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脚跟肥胖(脚跟肥大)

岭南名医 0
文章目录:

脚跟痛怎么破?每天在家做这4个小动作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辉 通讯员 游华玲

图/由受访者提供(另署名除外)

足踝部疼痛,是足踝疾病的最常见问题,特别是脚跟痛,无明显外伤史,疼痛持续时间长,经久不愈,严重影响工作与生活,四处求医。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简称“南医三院”)在省内率先建立足踝外科,每天均有大量这样的脚跟痛病人,慕名前来足踝科门诊求诊,大部分患者均能得到满意的疗效。

足跟痛是常见困扰 图/视觉中国

足跟痛最常见的病因是跟痛症

其实,脚跟底部疼痛,如果没有明显外伤以及特殊病史,那么考虑跖筋膜炎(即跟痛症)的可能性比较大。跖筋膜炎是源于跖筋膜起点处的无菌性炎症,其发病机制可能是由于劳损与退变,导致跖筋膜在跟骨起点附近部分撕裂,继而发生腱病样反应。组织学检查结果主要为跖筋膜纤维慢性退变性改变。

跟痛症的表现有这些特点

早上晨起下床后下地行走几步,感觉足底跟部明显疼痛,走上几步后,疼痛有些缓解,走路多了,疼痛又加重。

医生在检查时会发现患者跟骨内侧结节及跖腱膜起点2-3厘米处有明显压痛。也有患者因脚跟部疼痛,时间长行走姿势不当,出现足部或整个下肢多处疼痛不适。

跟痛症如何处理?

经足踝科门诊,仔细检查患者足踝部是否存在力线的问题;跟痛症患者长短不一,有些患者可以自行缓解好转,有些患者迁延不愈,甚至几年,期间可多种方法联合应用。减少足跟部局部压迫,如穿软鞋,个性化3D打印鞋垫,矫形鞋垫(矫正力线);不走不平路以及远路,减少跟部受到撞击性冲击的活动;肥胖患者减轻体重。此外,局部理疗或热敷,如温水泡足、局部按摩、轻揉等对缓解疼痛有帮助。必要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消炎止痛类药(常用的有法斯通软膏,西乐葆消炎止痛药),或痛点封闭治疗。南医三院也开展贴扎治疗和冲击波治疗;必要时睡觉时穿夜间支具,维持筋膜牵张状态。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可行手术治疗,如跖腱膜附着处松解或腓肠肌筋膜松解术,局部矩阵式等离子消融术。

常做这四个动作帮你省下医药费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黎润光医生在这里教几种日常在家就能做的康复运动,目的是牵拉腓肠肌筋膜以及跖筋膜,能够有效帮助患者减轻或消除跟痛症症状,主要有:扶墙牵拉训练、阶梯牵拉训练、毛巾牵拉训练、滚球训练等。

扶墙牵拉法

【扶墙牵拉方法】

① 面向墙站,同时健侧的膝关节屈曲作为支撑,患侧下肢伸直,前足稍屈。

② 保持双足的后跟平稳着地,双髋中心下降,使躯干面向墙面。

③ 每天2-3组,每组3-5分钟,持续3-4周。

阶梯牵拉法

【阶梯牵拉训练】

① 站在一段楼梯的最低一层台阶上,将足跟保存存向后伸出台阶。

② 足趾发力,缓慢的(数5声)将足跟尽可能的下沉到能接受的程度。到达最低点后,再恢复到起始位置。重复10-15次。可在跟腱部或踝部感到牵拉力。

③ 维持30s再放松30s; 每天2-3组,每组重复4次,持续3-4周。

毛巾牵拉法

【毛巾牵拉训练】

① 双下肢伸直,屈髋,坐在平地或床上;

② 使用毛巾牵拉患侧足底,是足部持续背伸状态;

③ 每天2-3组,每组3-5分钟,持续3-4周。

【滚瓶训练】

坐位,双足下垂至地面;

患侧踝关节保持背伸,足底来回搓地面的水瓶;

每天2-3组,每组3-5分钟,持续3-4周。

【特别提醒】

锻炼时以没有疼痛为限度。若坚持锻炼3-4周症状仍没有改善,应及时就医。

疼疼疼!脚后跟总是开裂?真相不一定是皮肤缺水

一到秋冬季节,不少人脚上的皮肤就会变得干燥,脚后跟更是会出现裂口。

脚后跟开裂,不仅影响美观,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如果处理不及时,它们可能会引起感染,严重时能让你每走一步,裂口处都疼痛不已。有网友调侃,“真的是含泪走路”“步步惊心”……

△干裂的脚后跟(来源参考资料)

那么,脚后跟干裂都是怎么引起的?如何预防和缓解?接下来,我们将与大家分享很多有效的方法,帮助大家居家解决脚后跟干裂的问题。

脚后跟干裂不仅是干燥引起

还可能是这些疾病隐患

脚后跟干裂,顾名思义,就是指脚后跟皮肤上出现的干燥、裂隙或开裂的现象。这些干裂有轻有重,有时还伴随有角化过度,也就是皮肤增厚,质地和老茧类似。当这些裂口深入到真皮层时,则会导致疼痛。

正常情况下,我们的皮肤质地柔软,会保持适当的湿润和弹性,包括脚底表面的皮肤,它能够应对在承重过程中施加在其上的摩擦、压缩和剪切应力。不过,当皮肤缺乏水分时,再承受频繁和高强度的摩擦和压力的话,便容易变得干燥、粗糙和开裂。

进一步展开说的话,以下是脚后跟干裂的常见原因:

皮肤干燥或干皮症:皮肤缺乏水分或天然油脂,导致干裂。

寒冷干燥的天气:秋冬季低温和低湿度往往加剧脚部皮肤的干燥。

长期站立或行走:长时间站立或走路可能加剧脚底的压力,促使脚后跟皮肤开裂。

穿露跟鞋:如凉鞋等露脚后跟的鞋子,不能有效支撑脚部,容易导致脚后跟干裂。

超重或肥胖:造成脚后跟压力太大。

除了上述常见原因,需要引起警惕的是,一些疾病也会伴随有脚后跟的干燥、开裂,比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有文献总计显示,糖尿病患者中,合并脚后跟干裂的比例能够达到31%。

另外还要注意的是,真菌感染引起来的足癣(俗称脚气)偶尔也会有脚后跟的干裂,但与此同时,一般还会有瘙痒、异常发红、水疱、烂脚丫等改变,很少是单纯的脚后跟干裂。如果怀疑是足癣,则要进行抗真菌治疗,不宜按照普通的脚后跟干裂来处理。

脚后跟干裂有这样一些表现

脚后跟干裂的表现因人而异,有的轻微,有的严重。

一般最开始会比较轻微,表现通常为脚后跟边缘的皮肤变干和粗糙,摸起来感觉有所增厚,增厚明显时会颜色变化,不再是肤色,而是黄色或棕色,类似于老茧的外观。

有的人后期会进一步加重,出现线状的裂隙和裂口,甚至裂口会逐渐加深,这时患者可能会感到疼痛和不适,特别是在行走或站立时。

更严重的时候,裂缝会渗血、出现血痂,甚至感染。

对于极端的案例,如果裂口长时间不做处理,局部也没有注意卫生,则可能会引发蜂窝组炎等更为严重的感染。在血糖控制效果不好的糖尿病患者中,脚后跟的裂口可能引发糖尿病足溃疡,迟迟难以愈合。

△严重的脚后跟干裂(来自参考资料)

4个措施

居家缓解脚后跟干裂症状

脚后跟的核心应对措施,主要有3个方面:

第1:尽量规避病因和诱发加重的因素,这对减少未来的复发也很有帮助。

第2:注意保护局部皮肤,减少机械损伤,以免病情持续加重。

第3:加强皮肤的局部保湿和修复,主动改善皮肤的局部微环境。

基于此,我们梳理了应对脚后跟干裂的4种措施:

  • 适度泡脚:可以每天用温水浸泡脚部10分钟左右(不超过20分钟),目的是帮助软化异常增厚的角质。
  • 适当去除硬皮和死皮:根据角质增厚的情况,不定期使用浮石等工具轻轻去除脚后跟上的硬皮和死皮。
  • 功效型产品:涂抹有药效的产品,比如使用含有尿素、α-羟基酸、水杨酸、乳酸等成分的产品,这些产品中常有助于补充皮肤水分或减少水分丢失,并软化硬皮。
  • 保湿后的护理:睡前可以涂抹凡士林之类的软膏或者保湿霜,进一步增加保湿和封闭水分效果。

上面的方案只是相对主流的一些治疗选择,不是全部,因此仅供参考。此外,如果自行居家治疗后,效果不明显,或者有严重的裂口、疑似的感染,则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帮助。医生方面,可能会采取其他额外的处理措施,比如:

  • 绑带包扎:通过包扎防止皮肤活动。
  • 处方药物:医生可能会开其他处方药物(局部用药),这些药物比市售的产品作用更强,含有更高浓度的活性成分,比如高浓度的水杨酸制剂。
  • 皮肤胶水:如果病情需要,医生可能会使用专门用于皮肤的胶水(有效成分一般是氰基丙烯酸酯)将裂口两侧固定,帮助愈合。

注意4点

有效预防脚后跟干裂

我们都知道,预防其实是重于治疗的,如果不做好日常防护,来年到了秋冬季节,脚后跟干裂可能又会卷土重来。

因此,为了保持脚部健康,大家可以提前了解一些预防脚后跟干裂的措施,主要包括:

  1. 注重局部保湿:加强局部的保湿,尤其是在寒冷干燥的季节。一般选择膏、霜和乳的产品都行,其中膏和霜的滋润度更大。
  2. 穿合适的鞋子:避免穿露脚跟的鞋子,推荐选择合适、舒适并能支撑脚底的鞋子。
  3. 选择合适的鞋垫:一些鞋垫可以通过重新分配脚后跟的压力来帮助缓解问题,尽量避免使用劣质、太硬或者没有支撑力的鞋垫。
  4. 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走路:如果情况允许,可以减少长时间站立或行走,主要是减轻脚部(包括脚后跟)的负担。

以上,就是应对脚后跟干裂问题的一些办法,祝愿屏幕前的各位,未来的每一步都轻松自如,远离脚后跟干裂的困扰。

(内容来源:科普中国)

责任编辑:汤嘉铭

战神之踵——跟痛症

跟痛症:是指跟骨结节周围由慢性劳损所引起的以疼痛及行走困难为主的病症,常伴有跟骨结节部骨刺形成。其常见病因有:足底筋膜炎、肌腱炎、疲劳骨折、关节炎、痛风、跟骨骨刺等;

高危人群:40-60岁中老年人,年老体弱,肥胖者;扁平足爱穿高跟鞋、拖鞋(尤其人字拖)、有过足外伤史;长期站立或行走如保安、售货员等。

治疗:症状一般不会马上缓解,而需要数周到数月的坚持

家庭治疗:

尽可能的少走动,至少休息1周,使用手杖,减轻足部负重;冰敷疼痛部位:每次10-15分钟,每天至少两次,发作的前几天冰敷次数可增加;选择舒适的鞋子,并使用厚软鞋垫;有条件者夜间使用支架固定患足;饮食禁忌:尽量少食橙类酸性水果,以及咖啡、香烟等,会影响局部组织恢复;

药物治疗:

1、口服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缓解疼痛不适;

2、中药熏洗、热敷、局部理疗、针灸,以及外用膏药等,也可以缓解疼痛;

3、局部封闭:如臭氧、糖皮质激素封闭法;

手术治疗:绝大多数患者通过非手术治疗,症状可以明显缓解,只有少数经数月的非手术治疗无效者,且跟痛与骨刺密切相关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预防:不仅适用于高危人群,也适用于跟痛病因未解除,而症状已缓解的人群。

1、避免久站、久坐;可以多来回走动,避免突然起身跳、扭动踝部;坐下时将腿抬高,或者交替做踢腿运动;工作时,最好每半小时起身活动;

2、选择舒适的鞋:尽量选择软底鞋,或者足跟部使用软厚的鞋垫,跖筋膜炎患者,可采用矫形鞋垫;鞋跟最好是3cm左右的粗跟鞋,老年人可以选择平底鞋;如慢跑鞋、运动鞋等;禁忌赤脚行走;

3、促进腿部血液循环:尽量避免行走于水泥地、石子路等坚硬不平的路面,可通过散步、慢跑、游泳、骑车等锻炼腿部肌肉,避免做一些使足跟负重增加的活动,如搬重物、爬楼梯等;注意足部防寒保暖,尽量不使踝部暴露;每天温水泡脚增加局部血液循环;

4、肌肉强化训练:

(1)脚趾走路:先用脚尖站立,慢慢开始行走,一开始每次走10-15步,熟练后可以走20-25步;

(2)跟腱拉伸:如此站在楼梯上,需手扶栏杆;也可以单脚进行;坚持15-20秒,每天做4个循环;

(3)小腿伸展:一腿伸直,另一腿弯曲,如图用力推墙,坚持10秒;换腿重复;每天做20个循环;

(4)腿筋伸展:站立位,一脚伸出,脚尖朝上,脚跟朝下;弯曲另一条腿,上半身向后倾斜保持身体平衡,如此坚持20秒;换另一条腿,重复;每天做一个循环;

(5)坐位锻炼:可以患足在上,跷二郎腿,一手抓住大脚趾,慢慢的向身体处搬动,另一只手护住足底,坚持10秒,每天重复20次;也可以用脚趾做捡笔运动,捡到后保持数秒,每天重复10次(也可以将笔换成玻璃球等)。

作者 武汉协和骨科医院 田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