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肥胖(牛蛙会不会吃胖)
牛蛙常见六大疾病,知道这些蛙病的名字吗?疾病防控是关键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牛蛙的养殖越来越火热,碳烤牛蛙是现在众多年轻人爱吃的美食,在这里小编让大家更好更全面了解牛蛙常见六大疾病,做一个小分享!
01牛蛙出血病
由其单胞菌引起,症状为腹部及身体有血斑伤口,病蛙精神不振、食欲下降、腿部发红出血。严重时四肢腐烂、发炎。
防治:保持池水清洁,做好定期消毒全池泼洒。
02歪头病
脑膜炎脓毒性黄杆菌病,是由于病菌直接破坏蛙脑神经致使蛙脑歪向一遍,病蛙有时在水中不停地打转,摄食量较少,一般情况死亡不多,但影响成蛙上市。
03胀肚病
胀肚病有别于肝腹水病,经常会被混为一谈,胀肚病为温和气单胞菌感染,该病在高温季节、养殖密度过大、水质太差和蛙类抵抗力下降时为多发期,传染快、死亡较高。此病有别于肝腹水、肝腹水解剖肚子有液体或血水流出,而胀肚病解剖者没有液体,腹内充满气体、肝脏变为紫色,肾充血呈鲜红色,有的胃肠内壁充血呈红色,内无食物,内脏器官有不同程度的被挤压贴向背部。
04胀气病
胀气病是迟钝爱德华氏菌感染,区别于胀肚病,胀气病的牛蛙体色发黑、体瘦、也是以大肚子为特征,下眼脸不能上翻盖眼球,且下眼脸由透明转变为乳白色,肝脏一般肿大呈黄色,肠道发炎、肾脏充血等,发病率15-30天,死亡率100%属于慢性病。
05白内障
瞎眼病是白内障的俗称,由于醋酸钙不动杆菌感染后,病蛙双眼有一层白膜、呈白内障状、失明、双腿外观呈浅绿色,肝肿大、呈紫黑色、紫红色等,胆肿大呈淡绿色,该病传染快速,死亡率高。
防治:可采取打针方式使用疫苗断绝此病。
06肝肿大病
嗜水气单胞菌引发的疾病,属于高死亡率的传染性疾病,外观呈肥胖状,后肢粗大,手压有硬肌肉感,皮肤不明显充血而呈微红色,在全身各处出现形状大小不规则的表皮溃疡斑,在高温期溃疡斑小或不明显,在气温较低后溃疡斑大且深,剪开双腿皮肤可见。皮肤内侧血管充血,肌肉呈土黄绿色,腹部皮肤内侧血管充血,肝脏极度肿大呈灰白色、土黄色,胆肿大呈浅绿色。有的病蛙肾表面充血,膀胱充血,胃肠内面空虚,表面血管充血。
总结
养殖牛蛙病害应预防为主,防大于治。
1、保持养殖池塘的定期消毒,定期换水(特别新手山水养殖切勿长流水、虫害多又大、长速慢弊大于利)。
2、定期拌料内服胆汁酸保护牛蛙的肝胆健康,增强免疫力。
3、有些疾病是因为细菌引起的在饲料中添加乐畅桉树精油,抑制细菌的增长。
4、在养殖过程中要避免密度过大、大小不分池、机械损伤等人为操作因素引发的疾病,禁止使用违禁品、药残留大的药品等。
希望以上分享能帮助到养殖牛蛙的朋友们!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牛蛙有多“害”人?它身上目前最严重的问题,已经不只寄生虫了!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近年来,牛蛙类菜品凭借其“肉质鲜美、美味可口、营养丰富…“等特点频频出圈,深受广大吃货们的喜爱和推崇,并且现已成为热门“网红美食”。
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新闻报道中有人因吃牛蛙而产生问题的现象屡见不鲜,但也有大部分人表示自己吃牛蛙并没有感觉有任何问题。
这不禁让我们对是否要继续选择吃牛蛙这件事产生了犹豫和疑问,牛蛙到底会不会“害”人呢?如果会,又有多“害”人呢?它的身上究竟隐藏有什么问题呢?
牛蛙,是一种蛙科、牛蛙属类的两栖脊椎动物,因其鸣叫声大且表现出远闻如牛叫似的特点而得名。
目前,市场上经常见到的牛蛙基本都是原产于北美的美洲牛蛙,大都为人工养殖。它虽然是外来物种,却是国内通过正规化养殖引种进来的,起因是古巴革命领袖卡斯特罗赠送给了中国一批牛蛙,于是国人开始逐渐养殖起来。
到20世纪80年代后,牛蛙从民间各地发展壮大,开始在中国大范围内推广养殖。据了解,20世纪90年代左右,牛蛙就已经成为中国水产养殖重要的名特水产品之一。
相比于其他蛙类,牛蛙繁殖能力强和生长速度快,体积更加硕大,通常一只成年雌蛙体可以长达20厘米,而一只成年雄蛙体则可长达18厘米,最大个体重量还可以达到4斤以上。
考虑到其肉质鲜美和营养价值高的特性,人们往往把它作为一种食物单品进行食用。据不完全数据统计,像酸菜牛蛙、红烧牛蛙、爆炒牛蛙以及牛蛙火锅这一类蛙类菜品,深受广大牛蛙消费者的喜爱,在餐饮消费市场俨然占据一席之地。
的确,牛蛙在这么多年来能得到众多消费者的认可,必然存在一些有益之处。首先,牛蛙被认为是“水中牛肉”,对我们人类而言,进食这种蕴含着丰富蛋白质、氨基酸、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的食物,可以帮助补充我们身体所缺少的微量元素,非常有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作为食物单品来说,牛蛙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口感上肉质鲜嫩,可烹饪做法多种多样,如炖煮、爆炒、干炸等;
其次,牛蛙具有一定药用价值。在夏季食用可以防止皮肤生疮毒,手术患者食用可协助伤口有效愈合,肝、肺病患者食用可明显增进食欲,胃虚、胃酸过多者可用牛蛙食疗。传统中医还认为牛蛙可以发挥清热解毒、滋阴壮阳等功效。
凡事都有利有弊。牛蛙也会对我们的人体健康造成巨大的危害,具体如下所释。
- 过量饮食致病风险。
众所周知,饮食需适度,过量则亏。牛蛙,作为一种含高热量且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果人长期食用或者过量食用,受其难消化的特性,会导致人体内蛋白质摄量过高,增加胃肠道负担,减缓肠道蠕动,引发腹痛、腹胀等问题;热量过高,基于不锻炼的情况下,人会有肥胖的迹象。
- 寄生虫感染风险。
据研究发现,这种食性大且多样的美洲牛蛙,通常无忌口式饮食,它进食的食物完全不分体积大小与种族关系,上到吃各类大小型动物,如鱼、水鸟的幼雏、蛇、鼠等,下到连自己的同类也吃。据另一项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在美洲牛蛙肠道中发现的内容物中其同类占比高达80%。
加上牛蛙喜爱的生存环境(如湖泊、小溪、池塘以及沼泽等温暖湿润的栖息地)中本身带有各类隐藏病菌、寄生虫等,由此造成的影响是,平均每一只牛蛙身上携带的寄生虫都至少高达上百条,还存在有各种各样的病菌、寄生虫虫卵或幼虫虫体。
如果对牛蛙烹饪不彻底,其中最常见的裂头蚴对人体可造成的感染危害极大,能侵入人体的内脏,轻则引发消化不良、呕吐、出血现象,严重时更可能导致失明或瘫痪,乃至威胁生命。
- 药物残留超标风险。
市场上,牛蛙的养殖方式多为人工养殖。为了防治牛蛙因食性大出现消化类的疾病以及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养殖户们在养殖过程中,往往对牛蛙采用密集养殖方式,并且会喂食牛蛙掺有大量药粉的饲料,如“恩诺沙星”、呋喃之类的禁用药和一些其他生长激素类药物等。
这也是牛蛙目前最严重的问题,此类“兽药残留”现象虽然一直被国家多次严令禁止,但仍屡禁不止,频频出现,让人难免担忧。
如果人长期以来,一直食用的都是此类兽药残留超标的牛蛙,哪怕将牛蛙高温烹饪,可能也无法彻底清除干净其体内寄生虫、兽药等的残留,然后它们又在人体体内不断累积,进而对人体机能产生危害,使人体产生耐药性菌株,出现如头晕腹痛等症状,甚至可能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发育,存在致癌或畸胎的风险。
作为外来物种的美洲牛蛙,食性广泛,几乎可以吞食包括本土的两栖类、鱼类、小型哺乳类动物等,这种捕食方式显然会打破原来生态系统的平衡,破坏原有的食物链。因此,其引入可能会导致本土物种的数量下降,进而威胁生存。
例如,牛蛙本身携带有蛙壶菌真菌,这类病原体对两栖类动物具有极高的致死性,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导致了两栖动物的种群数量大量减少,甚至发生灭绝事件。
牛蛙,对于牛蛙爱好者来说确实是美食的天堂。但是,它在为我们人类提供食用价值和医用价值的同时,也容易给我们的身体健康埋下潜藏的隐患,同时还可能导致许多环境和生态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隐患,我们必须科学增强食品安全防范意识,爱护健康,从你我做起,一起严选入口食材。尤其是像牛蛙这样可能携带寄生虫等的食材,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其来源、商家养殖方式以及相关餐饮品牌等,监督其生长环境、养殖方式和烹饪品质是否符合科学规范,杜绝危险苗头。
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牛蛙有多“害”人?目前它身上最严重的问题,已不再是寄生虫了!
老张是一位退休教师,平日里对饮食颇有讲究,尤其钟爱牛蛙这道美食。他津津乐道地向老王讲述着自家烹饪牛蛙的独特秘方,从选材到火候,无不透露着他对牛蛙的痴迷与热爱。
然而老王却听得眉头微皱,“老张,你不是前阵子身体不大好吗?我记得医生好像说过你体内有寄生虫。”
此言一出,老张的笑容瞬间凝固,他沉默片刻,缓缓开口:“你说得没错。就是那次我和家人去了一家牛蛙餐厅,品尝了他们的招牌牛蛙煲。哪知几天后我就开始出现腹泻、乏力等症状。
医生询问他近期饮食情况,当他提到那顿牛蛙煲时,医生立刻警觉起来。经过一系列检查,结果显示老张体内寄生虫检测呈阳性,且数量较多。
医生严肃地告诉他,牛蛙由于其生活环境和食性,体内寄生虫较多,若未经充分烹饪,很容易成为寄生虫传播的途径。
01.牛蛙的营养价值
优质蛋白质的宝库:牛蛙蛋白质含量极高,每100克中通常含有16至20克的优质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富含必需氨基酸,比例接近人体需求模式,消化吸收率高,对于维持肌肉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支持免疫系统的正常运作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健身爱好者、术后恢复期患者以及需要增加营养摄入的特定人群而言,牛蛙无疑是一种理想的高蛋白低脂肪食品。
维生素的富集地:牛蛙肉富含多种维生素,为人体健康提供了全方位的滋养。维生素A的含量尤为突出,有助于维护视觉健康、促进皮肤及黏膜细胞再生,有助于预防夜盲症、干眼症等眼部疾病,并增强机体抵抗力。
维生素B族,参与能量代谢、神经传导及红细胞生成,对保持神经系统健康、缓解疲劳、提升情绪有积极作用。
而维生素D则有助于肠道对钙质的吸收,对预防骨质疏松症意义重大。牛蛙肉中还含有其他种类的维生素,共同构筑了强大的营养防线。
矿物质的宝囊:牛蛙肉富含多种矿物质,对于维护人体电解质平衡、支持多种生理功能不可或缺。钙质是构建骨骼和牙齿的基石,对于防止成年人骨质疏松具有关键作用。
铁元素作为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参与氧气的运输和存储,对于预防贫血至关重要。锌在免疫功能、伤口愈合、DNA合成等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
而硒则是一种强效抗氧化剂,有助于保护细胞免受自由基侵害,延缓衰老过程,同时在甲状腺激素代谢、抗癌防御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独特生物活性成分:牛蛙体内还蕴藏着一系列独特的生物活性成分,能有效清除体内自由基,抵抗氧化应激,保护细胞免受损害,有助于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
生物活性肽,如胶原蛋白肽、抗菌肽等,具有抗炎、免疫调节、抗菌等多种生物活性,有助于改善机体免疫状态,维护肠道健康。
02.牛蛙带来的寄生虫问题
牛蛙的魅力背后也隐藏着重重危机。首当其冲的便是寄生虫问题。牛蛙体内可能携带有高达129种寄生虫,其中裂头蚴最为常见且危害甚大。
它们寄生于牛蛙肌肉中,引发宿主肌肉疼痛、消瘦,甚至侵犯神经系统,损伤内脏器官。裂头蚴生命力顽强,能在低温环境中存活数日,即使冷冻也不足以将其完全消灭。只有通过高温烹饪,如在56℃环境下加热至少10分钟,方可确保寄生虫被彻底杀死。
03.牛蛙还有更严重的问题
除了寄生虫,更严重的问题在于人为因素。部分养殖户为追求利润,滥用兽药,导致牛蛙体内药物残留严重超标。
长期食用此类牛蛙肉,可能导致兽药在人体内积累,对健康构成威胁。激素滥用现象同样触目惊心。为了加速牛蛙生长,养殖户大量使用激素,导致牛蛙出现畸形、过度肥胖等问题,激素残留亦对人体产生潜在危害。
养殖环境恶劣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密集养殖、排泄物混杂、疾病传播、抗生素滥用等现象,使牛蛙成为“毒源”载体,进一步加剧了食品安全风险。
牛蛙作为餐桌上的“双面娇娃”,以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风味赢得了众多食客的喜爱。然而其体内寄生虫问题不容忽视,为消费者的健康安全敲响警钟。面对这份美食诱惑,我们需要理性看待,既要欣赏其营养之“美”,更要警惕其寄生虫之“险”。
注:文中内容 仅供参考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