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摄食肥胖(肥胖摄入热量应控制在多少)

人民网 0
文章目录:

哪些食物可以增加饱腹感?六大增加饱腹感食物

薯类

在白薯和红薯中都含有一种叫做抗消化淀粉的成分。根据英国营养杂志的一项新研究表明,抗消化淀粉有助于提高饱腹感,从而可以让你在食用马铃薯后,保持长达24小时的饱腹感。

燕麦

燕麦当中含有一种学名为β-葡聚糖的填充纤维化合物,这种化合物可以帮助你的身体分泌胆囊收缩素,而这种激素可以让你感觉不到饥饿。

调味品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最好每餐都使用醋和肉桂来调味。根据瑞士苏黎世农业与食品科学局的一项研究表明,这两种调味品不仅可以在饭后调节血液糖分,还可以使你在饭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觉得饱。

酸奶

调查发现,酸奶是瘦身的最佳食物。被调查者即使不刻意减肥,通过坚持喝酸奶,一定时间后体重就会明显下降。而且有研究显示,从奶制品中摄取的蛋白质更能让人具有饱腹感,既能减少食物的摄入总量,又能维持血糖平衡。

土豆

“吃土豆容易长胖”的说法的确是把土豆妖魔化了,其实土豆是十分有效的抗饿利器。有研究显示,包括糙米、全麦面包在内的38种食物当中,煮熟的土豆饱腹指数是最高的。研究人员表示在吃完土豆之后的两个小时你根本就不会动吃东西的念头。有些人还是会因为土豆含高碳水化合物而避之不及,其实大可不必,它们同时也富含足量的维生素、纤维素和一些其他的营养物质,能让你获取均衡的能量和足够时长的饱腹感。

苹果

苹果含有可溶性膳食纤维和果胶,能产生饱腹感;苹果还可对血糖水平进行调节,延缓饥饿感;此外,咀嚼苹果需要较长的时间,减缓了摄食速度,从而增加饱腹感。

热点 | 你长胖可能是因为食物成瘾,这是一种病,不小心就发展成糖尿病,得治

点击上方“医师报” 关注我们

“肥胖与糖尿病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关注的话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肥胖与糖尿病学组未来还有更多的任务要完成,更多的工作要落实。”7月6日,CDS肥胖与糖尿病学组年会在重庆召开,CDS主任委员、南京鼓楼医院内分泌科朱大龙教授对学组未来的工作重点提出建议。

首先,应在肥胖与糖尿病的预防上下功夫,每年的蓝光行动就是提醒公众提高糖尿病防治意识的重要活动,今年要开展“蓝光周”“蓝光月”,进一步向公众宣传正确的生活方式以及预防超重、肥胖的重要性。

开幕式现场

本次会议聚焦“肥胖与2型糖尿病的内在关联”,与会专家围绕此话题展开热烈讨论,会议现场座无虚席。与会者们在山城重庆,感受着如火锅一样的浓浓热情!

建立以内分泌代谢科为主导的代谢手术模式

重庆大坪医院高血压内分泌科祝之明教授

“大会聚焦‘肥胖与2型糖尿病的内在关联’,这是一个常见但却并未形成共识的问题,大会主席、CDS肥胖与糖尿病学组组长、重庆大坪医院高血压内分泌科祝之明教授详细介绍了大会学术讲座关注的不同角度。

其一,肥胖是引起2型糖尿病的重要因素,或许和食物成瘾有关,食物摄入过多进一步加重肥胖,如何克服食物成瘾成为重要方向;其二,胰岛素抵抗/缺乏与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究竟有何关系?造成胰岛素抵抗/缺乏的原因存在不同解释,其中一个观点认为,二者具有重要关联,但另一个角度而言,胰岛素抵抗是否是机体对于能量摄入过多所发出的提醒信号?减少能量摄入或许就可解除胰岛素抵抗;其三,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的转归更好,还是不合并肥胖转归更好?这一点可能因人而异;其四,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治疗策略如何选择?包括药物治疗、代谢手术等手段;其五,何种饮食模式能够有效预防糖尿病?目前各种饮食模式层出不穷,但归根结底,最关键的切入点仍是减少能量摄入,但克服食物诱惑似乎很难做到,这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社会生物学问题。

食物成瘾 你所不知道的肥胖密码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内分泌科邹大进教授

进食是人类的本能,现代社会中食物异常富足,为何还有人沉溺于过度摄食?目前肥胖全球流行,食物成瘾是否是肥胖症流行的根本原因之一?肥胖真的源于食物成瘾吗?如何有效应对食物成瘾?这些问题一直困惑着每一个“久减而不见效”的人们,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内分泌科邹大进教授对食物成瘾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提出对策。

邹教授介绍,19世纪就已出现(巧克力)成瘾的科学术语,1956年食物成瘾被首次提出,而近年来,食物成瘾的概念变得越来越流行。20世纪以来,食物成瘾研究经历了诸多思考模式的转换,研究焦点由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暴食症,逐渐转换到肥胖、暴食症。而这些病症与精神兴奋类物质(酒精、烟草、大麻、药物等)成瘾有诸多相同点。

食物成瘾具有3大基本特征:(1)无法自控,即使知晓威胁健康,仍无法控制过度进食;(2)耐受及戒断,长期过度进食导致耐受,并出现戒断症状;(3)渴求及复发,对食物的渴求及过度进食行为的复发。

邹教授表示,应对食物成瘾,首先要改善饮食习惯,远离含致瘾成分的食物、多食果蔬粗粮、营养均衡合理搭配、规律进餐、两餐间少零食。同时,改善生活方式,适当运动、睡眠充足、保持良好精神状态。

糖尿病抵抗或是机体发出 “能量超标”信号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包玉倩教授

胰岛素抵抗/缺乏与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的内在关联一直以来备受关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包玉倩教授介绍,当发生胰岛素抵抗时,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与其特异性受体结合后生物效应低于正常,即在正常的血浆胰岛素水平下,靶组织无法达到正常协调的降糖反应,需通过增加胰岛素分泌进行补偿。肥胖与脂肪肝、多囊卵巢综合征、衰老、遗传因素、高胰岛素血症、脂肪发育不良等均可造成病理性胰岛素抵抗。

祝教授表示,生物进化适应低能量代谢状态,胰岛素抵抗也许是机体发出的提醒信号,提示人体能量过剩。提倡少吃多动的本质就是为了减少能量摄入并促进能量消耗,但往往依从性差,且强度不够。

祝教授表示,2型糖尿病是一种能量过度摄入和(或)消耗减少,致胰岛素作用和分泌异常,进而损害能量感知和利用,最终导致多种代谢紊乱及并发症发生的疾病,回归低能量和低胰岛素状态才能有效防治2型糖尿病。

热点 | 你长胖可能是因为食物成瘾,这是一种病,不小心就发展成糖尿病,得治

点击上方“医师报” 关注我们

“肥胖与糖尿病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关注的话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肥胖与糖尿病学组未来还有更多的任务要完成,更多的工作要落实。”7月6日,CDS肥胖与糖尿病学组年会在重庆召开,CDS主任委员、南京鼓楼医院内分泌科朱大龙教授对学组未来的工作重点提出建议。

首先,应在肥胖与糖尿病的预防上下功夫,每年的蓝光行动就是提醒公众提高糖尿病防治意识的重要活动,今年要开展“蓝光周”“蓝光月”,进一步向公众宣传正确的生活方式以及预防超重、肥胖的重要性。

开幕式现场

本次会议聚焦“肥胖与2型糖尿病的内在关联”,与会专家围绕此话题展开热烈讨论,会议现场座无虚席。与会者们在山城重庆,感受着如火锅一样的浓浓热情!

建立以内分泌代谢科为主导的代谢手术模式

重庆大坪医院高血压内分泌科祝之明教授

“大会聚焦‘肥胖与2型糖尿病的内在关联’,这是一个常见但却并未形成共识的问题,大会主席、CDS肥胖与糖尿病学组组长、重庆大坪医院高血压内分泌科祝之明教授详细介绍了大会学术讲座关注的不同角度。

其一,肥胖是引起2型糖尿病的重要因素,或许和食物成瘾有关,食物摄入过多进一步加重肥胖,如何克服食物成瘾成为重要方向;其二,胰岛素抵抗/缺乏与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究竟有何关系?造成胰岛素抵抗/缺乏的原因存在不同解释,其中一个观点认为,二者具有重要关联,但另一个角度而言,胰岛素抵抗是否是机体对于能量摄入过多所发出的提醒信号?减少能量摄入或许就可解除胰岛素抵抗;其三,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的转归更好,还是不合并肥胖转归更好?这一点可能因人而异;其四,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治疗策略如何选择?包括药物治疗、代谢手术等手段;其五,何种饮食模式能够有效预防糖尿病?目前各种饮食模式层出不穷,但归根结底,最关键的切入点仍是减少能量摄入,但克服食物诱惑似乎很难做到,这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社会生物学问题。

食物成瘾 你所不知道的肥胖密码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内分泌科邹大进教授

进食是人类的本能,现代社会中食物异常富足,为何还有人沉溺于过度摄食?目前肥胖全球流行,食物成瘾是否是肥胖症流行的根本原因之一?肥胖真的源于食物成瘾吗?如何有效应对食物成瘾?这些问题一直困惑着每一个“久减而不见效”的人们,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内分泌科邹大进教授对食物成瘾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提出对策。

邹教授介绍,19世纪就已出现(巧克力)成瘾的科学术语,1956年食物成瘾被首次提出,而近年来,食物成瘾的概念变得越来越流行。20世纪以来,食物成瘾研究经历了诸多思考模式的转换,研究焦点由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暴食症,逐渐转换到肥胖、暴食症。而这些病症与精神兴奋类物质(酒精、烟草、大麻、药物等)成瘾有诸多相同点。

食物成瘾具有3大基本特征:(1)无法自控,即使知晓威胁健康,仍无法控制过度进食;(2)耐受及戒断,长期过度进食导致耐受,并出现戒断症状;(3)渴求及复发,对食物的渴求及过度进食行为的复发。

邹教授表示,应对食物成瘾,首先要改善饮食习惯,远离含致瘾成分的食物、多食果蔬粗粮、营养均衡合理搭配、规律进餐、两餐间少零食。同时,改善生活方式,适当运动、睡眠充足、保持良好精神状态。

糖尿病抵抗或是机体发出 “能量超标”信号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包玉倩教授

胰岛素抵抗/缺乏与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的内在关联一直以来备受关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包玉倩教授介绍,当发生胰岛素抵抗时,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与其特异性受体结合后生物效应低于正常,即在正常的血浆胰岛素水平下,靶组织无法达到正常协调的降糖反应,需通过增加胰岛素分泌进行补偿。肥胖与脂肪肝、多囊卵巢综合征、衰老、遗传因素、高胰岛素血症、脂肪发育不良等均可造成病理性胰岛素抵抗。

祝教授表示,生物进化适应低能量代谢状态,胰岛素抵抗也许是机体发出的提醒信号,提示人体能量过剩。提倡少吃多动的本质就是为了减少能量摄入并促进能量消耗,但往往依从性差,且强度不够。

祝教授表示,2型糖尿病是一种能量过度摄入和(或)消耗减少,致胰岛素作用和分泌异常,进而损害能量感知和利用,最终导致多种代谢紊乱及并发症发生的疾病,回归低能量和低胰岛素状态才能有效防治2型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