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孔肥胖(胖了鼻孔变大)
胖人要注重调气血
很多肥胖的人都对“吃”爱恨交加,一方面抵挡不住美味诱惑,另一方面又视“吃”为大敌。在他们的观念中,“吃”是导致身体肥胖,影响美观甚至健康的罪魁祸首。其实,在中医看来,这种认识有失偏颇。
中医学认为,如果一个人气血平衡,运化功能旺盛,摄入食物后,该吸收的营养物质吸收了,该排泄的排泄了,他的身体就会不胖不瘦。反之,一个人若气血虚亏,身体内能量的转化和新陈代谢功能降低,不仅会产生未代谢完的营养物质(即过剩营养物质),这些尚未代谢完的“过剩营养物质”不能被及时运走,滞留在体内,还会形成大量脂肪。所以说,气血不足才是肥胖的真正原因。
既然知道了肥胖的根源,该怎么正确减肥呢?那就是补养气血。由于肥胖人群气血虚亏,代谢能力差,堆在体内的脂肪很难排出体外。所以只有靠补益气血,加速代谢,才能将这些脂肪分解并及时运走。因此,可以选择一些既能快速健脾益气而又不会产生赘肉的食物,比如山药、薏米、芡实、红豆等,另外再搭配一些黑豆、红枣、桂圆、牛肉等补血益气的食物。也可以多补充一些补气利水的蔬菜(黄瓜、白萝卜、冬瓜、绿豆芽等)、水果及少量坚果。
这里教给大家一个深呼吸的方法:每天早晨醒来后,慢慢地做大约5次深呼吸,或者长时间用一个姿势伏案工作,肠道活动变得迟缓时,也可以做做深呼吸。注意,呼气时要吐净气体,将手放在腹部,一边吐气直至感觉腹部瘪塌下去为止;然后再将手放在腹部,用鼻孔吸气,想象着清新的空气充满了身体,直至感觉腹部鼓起来。
另外还要多做一些有氧运动,比如健步走,这样不仅提高身体消耗脂肪的能力,也可补血补气,让面色变得红润起来,使身体更有活力。平时,还可以通过睡前按摩帮助畅通气血,化解气滞,促进新陈代谢。具体方法是:每天晚上睡觉前,躺在床上,手握空拳,来回敲打自己的腰部左右两侧,用力适中,100下左右即可。这样坚持做下来,可有效“拍打掉”腰部赘肉,对便秘也有很好的辅助治疗效果。
需要提醒的是,很多人为了追求快速瘦身,青睐节食、疯狂运动,中医不提倡这样做。饿着肚子去健身房跑步练操,只会加剧气血衰败。苗条的身材不是靠“饥饿”造就的,肥胖也不是单纯通过服用几盒减肥药就能立刻见效,关键是要饮食适宜、锻炼有度,让我们体内的气血充盈,运化正常,这样才会拥有一个健康而苗条的身材。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亚健康科主任、主任医师 彭玉清)
来源: 人民网
肥胖挥之不去,问题可能出在嗅觉上
当你路过街角的面包店时,可能会被店铺门前飘荡着的甜味所吸引。人类会依此做出购买决定,这不仅会发生在你身上,一些面包店也会利用这一点——他们会让店里充盈着烘焙的香味,从而使得销售额大幅飙升。
近期一项发表于《PLOS生物学》的研究指出,人们是否会在路过一家面包店时停下来购买甜点,可能会受到之前吃过的食物的影响。美国西北大学的研究者们发现,人们会因先前吃过这些食物,而对它们气味的敏感度降低。例如,如果你在路过这家店之前吃过同事给的烘焙零食,那么你就不太可能会光顾那家散发着甜味的面包店了。
该研究发现,在实验中,刚吃过肉桂面包或披萨的参与者不太可能感知到与食物相关的气味,但对其他气味的感知不会受到影响。这一发现也得到了大脑扫描结果的证实。扫描结果显示,参与者大脑中处理气味部分的神经活动模式以类似的方式发生了改变。这些发现说明,食物的气味能调控我们是否会吃某样东西,而我们吃的东西也会反过来调节我们的嗅觉。
食物摄入和嗅觉系统间反馈或有进化意义美国西北大学费恩伯格医学院神经病学、精神病学和行为科学助理教授、论文的通讯作者Thorsten Kahnt说,食物摄入和嗅觉系统之间的反馈可能有着有利的进化意义。“试想一下我们的祖先在森林中漫游寻找食物,他们发现并吃掉浆果,随后就会对浆果的气味不再那么敏感。”Kahnt说,“但也许他们对蘑菇的气味仍然很敏感,所以理论上这有利于食物和营养摄入的多样性。”
Kahnt说,虽然我们无法看到当时的狩猎—采集者在日常决策中表现出的适应表现,但了解我们的鼻子和我们用鼻子能发现的东西之间的联系,仍然非常重要。举例来说,假如鼻子无法正常工作,那么这个反馈回路就会被扰乱,从而导致饮食紊乱和肥胖等问题。这种联系甚至可能与睡眠中断有关,这是Kahnt实验室正在研究的另一个与嗅觉系统相关联的问题。
通过脑成像、行为测试和无创脑刺激,Kahnt的实验室研究嗅觉如何引导学习和食欲行为,特别是它与肥胖、成瘾性和痴呆等精神疾病的关联。在过去的研究中,该团队发现睡眠不足会使参与者的大脑对气味的反应发生变化。他们接下来想知道食物摄入是否会,如是的话如何改变我们感知食物气味的能力。
不同状态下人类对气味敏感程度也有不同根据该研究第一作者Laura Shanahan的说法,关于人类对气味感知如何因不同因素而变化的研究很少。“有一些关于气味愉悦度的研究。”Shanahan说道,“但我们的研究重点是,在不同状态下,人类对这些气味的敏感程度。”
为了进行这项研究,该团队开发了一项新方法,即向参与者提供一种混合了食物和非食物气味的混合气味(例如披萨和松木或肉桂面包和雪松的混合气味)。从纯食物气味到非食物气味,他们使得每种混合气体中食物和非食物气味的比例各不相同,并让参与者来闻这些混合气体,并回答哪一种气味占主导地位,是食物气味还是非食物气味。
参与者需要在MRI扫描仪内分2次闻这些气体,首先是在饥饿情况下进行第一部分实验,随后在他们吃了混合气味中相匹配的食物后,再进行第二部分实验。“在MRI扫描仪中,进行实验的第一部分的同时,我正在另一个房间准备食物。”Shanahan说,“我们希望所有的食物都是新鲜的,因为我们希望参与者尽可能多吃,直到他们吃饱为止。”
随后,研究团队对两部分实验进行了比较,分别计算了混合气体中需要多少食物气味,参与者才认为食物气味占主导。他们发现,当参与者饥饿时,他们更容易将食物气味视为主导气味。例如,在饥饿条件下,肉桂面包气味占比仅需50%,但在饱餐后,肉桂面包气味的占比需要提升到80%,才会被认为是主导气味。
来源:科技日报
肥胖挥之不去,问题可能出在嗅觉上
当你路过街角的面包店时,可能会被店铺门前飘荡着的甜味所吸引。人类会依此做出购买决定,这不仅会发生在你身上,一些面包店也会利用这一点——他们会让店里充盈着烘焙的香味,从而使得销售额大幅飙升。
近期一项发表于《PLOS生物学》的研究指出,人们是否会在路过一家面包店时停下来购买甜点,可能会受到之前吃过的食物的影响。美国西北大学的研究者们发现,人们会因先前吃过这些食物,而对它们气味的敏感度降低。例如,如果你在路过这家店之前吃过同事给的烘焙零食,那么你就不太可能会光顾那家散发着甜味的面包店了。
该研究发现,在实验中,刚吃过肉桂面包或披萨的参与者不太可能感知到与食物相关的气味,但对其他气味的感知不会受到影响。这一发现也得到了大脑扫描结果的证实。扫描结果显示,参与者大脑中处理气味部分的神经活动模式以类似的方式发生了改变。这些发现说明,食物的气味能调控我们是否会吃某样东西,而我们吃的东西也会反过来调节我们的嗅觉。
食物摄入和嗅觉系统间反馈或有进化意义
美国西北大学费恩伯格医学院神经病学、精神病学和行为科学助理教授、论文的通讯作者Thorsten Kahnt说,食物摄入和嗅觉系统之间的反馈可能有着有利的进化意义。“试想一下我们的祖先在森林中漫游寻找食物,他们发现并吃掉浆果,随后就会对浆果的气味不再那么敏感。”Kahnt说,“但也许他们对蘑菇的气味仍然很敏感,所以理论上这有利于食物和营养摄入的多样性。”
Kahnt说,虽然我们无法看到当时的狩猎—采集者在日常决策中表现出的适应表现,但了解我们的鼻子和我们用鼻子能发现的东西之间的联系,仍然非常重要。举例来说,假如鼻子无法正常工作,那么这个反馈回路就会被扰乱,从而导致饮食紊乱和肥胖等问题。这种联系甚至可能与睡眠中断有关,这是Kahnt实验室正在研究的另一个与嗅觉系统相关联的问题。
通过脑成像、行为测试和无创脑刺激,Kahnt的实验室研究嗅觉如何引导学习和食欲行为,特别是它与肥胖、成瘾性和痴呆等精神疾病的关联。在过去的研究中,该团队发现睡眠不足会使参与者的大脑对气味的反应发生变化。他们接下来想知道食物摄入是否会,如是的话如何改变我们感知食物气味的能力。
不同状态下人类对气味敏感程度也有不同
根据该研究第一作者Laura Shanahan的说法,关于人类对气味感知如何因不同因素而变化的研究很少。“有一些关于气味愉悦度的研究。”Shanahan说道,“但我们的研究重点是,在不同状态下,人类对这些气味的敏感程度。”
为了进行这项研究,该团队开发了一项新方法,即向参与者提供一种混合了食物和非食物气味的混合气味(例如披萨和松木或肉桂面包和雪松的混合气味)。从纯食物气味到非食物气味,他们使得每种混合气体中食物和非食物气味的比例各不相同,并让参与者来闻这些混合气体,并回答哪一种气味占主导地位,是食物气味还是非食物气味。
参与者需要在MRI扫描仪内分2次闻这些气体,首先是在饥饿情况下进行第一部分实验,随后在他们吃了混合气味中相匹配的食物后,再进行第二部分实验。“在MRI扫描仪中,进行实验的第一部分的同时,我正在另一个房间准备食物。”Shanahan说,“我们希望所有的食物都是新鲜的,因为我们希望参与者尽可能多吃,直到他们吃饱为止。”
随后,研究团队对两部分实验进行了比较,分别计算了混合气体中需要多少食物气味,参与者才认为食物气味占主导。他们发现,当参与者饥饿时,他们更容易将食物气味视为主导气味。例如,在饥饿条件下,肉桂面包气味占比仅需50%,但在饱餐后,肉桂面包气味的占比需要提升到80%,才会被认为是主导气味。
(文章来源美国西北大学,王东岳翻译,据《环球科学》)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