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汗肥胖(虚胖自汗吃什么中成药)
为什么总是大汗淋漓,自汗、多汗的中医辨证治疗
很多人有容易出汗的毛病,没有感冒,也没有慢性病,明明天气很凉快,坐在屋里不动却总是大汗淋漓,稍微一活动则出汗更为严重,这种天气不热而异常出汗的情况中医称之为自汗症。
自汗是指不因炎热、劳累、穿衣过厚、服用发汗药物等因素而时时汗出,动辄加重的病症。自汗症多见于感冒后、肥胖、久病体虚的病人。
自汗症的病因病机:自汗症有虚有实,虚证多见气虚、阳虚之后导致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自汗;实证多为风热、湿热、痰饮等邪气迫汗而出。
自汗症,安静状态下出汗,运动后加重
自汗症的辨证论治:
虚证:虚证自汗,以补固为主。
1、营卫不和:
主要表现:汗出,恶风,或见头痛,发热,鼻塞流涕,肢体酸痛,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
组成:桂枝 芍药 炙甘草 生姜 大枣
加减:咳嗽加厚朴、杏仁,汗多加龙骨、牡蛎,心烦失眠加生地、百合、炒枣仁。
营卫不和的自汗多见于产后和感冒后
2、气虚:
主要表现:安静时汗出,微恶风,劳作后加重,平素易感冒,乏力易累,神疲倦怠,面色无华,舌苔,苔薄白,脉弱无力。
治法:益气固表
方药:玉屏风散
组成:黄芪 白术 防风
加减:气虚严重,重用黄芪加党参、黄精;出汗甚,加浮小麦、糯稻根、麻黄根;舌红,脉细数,合生脉饮。
气虚自汗多见于皮肤偏白的肥胖者
3、阳虚:
主要表现:时时汗出,乏力易累怕冷,肢体倦怠;严重者出现面色苍白,手足厥冷,大汗淋漓,呼吸微弱,舌淡苔白,脉微欲绝等亡阳急症。
治法:温阳止汗
方药:轻者芪附汤,亡阳证用参附汤
组成:芪附汤:黄芪 黑附子; 参附汤:人参、黑附子
加减:汗出多加龙骨、牡蛎;口渴舌燥合生脉饮。
阳虚自汗多见于慢性病后期和垂危病人
实证:实证之汗以疏泻为主
1、风热:
主要表现:微汗,汗出频频,口渴咽痛,咳嗽,发热,微恶风,头痛,舌尖红,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银翘散
组成:金银花 连翘 竹叶 荆芥穗 牛蒡子 淡豆豉 薄荷 甘草 芦根 桔梗
加减:咳嗽合桑菊饮;咽痛明显加玄参、生地、蒲公英;
风热自汗多见于热感冒
2、风湿
主要表现:自汗,恶风发热,身体酸楚,小便不利,舌苔薄腻,脉浮缓。
治法:祛湿解表
方药:防己黄芪汤
组成:防己 黄芪 炙甘草 白术 生姜 大枣
加减:身体重痛加羌活、防风、白芷;恶心呕吐加藿香、佩兰、苏叶。
注:本方黄芪、白术、炙甘草、大枣补气扶正,防己行水祛邪,属扶正祛邪兼顾之剂。
风湿自汗多见身体酸痛
3、湿热:
主要表现:头颈部汗出,沾衣而黄,口中粘腻,口渴,身体困重,低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
方药:三仁汤
组成:杏仁 白蔻仁 薏苡仁 半夏 厚朴 竹叶 通草 滑石
加减:腹胀、大便不爽加苍术、大腹皮
湿热自汗,多见于皮肤偏黑偏红肥胖者
4、水饮
主要表现:自汗出,口不渴,小便不利,食少,心下悸,或心胸气满,或胃脘部按之辘辘有水声,脉弦滑。
治法:健脾化饮
方药:茯苓甘草汤合外台茯苓饮
组成:
1、茯苓甘草汤:茯苓 甘草 桂枝 生姜
2、外台茯苓饮:茯苓 人参 白术 枳实 生姜 橘皮
加减:咳喘加杏仁、厚朴;心下按之微痛,舌苔黄合小陷胸汤。
水饮自汗多见于老慢支、老哮喘
总结:多汗、自汗多见于久病体虚、体质虚弱者,西医对此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而中医的补气、温阳、固表、祛风、除湿等治疗方法,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扩展阅读:
1、风热感冒、风热咳嗽,中医治疗指南;
2、流感季节,拒绝输液抗生素,看完这篇文章人人都会治感冒;
3、震惊!感冒居然可以诱发3000多种“不治之症”。
有些肥胖可能是病,多是痰湿内蕴或气虚,几味中药让减肥更持久
身体肥胖,是指形体发胖,超乎常人而言。常伴有头晕乏力,懒言少动,气短等症状。若体态丰腴,面色红润,精神饱满,舌脉正常,没有其他疾病的,则属于正常。
中医认为,身体过度肥胖,多是两个原因:
(1)痰湿内蕴,会引起体形胖大,饭量增大,特别喜欢吃些甘美肥腻的食品,胸痞脘闷,平时痰多,肢体沉重倦怠,怕热,舌体胖,苔厚腻,脉弦滑有力。
(2)气虚,会引起体形胖大,少气懒言,动则自汗,怕冷,面浮虚肿,食量较小,身体疲乏,没精神,嗜睡,舌淡苔白,脉象细弱。
辨证:
(1)痰湿内蕴引起的肥胖,多是由于饮食失调,或长期食欲亢盛,或偏食膏梁厚味、甘美甜腻食品,脾运失健,助湿生痰,痰湿流注肌体所致;与先天因素也有一定关系,属于实证。
(2)气虚引起的肥胖,多是因为劳倦伤气,或饮食不节,脾气受损所致,属于虚证。
调养:
(1)对于痰湿内蕴引起的肥胖,治疗时应该祛痰化湿,用药时选温胆汤或平胃散,酌加山植、茶树根、莱菔子、六一散等,并应控制进食膏梁甜腻之品。
(2)对于气虚引起的肥胖,治疗时应补气健脾,用药时应选择香砂六君子汤,并应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自身体质。
此外,除了药物治疗外,调节饮食,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或体育运动,采取综合治疗的方法,对改善肥胖症状效果会更好。
虚汗、盗汗、动不动就出汗?1味中药煲水喝,健脾补气、收敛止汗
“不知怎么回事,就像在梦里洗了个澡一样。”今年67岁的王婆婆身体状况一直保持得不错,但就是一觉醒来后发现自己冷不丁的出了一身的汗,每天起床都得更换被褥,让王婆婆有些烦心。
一、睡觉时虚汗频出,是怎么回事?健康的人在高温环境下,或者进行了较激烈的运动后,汗腺分泌有所增加,这都是身体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像王婆婆这样,睡觉都能出得满身大汗,那可能就是体内的阴阳平衡出现问题,引起虚汗淋漓。
中医讲究阴阳平衡,当人体阴阳偏颇,脏腑功能也会随之失衡。“心主血,汗为心之液”,当心血不足或有余,均会引起病理性的出汗。如心火旺者,会心烦汗出;心气虚者,清醒时不自觉出汗;心阴虚者,会在睡觉时偷偷出汗。
一般而言,气虚所致的多汗,平日就喜欢出汗,而活动后尤甚,而阴虚导致的的多汗,通常是手心、脚心出汗,且在夜间睡觉的静止状态下也会出汗。正如王婆婆,就属于阴虚导致的多汗症。
对于老人而言,大多数人都具有阴阳极气血虚衰的体质特点,异常出汗现象更为普遍。老年人多汗症的发生,多是年老体衰,调护失宜所致。但不排除身体肥胖、不良情绪、其他疾病引起的可能。汗症成因复杂,尤其是某些异常的多汗,可能是疾病的警告信号,更要留意。
二、出汗也有学问?中医教你认识6种异常出汗中医认为,汗是津液所化生,津液的疏布与代谢离不开脾的运化、肺的宣降、肝的疏泄,汗的有无、多少是体内阴阳平衡或者失调的表现。正常的出汗量为一时性的,往往因某种外界刺激而增多,若排除是活动量、气候、饮食等因素影响而引起大量流汗,就属于异常出汗,也称之为“汗证”。
下面就给大家举几个异常出汗的例子:
1、自汗:不受早晚、活动量、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身体非常爱出汗,剧烈活动后更是汗如雨下,休息之后可以得到缓解。
2、盗汗:一般发生在夜晚熟睡时,身体大量出汗,患者往往会因汗流浃背而醒来,床单、衣服到处是汗液。
3、黄汗:正常的汗液是透明的液体,若发现汗液呈黄色,且容易沾染衣服腋窝处,可能是黄疸病的表现
4、半身汗:出汗只在身体一侧,多见于肌肉萎缩、中风及截瘫病人,汗出常见于健侧,无汗的半身常是病变的部位。
5、额汗:不论气温高低,全身除了额头之外,并无汗液。
6、头汗:出汗部位在颈部以上,以头面部为主,常不自主出汗。
在这里,小妙要重点说一下盗汗。盗汗不仅会影响到患者的睡眠状态,出现盗汗也可能预示着与6项健康风险有关:
心血管病:常盗汗的中年女性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会升高
感染:身体抵抗感染时,会持续数周盗汗现象
甲状腺功能:夜间盗汗是甲亢的常见症状
免疫功能失调: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都会引起盗汗
药物副作用:许多药物的常见副作用之一会表现出盗汗
肿瘤:除盗汗之外,还伴有体重下降、总感到疲惫
上文小妙有说到,汗证与气虚有关,气为气为津之主,对津液有固摄作用。因此虚汗不止,需要“固气”。汗液犹如湖水,气犹如闸口,闸口巩固,液体自然无法溢出,汗液就能很好地被固摄住。
说到补气,最好的中药材一定有黄芪这一味。黄芪味甘、性微温,但补气效果并不比人参差,明朝医家张景岳就称赞它:“气虚而难汗者可发,表疏而多汗者可止。”生黄芪益气固表、利水消肿,主治体虚自汗、盗汗;蜜炙黄芪补中益气,可与党参为伍,主治中气不足。现代研究表明,黄芪还可具有降血压、血糖,强心利尿与保护肝脏等作用。
日常补气,可参考一个补气的小验方:黄芪、大枣、浮小麦适量,每日煎一大碗水,把它当作水饮用,可起到补虚止汗的效果。方中浮小麦具有除虚热、止虚汗的功效。大枣可补虚益气、养血安神。
黄芪虽好,但也容易上火,对于阴虚火旺、口腔溃疡或大便干燥者,并不适合这味药材,因此对于不清楚是何体质的人群来说,还是需要在专业医生的辅导下,配置药方。
脏腑即人体循环免疫系统,而汗液的分泌又与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有关。异常的出汗正是身体失调的反馈,需要及时进行有效调理,以达到身体内部巩固的效果。
#39健康超能团##清风计划#
参考资料:
[1] 《出汗也有学问?中医教你认识9种异常出汗》.人民网.2020-05-11
[2] 《老年人出虚汗的中医调理》.中国保健食品[J].2016年6月
[3] 《盗汗预示的几种病》.人民网-生命时报.2017-05-10
[4] 《黄芪补气止虚汗》.健康时报.2018-08-25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