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性肥胖(复胖怎么办)
如何区别“复阳”和“再感染”?是否具有传染性?解答来了
最近一段时间,许多阳性感染者选择居家康复,其中也有部分人已经逐渐康复。一旦自己或家人“阳”了,需要做什么?出现哪些症状该怎样应对?康复期如何返岗?有媒体就大家关心的一些问题,采访求证了有关权威专家。
01
感染篇
1. 出现发热、咽痛、咳嗽等不适症状该怎么办?
居民出现相应症状,先用抗原自测或核酸检测,明确是否感染。一旦感染不要带病上班,减少外出,相对独立房间居住,最好使用独立卫生间,如共用卫生间,使用后立即消毒。做好健康监测,每天早晚各1次体温测量。
要减少与其他人面对面接触,与家庭其他人分餐。使用过的纸巾、口罩、一次性手套以及其他生活垃圾,放进专用带盖垃圾桶。必要时对症用药,服药时按药品说明书服用,不盲目使用抗生素。
2. 自行服用药物需要注意什么?
感染者针对不同症状选择合适药品,注意不要重复使用。服用复方制剂或含有西药成分的中成药,请务必详细阅读说明书,可能具有相同的药物成分,需防止同类药物重复、过量服用。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日剂量不要超过2克,24小时内服药不得超过4次;布洛芬要根据不同剂型,按药品说明书服用,用于退热一般不超过3天。如合并有腹泻的症状,请不要服用连花清瘟颗粒/胶囊。
3. 感染病毒后哪些人群容易出现重症?
新冠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高龄老人(80岁以上);肥胖症人群(BMI大于35);合并糖尿病、严重高血压、慢性呼吸道疾病、肾功能不全正在接受透析的人群;肿瘤晚期患者,尤其是需要规律放化疗的患者;自身免疫力系统有缺陷的人群。上述人群应及时监测身体情况,一旦症状加重前往医疗机构求诊。
4. 什么情况下需要拨打“120”去医院?
感染者出现呼吸困难或气促,无法缓解(血氧饱和度低于95);持续不能饮食,或腹泻超过2天;经药物治疗体温持续高于38.5°C或心率超100次/分,超过3天应拨打120求救。
此外,原有基础疾病明显加重且不能控制;儿童出现嗜睡、持续拒食、喂养困难;持续腹泻、呕吐等情况;孕妇出现头痛、头晕、心慌、憋气等症状,或出现腹痛、阴道出血或流液、胎动异常等情况。120调度员会迅速获取相关病情,优先派出急救车辆保障急危重症患者。
5. 儿童感染是否一发热就去医院?
儿童发热先不盲目去医院,也不要恐慌。仅有发热,其他症状不严重,可选择先居家观察。家长可做一些恰当护理,改善孩子的舒适度,如温湿毛巾外敷儿童额头、温水浴、减少穿着的衣物、退热贴外敷、家居通风换气。如口服退热药后大量出汗,应及时更换衣服,使孩子舒适。如果发现孩子持续高热、嗜睡、精神反应差,或出现热性惊厥,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6. 孕妇感染需要注意什么?
对乙酰氨基酚是妊娠期退热的首选药物,且对乙酰氨基酚首选单方制剂,不推荐复方制剂(除对乙酰氨基酚外含有多种药物成分,妊娠期使用风险增加)。妊娠早期使用布洛芬可能导致胎儿动脉导管过早关闭,因此不推荐。中成药普遍缺乏妊娠哺乳期的安全性数据,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性质也未知,不建议孕妇服用。
孕妇同时要注意监测胎动情况、有无腹痛、阴道流血流液等。如果出现呼吸急促、24小时以上无法进食、胸痛或者胸口不舒服甚至眩晕等严重症状时,及时到附近的医院就诊。
7. 糖尿病患者感染需要注意什么?
无症状感染、轻型病例且血糖控制平稳的糖尿病患者可选择居家隔离,保证充足睡眠,合理膳食、适当运动、加强自我血糖监测。感染时血糖可能会出现波动,可增加血糖监测的频次,涵盖空腹、三餐后2小时及睡前等时间点的指末血糖。
年龄<65岁且无明显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者,建议空腹血糖维持在6.1-7.8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8-10.0mmol/L为宜。年龄≥65岁或已合并严重糖尿病并发症者,空腹血糖维持在7.8-10.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以7.8-12.0 mmol/L为宜,同时需避免低血糖。如出现血糖持续升高、或血糖波动大的情况,建议及时至医疗机构就诊调整降糖方案。
02
居家篇
8. 感染者同住人须注意哪些生活细节?
同住人避免与有症状人员同居一室或共用卫生间,如需共用卫生间,做好卫生间、浴室等共享区域的通风和消毒。尽量避免与有症状人员面对面接触,接触时做好防护,建议使用N95口罩和一次性手套。
9. 感染者同住人如何消毒并自我观察?
避免与有症状人员共用生活用品,对有症状人员日常使用和可能接触到的物品单独放置,及时清洁消毒,对可能被感染者唾液、痰液等污染的物品随时消毒;加强健康监测,可定期进行抗原检测,如出现阳性且无症状或症状较轻,适当延长居家时间。
10. 感染者居家环境如何消毒?
家庭清洁消毒应遵循“清洁为主、消毒为辅”的原则。首先,室内空气可采取科学开窗通风,每日上下午各1次,每次半小时即可。第二,家中物品优先使用加热煮沸、阳光暴晒等物理方法消毒,或是按需选择适合的化学消毒剂对地面、物品等进行擦(拖)拭或浸泡消毒。切记消毒液应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配制适合的浓度,以免造成健康危害。对入家外卖、快递包裹,可采取无接触式收货,消毒前做好个人防护,结束后及时清洁双手。
11. 居家需要准备哪些物品清单?
物品清单具体包括:体温计;纸巾、口罩、一次性手套、消毒剂等个人防护用品和消毒产品;抗原检测试剂盒;带盖的垃圾桶;基础性疾病患者常用药;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对症治疗药品。
12. 有必要囤新冠口服抗病毒药物吗?
没有必要。一般人群(即非高危人群),服用感冒药、退烧药,加上休息、多饮水,就可应对新冠病毒感染。新冠口服抗病毒药物(如PAXLOVID)用于治疗成人伴有进展为重症高风险因素的轻至中度新冠患者,例如伴有高龄、慢性肾脏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肺病等重症高风险因素的患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严格按说明书用药。
新冠口服药早期使用才能有效预防重症,且是针对高危人群,不主张非高危人群使用,滥用有可能诱导产生耐药性。临床上大多无症状、轻型患者病程是自限性,没有必要服用药物。
03
康复篇
13. 感染新冠病毒后怎样算康复了?
康复看两个指标。轻型普通型观察自己症状是否消失了;重症危重症则要观察CT影像,如果肺炎明显吸收,就算进入了康复阶段。目前第九版诊疗方案以间隔24小时两次核酸阴性,或是CT值大于等于35,认为没有传染性。如果不方便做核酸,建议连续三天做三次抗原检测,症状没有、连续三天抗原阴性,也可以认为没有传染性,身体康复。
14. 感染者康复以后需要注意点啥?
康复后可恢复正常生活工作和外出。不过还要强调注意佩戴口罩,保持一定的社会间距并洗手。这是预防各种传染病非常重要的公共卫生习惯。康复初期的一到两周可能身体会比较疲惫,不要进行剧烈运动,工作上也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不要操之过急。同时注意防护。
15. 感染者康复后如核酸码还是红码,如何转码?
感染者抗原呈阴性后,可联系居委或前往核酸检测点,连续两次核酸阴性后将转为绿码。
16. 如何区分是“复阳”还是“再感染”?
“复阳”一般是在短期内发生的(2周至3周内)。“复阳”也就是核酸没有彻底转阴,还在临界值处徘徊波动;“再感染”是指人体在前一次感染完全康复后,当体内的特异免疫水平降低到一定水平时,再次被同一种病毒感染入侵的现象。通常会间隔一段时间,比如半年以上。
17. 复阳或再感染,是否具有传染性?
从现有研究来看,“复阳”的人通常没有传染性。如果是再感染,就是被完全不同的病毒又一次感染了,是具有传染性的。
04
防疫篇
18. 疫情流行期间市民如何预防病毒感染?
居民应养成良好健康习惯,勤洗手、外出戴好口罩,家庭常通风、勤清扫,对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消毒清洁。均衡营养,作息规律,充足睡眠,合理运动,保持良好心态,强健体魄,增强个人免疫力。
慢性基础疾病患者按医嘱坚持用药,不擅自停药。遇到气温骤降等恶劣天气时,尽量减少外出。
19. 疫情当前,还需要接种新冠疫苗吗?
根据国内外研究结果来看,疫苗在预防感染、减少发病方面,尤其是预防重症和死亡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但疫苗接种之后,免疫力和保护效果会随着时间推移下降、削弱。冬季流感等呼吸道疾病高发,建议老人、慢性基础疾病患者、儿童等在医生指导下,及时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及流感疫苗。
数据显示:完成新冠疫苗的基础免疫,感染后发展成重症的风险至少降低80%,如果接种加强针,风险将降低90%以上。因此,目前国内外都在推荐进行新冠病毒疫苗的加强免疫,符合条件的老人应尽快完成加强针的接种。
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来源: 文汇报
邹旭诊室故事 | 代谢“三高”肥胖因,调理三焦降体重
开栏语:【邹旭诊室故事】栏目是广东省中医院心血管科大科主任邹旭教授带领团队开办的专栏,将围绕邹旭诊室里发生的真实案例,有故事,有医生的建议和指导,有专业的医学剖析,同时介绍一些效果确切、操作性强、简便廉验的日常调理小妙招,以达到养神健体、培育正气、提高抗邪能力的作用。
62岁的王女士诉7月中旬与邻居争吵后出现头晕、乏力,伴双上肢麻木,当时测血压175/102mmHg,自行口服降压药后血压可降至正常,但头晕、乏力及肢体麻木感无明显缓解,遂于2022年8月25日至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邹旭教授特需门诊就诊。
刻下症见:头晕、乏力,双上肢麻木,右前臂甚,血压控制欠佳,近期血压波动于150~175/92~112mmHg,血糖未监测,纳尚可,眠差、难入睡,大便2-3次/日,便质偏烂,夜尿2~4次;腹型肥胖,体质指数:27.68 kg/m²。舌暗红、苔黄腻,脉滑数、尺脉弱。【辅助检查】:糖化血红蛋白 8.7%,空腹血糖 13.89 mmol/L,甘油三酯 3.67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4.21 mmol/L,余检验结果正常范围。【既往病史】:高血压、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脂肪肝、甲亢等。
邹教授结合患者病史及辅助检查结果,西医诊断为代谢综合征,中医诊断为眩晕,以三焦寒热辨证,证属“寒热错杂—上热下寒”,治以温肾健脾、利湿祛浊,方选渗湿和里汤合归一饮、五苓散加减,共14剂,日一剂,早晚饭后温服。同时,邹教授嘱患者加强生活干预以减轻体重是改善病情的根本,建议每日少食多餐,减少鸡蛋、牛奶、麦片以及虾、蟹等高蛋白食物的摄入,同时坚持每日适当运动,晨起晒太阳1-2小时扶助阳气。
2022年9月20日二诊:患者诉诸症缓解,受疫情影响未能及时复诊,遂于当地诊所按原方取药续服,头晕、乏力明显好转,偶有右前臂麻木,纳眠可,二便调。感染新冠病毒后头晕、双上肢麻木症状加重,血压波动于110~165/ 65~95mmHg。刻下症见:头晕、乏力,双上肢麻木,时有胸闷心悸,腹胀、纳差,时时欲吐,腹泻2-5次/日,排泄物清稀无味,夜尿2~3次。舌嫩红,苔白微腻,脉浊、尺脉微弱。治疗上,嘱继续坚持生活干预,方药于初诊方去滑石、通草、猪苓、泽泻,减大黄用量,加大归一饮用量;煎服法同前。
2022年10月4日三诊:患者诉头晕、上肢麻木感已尽消半月余,血压控制于120~130/75~90mmHg,偶见心悸,纳眠可,大便一日一行,便质可,小便调。舌嫩红,苔薄白腻,脉滑。体重较前下降约8kg,体质指数:23.95 kg/m²。于外院抽血复查:甘油三酯 2.58 mmol/L,空腹血糖 6.93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2.74 mmol/L,糖化血红蛋白 5.6%,其余结果均在正常范围。治疗上,于前方基础上减归一饮用量,加鬼针草、柴胡、黄芩,并嘱继续减轻体重;煎服法同前。
后患者未见复诊,遂于2022年12月中旬线上随访,患者诉三诊后诸症好转遂未再复诊,抽血复查:甘油三酯 2.51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1.93mmol/L,糖化血红蛋白 5.4%。现已停服中药,近期血压波动于124~135/75~90mmHg,空腹血糖波动于4.7~6.5mmol/L,嘱继续加强生活干预,控制体重。
按语
邹教授强调,本案患者年过半百,命门阳气渐衰,“火不生土”则脾阳不充,且患者素体肥胖,脾土运化不足则易内生痰湿,加之久居岭南湿重之地,复外感湿邪,寒湿之邪侵及下焦使下焦寒盛,格阳于上发为本病,病性属上热下寒。下焦命门阳气衰微,水液失于运化,可见大便溏薄;阳虚不能固摄则饮多溲多;寒湿邪气内阻肢体经络,阳气不能通达四末,肢体经络失于濡养,故双上肢麻木、乏力;下焦寒盛格阳,上袭清窍则头晕、血压升高、情绪易激,上扰心神则失眠;舌脉均为上热下寒之佐证。治疗上,邹教授认为该病属虚实、寒热错杂之证,治以温肾健脾、利湿祛浊,方药予渗湿和里汤平泛滥之水湿,归一饮复命门之元阳,五苓散两善其功,酌加黄连、大腹皮、瓜蒌皮等以增强涤痰祛湿、分消走泄之功。诸药合用,通补并施、寒温并用,如此则“水”“火”归于平衡,阴阳调和。2诊时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后诸症加剧,考虑余毒未清,加之彼时六气客气为太阳寒水,命门阳气愈衰,故减大黄苦寒之力,加大归一饮用量以增加升发阳气之功。3诊时患者诸症缓解,正气渐复,故减归一饮用量以“少火生气”,加大清解之力以透邪外出,遂加鬼针草清热利湿解毒,柴胡、黄芩和解少阳、透邪外出,使邪气祛、元气复乃愈。
邹教授指出,该患者体型肥胖、机体运化功能下降是“三高”难以控制、反复缠绵的根本原因,治疗上当以减轻体重、提高机体代谢能力为重,而生活干预是减轻体重的基础。经过近3月坚持减轻体重及中药调理,该患者体重较前明显下降,代谢指标进行性改善,症状也得到较好控制。研究表明,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已经开始药物治疗的“三高”患者,通过积极控制体重有可能减少药物用量甚至停用,而尚未开启药物治疗的“三高”人群,早期将体重控制在合理范围或许可以避免药物的使用。
代谢综合征&肥胖
代谢综合征是一组以腹型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糖或糖代谢异常等代谢性疾病在个体聚集为特征的代谢紊乱症候群,腹型肥胖和胰岛素抵抗为基本病理机制。目前,我国代谢综合征防控形势严峻,成年人患病率已达33.9%,且随着超重或肥胖人群增加,代谢综合征发病率也在不断升高,严重危害人们健康。据估计,全球约有超过1亿儿童和超过6亿成年人患有肥胖症,而我国是全球超重和肥胖人数最多的国家。同时,肥胖症是我国第六大致死致残主要危险因素,与代谢综合征、心脑血管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等疾病密切相关,有研究预测,2030年中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将达到65.3%,学龄儿童达到31.8%。
邹教授认为,代谢综合征虽由相互影响的多种疾病共同组成,但其核心原因应当在于肥胖。《素问•通评虚实论》篇曰:“肥贵人,膏粱之疾也”,表明此时已将“肥胖”作为一病理状态。病机方面,邹教授认为“肥胖”为虚实夹杂之证,气虚、阳虚为之本,寒饮水湿为之标,中焦脾胃功能运化不及为持续、反复肥胖的关键所在,阳气亏虚则气血津液失于温化,聚成寒湿,停聚体内发为肥胖。临床上,邹教授常以五苓散合归一饮加减治疗肥胖所致各类疾病,《金匮要略》载:“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方中茯苓、白术健脾气而输津四布,猪苓、泽泻利水渗湿,使水饮从水道泄出,少佐桂枝以温阳化气、化有形为无形,归一饮则旨在“少火生气”,引动生发之机。
此外,邹教授强调,许多肥胖病人每逢寒冷或冬季时节血压、血糖往往波动较大,难以控制,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方面,“寒主收引而经脉拘急”,天气寒冷引起血管收缩以及刺激相关激素的分泌而升高血压和血糖;另一方面,“肥人多痰湿”,天气寒冷则皮肤致密不通、溪谷化生不良,痰湿日久化热留恋体内而不得透泄于外,也易引起血压、血糖升高。邹教授指出,此类患者血压血糖难以控制时增加降压或降糖药物往往疗效欠佳,而通过减轻体重可改善类似情况反复。
最新指南建议,对于超重或轻度肥胖的患者可将减重目标设定为3-6个月减轻基础体重5%-15%并维持,过度肥胖者可设定更高目标。中医认为,肥胖的病因主要包括饮食、劳倦、年老体衰以及先天禀赋等,除了中医药干预外,邹教授还尤其重视生活干预在减体重中的作用。
日常调护
1、“管住嘴、迈开腿”
控制饮食是控制肥胖最基础的干预措施,可通过一些医学膳食方法制定每日饮食方案,如限能量饮食(即在营养素比例平衡的基础上将日常饮食能量减去30%)、“轻断食”(也称间歇性断食,一般采用5 2模式:1周中5天相对正常进食,其他非连续2天则摄取平常的1/4能量—男性600kcal/d,女性500kcal/d)等;在控制饮食的同时还需适当增加主动运动,减重期间成年人应该进行150~420分钟/周的有氧耐力运动;体重维持阶段,应该进行200~300分钟/周的有氧耐力运动,如步行、骑车、游泳等持续性、运动大肌肉群的运动。
2、“慎起居、沐暖阳”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一项研究发现,即使短时(4天)没有睡好,就会导致体内脂肪的快速堆积,使体重增加,主要与体内瘦素和饥饿素水平失调有关。美国国家睡眠基金建议,成年人每晚至少睡7~9小时。还有研究发现,起床后接受光照120分钟,可促使体内瘦素分泌,有利于减重降脂。
3、“笑口常开、体重自然降”
研究表明,心理健康障碍和各种消极情绪会导致饮食行为异常和久坐等不良生活方式,继而增加肥胖风险,同时,超重、肥胖或减重失败等经历会带来自卑、自责等负面心理感受,形成一恶性循环。因此,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减重过程中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也具有重要作用。
邹教授建议,减重过程中全身性肥胖人群可以体质指数(BMI)作为标准,腹型肥胖人群可以腰围作为标准,拟定目标体重。BMI是评估全身性肥胖的通用标准[BMI=体重(kg)除以身高的平方(m²)],我国2024版《肥胖症诊疗指南》规定,BMI<18.5kg/m²为低体重状态,18.5kg/m²<BMI<24kg/m²为正常体重,24kg/m²<BMI<28kg/m²为超重,BMI≥28kg/m²为肥胖症。腰围是反映中心性肥胖的常用指标,基于我国成年人群特点和健康风险评估,正常腰围定义为<85 cm(男性)和<80 cm(女性),腰围≥90 cm(男性)和≥85 cm(女性)即可诊断为中心性肥胖。
参考文献
[1] 万光敬,尚宝令,康泽霖,等.邹旭基于三焦为“水火之腑”论治代谢综合征经验[J].中医药导报,2024,30(09):131-13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司.肥胖症中国诊疗指南(2024年版)[J/OL].协和医学杂志,1-60[2024-12-15].
[3] Gaskin CJ, Cooper K, Stephens LD, et 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published internationally: A scoping review. Obes Rev. 2024 May;25(5):e13700.
[4] WANG Y F,ZHAO L,GAO L W,et al. Health policy and public health implications of obesity in China[J].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2021,9(7):446-461.
邹旭诊室故事 | 常按1个神奇穴位,专治颈肩关节疼痛!针药并用更有效
邹旭教授主编的新书
国医大师邓铁涛
百岁养生二十四法(视频版)
出版啦
欢迎扫码了解百岁养生智慧
邹旭,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心病学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重点专科重症医学科专科负责人,广东省中医院心血管科大科主任。国医大师邓铁涛学术经验继承人,从事心血管病、疑难危重症、传染病等中西医结合诊疗36年。
广东省卫生信息网络协会会长。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国家卫健委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广东省名中医。获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好医生”。十次驰援新冠疫情一线,带领雷神山医院C6病区医疗队获中共中央宣传部“时代楷模”。
供稿:万光敬
执行编辑:张靓雯
审核校对:王军飞
责任编辑:陈佳佳
如何区别“复阳”和“再感染”?是否具有传染性?解答来了
最近一段时间,许多阳性感染者选择居家康复,其中也有部分人已经逐渐康复。一旦自己或家人“阳”了,需要做什么?出现哪些症状该怎样应对?康复期如何返岗?有媒体就大家关心的一些问题,采访求证了有关权威专家。
01 感染篇
1. 出现发热、咽痛、咳嗽等不适症状该怎么办?
居民出现相应症状,先用抗原自测或核酸检测,明确是否感染。一旦感染不要带病上班,减少外出,相对独立房间居住,最好使用独立卫生间,如共用卫生间,使用后立即消毒。做好健康监测,每天早晚各1次体温测量。
要减少与其他人面对面接触,与家庭其他人分餐。使用过的纸巾、口罩、一次性手套以及其他生活垃圾,放进专用带盖垃圾桶。必要时对症用药,服药时按药品说明书服用,不盲目使用抗生素。
2. 自行服用药物需要注意什么?
感染者针对不同症状选择合适药品,注意不要重复使用。服用复方制剂或含有西药成分的中成药,请务必详细阅读说明书,可能具有相同的药物成分,需防止同类药物重复、过量服用。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日剂量不要超过2克,24小时内服药不得超过4次;布洛芬要根据不同剂型,按药品说明书服用,用于退热一般不超过3天。如合并有腹泻的症状,请不要服用连花清瘟颗粒/胶囊。
3. 感染病毒后哪些人群容易出现重症?
新冠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高龄老人(80岁以上);肥胖症人群(BMI大于35);合并糖尿病、严重高血压、慢性呼吸道疾病、肾功能不全正在接受透析的人群;肿瘤晚期患者,尤其是需要规律放化疗的患者;自身免疫力系统有缺陷的人群。上述人群应及时监测身体情况,一旦症状加重前往医疗机构求诊。
4. 什么情况下需要拨打“120”去医院?
感染者出现呼吸困难或气促,无法缓解(血氧饱和度低于95);持续不能饮食,或腹泻超过2天;经药物治疗体温持续高于38.5°C或心率超100次/分,超过3天应拨打120求救。
此外,原有基础疾病明显加重且不能控制;儿童出现嗜睡、持续拒食、喂养困难;持续腹泻、呕吐等情况;孕妇出现头痛、头晕、心慌、憋气等症状,或出现腹痛、阴道出血或流液、胎动异常等情况。120调度员会迅速获取相关病情,优先派出急救车辆保障急危重症患者。
5. 儿童感染是否一发热就去医院?
儿童发热先不盲目去医院,也不要恐慌。仅有发热,其他症状不严重,可选择先居家观察。家长可做一些恰当护理,改善孩子的舒适度,如温湿毛巾外敷儿童额头、温水浴、减少穿着的衣物、退热贴外敷、家居通风换气。如口服退热药后大量出汗,应及时更换衣服,使孩子舒适。如果发现孩子持续高热、嗜睡、精神反应差,或出现热性惊厥,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6. 孕妇感染需要注意什么?
对乙酰氨基酚是妊娠期退热的首选药物,且对乙酰氨基酚首选单方制剂,不推荐复方制剂(除对乙酰氨基酚外含有多种药物成分,妊娠期使用风险增加)。妊娠早期使用布洛芬可能导致胎儿动脉导管过早关闭,因此不推荐。中成药普遍缺乏妊娠哺乳期的安全性数据,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性质也未知,不建议孕妇服用。
孕妇同时要注意监测胎动情况、有无腹痛、阴道流血流液等。如果出现呼吸急促、24小时以上无法进食、胸痛或者胸口不舒服甚至眩晕等严重症状时,及时到附近的医院就诊。
7. 糖尿病患者感染需要注意什么?
无症状感染、轻型病例且血糖控制平稳的糖尿病患者可选择居家隔离,保证充足睡眠,合理膳食、适当运动、加强自我血糖监测。感染时血糖可能会出现波动,可增加血糖监测的频次,涵盖空腹、三餐后2小时及睡前等时间点的指末血糖。
年龄<65岁且无明显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者,建议空腹血糖维持在6.1-7.8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8-10.0mmol/L为宜。年龄≥65岁或已合并严重糖尿病并发症者,空腹血糖维持在7.8-10.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以7.8-12.0 mmol/L为宜,同时需避免低血糖。如出现血糖持续升高、或血糖波动大的情况,建议及时至医疗机构就诊调整降糖方案。
02 居家篇
8. 感染者同住人须注意哪些生活细节?
同住人避免与有症状人员同居一室或共用卫生间,如需共用卫生间,做好卫生间、浴室等共享区域的通风和消毒。尽量避免与有症状人员面对面接触,接触时做好防护,建议使用N95口罩和一次性手套。
9. 感染者同住人如何消毒并自我观察?
避免与有症状人员共用生活用品,对有症状人员日常使用和可能接触到的物品单独放置,及时清洁消毒,对可能被感染者唾液、痰液等污染的物品随时消毒;加强健康监测,可定期进行抗原检测,如出现阳性且无症状或症状较轻,适当延长居家时间。
10. 感染者居家环境如何消毒?
家庭清洁消毒应遵循“清洁为主、消毒为辅”的原则。首先,室内空气可采取科学开窗通风,每日上下午各1次,每次半小时即可。第二,家中物品优先使用加热煮沸、阳光暴晒等物理方法消毒,或是按需选择适合的化学消毒剂对地面、物品等进行擦(拖)拭或浸泡消毒。切记消毒液应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配制适合的浓度,以免造成健康危害。对入家外卖、快递包裹,可采取无接触式收货,消毒前做好个人防护,结束后及时清洁双手。
11. 居家需要准备哪些物品清单?
物品清单具体包括:体温计;纸巾、口罩、一次性手套、消毒剂等个人防护用品和消毒产品;抗原检测试剂盒;带盖的垃圾桶;基础性疾病患者常用药;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对症治疗药品。
12. 有必要囤新冠口服抗病毒药物吗?
没有必要。一般人群(即非高危人群),服用感冒药、退烧药,加上休息、多饮水,就可应对新冠病毒感染。新冠口服抗病毒药物(如PAXLOVID)用于治疗成人伴有进展为重症高风险因素的轻至中度新冠患者,例如伴有高龄、慢性肾脏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肺病等重症高风险因素的患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严格按说明书用药。
新冠口服药早期使用才能有效预防重症,且是针对高危人群,不主张非高危人群使用,滥用有可能诱导产生耐药性。临床上大多无症状、轻型患者病程是自限性,没有必要服用药物。
03 康复篇
13. 感染新冠病毒后怎样算康复了?
康复看两个指标。轻型普通型观察自己症状是否消失了;重症危重症则要观察CT影像,如果肺炎明显吸收,就算进入了康复阶段。目前第九版诊疗方案以间隔24小时两次核酸阴性,或是CT值大于等于35,认为没有传染性。如果不方便做核酸,建议连续三天做三次抗原检测,症状没有、连续三天抗原阴性,也可以认为没有传染性,身体康复。
14. 感染者康复以后需要注意点啥?
康复后可恢复正常生活工作和外出。不过还要强调注意佩戴口罩,保持一定的社会间距并洗手。这是预防各种传染病非常重要的公共卫生习惯。康复初期的一到两周可能身体会比较疲惫,不要进行剧烈运动,工作上也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不要操之过急。同时注意防护。
15. 感染者康复后如核酸码还是红码,如何转码?
感染者抗原呈阴性后,可联系居委或前往核酸检测点,连续两次核酸阴性后将转为绿码。
16. 如何区分是“复阳”还是“再感染”?
“复阳”一般是在短期内发生的(2周至3周内)。“复阳”也就是核酸没有彻底转阴,还在临界值处徘徊波动;“再感染”是指人体在前一次感染完全康复后,当体内的特异免疫水平降低到一定水平时,再次被同一种病毒感染入侵的现象。通常会间隔一段时间,比如半年以上。
17. 复阳或再感染,是否具有传染性?
从现有研究来看,“复阳”的人通常没有传染性。如果是再感染,就是被完全不同的病毒又一次感染了,是具有传染性的。
04 防疫篇
18. 疫情流行期间市民如何预防病毒感染?
居民应养成良好健康习惯,勤洗手、外出戴好口罩,家庭常通风、勤清扫,对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消毒清洁。均衡营养,作息规律,充足睡眠,合理运动,保持良好心态,强健体魄,增强个人免疫力。
慢性基础疾病患者按医嘱坚持用药,不擅自停药。遇到气温骤降等恶劣天气时,尽量减少外出。
19. 疫情当前,还需要接种新冠疫苗吗?
根据国内外研究结果来看,疫苗在预防感染、减少发病方面,尤其是预防重症和死亡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但疫苗接种之后,免疫力和保护效果会随着时间推移下降、削弱。冬季流感等呼吸道疾病高发,建议老人、慢性基础疾病患者、儿童等在医生指导下,及时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及流感疫苗。
数据显示:完成新冠疫苗的基础免疫,感染后发展成重症的风险至少降低80%,如果接种加强针,风险将降低90%以上。因此,目前国内外都在推荐进行新冠病毒疫苗的加强免疫,符合条件的老人应尽快完成加强针的接种。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丨吴泽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