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厌学(肥胖症可以休学吗)
青春期提早,怎么办 肥胖儿减重,很必要
经过长达四个多月的宅家生活,小学低年级学生开始返校复学。青少年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再次发生改变,孩子们做好准备重返校园了吗?中学生、高年级小学生是否已经适应学校快节奏的教学生活呢?从儿科门诊来看,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问题在这段时间里依然很突出,其中,青春期提早等问题直接干扰学生回归课堂,回归集体生活。
肥胖升高性早熟风险
疫情期间宅在家里,切断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途径,是防范传染病进一步传播最为重要的措施。但是,家庭室内空间毕竟有限,加之久坐少动,少年儿童的体重明显增长,网友还改编了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调侃孩童超重肥胖。有些肥胖儿回到校园里遭受同学的嘲笑,超重肥胖又令孩子精神不振,上课容易走神,孩子极易产生厌学情绪。
肥胖对儿童的伤害远远不止这些。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内分泌科罗飞宏教授指出,肥胖会导致人体内分泌代谢发生一系列变化,对儿童也不例外,肥胖会升高儿童性早熟的风险,导致性发育提前。肥胖对女童的影响较男童更大,肥胖女童性发育早,初潮早,性激素分泌失调,大多伴有月经紊乱,也容易出现自卑等心理问题。
青春期提早会缩短长高空间
性早熟是指男童在9岁前、女童在8岁前呈现第二性征。按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分为中枢性(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依赖性)性早熟和外周性(非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依赖性)性早熟。女童8岁以后、男童9岁以后即启动性发育属于青春期提早。罗飞宏教授指出,青春期提早,与肥胖和环境的关系密切。
肥胖儿发育早,长高空间相对减少,原因在于,肥胖引起胰岛素与糖代谢紊乱,血浆胰岛素水平上升,多种与发育有关的激素如瘦素等水平上升,发育提前启动;多种激素作用信号通路出现紊乱,如女孩雄激素上升,容易发生多囊卵巢综合征,月经不调严重者成年后出现生育问题;骨龄生长加速,提前老化、闭合,导致生长提前终止。
生活在现代大都市,人们接触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机会大增,使得青春期提早的孩童人数增速明显。儿童青春期发育提早,已成为普遍现象。临床研究显示,生长曲线呈平稳态势不再显著上升的年龄大幅下降,女童在12岁左右,男童在15岁上下,也就是说传统认为“十七八岁蹿个儿”可能不复存在,青春期提早“到访”促使孩子“蹿个儿”也提前,还会让孩子的生长周期缩短,促使骨骺闭合,并停止发育。结果是,个头长得比同龄人早,但最终身高不高。
家长一旦观察到孩子进入青春发育期,比如11岁女孩乳房发育,12岁男孩胡须早长或变声,对孩子的最终身高要有合理的预期,不能企望“晚长”,不要盲目“静待花开”。
家长如何帮助肥胖儿减重
儿童性早熟应及时治疗。和性早熟不同,青春期提早的孩童并非都需要治疗。罗飞宏教授建议家长陪同孩子到儿童内分泌科或儿科内分泌专病门诊咨询,评估个体整体状况后综合考量。常规情况下,医生会给孩子做体格检查、测骨龄、查B超等,再根据检查结果安排进一步的专科诊治和用药。
罗教授提醒,肥胖儿的家长不可掉以轻心,应尽早采取综合措施,必要时积极治疗肥胖症。适当运动是最好的减重方式之一。从现在开始增加跑步、打球等户外运动,学习任务重但运动耐力好的孩子可以采用变速跑,每天坚持半小时较剧烈的运动;中重度肥胖或运动耐力低的孩子,运动需要循序渐进,每天坚持轻中度运动1小时,如慢跑等。运动前要热身,做好准备活动,慢慢进入状态。同时多晒太阳,吸收能促进生长的维生素D,而宅家隔着玻璃窗晒太阳是无法吸收维生素D的。
饮食上保证必需营养素的充分摄入,不建议给孩子吃人参、燕窝等补品。可以多吃鱼、虾、蛋、瘦肉等优质蛋白,注意一次摄入量不能太大。
需强调的是,肥胖儿一定要先把体重降下来、控制好,再结合长高的相关治疗,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据《新民晚报》)
案例:肥胖、自卑、厌学的学生调整案例
高同学是一位16岁的女孩,长得非常胖,这让她感到非常苦恼。她在高中就读,但是她的学习态度却十分令人担忧。她常常贪图享乐,不注重学习,不自信,无所事事,甚至不写作业。她的精神状态也很颓废,缺乏目标和方向感。据了解,智商也不高。
她常常沉迷于手机和网络游戏中,无法自拔。她缺乏自我约束力和目标感,常常无所事事,不关心自己的学业和未来。她的家人和老师都为她担心,希望她能够振作起来,认真面对自己的问题。
然而,高同学似乎对自己的问题并没有意识到,但她的父母对她的现状和未来十分担忧但又没有办法能够帮助得到她。
像高同学这种情况,她需要有人来帮助她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她需要一个关心她的人来引导她,帮助她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擅长的领域,并且制定可行的目标和计划。她也需要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注重健康饮食和适量运动,减轻肥胖问题对身体和心理的负面影响。她还需要积极参加社交活动,增强自己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摆脱孤独和自闭的状态。
经过考察对比,高同学的父母把她送到我们机构来进行调整。
针对高同学的情况,以下是我们的调整方法:
1.个性化评估:首先,我们对高同学进行全面的个性化评估,包括身体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等方面,以便制定个性化的调整方案。
2.心理辅导:针对高同学的心理问题,我们采用心理辅导的方式,帮助她认识自己的问题,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提高自我控制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
3.学习指导:针对高同学的学习问题,我们采用一对一的学习指导方式,根据她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方法,帮助她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习动力。
4.生活习惯调整:针对高同学的肥胖问题,我们采用生活习惯调整的方式,帮助她制定健康的饮食计划和运动计划,逐步减轻体重,改善身体状况和心理健康。
5. 家庭关系辅导:邀请她的父母来上家庭教育课,了解他们的期望和关注点,为他们提供家庭关系辅导,帮助他们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为高同学的康复提供有力的支持。
经过九个月的调整和辅导,我们看到了高同学明显的改善和进步。她逐渐变得更加自信和积极,开始重视学习和生活。在心理方面,她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在学习方面,她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学习动力也更加充足。在生活习惯方面,她成功减轻了体重,改善了身体状况。在家庭关系方面,她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改善,家庭氛围更加和谐。
康健园 | 青春期提早,怎么办?肥胖儿减重,很必要
从4月27日开始,本市中小学生分批返校复学。青少年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再次发生改变,孩子们做好准备重返校园了吗?中学生、高年级小学生是否已经适应学校快节奏的教学生活呢?从儿科门诊来看,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问题在这段时间里依然很突出,其中,青春期提早等问题直接干扰学生回归课堂,回归集体生活。
肥胖升高性早熟风险
疫情期间宅在家里,切断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途径,是防范传染病进一步传播最为重要的措施。但是,家庭室内空间毕竟有限,加之久坐少动,少年儿童的体重明显增长,网友还改编了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调侃孩童超重肥胖。有些肥胖儿回到校园里遭受同学的嘲笑,超重肥胖又令孩子精神不振,上课容易走神,孩子极易产生厌学情绪。
肥胖对儿童的伤害远远不止这些。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内分泌科罗飞宏教授指出,肥胖会导致人体内分泌代谢发生一系列变化,对儿童也不例外,肥胖会升高儿童性早熟的风险,导致性发育提前。肥胖对女童的影响较男童更大,肥胖女童性发育早,初潮早,性激素分泌失调,大多伴有月经紊乱,也容易出现自卑等心理问题。
青春期提早会缩短长高空间
性早熟是指男童在9岁前、女童在8岁前呈现第二性征。按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分为中枢性(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依赖性)性早熟和外周性(非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依赖性)性早熟。女童8岁以后、男童9岁以后即启动性发育属于青春期提早。罗飞宏教授指出,青春期提早,与肥胖和环境的关系密切。
肥胖儿发育早,长高空间相对减少,原因在于,肥胖引起胰岛素与糖代谢紊乱,血浆胰岛素水平上升,多种与发育有关的激素如瘦素等水平上升,发育提前启动;多种激素作用信号通路出现紊乱,如女孩雄激素上升,容易发生多囊卵巢综合征,月经不调严重者成年后出现生育问题;骨龄生长加速,提前老化、闭合,导致生长提前终止。
生活在现代大都市,人们接触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机会大增,使得青春期提早的孩童人数增速明显。儿童青春期发育提早,已成为普遍现象。临床研究显示,生长曲线呈平稳态势不再显著上升的年龄大幅下降,女童在12岁左右,男童在15岁上下,也就是说传统认为“十七八岁蹿个儿”可能不复存在,青春期提早“到访”促使孩子“蹿个儿”也提前,还会让孩子的生长周期缩短,促使骨骺闭合,并停止发育。结果是,个头长得比同龄人早,但最终身高不高。
家长一旦观察到孩子进入青春发育期,比如11岁女孩乳房发育,12岁男孩胡须早长或变声,对孩子的最终身高要有合理的预期,不能企望“晚长”,不要盲目“静待花开”。
家长如何帮助肥胖儿减重
儿童性早熟应及时治疗。和性早熟不同,青春期提早的孩童并非都需要治疗。罗飞宏教授建议家长陪同孩子到儿童内分泌科或儿科内分泌专病门诊咨询,评估个体整体状况后综合考量。常规情况下,医生会给孩子做体格检查、测骨龄、查B超等,再根据检查结果安排进一步的专科诊治和用药。
罗教授提醒,肥胖儿的家长不可掉以轻心,应尽早采取综合措施,必要时积极治疗肥胖症。适当运动是最好的减重方式之一。从现在开始增加跑步、打球等户外运动,学习任务重但运动耐力好的孩子可以采用变速跑,每天坚持半小时较剧烈的运动;中重度肥胖或运动耐力低的孩子,运动需要循序渐进,每天坚持轻中度运动1小时,如慢跑等。运动前要热身,做好准备活动,慢慢进入状态。同时多晒太阳,吸收能促进生长的维生素D,而宅家隔着玻璃窗晒太阳是无法吸收维生素D的。
饮食上保证必需营养素的充分摄入,不建议给孩子吃人参、燕窝等补品。可以多吃鱼、虾、蛋、瘦肉等优质蛋白,注意一次摄入量不能太大。
需强调的是,肥胖儿一定要先把体重降下来、控制好,再结合长高的相关治疗,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潘嘉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