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团队(肥胖人群联系方式)
抗肥胖+抗肿瘤:复旦大学王立顺团队发现肥胖治疗新靶点和有效化合物
小鼠实验显示,番荔枝内酯的类似物AA005能够调控脂代谢,可显著减少饮食引起的肥胖,改善葡萄糖耐受和胰岛素抵抗。
一种中药有效成分的类似物被证明可以调控脂代谢,具有抗肥胖效果,有望被应用于肥胖症的临床治疗中。
番荔枝是一种水果,又称为林檎、释迦果等。番荔枝内酯是中药番荔枝根的活性成分。南京大学姚祝军教授团队根据番荔枝内酯合成了类似物AA005。
10月22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论文称,小鼠实验显示,番荔枝内酯的类似物AA005能够有效增加代谢率,增加能量消耗,减少脂肪积聚,显著减少饮食引起的肥胖,改善葡萄糖耐受和胰岛素抵抗。这些发现提示,AA005有望开发成为治疗肥胖症及其相关疾病的一种新型药物。
该论文的标题是《番荔枝内酯的类似物AA005靶向线粒体三功能酶alpha亚基治疗雄性小鼠肥胖症》(Annonaceous acetogenins mimic AA005 targets mitochondrial trifunctional enzyme alpha subunit to treat obesity in male mice)。
复旦大学王立顺教授,海南医科大学校长、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强,和南京大学姚祝军教授作为前述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复旦大学韩冰博士、李占明博士和上海交大医学院赵旭赟博士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在最新发表的论文中,联合研究团队发现,AA005可以调控脂代谢。而且,AA005的抗肥胖效应依赖于其与线粒体内膜的蛋白HADHA相互作用,从而激活解偶联蛋白1(UCP1)介导的生热途径。
如果没有解偶联蛋白1(UCP1),AA005对减轻肥胖的有益影响就会失效。
番荔枝内酯的类似物AA005在HADHA敲除的小鼠中失去抗肥胖活性。而且,HADHA脂肪组织特异性敲除的小鼠也有抗肥胖效应。该发现表明,HADHA可能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治疗靶点。
研究人员发现,番荔枝内酯的类似物AA005具有脂溶性,会特异性累积在脂肪组织中,进入脂肪细胞的线粒体,与线粒体内膜的蛋白HADHA相互作用,导致HADHA的心磷脂酶活性发生改变,线粒体膜上的成熟的心磷脂含量下降,激活解偶联蛋白 1 (UCP1), 促进产热,有效增加能量消耗,升高体温。
此前,王立顺团队研究发现,类似物AA005可以杀死结直肠癌细胞,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效应。
这些研究进一步揭示了中药番荔枝根治疗热毒血痢的功效的药理机制,也可能为伴有肥胖的肿瘤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
重度肥胖合并三高、尿毒症,这个团队出手了!
编者按
不停奔波、反复挂号、各楼各层各科之间跑、甚至找不到病因......耗费很多时间,流程让人身心俱疲。这可能是患者到医院看病经常会有的痛感。
近年来,北医三院积极探索MDT(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为开展先进医疗技术、高难度手术和疑难、罕见疾病诊疗提供有力支撑,使就医流程更精简、诊治效果更优化。
我和肥胖Say Goodbye
初见56岁的徐先生,虽然他面带微笑,却背负着沉重的病痛:2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室早、房颤、高血压等多种疾病困扰,更因糖尿病肾病,肾衰竭尿毒症依靠血液透析来维持。
近两年来,由于多种原因,徐先生的体重增长了15kg,已达到100kg、BMI(身体质量指数)33kg/m²,属于重度肥胖。
为了追求健康的生活,徐先生希望通过减重手术的方式控制体重、血糖,并减慢尿毒症的发展,辗转多地,了解到北医三院普通外科付卫教授牵头的减重与代谢手术MDT团队。这个团队在合并疑难复杂并发症的代谢综合征及肥胖诊治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MDT团队介绍
团队介绍
减重与代谢手术MDT团队由普通外科付卫教授牵头,由普通外科、内分泌科、心血管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生殖医学科、放射科、麻醉科、临床营养科和药剂科等科室专家组成。
主要诊疗服务内容
1. 适合减重手术患者:BMI≥32.5的单纯肥胖,或BMI≥27.5合并糖尿病或多种代谢疾病的患者;
2. BMI≥28寻求减重方案的患者。
就诊时,徐先生的复杂病史及他对健康的强烈渴望引起了李智飞副主任医师的重视,随即安排徐先生住院。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患者血肌酐值超过1000μmol/L,腹盆腔CT提示肾周存在渗出,双肾较前缩小,还发现了右肾上腺结节。
此外,多项心脏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左心房左心室增大,左心室顺应性降低,左室运动幅度减小,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左心房压增高等。
李智飞和团队深感徐先生病情的复杂,以及手术可能面临的风险,不论是对于团队还是徐先生来说,都将是一场“硬仗”。
为了确保手术能够顺利进行,李智飞申请了全院会诊。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麻醉科、临床营养科、药剂科、心脏外科和肾内科的专家集结,从检查、药物、入量、血液透析方案到麻醉细节和手术方案等,给出专科意见及治疗建议。
MDT团队讨论
根据会诊意见,徐先生继续按时进行血液透析,团队专家密切关注着病情变化,及时给予指导。
经过4天的努力,徐先生的身体情况终于达到了麻醉与手术标准。
2023年6月9日,李智飞医生主刀,为徐先生进行手术。手术团队与麻醉科专家,手术护士默契配合,顺利建立气腹,离断血管、游离胃底,置入支撑胃管,钉仓完成切割,切除胃底、胃大弯和胃窦。
李智飞为患者手术
历时近3小时,手术顺利结束,徐先生的生命体征平稳,转入病房。手术的成功,只是迈向胜利的第一步。
整个围术期,MDT团队密切监测各项指标,精心调整治疗方案。护理团队准确及时的执行医嘱,高质量完成病情观察,基础护理及健康教育。团队的全程管理护士魏娜定时访视,了解需求,更多地站在徐先生的角度,为他提供有温度的管理。治疗过程中,徐先生意志坚强积极乐观,与家属一同积极配合。
MDT团队查房
3天后,恢复良好的徐先生顺利出院了。出院前,MDT团队仔细叮嘱徐先生出院后的注意事项,MDT团队会和徐先生保持联系,检测体重和身体变化,指导徐先生进行术后康复。
如今,徐先生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好,血糖、血压均正常,心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每日可步行15000步。
徐先生的体重稳定下降,术后1月86.6kg、BMI 28.9kg/m²,术后3月81.2kg、BMI 27.1kg/m²,术后8月时,徐先生的体重降至76kg 、BMI降至25.39kg/m²。
回顾这次治疗经历,减重与代谢手术MDT团队和患者齐心协力,战胜了挑战。复杂的病情,不仅考验了团队的医疗技能,也考验了成员的合作精神。未来,减重与代谢手术MDT团队将继续用知识、技能和爱心,为患者带来希望和温暖。
本文选自“不凡的联手——多学科协作下的疑难危重与罕见病治疗之路”医患故事征集活动
作者:普通外科 魏娜
海报:宣传中心 李樽彝
编辑:宣传中心 张轩烨
内分泌代谢科肥胖诊疗联盟在沪成立 推动规范肥胖人群临床诊疗
近日,在上海召开的内分泌科主任管理能力提升交流会上,内分泌代谢科肥胖诊疗联盟正式成立。该联盟由健康报社牵头发起,依托内分泌专科标准化建设赋能行动项目内分泌专科专家委员会,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李小英教授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纪立农教授共同担任联盟主席,聘请国内多位内分泌科、营养科、减重外科知名专家担任常务理事,旨在凝聚专业力量,形成科学的体重管理体系,规范肥胖人群的临床诊疗。此次会议由诺和诺德、赛诺菲公益支持。
01
我国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率达50%
在联盟成立大会上,专家们围绕肥胖相关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母义明教授介绍了其团队最新发表的中国超重和肥胖率数据。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率为50%,呈现出北方高于南方的特点。其中,男性肥胖高峰出现在35岁以后,女性出现在50岁以后。母义明提醒,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及社会整体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欠发达地区人群的生活模式不断发生变化,肥胖率还将持续上升,这需要各方努力,让公众意识到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北京医院郭立新教授介绍,中国肥胖人群中,腹型肥胖较为常见,这容易造成机械性损害、代谢性损害、精神性损害。目前已被证实的与肥胖相关的疾病有240余种,比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高尿酸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恶性肿瘤等。但这些疾病都可以通过优化体重得到控制和缓解。郭立新强调,优化体重意味着个体要降低脂肪比重,避免减少肌肉量,并保持营养。
贵黔国际总医院时立新教授从医学角度介绍了肥胖的起因。肥胖起因非常复杂,原发性肥胖的诱发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生活方式等,继发性肥胖多与内分泌紊乱有关。肥胖不仅是形象问题,也是健康问题,更是社会问题。肥胖人群需要接受个体化、长期的管理。
02
减重不在一朝一夕
综合管理才更有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单忠艳教授认为,管理肥胖人群的场景既应在社会,也应在医院,但最主要的是要发挥社会的力量。面对广大肥胖人群的需求,社会各界都要提供支持。比如,相关机构应开展正向宣传,借助专家的力量在权威媒体发声,用好新媒体,持续开展系列报道,让公众意识到肥胖的危害,在社会层面形成良好的氛围。当部分人群的肥胖问题在社会环境中无法得到解决时,医院就需要积极参与,规范管理。对此,联盟倡导多学科合作,以团队形式落实具体措施,帮助其解决具体问题。她提醒,长期化、个性化、多模式的综合管理模式才更有效。减重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要以健康生活方式为基础,预防反弹,维持健康体重。
针对糖尿病治疗药物在减重人群中“大热”的现象,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刘铭教授认为,目前公众对由肥胖带来的不良结局关注度高,但对于肥胖管理的认识仍不足。肥胖和糖尿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减重”与“控糖”密不可分,临床也常采取两者共管的措施。比如在医学角度上,肠促胰液素主要通过调节胰岛β细胞和α细胞功能发挥降糖作用;通过调节中枢神经使人产生饱腹感,影响食欲,抑制肠蠕动等,从而发挥减重作用。
基于上述背景,李小英指出,到医院就诊的肥胖人士占肥胖人群的比例很小,社会非医疗机构承担了部分职能,对于肥胖人群的规范管理存在巨大需求。长期以来,减重药物被证明仅能减少5%~7%的体重,无法满足肥胖人群的需求。新型减重药物的问世为肥胖人群带来了新的契机。为此,内分泌代谢科肥胖诊疗联盟将推动内分泌学科减重门诊的广泛开展,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建立以内分泌科为主的多学科肥胖诊疗团队。联盟还将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引起公众对肥胖的重视,从而从源头上预防慢病。
据悉,内分泌代谢科肥胖诊疗联盟成立于内分泌专科标准化建设赋能行动项目之下。2021年,结合“十四五”国家临床专科能力建设规划,健康报社启动内分泌专科标准化建设赋能行动项目,成立了由5名顾问、47名内分泌专家组成的“内分泌专科专家委员会”。自成立以来,专委会开展基础数据调研,分阶段组织撰写《内分泌专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内分泌专科医疗服务能力指南》,组织多场科主任管理能力提升交流会,旨在以专科发展带动诊疗能力和水平提升,持续改进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和标准体系,促进不同地区公立医院医疗服务实现同质化。
文:张漠
编辑:连漪
审核:孙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