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到糖尿病(闻到糖尿病患者抽烟会怎么样)
闻到自己有烂苹果味,你可能患了糖尿病!
伤寒病人有刚出炉的烤面包味道,黄热病病人有肉铺的味道,而糖尿病患者身上也有一种特殊的味道,那就是烂苹果味,这就像糖尿病患者的标签一般。不过,并不是所有患者身上都会散发这种味道。
这种烂苹果味道常常发生于具有典型“三多一少”的1型糖尿病患者和2型糖尿病的重症患者身上,即胰岛素分泌严重受损时或2型糖尿病急症期。
糖尿病患者身上会有烂苹果味,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病情恶化时,由于胰岛素严重缺乏,身体不能利用葡萄糖提供能量,只能用蛋白质、脂肪等非糖物质提供,当脂肪没有被完全氧化提供能量时,就会产生丙酮酸等物质,扩散到血液中的丙酮酸,会让患者的汗液、小便甚至呼吸中发出一种酸酸的烂苹果味。
当体内丙酮酸较少时,这种异味就会较轻,甚至有些水果的甜香味,当体内酮酸过高时,不仅有烂苹果味,还有可能发生酮症酸中毒,危及生命。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的严重急性并发症。在胰岛素应用之前是糖尿病的主要死亡原因,当时,绝大多数1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3年内死于酮症酸中毒,不过,胰岛素问世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致死率却大大降低,目前仅占糖尿病人病死率的1%左右。
糖尿病患者得酮症酸中毒主要是因为胰岛素的剂量使用不恰当引起的,其中包括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使用不足或中断,2型糖尿病患者中断胰岛素治疗又合并有感染、外伤、手术、麻醉、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精神紧张所导致的应激状态没有及时治疗、没有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
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除了表现为腹痛外,有时还会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很容易被误诊为急腹症和漏诊,从而耽误抢救时间。因此,医生应注意鉴别,患者出现无名腹痛时,应警惕是否发生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如果糖尿病患者身上出现了烂苹果味,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内分泌科治疗,不可大意。
关注健康时报大夫说微信,听权威专家说尽健康事。微信关注方式:搜索“大夫说官微”
糖尿病人呕吐、头晕,可能是“中毒”了!闻见这个气味立马就医!
炎炎夏日,家家户户都离不开冰箱。
有一位糖尿病患者,喝了一杯冰箱里的饮料后,血糖飙升到25mmol/L,陷入了昏迷!
为什么一杯饮料竟然引起如此严重的后果?糖尿病人夏天该如何解暑?
很多中老年人都是病程长、胰岛功能差的老糖友,要避开哪些误区,才能安全度夏呢?
01
冰箱里的一杯饮料
竟然引起危险的酮症酸中毒
1、一杯饮料竟然导致昏迷
在北京卫视《养生堂》节目现场,内分泌科专家母义明主任给我们分享了一个案例:
2018年的7月份,一位糖尿病患者喝了冰箱里的冷饮,结果上吐下泻,整个人无精打采的,后来甚至陷入了昏迷。
送往医院检查后,原来不是“中暑”,而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可引起心、脑、肾的损伤,有致死风险!
2、什么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我们的一切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能量的主要来源就是葡萄糖。
葡萄糖不能直接进入细胞里,需要依靠胰岛素,打开细胞表面的通道,让葡萄糖进入细胞内。
1型糖尿病患者,以及病程很长、胰岛功能很差的2型糖尿病患者,他们的身体里缺乏胰岛素,葡萄糖无法进入细胞,而是一直堆积在血液里,造成高血糖。
但是,细胞仍然需要能量,这时候怎么办呢?细胞只好去分解脂肪来提供能量。
人体在分解脂肪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叫做“酮体”的物质。酮体可以供给能量,但如果在人体里堆积得太多,反而会给肾脏造成负担。
肾脏为了把多余的葡萄糖和酮体排出去,就会大量排尿,导致人体缺水。
酮体是酸性物质,堆积得太多,人体又缺水,就可能造成酸中毒。轻则没力气、不想动、不爱说话,严重的可威胁生命。
3、酮症酸中毒的症状表现
- 常见症状: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无力、昏迷,这些症状和中暑很相似,容易混淆
- 特异性症状:身上有发酵的烂苹果的气味,这是酮体的气味(一般患者自己注意不到,是身边的人闻见)
- 血糖:很高,几乎都在20mmol/L以上
专家建议:酮症酸中毒早期症状容易和中暑混淆,如果测血糖发现血糖非常高,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耽误病情。
02
糖友安全度夏
冰箱里的这些东西要少吃
1、糖尿病人小心吃坏肚子腹泻
病程长的糖尿病患者,一般都有胃肠道的神经损伤,表现为肠胃蠕动差,消化不良。消化功能差会导致肠道菌群紊乱,反过来又进一步影响消化功能。
本身夏天食物就容易变质,再加上糖尿病人胃肠功能和抵抗力都不好,在喝冷饮、吃生鲜、吃凉菜时,就特别容易发生腹痛、腹泻等问题。
母主任建议,患病时间长、年龄大、胃肠功能不好的糖尿病患者,不要直接吃冰箱里拿出来的东西。
凉拌菜现拌现吃,常温的即可,不要放冰箱。
2、冰镇饮料里的“隐形糖”
母主任在节目现场准备了两杯绿豆汤,一杯常温的,一杯凉的,请主持人品尝。
主持人品尝后,认为两杯的甜度差不多?但事实上,常温的只放了一小勺糖,凉的那杯足足放了两大勺糖!
母主任解释道:低温会减弱味觉对甜度的敏感度。所以人们在喝冰镇饮料时,会不自觉放很多糖。或者误以为饮料“不甜”,一口气喝很多。
建议糖尿病人喝常温饮品,少喝冰镇饮品,以免摄入过多糖分导致血糖飙升。
3、酸奶
很多中老年朋友有酸奶的习惯,酸奶富含钙质和益生菌,对身体有好处。
考虑到控糖的需要,母主任建议:
①酸奶从冰箱里拿出来后,稍微放一会儿再喝,以免刺激胃肠道。
②合并肥胖、脂肪肝等问题的糖友选择低脂酸奶。
③建议选无蔗糖酸奶,或者木糖醇酸奶。
来源:北京卫视养生堂
为啥戴口罩总能闻到一股臭味?是口臭还是口罩臭?今天终于明白了
本文转载自科普中国,作者段洪刚。
这几天在高温的考验下
戴一天口罩确实是种折磨
有人焖出了一脸痘
有人皮肤过了敏
而大部分人都有一个惊奇的发现——
以前没觉得自己有口臭的
突然发现戴上口罩有一股口臭味儿
令人烦恼的口臭
既影响外在形象
又打击自信心
你可能不信口臭也是一种病
那么,口臭到底是怎么来的?
到底是戴上了口罩才产生了口臭
还是以前就有口臭没发现呢?
为什么戴上口罩就闻到臭味儿?
戴口罩闻到的臭味可能有两个来源
一是来自口罩的异味,这与口罩最外层的无纺布有关。
虽然无纺布本身是无臭无毒的,但若原材料、生产技术问题或存放出现问题,都可引起异味。
口罩的异味分为两个部分:
无纺布产生的表层气体,通风即可去除;
焊接产生的气体,这些气体被焊接线包裹在内层材料里,无法短时间扩散,人们佩戴口罩时就能闻到。
正规厂家生产的口罩是安全的,这些气体含量较少,不会伤害身体。
二是本身就有口臭,只是平时自己闻习惯了,很难注意到。
戴上口罩形成了相对封闭的腔隙,口腔异味被放大了,于是就发现了口臭。
这种口臭需要针对病因来治疗
产生的具体原因有哪些呢?
口臭的原因是什么?
口臭的产生,往往与很多疾病有关。主要分以下几种:
1
口源性口臭
绝大部分口臭为“口源性口臭”,是指口腔因素导致的口臭。
例如:口腔中有未治疗的龋齿、残根、残冠、不良修复体、不正常解剖结构、牙龈炎、牙周炎及口腔粘膜病等都可以引起口臭。
2
非口源性口臭
少部分口臭为“非口源性口臭”,是指口腔邻近组织疾病,如化脓性扁桃体炎、慢性上颌窦炎、萎缩性鼻炎等,或全身疾病导致的口臭。
例如:
有机磷杀虫药中毒:刺激性蒜味。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烂苹果味。
因为糖尿病患者病情严重时,大量脂肪在肝脏里氧化而产生酮体,并扩散到血液中,致使呼出的气息中带有丙酮,患者呼出的气体就会带有烂苹果味。
肝性脑病:氨味。
由于甲基硫醇和二甲基硫化物不能被肝脏代谢,会在体内发出一种特殊气味。
内科疾病(如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酸臭味。
幽门梗阻、晚期胃癌:常出现臭鸭蛋性口臭。
怎么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口臭?
一般自己很难通过哈气来判断是否有口臭
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自己呼出的气味
这一过程被称为“顺应”,是通过进化发展起来的,它能帮助我们立刻识别出奇怪的气味,这样我们就不会被自己的气味所淹没。
可以这样检查口臭:
第一,棉花测试法
用一片棉花擦拭自己的舌苔,如果棉花闻起来难闻,带有黄色的污渍,可能高产硫化物并且有口臭。
第二,牙线测试法
可以在刷牙后使用牙线,然后闻牙线的味道。
第三,亲近人的反馈法
根据亲人、朋友的反馈意见来评定是否有口臭。
如何预防口臭?
口臭重在预防,主要措施是保持口腔卫生。口腔卫生的重点在于控制菌斑、消除软垢和食物残渣,增强生理刺激,使口腔和牙颌系统有一个清洁健康的环境。
1
漱口
漱口可清除食物残渣和部分松动的软垢。
一般的含氟漱口液,5岁以下的儿童吞咽功能尚未健全,不推荐使用。5~6岁儿童每次使用5ml,6岁以上儿童及成人每次使用10ml。含漱1分钟后吐出,半小时不进食或漱口。
2
刷牙
刷牙能清除口腔内食物碎渣、软垢和部分牙面上的菌斑,还能按摩牙龈,从而减少口腔环境中的致病因素,增强组织的抗病能力,减少各种口腔疾病的发生。
刷牙方法:推荐竖刷法,刷上牙时,从上往下刷,刷下牙时,从下往上刷,牙的唇侧、颊面和舌、腭面要分别刷到。
刷牙次数:最好在餐后和睡前各刷牙1次。特别是晚间睡前刷牙,因入睡后口内唾液分泌少,口内自洁作用差,如有食物残渣残留,口内微生物很容易滋生繁殖。
刷牙时间:不宜过短,否则不足以清除菌斑,故刷牙时间每次以3分钟为宜,并且3个牙面(唇颊面、舌腭和咬合面)都要刷到。
3
洁牙间隙
牙间隙是牙菌斑形成的场所,该区域难以刷到,须用牙签和牙线来清洁。
4
合理营养
注意钙、磷、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氟的摄入。适当吃一些较粗糙和一定硬度的食品,以增加口腔自洁作用和对牙龈的按摩作用。控制糖和精制的糖类,特别是儿童睡前禁吃糖食。
5
定期口腔健康检查
尤其是40岁以上长期吸烟、饮酒或嚼槟榔者,更应定期口腔保健检查。
戴口罩会闻到臭味
一个原因可能是口罩本身的味道
另一个原因就是自身有口臭
口臭不仅仅是难闻
还可能是疾病的征兆
所以平时一定要多重预防
来源丨本文转载自科普中国(本文专家:段洪刚,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