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身形肥胖(身形肥胖还是身型肥胖)

九派健康 0
文章目录:

【健康】腰围大一点,油腻多一点!腹型肥胖要注意→

【来源:广东卫生信息】

夏肥还没减完

你就开始“贴秋膘”了?

贴秋膘

是希望通过增加饮食来储备能量

迎接即将到来的寒冬

然而

你会不会只是局部“贴膘”?

尤其肉长在是肚子上

不仅影响美观

还有健康风险

01

什么是腹型肥胖?

腹型肥胖,顾名思义,是指腹部脂肪堆积过多导致的肥胖。根据脂肪分布的不同,

腹型肥胖可分为几种类型:

1. 上腹凸起:这通常与内脏脂肪过多有关,常见于暴饮暴食、过量摄入高热量食物的人群。内脏脂肪不仅影响外观,更重要的是它会释放炎性物质,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风险。

2. 下腹凸起:这多是由于脂肪积累过多,加上便秘和运动不足导致的。下腹肥胖者往往肠道功能不佳,需要改善饮食习惯和增加运动来调理。

3. 腰侧赘肉:常见于产后女性,由于肚皮松弛,腹直肌分离,导致两侧肌肉下垂。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体型,还可能影响腰部力量和核心稳定性。

4. 整体凸起:这通常意味着体重超标,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均过多。全身性的肥胖需要全面的饮食控制和运动计划来改善。

02

如何判断腹型肥胖?

判断自己是否属于腹型肥胖,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简单的方法:

测腰围: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即为腹型肥胖。

测腰臀比:男性腰臀比≥0.9,女性≥0.85,提示中心性肥胖。

看身形:苹果型身材(肚子大、四肢瘦)是典型的腹型肥胖,而梨型身材(下半身胖、上半身瘦)则相对安全。

03

腹型肥胖的危害

腹型肥胖不仅影响美观,更重要的是它对人体健康的威胁不容小觑:

心血管疾病:腹型肥胖与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密切相关。

糖尿病:腹部脂肪堆积过多会干扰胰岛素的正常功能,导致血糖不稳定,增加糖尿病风险。

脂肪肝:过多的腹部脂肪会堆积在肝脏周围,导致脂肪肝,影响肝脏功能。

高脂血症:腹部脂肪比其他部位的脂肪更活跃,更容易进入血液系统,引发高脂血症。

内分泌失调:对女性而言,腹部脂肪堆积会导致雌激素水平升高,增加子宫肌瘤、乳腺癌等妇科疾病的风险。

癌症:研究表明,腹型肥胖与多种癌症的发病率呈正相关,包括胃癌、结直肠癌、肝癌等。

04

如何消除腹型肥胖?

面对腹型肥胖,科学的方法是关键:

控制饮食: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建议摄入高纤维、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的食物。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比例,减少油炸和高糖食品的摄入。

适量运动:有氧运动如慢跑、骑车等有助于燃烧全身脂肪,而针对腹部的力量训练如仰卧起坐、平板支撑等则能增强腹部肌肉,改善腹部线条。同时,定期按摩腹部,促进血液循环,加速脂肪分解。

改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压力,避免长时间久坐。工作间隙可以适当起身活动,减少腹部脂肪的堆积。

专业指导:对于严重腹型肥胖者,建议在专业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减重,避免盲目节食或过度运动带来的健康风险。

贴秋膘虽好

但应以健康为前提哦!

编辑:温嘉林 程焕映

责编:陈广泰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不是危言耸听,肥胖真的是健康“杀手”

“他们说我这么胖,是因为懒”

  “别人都能减肥,我为什么就减不下来呢?”

“我那么胖,不会有人喜欢我的”

……

如果你是一个身材偏胖的人,这些让人“沉重”的想法,或许你都曾有过。肥胖的身形或许让你自我厌恶,他人异样的目光会让你感到羞耻,而难以下降的体重则让你焦虑不安。

今天,邀请了帆书 app创始人的樊登、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中心曲伸教授以及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陈伟教授,只想和你聊聊,为什么肥胖是一种慢性疾病,管理体重为什么是一门“终生”课题。

(进博会上,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参与对肥胖症议题的讨论)

Part 1肥胖的“阴云”有多大

人人都知道要尊重身患疾病的人,不要嘲讽他们,疾病不应该被污名化。

然而,提到肥胖,很多人却不当回事,认为它只是一种外形上的问题,是一种“懒病”。

肥胖被很多人排除在疾病的范畴之外,但其实,超重和肥胖是一类复杂的慢性疾病,不仅如此,它还是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

体质指数(BMI)是常用来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计算方法为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通常表示为 kg/m2)。

目前,全球有超过20亿人超重或肥胖,其中有超过10亿人患有肥胖症。

而在我国有超过1/2的成年人存在超重或肥胖的问题,肥胖人群高达1.8亿人,已成为世界上肥胖人数最多的国家。

然而,这其中,只有一半不到的人知道自己存在肥胖问题,而把肥胖当作疾病去治疗的人就更少了,据统计,只有约4.8%的肥胖人群选择就医治疗。

对肥胖的认知度低导致其治疗率低,与此同时,肥胖犹如“隐形杀手”,正在严重威胁着我们的健康。

Part 2肥胖正在“全方面”地威胁着你的健康

肥胖有损健康,这话可不是嘴上说说的。

过往的研究已经证实,肥胖是各种严重疾病的危险因素!

肥胖会增加200多种疾病的发生风险,这其中包括:

1.心血管疾病

肥胖症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调查显示,肥胖症患者常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力衰竭、中风等心血管病。

以中风为例,过往研究显示,BMI每增加5 kg/m2,缺血性中风风险增加 30%,脑出血的风险增加则11%。

2.“三高”: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

我国的一项大型调查发现,在肥胖患者中,有36.9%的人合并有高血压。过往的研究显示,超重的人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3~4倍。

肥胖的人也常合并血脂异常,特别是甘油三酯水平增高。调查显示,我国的肥胖患者中约42.4%的人合并有血脂异常。

超重和肥胖症是糖尿病前期和2型糖尿病的重要原因。肥胖程度越高,发生血糖异常的风险越大。在肥胖症人群中,糖尿病前期和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高达43.1%和23%。

3.癌症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肥胖患者似乎更容易受癌症“青睐”。

目前已经发现,至少13种癌症特别喜欢“找上”肥胖患者。

随着BMI的增加,患癌风险也随之升高,且增速惊人。其中,子宫内膜癌、食管腺癌对体重的增加最为敏感, BMI每增加5 kg/m2,这两种癌症的发病风险分别增加48%与45%。

4.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肥胖还会增加身体的负荷,导致很多机械性问题,比如脂肪的堆积容易压迫呼吸道,出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可别小瞧“睡觉打鼾”,这种睡眠期间反复发作上呼吸道阻塞或塌陷,可是会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除了身体上的疾病,肥胖症带来的心理负担不容忽视。

肥胖症患者患焦虑、抑郁的风险显著增加。不仅如此,在肥胖症患者中,饮食行为紊乱非常普遍,进食障碍的风险也有所增加。

这些心理上的问题也阻碍着肥胖症患者成功减重,摆脱疾病的“阴云”。然而,还是有很多人刻板地认为“肥胖是患者自己的问题”,是“缺乏意志力的表现”。这可能导致肥胖症患者在家庭、工作或整个社会中遭受着歧视和偏见。

Part 3 不再负重前行,让减重之路变得轻盈

说了那么多肥胖症对健康的危害,相信现在的你已经知道肥胖症是一种需认真对待的慢性疾病。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治疗肥胖呢?

肥胖症需要专业的治疗,因此,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首先,我们可以前往专业医疗机构的减重中心或门诊、内分泌门诊或营养科等专业科室进行诊疗。

医生会根据个人的情况,科学规范地选用合适的减重手段,这其中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生活方式干预是肥胖症患者长期体重管理的基础,它的核心就是“管住嘴,迈开腿”。

饮食上,在均衡饮食的基础上注意限制热量:低能量、低脂肪、适量摄入蛋白质。同时注意补充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及食物纤维的食物。

长期规律运动不仅有利于减重,还能具有长期的代谢获益,包括有助于维持血糖稳定,控制血压等,建议每周运动150分钟以上,进行中等至剧烈强度的有氧身体活动。

当然,肥胖的治疗因人而异,很多肥胖的患者仅靠生活方式干预往往效果不佳,因此医生也会根据个体情况联合药物治疗等方式来治疗肥胖症。

最后,我们还想和你说:

如果你是超重或肥胖群体中的一员,记住减重减去的其实是疾病风险,是为了改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风险、实现整体健康。

每个被肥胖问题困扰的人心中都渴望被支持、被理解,让自己不必独自“负重前行”,可以轻盈的生活。

在今年的进博会上,肥胖症科普IP形象“轻盈云朵”正式亮相,“轻盈云朵”作为肥胖患者减重旅程中值得信赖的专业伙伴,呼吁大家共同建立肥胖症关爱型社会。该形象由北京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设计团队负责人曹雪特别设计。

(进博会现场,“轻盈云朵”设计团队负责人曹雪介绍肥胖症科普IP形象)

无论是否受肥胖的困扰,我们都要了解肥胖这个疾病,用包容和理解对待肥胖症患者,和“轻盈云朵”一起支持他们积极面对,积极治疗,走向更轻盈、更健康的生活。

发胖、胃口差、腹胀便溏都是「湿」的警告!别让一时安逸摧毁余生

本文导读

千里之提溃于蚁穴,身体长久的小隐患总想着熬一熬就过去,熬一熬可能就熬到了尽头。文章带你了解常见的脾胃小不适如何产生并慢慢影响人体,进而酝酿疾病危机,并给出了三种调理的思路,希望能有所裨益。

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朋友,经常食欲不振、吃东西后容易腹胀、容易消化不良,然后大便经常稀溏,经常感觉无力,身形肥胖浮肿或者消瘦,相比上班挣钱,却经常不在意,总说熬一熬就过去。

反正没接触中医以前,我也是这样觉得的,那时我比现在胖20斤,舌上白厚厚的苔也是现在的两倍,舌体也比现在胖大的多。

刚开始没在意,实在不舒服就吃点藿香正气水就熬过了,久而久之就生了一场大病,让我开始了中医的探索之路。

后来我知道了,胃口差、腹胀便溏、发胖这些很可能是湿气在体内集聚的信号。别小看湿气,常年缠绵的湿气积累可能就是让你生一百种疾病的开端。

现代人为何总易被湿困扰

天天听人说湿气重,你肯定是脾胃不好了。到底为什么湿气那么爱和脾胃纠结?!

这和它的生理功能有关。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输布全身,供应各方面的需要,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人活动的能源依靠于脾胃对每日摄取食物的消化转化能力,精气血津液的产生和充实都以脾胃的健运为基础。

如果脾失健运了,营养物质不能很好地往四肢肌肉输送,就会出现四肢乏力,形体消瘦或者肥胖;营养物质不能很好地往上输送,就会出现头晕、精神不振、视物模糊、耳聋耳鸣的症状,中医称之为清阳不升,清可以理解为一种由脾胃吸收食物营养转化的能量。

那么清气去哪了呢?清气这股能量当然没有少,只是能量没有很好地实现「脾精四布」,后果就是那些有能量有营养的东西都集聚在了中焦脾胃自己身上,这也是为什么脾虚会发胖。

有人说这不是好事吗,这样脾营养就充足了呀?然而需求总是有限度的,多余的营养物质囤积久了,就会腐烂变臭转为秽浊的垃圾——生痰生湿,「脾为生痰之源」「脾虚生内湿」就是这个道理。

现代人营养丰富不像以前的人粗茶淡饭,还干农活劳作很多,体内的湿气能经常通过出汗排掉一部分。所以那些高脂肪高蛋白的饮食进入人体后,没有运动又待在空调房里汗也没出一点,多余的营养经常会产生堆积变成「湿气」给脾胃带来很大负担。

现代人很少有人能饿着了,所以很多都是痰湿的体质。

很多人顶着个大肚腩说没问题啊,我体检很健康。只能说如果体检都能在检查早期100%发现隐患的话,现代医学就不会有这么多棘手的难题了。

从中医的角度看,脾胃虚弱两三天没问题,但如果一直处于虚弱的状态久了,那些没能运化的过剩营养就会泛益肌肤,堆积起来变成肚子上的脂肪或者内脏的脂肪,甚者肿物之类的结聚。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写道,「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就是这个道理。

抓住两点看脾虚

食物在胃里面腐熟以后,就交给脾来吸收营养了。脾主运化的有两部分,一部分是运化食物,一部分是运化水液。所以判断自己有没有脾虚可以通过以下这两个方面来作为简单的参考。

脾虚食物不运化(消化):容易出现消化不良、不想吃东西、或者吃东西后肚子发胀。因为脾自己消化的能力减弱了,所以主动发出身体的信号,告诉你不要吃那么多了,消化不了。

脾虚水液转枢不利:容易出现不喜欢喝水,小便次数少,大便中水份比较多、大便次数多拉不干净而且很黏。脾虚消化不了水液,都集中在脾胃那里,这时脾胃就像一个水库,再往水库里注水就要决堤了,所以身体告诉你不能喝水。

然后脾虚不能把水导引利用起来,水液就只能从排便中流失了,肠道中变成十分潮湿的环境,就会出现大便粘滞不爽,或者水太多运不走大便稀溏的情况。

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外在表现来判断。

脾虚的外貌:皮肤偏暗黄蜡黄、大肚腩、体重超标肌肉松松垮垮、嘴唇暗淡无华、眼袋重等等。

顺应喜好健脾,不做无用功

人困的时候不是说吃鲍鱼燕窝就能补了,人困了休息就是补,人渴了喝水就是补,顺应脾特性的才是补

而脾喜燥恶湿,在中医里面有说:治脾不治湿,非其治也。

所以治脾的基本思路就出来了:

一是补气以健脾。

任何脏器功能的减退都以气虚为先兆,气虚久了就变成了阳虚。我们说阴成形,阳化气。有形的食物可以理解为一种有形的阴份,而消化这些阴的东西就需要阳份的火力。而气属于阳,就是扮演这样一个角色,所以补足脾气为健脾第一要务;

二是化湿以健脾。

脾是营养精微转枢之地,稍有疏忽就容易让过剩的营养集聚而产生湿气,干燥的坏境是脾所喜欢的,所以清化湿气的方法能让脾恢复生机;

三是消食以健脾。

有人说,脾本来就是消化食物的。对的,但有时候脾胃功能虚弱的时候,就像人馁了,除了给他补充营养外,得让他早点下班休息才能恢复元气。

帮它做完消化食物的工作,减少工作的负担,才能让脾胃有多点时间休息,有自我修复的时间,不然每天食物消化不了产的生内湿反过来又会把脾胃给困厄住。

治脾的方子有很多比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理中汤等。

但是对于普通的养生人士来说,一是太复杂严重的情况就直接就医了,容不得自己用药的机会;二是喝中药的方式与慢慢调理身体的原则有点不协调,担心中药用力过猛而变生他疾;三是现代人普遍工作忙碌,若不是病入膏肓,想必是不可能有慢工细活来熬中药的时间了。

如果觉得熬中药麻烦,又不想太正式的喝中药调理,可以尝试一些药食同源的养生食材,随时随地不受限制。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