当放宽控制目标,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注意饮食控制

为了抵御寒冷,机体往往会变得食欲旺盛以增加热量摄入,也就是俗称的“贴秋膘”。在冬季,糖尿病患者更需控制饮食,少食多餐。

首先,增加主食中杂粮的比例,例如在大米中加入小米、薏米、燕麦、玉米渣、糙米等,有利于减少热量摄入。其次,多吃高纤维食物,例如菠菜、芹菜、麸皮、香菇、黄豆等,可以促进胃肠道蠕动,改善便秘。再次,增加优质蛋白摄入,例如鱼虾、鸡鸭鹅肉。另外,还要减少油脂摄入,不吃肥肉、油炸、烧烤类食品。

合理运动

运动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不仅可以有效改善血糖及胰岛素抵抗,还可以减轻体重、改善血脂及血粘度。但是,冬季运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不宜空腹运动。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最好餐后1小时以后再去运动,以免影响食物吸收,也可以减少低血糖的风险。运动时,还应随身携带食物,以应对低血糖的发生。

■户外运动不宜过早。冬季清晨的气温极低,容易引起血糖波动及血管收缩。建议气温相对暖和后再到室外活动。

■天气不佳转为室内活动。冬季常出现大风或者雨雪天,路上湿滑,若坚持室外运动,可能会出现跌倒。而糖尿病患者常合并骨质疏松,若出现摔伤,极易发生骨折。因此,在雨雪天、室外湿滑的情况下,最好避免外出,可以转为室内运动(如做操、散步、太极拳等)。

■根据个人情况循序渐进。一般建议每天运动,每次持续30分钟左右,以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为佳(如慢跑、快走、太极拳、游泳、打羽毛球等)。

注意保暖,避免感冒

冬季,糖尿病患者要做好保暖工作,避免受凉感冒。选择保暖性能好的衣物,但不能穿得太紧,防止血液循环不通畅,尤其足部鞋袜应宽松透气。

冬季还要做好室内的通风工作,保持室内空气畅通。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期,还要尽量远离公共场所,也可以接种新冠疫苗、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以减少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研究发现,加强自身卫生及必要的免疫接种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糖尿病患者发生严重感染。

保护皮肤,避免出现烫伤、皲裂

糖尿病患者的皮肤防御能力下降,容易出现破损和感染,到了冬季需要加强对皮肤的保护。

首先,要注意皮肤保湿,可以涂上凡士林或者尿素霜以防治皮肤皲裂。其次,要勤检查皮肤,尤其是足部皮肤。及时修剪趾甲,尽早处理鸡眼、足茧、水疱、脚气和微小损伤,防止发展成糖尿病足。

此外,还要避免烫伤。糖尿病患者常合并神经病变,对温度的感知不敏感。洗脚时要用温水,不宜烫脚。用取暖装置时,要注意不能直接接触皮肤,避免温度过高引起烫伤。

尽管冬季对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控制是一个严峻挑战,但是,只要患者注意防护,做到上述注意事项,都能够安全、轻松过冬。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薛莹)

来源: 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