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广东(糖尿病广东省内异地报销)
十个广东人中就有一个“糖友” 原因你要懂
糖尿病最大危害是多发并发症 患者年轻化值得关注
数据显示,在过去的十年里,广东居民的糖尿病患病率从2.8%飙升至10%。全省18岁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0.0%,据此估计全省糖尿病患者高达800多万人。
文/广州日报记者何雪华 通讯员粤康信
昨日是“世界卫生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将今年的重点定为“应对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慢性病,主要有两种:患者不能自己分泌胰岛素的称为“1型糖尿病”,这部分患者较少;90%以上患者为“2型糖尿病”,是由于人体产生的胰岛素相对不足或无法妥善利用所导致。
据广东省疾控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所主任医师王晔介绍,胰岛素是人体唯一的降低血糖的激素。“血中的葡萄糖是人体组织能量的来源,但如果血糖持续较高的话也会损害身体。”
专家介绍,糖尿病引发的最大危害其实是各种危险并多发的并发症。王晔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无法得到控制,久而久之各主要器官系统就会受损,造成血管、神经损伤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所以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视网膜病变造成的失明、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脑病、肾衰、阳痿以及可能导致截肢的感染。”
令人担忧的是,调查发现,广东省糖尿病患者对自身患病的知晓率仅为63.9%,进行治疗的比例仅为58.1%,而患者中血糖得到良好控制的比例仅为26.2%。省疾控中心发现,这“三低”直接导致本省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多发,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此外,糖尿病患者年轻化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以往儿童糖尿病患者多为遗传性占主导的1型,近几年来,2型糖尿病患者已经占到儿童患者10%左右。据了解,全国最年轻的患者仅仅6岁。
王晔指出,儿童肥胖、缺少运动是最大原因。“我们调查发现,全省只有不到两成人能做到每天运动一下。青少年学习压力大,每天坐着时长达十几小时,一有空闲时间就看电视、打游戏;青壮年工作压力大,也是久坐人群,应酬多,运动少,宅男宅女越来越多是糖尿病高发的一个原因。”王晔说。
控血糖:别浪费一年四次的免费随访
专家提醒,控制好血糖对糖尿病患者尤为重要。“除了要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外,定期监测血糖、合理规范用药也是患者们要做好的日常工作。”专家表示,有些患者买了血糖仪在家自测血糖,这种方式非常好。
另外,自2009年以来,全国所有乡镇社区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都为35岁以上糖尿病患者提供一年四次的免费随访服务,内容既包括检测血糖、常规体检、足部触诊等糖尿病专项检查,还有生活方式干预指导、规范用药等服务;对于血糖控制不满意的患者,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还会提供向上级医疗机构的转诊服务。
小提醒:什么样的人容易得糖尿病?
1.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就比较大。
2.生活方式不合理,例如喜欢吃高热量、高脂肪、甜度大的食物,大量饮酒,缺乏运动等。
3.妇女如果分娩过巨大胎儿,或在妊娠期间得过妊娠性糖尿病,则在未来发生糖尿病的概率也是比较高的。
数据
4.22亿:
世卫组织在其官方网站上介绍说,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已经从1980年的1.08亿人攀升至2014年的4.22亿人,大多数生活在发展中国家。
8.5%:
糖尿病正在成为一种全球性流行病。在全球18岁以上成年人中的发病率已从1980年的4.7%升高至2014年的8.5%。令人担忧的是,糖尿病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
150万:
2012年,全球共有约150万人直接死于糖尿病。另外,高血糖会增加人们患心血管和其他疾病的风险,这也造成了大约220万个死亡病例。据世卫组织预测,到2030年,糖尿病将成为全球第七大主要死因。
(新华社)
早期糖尿病可逆转,广东有了2型糖尿病强化逆糖管理联盟
老龄化社会渐近,加上饮食生活习惯的变迁,我国的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加。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1.2%,知晓率36.5%,治疗率32.2%,控制率49.2%。其中,中国≥65岁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数约3550万,居世界首位,占全球老年糖尿病患者的1/4。一旦确诊,那就极大可能需要终身服药,而且服药量还在不断增加,从口服药物到注射胰岛素。
糖尿病能治疗吗?能够逆转吗?如何规范这种逆转行为?日前,由广东省内分泌专家共同发起2型糖尿病强化逆糖管理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成立。联盟将在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代谢与内分泌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进行管理和运行,并将开展一系列具体工作来规范糖尿病逆转实施路径和标准,促进行业健康稳步发展。
重点保护β细胞功能
超半数早期糖尿病患者能够逆转
传统的糖尿病治疗,大众普遍遵从的方法就是加强运动、减重、减少糖摄入。如果这几板斧下去没有效果,往往就只能采取药物、胰岛素替代治疗等。联盟主席、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延兵教授表示,“一些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不进行阶梯降糖治疗,直接给予短期强化胰岛素治疗,完全有机会让患者达到无药缓解,并得到长期获益。”
糖尿病逆转,本质上是患者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的恢复,表现出来的就是缓解状态,也就是在降糖治疗强度下调后,仍能在一段时间内持续维持血糖良好控制的状态。简单来说就是,患者不打针、不吃药,或者少吃药,也能将血糖控制在合理水平。
李延兵教授。
从2013年开始,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被我国相关指南和专家共识推荐作为显著高血糖的规范干预手段之一,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2型糖尿病的逆转。她介绍,根据目前掌握的数据,短期强化胰岛素治疗的病人一年缓解率提高到58.9%,2年缓解率超过40%,5年缓解率是27%,缓解时间最长的达14年。“缓解率会逐渐降低,所以我们要求病人还是要控制饮食、保持运动。也有些病人在一两年后高血糖复发时,再来医院强化治疗一次,效果也不错。”
通过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使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迅速达标,胰岛功能显著恢复,延缓疾病进展,简化治疗方案。患者在获得无药缓解的同时,也可能在长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也就是说短程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可使患者短期和长期均获益。对于初诊糖尿病患者中血糖较高者,及时启用胰岛素强化治疗,解除患者的高糖毒性,降糖的同时获益匪浅。
据悉,目前该项治疗已经纳入医保,治疗费用在1万元上下,患者自费部分大概3000到4000元。
2025年前,
大湾区50万早期糖尿病人成功逆转
糖尿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开展得越来越广,但缺乏指导性指南,各医疗机构的临床实践水平参差不齐,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获益也难以得到充分的保障。据介绍,该联盟成员将由具备一定相关资质的医务工作者、学术及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组成。首批单位联盟成员以广东省内的大型三甲医院以为,其中包括广州的36家医疗机构。
联盟的工作将包括:开展制定并发布广东省糖尿病逆糖管理专家共识及具体操作规范;组织糖尿病逆糖管理相关技术培训;专科糖尿病逆转管理门诊规范化管理与运营监督指导;为合格的糖尿病早筛早诊早治等逆糖管理相关机构授牌,并对授牌单位进行不定期监督和抽查;组织国际、国内糖尿病早筛早诊早治学术交流及合作;联合联盟会员单位开展临床科研、慢病管理数字化技术升级;持续开展糖尿病早筛早诊早治早逆转的健康教育科普活动;探索广东联盟与商业保险、慈善机构合作模式。
据介绍,联盟还将在2023-2025年间,开展糖尿病逆转数字化智能辅助决策系统临床研究;完成最大规模糖尿病逆转的真实世界研究并发表研究成果;还将完成大湾区500万糖尿病患者的早筛早诊早治,实现50万糖尿病患者的早期逆转。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梁嘉韵
广东男子得糖尿病4年,空腹血糖从11降到5.9,提醒:控糖切记6点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谢谢您!我的空腹血糖降到5.9了mmol/L!”
孙先生激动地看着手中的化验单。回想起四年前被确诊为糖尿病时,那种如坠深渊的绝望心情,他激动的落下眼泪。
四年前,孙先生是同事们羡慕的对象,事业有成,家中小有存款,妻子善解人意。
可惜,事情的发生总出乎人意料,而孙先生的生活也随着一次体检掉落低谷——空腹血糖11,糖化血红蛋白远超正常值。
医生的话更是让他恍若掉入深渊:“糖尿病,不控制的话,很快会有并发症。”
那段时间,孙先生的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
“为什么会是我?”他无数次问自己,甚至一度怀疑诊断是否出错。
家人劝他调整心态,他却忍不住自暴自弃:“就算再控制,也好不了吧。”
于是,他每天沉迷于高糖高油的饮食,用暴食和情绪宣泄对抗病情。
转机出现在一次家庭聚会上。
饭桌上,家里的长辈无意间提到了一位同样患有糖尿病的朋友,“他说控制得好,糖尿病也能像普通人一样生活。”
这句话像一记警钟敲醒了孙先生。他想,既然别人可以,我为什么不可以,我应该试一试!
于是,他先是饮食入手,把饭桌上的大鱼大肉换成了低糖、高纤维的食物,每餐精确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还推掉了一部分应酬,坚持锻炼。
改变并非一蹴而就,最开始的一年,他几次想放弃。
一次朋友聚会,面对满桌的美食,他忍不住抱怨:“人家吃什么都没事,我这辈子是不是只能喝白粥了?”
朋友笑着安慰:“坚持吧,咱们以后再吃也不迟。”
就这样,孙先生一步步调整生活方式,结合药物治疗和医生指导,血糖指标逐渐改善。
四年后的今天,他的空腹血糖从最初的11 mmol/L降到了5.9 mmol/L。
医生在复查时满脸欣慰地对他说:“你的情况控制得非常好,继续保持下去,糖尿病也可以管理得像‘正常人’一样。”
孙先生笑了笑,心里无比踏实。他知道,糖尿病不可根治,但只要自己有足够的毅力,这场与病魔的较量,他还能走得更远、更稳。
四年的坚持换来了今天的成果,他终于赢得了自己健康的主动权。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且需要长期管理,在糖尿病的额疾病管理中,控糖尤为重要,以下六个关键点是控糖过程中必须牢记的原则,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饮食控制,低糖指数饮食控制是调节血糖水平的核心要素,任何血糖管理策略均需依托于合理的膳食结构。
糖尿病患者应该挑那些血糖生成指数低(低GI)又营养丰富的食物吃,别吃那些加工得太过精细的碳水化合物和含糖量高的东西。
除了吃低GI食物外,有计划的吃饭也是十分重要的。
每天记得吃三顿正餐,如果中间出现饿的情况,要适量加餐,不过,在选择餐品的时候,记得选择糖分少的食物。
控制体重,防止肥胖肥胖是糖尿病发作的诱因之一,其原因在于肥胖状态下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导致血糖调节功能受损。
为维持血糖稳定,必须采取措施控制体重,保持在健康范围内,从而改善机体对胰岛素的反应性。
减重并非意味着必须忍受饥饿,而应采取科学的减重方法。研究显示,体重下降5%-10%即可显著改善血糖控制。
规律运动不可缺少持续且规律的运动可以帮助体重控制,且能够有效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水平。
选择适宜的锻炼方式至关重要,实施前应评估个人健康状况,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血糖过低或其他健康问题。
此外,锻炼时间的安排亦需谨慎考虑,建议在餐后30分钟至1小时内进行锻炼,以利于降低血糖峰值。
定期监测血糖,制定个性化目标血糖监测也不用要忘记,毕竟这可是控糖的关键步骤之一。
通过定时测量血糖水平,患者能够全面掌握自身的血糖变化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并调整治疗或生活方式,从而更好地稳定血糖。
此外,血糖管理目标因人而异,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控制范围。
通常情况下,建议将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 mmol/L之间,餐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10 mmol/L,同时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维持在7%以下。
但值得注意的是,具体的血糖控制目标应结合医生的建议和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综合评估,避免因追求过低血糖目标而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
药物干预成为糖尿病治疗中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患者必须严格遵循医嘱,切勿擅自中断、减少剂量或更改用药方案。
另外,定期去医院检查身体特别重要,这样能知道药吃下去效果怎么样,还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而根据复查结果,医生可能会对治疗方案作出相应调整,以确保血糖水平的长期稳定控制。
长期承受巨大压力以及生活缺乏规律性,确实会对血糖水平造成不利影响。因此,糖尿病患者必须学会控制情绪,适时放松身心。
而规律的睡眠习惯也有助于维持血糖的稳定。建议糖尿病患者每日确保7至8小时的优质睡眠。
总结控糖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饮食、运动、药物治疗、监测血糖以及心理管理都需要协同作用,缺一不可。
牢记以上六点,患者可以大幅降低血糖水平并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应意识到,控糖是一场长期的“战役”,只有坚持科学的方法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健康。#头条开新年#
参考资料怎么控制血糖?记住这几点,让糖尿病无处兴风作浪 光明网
如何防控糖尿病?这些“控糖”小技巧教你避开“甜蜜”陷阱 环球网
健康我来说|糖尿病患者如何控制血糖?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