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承受肥胖(肥胖者要在机体可承受的程度下增加运动量和锻炼时间)

封面新闻 0
文章目录:

骨关节不能承受肥胖之“重”!|健康在线

封面新闻记者 周卓玥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肥胖问题愈发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不仅影响体型与外观,也成为了威胁骨关节健康的重要因素。本期健康正前方,封面新闻记者采访到成都八一骨科医院康复科主治医师时刚解答。

肥胖对骨健康的危害从关节磨损开始

“出现关节损伤,最明显的感觉就是痛!”时刚介绍,肥胖人群由于体重过重,对骨关节的负荷大大增加,容易引发关节磨损和损伤。举个例子,大家经常提及的“半月板损伤”“滑膜炎”等都属于关节损伤的一种。轻度的关节损伤可能表现为走路有轻微的疼痛;中度的关节损伤多有韧带松弛,关节疼痛,膝关节增生等;重度的关节损伤,多是关节软骨遭到破坏,有严重的骨质疏松,疼痛到几乎不能走路,甚至丧失劳动能力。如果出现重度关节损伤,就需要置换人工关节。

体重大的肥胖人群更容易出现关节损伤。时刚说:“我们可以把关节理解为一个‘轴承系统’,体重越大,轴承系统的磨损也就越大。当关节磨损到一定程度,比如软骨部分被磨掉时,我们就会感到非常的疼痛。”

那么关节损伤仅仅是“痛”而已吗?其实不然,时刚解释,关节磨损还可能引起骨质增生、骨刺、韧带松弛等问题,而骨刺压迫神经后,会引起上肢疼、手疼、麻,甚至会造成下肢一侧或两侧的腿疼等。椎体因为体重受损的道理也是如此,比如椎间盘突出后,压迫周围的神经,导致病人无法行走。

肥胖人群减肥需谨慎,切勿盲目运动

面对肥胖问题,许多人会选择运动减肥。对此,时刚提醒,肥胖人群在运动减肥时需谨慎,如果运动不当,对关节的磨损也会加大,甚至会出现0型腿。盲目运动可能加重关节负担,甚至引发新的损伤。

“有些骨质疏松的肥胖病人,没有外伤也会出现骨折,可能就稍微弯弯腰,就会出现压缩性骨折。”时刚说道,除了骨质疏松、骨折等,肥胖人群可能也会有呼吸道的问题,锻炼时喘气困难,以至于越胖就越不喜欢锻炼,形成恶性循环。另外,外伤、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也会对关节、肌肉等造成影响,影响骨骼系统的健康。因此,肥胖人群在选择运动方式时,应尽量避免负重运动和高强度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低强度、非负重运动。

科学合理运动,既减肥还能预防骨关节损伤

针对肥胖人群的减肥问题,时刚建议应把握运动方式和运动量,保护骨骼健康,尽量选择不负重的运动方式,不做激烈的运动,运动强度要比正常人最低减少4%,科学减重最为重要。

比如,尽量不要做跑步等运动,特别有斜坡的跑步,可以尝试上肢的运动,比如拉力器等。另外,滑雪的运动也是可行的,但不要像运动员那样做大坡度的回旋式的动作。时刚建议,肥胖人群可尝试游泳,不仅拼耐力、拼肺活量,加之不是负重的锻炼,关节不会受到压力。除此之外,还可以做各个肢体的运动,包括髋关节、膝关节、脚部、腹肌等的运动都非常好。

最后,时刚表示,肥胖对骨关节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视。肥胖人群应树立科学减肥观念,选择适合自己的减肥方法,保护骨骼健康。同时,公众也应提高健康意识,关注肥胖问题对骨骼健康的影响,共同推动健康生活的普及。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近两成超重肥胖!青少年不能承受之“重”

6至17岁儿童青少年,仍有近两成超重肥胖——5月20日,又一个学生营养日到来之际,仍居高不下的青少年肥胖率,让出席2022食育中国高峰论坛的专家学者们忧心忡忡。

专家呼吁,当务之急要切实加强食育教育,加强学校、幼儿园、托育机构的营养健康教育和膳食指导,引导广大青少年科学均衡饮食、吃动平衡,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制定的“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进一步落到实处。

“吃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数据显示,6至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高达19.0%,意味着每五个儿童青少年中约有一个超重肥胖,2015年这一比例为18%。

专家表示,近年来,青少年生长发育过程中,存在“身高跑不过体重”的现象。2002年至2017年的15年间,以我国城市16岁男性为例,其平均身高增长3.9厘米的同时,体重增长了14.8斤。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指出:“目前我国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约30g,其中儿童、青少年摄入量问题值得高度关注。”

“进入新时代,我国食物种类和数量得到极大丰富,食物消费水平显著提升,城乡居民营养健康状况显著改善,与此同时,老百姓对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认识不足、知识不足,吃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如膳食结构不合理,隐形饥饿严重,超重肥胖快速增长的势头仍未得到有效遏制,营养相关慢性病低龄化发展,居民尤其是学生体质提升任务依然艰巨。”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在2022食育中国高峰论坛视频致辞中说。

小胖墩,大问题

“中小学生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指出,“中小学生肥胖、近视等健康问题突出。”

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带来诸多问题:

——表面上看是营养过剩,其实是隐性营养不良。

长期从事学生营养研究的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朱文丽说,肥胖本身就是营养不良的一种表现形式。调查表明,多数小胖墩在能量过剩的同时,依然存在微量营养素缺乏。

“肥胖表面上看是营养过剩,其实很容易存在隐性营养不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教授米杰说,由于体内脂肪太多,肥胖的孩子很容易缺乏维生素D,从而影响钙的吸收和骨骼发育、身高发育,还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等问题。

——慢病风险增加。

研究表明,儿童变身“小糖人”,多是肥胖惹的祸。“肥胖是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原发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等成年期高发疾病的危险因素。”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所长马军说,有长期随访研究发现,儿童时期肥胖者在成年期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是体重正常者的约24倍。

——伤身,更伤心。

超重肥胖将引发社交和心理问题。马军说,除危及身体健康外,有研究发现,超重肥胖会降低儿童青少年的自尊感和自信心,带来更高的被欺凌风险和低成绩表现。肥胖儿童还容易给同伴带来不勤快、身材差、活动不灵活、不爱运动、反应迟钝和易生病等负面刻板印象,导致孩子出现不合群、抑郁等问题。

健康,从加强“食育”起步

儿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2021年9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提出了“儿童超重、肥胖上升趋势得到有效控制”的目标。

科学减重,要从调整膳食结构入手。“油盐肉摄入过多、蔬菜摄入显著不足,青少年的膳食结构必须调整。”中国粮油学会粮油营养分会秘书长贾健斌说。

为“保持健康体重”,《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开出“药方”,倡导中小学生“学会选择食物和合理搭配食物的生活技能。每天吃早餐,合理选择零食”“足量饮水,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自我监测身高、体重等生长发育指标”“避免高糖、高盐、高油等食品的摄入”。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提出,要“强化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是儿童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专家呼吁,家长对孩子最好的爱不是盲目满足其口腹之欲,而是帮孩子从小建立健康生活理念,养成良好饮食运动习惯,管住嘴、迈开腿。

“中国的营养教育还缺乏科学系统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有效策略,缺乏政策尤其法规支持,学校、家庭、社区未建立良好的互动。”朱文丽认为,政府应积极主导,以法律形式确保营养教育顺利开展,逐渐丰富教育内容,发展、完善教育体系。

“从当前实际看,相对于德智体美劳,食育更凸显其基础性和紧迫性。应从提高认知着手,从加强食育起步,全面推进国民营养健康素养的提升。”陈萌山说。

(记者李斌、王君璐、张漫子、林苗苗)

来源: 新华网

近两成超重肥胖!青少年不能承受之“重”

新华社北京5月20日电 题:近两成超重肥胖!青少年不能承受之“重”

新华社记者

6至17岁儿童青少年,仍有近两成超重肥胖——5月20日,又一个学生营养日到来之际,仍居高不下的青少年肥胖率,让出席2022食育中国高峰论坛的专家学者们忧心忡忡。

专家呼吁,当务之急要切实加强食育教育,加强学校、幼儿园、托育机构的营养健康教育和膳食指导,引导广大青少年科学均衡饮食、吃动平衡,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制定的“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进一步落到实处。

“吃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数据显示,6至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高达19.0%,意味着每五个儿童青少年中约有一个超重肥胖,2015年这一比例为18%。

专家表示,近年来,青少年生长发育过程中,存在“身高跑不过体重”的现象。2002年至2017年的15年间,以我国城市16岁男性为例,其平均身高增长3.9厘米的同时,体重增长了14.8斤。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指出:“目前我国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约30g,其中儿童、青少年摄入量问题值得高度关注。”

“进入新时代,我国食物种类和数量得到极大丰富,食物消费水平显著提升,城乡居民营养健康状况显著改善,与此同时,老百姓对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认识不足、知识不足,吃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如膳食结构不合理,隐形饥饿严重,超重肥胖快速增长的势头仍未得到有效遏制,营养相关慢性病低龄化发展,居民尤其是学生体质提升任务依然艰巨。”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在2022食育中国高峰论坛视频致辞中说。

小胖墩,大问题

“中小学生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指出,“中小学生肥胖、近视等健康问题突出。”

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带来诸多问题:

——表面上看是营养过剩,其实是隐性营养不良。

长期从事学生营养研究的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朱文丽说,肥胖本身就是营养不良的一种表现形式。调查表明,多数小胖墩在能量过剩的同时,依然存在微量营养素缺乏。

“肥胖表面上看是营养过剩,其实很容易存在隐性营养不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教授米杰说,由于体内脂肪太多,肥胖的孩子很容易缺乏维生素D,从而影响钙的吸收和骨骼发育、身高发育,还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等问题。

——慢病风险增加。

研究表明,儿童变身“小糖人”,多是肥胖惹的祸。“肥胖是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原发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等成年期高发疾病的危险因素。”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所长马军说,有长期随访研究发现,儿童时期肥胖者在成年期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是体重正常者的约24倍。

——伤身,更伤心。

超重肥胖将引发社交和心理问题。马军说,除危及身体健康外,有研究发现,超重肥胖会降低儿童青少年的自尊感和自信心,带来更高的被欺凌风险和低成绩表现。肥胖儿童还容易给同伴带来不勤快、身材差、活动不灵活、不爱运动、反应迟钝和易生病等负面刻板印象,导致孩子出现不合群、抑郁等问题。

健康,从加强“食育”起步

儿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2021年9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提出了“儿童超重、肥胖上升趋势得到有效控制”的目标。

科学减重,要从调整膳食结构入手。“油盐肉摄入过多、蔬菜摄入显著不足,青少年的膳食结构必须调整。”中国粮油学会粮油营养分会秘书长贾健斌说。

为“保持健康体重”,《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开出“药方”,倡导中小学生“学会选择食物和合理搭配食物的生活技能。每天吃早餐,合理选择零食”“足量饮水,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自我监测身高、体重等生长发育指标”“避免高糖、高盐、高油等食品的摄入”。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提出,要“强化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是儿童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专家呼吁,家长对孩子最好的爱不是盲目满足其口腹之欲,而是帮孩子从小建立健康生活理念,养成良好饮食运动习惯,管住嘴、迈开腿。

“中国的营养教育还缺乏科学系统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有效策略,缺乏政策尤其法规支持,学校、家庭、社区未建立良好的互动。”朱文丽认为,政府应积极主导,以法律形式确保营养教育顺利开展,逐渐丰富教育内容,发展、完善教育体系。

“从当前实际看,相对于德智体美劳,食育更凸显其基础性和紧迫性。应从提高认知着手,从加强食育起步,全面推进国民营养健康素养的提升。”陈萌山说。(记者李斌、王君璐、张漫子、林苗苗)

来源: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