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均值(肥胖指数标准值区间)
最新平均身高是这个数,你是高了还是矮了?
12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有关情况。《报告》显示,我国居民体格发育与营养不足问题持续改善、居民健康意识逐步增强、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逐年下降,但慢病防控工作仍面临巨大的挑战。
居民平均身高持续增长
2015年〜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癌症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开展了新一轮的中国居民慢性病与营养监测,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近6亿人口,现场调查人数超过60万,具有国家和省级代表性,根据监测结果编写形成《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
《报告》显示,我国居民体格发育与营养不足问题持续改善,城乡差异逐步缩小,主要体现在:
一是居民的平均身高持续增长,我国18岁〜44岁的男性和女性平均身高分别为169.7厘米和158厘米,与2015年相比分别增加1.2厘米和0.8厘米。6岁〜17岁的男孩和女孩各年龄组身高平均分别增加了1.6厘米和1厘米。
二是营养不足的问题得到持续改善,6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降至了7%以下,低体重率降至5%以下,均已实现2020年国家规划目标。
三是人群微量营养素缺乏症也得到了持续改善,以贫血为例,本次监测的结果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贫血率为8.7%,6岁〜17岁儿童青少年贫血率为6.1%,孕妇贫血率为13.6%,与2015年发布的结果相比均有显著下降。
《报告》显示,我国居民健康意识逐步增强,部分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流行水平呈现下降趋势,定期测量体重、血压、血糖、血脂等健康指标的人群比例显著增加;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逐年下降,因慢性病导致的劳动力损失明显减少,2019年我国居民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四类重大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为16.5%,与2015年的18.5%相比下降了2个百分点,降幅达10.8%,提前实现2020年国家规划目标。
慢性病患者基数仍将不断扩大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表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健康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增长,慢性病患者生存期的不断延长,加之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和行为危险因素流行对慢性病发病的影响,我国慢性病患者基数仍将不断扩大。同时因慢性病死亡的比例也会持续增加,2019年我国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88.5%,其中心脑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比例为80.7%,防控工作仍面临巨大的挑战。
“人群的超重肥胖既是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也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密不可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学首席专家赵文华介绍,从人群层面来讲,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超重肥胖发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超重肥胖的控制必须坚持预防为主,贯穿全生命周期,要从女性备孕、母亲孕期开始,从儿童青少年时期抓起。
“目前,我国癌谱正处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癌谱过渡的阶段,像发达国家高发的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等不断上升,发展中国家高发的消化道癌症比如食管癌、胃癌、肝癌等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相比,有所下降,但整体负担仍然较重,癌症整体防控形势还是比较严峻。”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癌症中心主任赫捷介绍,我国癌症5年生存率在近十年来已经从30.9%上升到40.5%,但是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推进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工作向纵深发展,一是不断扩大筛查服务供给,二是不断提升筛查服务能力、积极探索推广筛查适宜技术,三是不断提高群众防癌意识。
“2019年数据显示,我国抑郁症的患病率达到2.1%,焦虑障碍的患病率是4.98%。”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常继乐介绍,今年上半年,国家专门成立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加强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方面的统筹。
提升基层慢病防治的水平
据了解,为促进慢性病早期发现、降低高危人群发病风险,我国持续探索优化适合实际、适合中国人群的慢性病筛查干预的适宜技术和管理模式,试点开展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慢病机会性筛查,推动建立慢病筛查干预的长效机制。
“三级预防关键就是强调一个‘早’字,尤其是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李斌表示,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还要继续以基层为重点,推进基层服务能力的提升,提升基层慢病防治的水平;继续推动互联网创新成果在慢性病防治工作中的应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慢病防治的手段和工作内容,推进预约诊疗、在线随诊、疾病管理、健康管理等网络服务,探索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的新模式,推进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
“去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专门设置了疾控科普LOGO,就是想告诉大家,这个LOGO就是推荐科学、权威、官方科普知识的‘渠道’。掌握了这些知识,可以改变思维方式,但是要防慢病,必须改变行为方式,从改变思维方式入手,做到改变行为方式。”常继乐说。
文:健康报首席记者 叶龙杰
来源: 健康报
关于“肥胖”的那些事儿
李祖兰 司少艳,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原306医院),研究部二室
医研部医学科普中心 刘燕/崔彦 编辑
自1980年以来,随着全球经济水平发展,大多数国家的肥胖率开始悄然上升。据统计,目前全球约有30亿人超重或患有肥胖症。
世界人口肥胖率地图(2018)
调查显示,全球最瘦的国家是日本,成年人肥胖率只有3.7%,第二至五位依次为:印度(5%)、韩国(5.3%)、印尼(5.7%)和中国(7%)。美国成年人(15岁以上)肥胖率高达38.2%,当之无愧成为全球最胖的国家。
同样,我国的肥胖流行情况亦不容乐观。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成年人的平均体重指数(BMI)和肥胖症一直在稳步增长。去年12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就《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超过50%。
中国肥胖的增长受以下因素影响:(1) 经济增长。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使人们获得廉价可口但并不健康的食品;消费产品如汽车、家电等,这些产品带来便利,同时促进了久坐的不健康生活方式;科技变革使消费行为的改变,使得居民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改变,从而导致能量过剩。(2) 社会文化规范。中国成人对体重的认知错误很普遍。老一辈人将体格壮实视为财富和健康的象征,孕妇在怀孕期间及产后摄入过量食物,减少活动从而导致孕妇体重增加,分娩巨大儿。儿童膘肥体壮常常被许多长辈和家长误认为是健康的成长;中国孩子课业和家庭作业负担沉重,这与我国儿童肥胖存在关联性;环境等因素通过不健康饮食和体力活动缺乏的推动。(3) 个体方面的遗传易感性、社会心理因素、致胖因子和不良早期生活暴露等因素。
然而,在我国、某些区域或人口亚群中,对近几年肥胖趋势尚无可靠评估。为了填补这一证据空白,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李新华、丁刚强、吴静团队研究了中国城乡居民的体重指数与肥胖趋势,相关论文于2021年7月3日发表在《柳叶刀》杂志上。
doi:10.1016/S0140-6736(21)00798-4
该研究采用了中国慢性疾病和危险因素监测项目的数据,这些数据来自2004年至2018年期间进行了的六项具有全国代表性、连续健康调查,详细分析评估了中国成年人长期和近期的平均BMI和肥胖流行率的趋势,特别强调2010年前后(当时启动了各种国家非传染性疾病预防规划)的变化,评估这些趋势如何因性别、年龄、城乡地区、地理区域以及社会经济状况而变化,并估计2018年与2004年相比的肥胖人数。
研究结果显示,标准化平均BMI水平从2004年的22.7 kg/m2上升至2018年的24.4 kg/m2,由此可见,我国的平均BMI已几乎与“超重”标准持平。不过,2010至2018年间,平均BMI每年上升0.09 kg/m2,是2004至2010年报告的一半。
肥胖患病率从2004年的3.1%上升至2018年的8.1%。同样,2010年后肥胖患病率的年增长率为6.0%,略低于2010年前(8.7%)。自2010年以来,城市男性和女性的平均BMI和肥胖患病率的上升速度显著放缓,农村男性的上升速度适度放缓,但农村女性的上升速度持续稳定。
到2018年,农村女性的平均BMI为24.3 kg/m2,显著高于城市女性(23.9 kg/m2);但农村男性的平均BMI为24.5 kg/m2,显著低于城市男性(25.1 kg/m2)。在这项研究中,有趣的一点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男性与女性在关心自己的体重上似乎有区别。在所有六项调查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女性的BMI均值持续低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女性,但男性的情况正好相反。
BMI逐年变化
2018年成年人肥胖者是2004年的三倍,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发生肥胖,现在无论男女老少,都在与减肥斗争中。科学家们也一直在探索肥胖症的治疗策略。
好消息是,除了减肥药,减肥手术,科学家们最近发现了有些人狂吃不胖的秘密。2021年7月2号,发表在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中,研究员发现了一种罕见的变异等位基因,与较低的BMI相关。该变异等位基因杂合子携带者的BMI比人群普遍值低1.8,体重轻10.6斤,肥胖的几率降低了54%。此外,在小鼠中敲除该基因,会使小鼠体重降低。这个研究发现为人类肥胖的遗传学提供了见解。这是何方基因变异?瘦身效果这么神奇!
DOI: 10.1126/science.abf8683
在该研究中,研究员对来自英国、美国和墨西哥的 645,626 名个体的外显子组进行了测序,并评估了罕见编码变异与体重指数 (BMI) 的关联。
外显子组测序
研究员确定了16 个基因,它们在蛋白编码序列上发生的罕见变异与BMI偏高或偏低有显著关联。在这16个基因中,GPR75受到了格外的关注。在约 4/10,000 名测序人群中发现GPR75的蛋白质截断变体(protein-truncating variant),杂合子携带者肥胖的几率降低54%,BMI比人群普遍值低1.8,体重轻5.3公斤。
与BMI相关的基因
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个基因对体重影响,研究员敲除了小鼠体内的GPR75,并以高脂饮食方式喂养这类小鼠与正常小鼠,结果发现,与野生型相比,杂合Gpr75-/ 小鼠和敲除Gpr75-/-小鼠的体重分别降低 25%和44%,并伴随着血糖控制和胰岛素敏感性的改善。
GPR75基因敲除小鼠与WT小鼠体重增长的变化
说完了吃不胖的编码变异,研究员也发现了易胖的编码变异。研究发现,UBR2、ANO4和PCSK1中罕见的蛋白质截断变异与杂合子携带者肥胖的几率高两倍以上相关,类似于MC4R 中预测的有害非同义变异,这被认为是单基因肥胖的最常见原因。
此外,CALCR中的蛋白质截断变异与较高的 BMI 和肥胖风险相关,LEP,POMC,PCSK1,以及MC4R(但不是LEPR)与较高的BMI相关联。
这些结果表明,有时肥胖真的不全是你的错,是体内基因惹得祸。不过好消息是,抑制这些易胖基因,如GPR75, 可能是肥胖症的一种治疗策略。
在中国,成年人口平均BMI的上升在过去十年中似乎有所放缓。然而,我们发现了性别、地理区域和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同趋势,强调了需要有针对性的方法来防止中国普通人群中肥胖的进一步增加。
参考文献(略)
(配图来源于网络)
儿童青少年胖没胖?定期测一测,马上就知道!
儿童期肥胖会影响儿童的运动能力和骨骼发育,对行为、认知及智力等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儿童青少年肥胖可持续至成年期,增加多种慢性病的发病风险,加重医疗及社会经济负担。
有什么好办法能准确判断孩子是不是肥胖吗?
当然有,您接着往下看~
#如何判断儿童是否肥胖 #
01
体质指数(BMI)法
体质指数(BMI)是国际社会推荐的评价儿童(≥2岁)超重和肥胖的首选指标,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m²)。
孩子每个年龄阶段的BMI是不一样的,1岁时BMI值最高,随后开始下降,到6岁~7岁脂肪重聚期开始出现反弹,此后逐渐升高至接近成年人的水平。6岁及以上儿童可以通过计算自己的BMI值,跟下表进行比较,来判断自己是否处于超重或肥胖。比如,一个8岁的男孩,身高140cm,体重40kg,他的BMI就是20.4,超过了8岁男孩的BMI界值19.7,那么他就被界定为肥胖。
来源:《学龄儿童超重与肥胖筛查》
02
体格生长监测
7岁以下儿童的家长应定期为孩子进行体格生长监测,测量孩子的身长、身高、体重,计算BMI值,利用“7岁以下儿童生长标准” (WS/T 423-2022)或者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儿童生长标准,参考同年龄、同性别和同身长的正常人群相应体重平均值及范围,来判断孩子是否处于肥胖或超重。
来源:《7岁以下儿童生长标准(WS/T 423-2022)》
03
腰围评价法
腰围是一个简单的评估腹部囤积脂肪的指标。7岁及以上儿童青少年的腰围界值可参考“7岁-18岁儿童青少年高腰围筛查界值”(WS/T611-2018),分别以不同性别儿童青少年年龄别腰围第75百分位数和第90百分位数作为儿童青少年正常腰围高值和高腰围界值点,当儿童腰围≥同年龄同性别儿童腰围的P90作为高腰围的筛查界值,提示儿童可能存在中心性肥胖。
来源:《7岁-18岁儿童青少年高腰围筛查界值(WS/T611-2018)》
04
体成分分析
体成分分析是指通过专业设备测量体内脂肪含量、体脂率、体重等指标,更全面、精准地评估儿童的营养状况。虽然我国目前还没有关于儿童体成分的具体标准,但通过观察体脂率的前后变化,也可以了解儿童肥胖的发生和变化,有助于制订个性化的体重管理计划。
儿童青少年体重管理很重要的一点是,家长要培养儿童青少年形成动态测量身高、体重、腰围的健康习惯。
保持什么样的监测频率比较好呢?
儿童常规健康检查一般在婴儿期至少4次(分别在3、6、8、12月龄),1~2岁儿童至少每半年1次,3岁及以上儿童至少每年1次。家长可根据儿童健康状况和家庭情况适当增加健康检查频次。建议家长学会BMI计算方法,能使用生长监测图(表)监测儿童身高、体重和BMI的增长趋势,尤其对体重增长过快和超重肥胖的儿童,可采取家庭监测和机构监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每1~3个月监测1次体重和身长(高)。
来源: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