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学前肥胖(学前儿童肥胖的原因症状及预防)

澎湃新闻 0
文章目录:

数字化赋能上海学前教育,幼儿的近视、肥胖、龋齿等可动态监控

1月31日,为期三天的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在上海闭幕。上海市教委介绍,上海以数字化转型赋能“幼有善育”,打造触手可及的科学育儿指导。

数字化赋能上海学前教育 本文图均为 黄浦区教育局 图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上海市黄浦区了解到,作为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黄浦区创新应用多个教育数字化转型场景,依托大数据、物联感知等技术,赋能保教活动、卫生保健、家园共育、园所管理等各个环节,呵护幼儿健康成长,支持幼儿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从而促进大规模因材施教,赋能学前教育向更高层次的优质均衡发展。

近年来,黄浦区在全市率先建成“在园幼儿健康监测与分析”平台,建立了医教结合领导小组协同管理下的联席工作机制。平台汇聚了区域内各项幼儿健康体检数据,聚焦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点指标,监测黄浦区域幼儿生长发育、体质体能等健康状况,监测结果作用于辖区内园所保教质量改进行动。

依托“在园幼儿健康监测与分析”平台,黄浦区拓展户外活动数据自动化采集模块功能,支持数据的安全接入,支持园所、区实时监控2小时户外活动开展情况,为后续的幼儿健康与户外活动、幼儿健康与睡眠、饮食、运动等在园活动的关联分析打好基础。

平台以可视化大屏方式呈现幼儿健康监测工作全貌,涵盖区、园、幼儿的数据看板(1 28 N),包括1个区级监测主屏,28个园所监测子屏,N个幼儿健康管理子屏,包括幼儿体检、膳食管理、户外活动等。各级监测大屏的指标逐级下钻,形成闭环。区域幼儿健康监测预警等等功能应需、即时发挥作用。

以幼儿体检数据为基础,针对在园幼儿开展健康情况分析,黄浦区形成《在园幼儿健康数据报告》(简称《报告》)。《报告》围绕3-6岁儿童健康关键指标,聚焦视力不良率、肥胖发生率、龋齿发生率等健康发展及高质量幼儿园建设的重点指标,形成区、园、幼儿健康报告。《报告》有效地反映了全区3-6岁儿童健康状况、各集团/园所的保健管理情况等,为区域制定决策方案、为园所针对性优化保教管理质量、为幼儿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提供支持。

警惕!学前“小胖墩儿”太多了

北京日报

首都体育学院联合体育机构近日发布《中国3-6岁幼儿体质研究报告》。该报告调研历时近一年,对包括北京在内的全国28个省、市1256所幼儿园12万多名3至6岁幼儿进行了体质健康测试和研究。结果显示:我国3至6岁幼儿身体形态发育和身体素质发展整体符合儿童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但也有一些问题比较突出,如身体素质差、达标率低和肥胖检出率较高等,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积极干预,将会对我国幼儿体质健康造成较大不利影响。

数据——

近五分之一幼儿体测未达标

这项针对3至6岁幼儿的测试,其测试指标、评定方法及标准均依据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幼儿部分)》。

从测试结果来看,我国3至6岁幼儿整体身体素质发展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体质测试得分来看,反映身体形态发育水平的身高、体重指标得分高于反映身体素质发展水平的网球掷远、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10米折返跑、双脚连续跳和走平衡木等指标。二是幼儿各项身体素质之间发展水平不平衡,反映下肢力量的立定跳远指标和反映协调性的双脚连续跳指标得分高于反映上肢力量的网球掷远指标、反映柔韧性的坐位体前屈指标、反映灵敏素质的10米折返跑指标和反映平衡能力的走平衡木指标。也就是说,我国3至6岁幼儿整体上肢力量、柔韧性、灵敏性和平衡能力等素质发展较薄弱。

我国3至6岁幼儿肥胖问题比较严峻,幼儿肥胖检出率较高,且上升速度较快。测试结果表明:幼儿肥胖总检出率为7.2%,男性幼儿肥胖检出率(7.8%)高于女性幼儿(6.6%),6岁幼儿肥胖检出率最高(男9.6%,女9.1%)。这一数据已逼近我国小学生的肥胖检出率(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体育与健康监测报告指出四年级、八年级肥胖检出率为8.8%和9.7%)。

研究显示,我国3至6岁幼儿体质测试评分达标率不高,呈现出“两低”特点:一是体质测试评分总体合格率较低,近五分之一(18.4%)幼儿体质测试评分未达到合格标准。二是优秀率(3.4%)和良好率(14.6%)较低,二者相加不足20%。整体上看,我国3至6岁幼儿体质健康总体水平不高。

我国6岁以下幼儿约有1亿多人,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幼儿体质健康不仅关系到其个人未来发展,也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幼儿阶段打好体质健康基础,对于从根本上提升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分析——

体育活动时间强度不够是主因

影响我国幼儿体质健康的主要原因是幼儿体育活动时间不足、负荷强度偏低。追其根源,则是幼儿体育场地设施和师资条件较差、体育活动的内容和方法的针对性不强,以及家长不重视等因素造成的。

从调查结果来看,我国3至6岁幼儿每天的体育活动时间不足,大部分幼儿久坐时间偏长。有些幼儿园,虽然每天为幼儿都安排了较长时间的体育活动,但活动的负荷强度不够,达不到有效增强幼儿体质健康的效果,导致幼儿身体素质和动作发展处于较低水平。此外,幼儿在进行户外活动时,部分教师存在害怕幼儿受伤心理,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活动项目不太敢让幼儿参与,幼儿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很难得到有效提高。

我国大部分幼儿园体育场地设施不足,运动场地面积与学生人数不匹配,不能很好满足幼儿开展体育和户外活动的需要。部分幼儿园体育设施存在陈旧老化、成人化现象,严重影响幼儿体育活动的开展。目前我国受过学前体育教育训练的专业幼儿体育教师数量极少,幼儿教师长期缺乏体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专门培训,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及动作发展规律认识不充分,存在体育教学内容、过程设计不科学,教学方法运用不合理等问题,体育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较差。

幼儿身心发展和动作发展皆有其规律性和特殊性。开展幼儿体育活动要体现其身心发展的规律,必须充分调动和吸引幼儿的兴趣。目前大部分幼儿体育活动都是以游戏的形式开展的,但整体上游戏的设计缺乏针对性、趣味性。有些游戏幼儿从小班一直玩到大班,游戏主题不新、情景不鲜明、道具不更新、内容不针对发展幼儿较薄弱的身体素质和动作以及教师重复循环同一个游戏的现象比比皆是,久而久之幼儿容易失去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很难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此外,幼儿家长对幼儿体质发展也不够重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幼儿家长普遍存在“重文化轻体育”现象,幼儿的课余活动时间被各种培训班所挤占,部分家长对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管理也不严格,客观上减少了幼儿每天身体活动时间。

建议——

幼儿园每日应增体能锻炼课

要想提升我国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水平,应该“关口前移”,把幼儿园作为前沿阵地和主战场,同时让家庭参与,多管齐下、精准施策。

首先,应加强幼儿体育发展的顶层设计。国家和地方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明确幼儿体育的目标、任务和措施,落实主体责任,引导幼儿园、家庭、社会共同参与,营造全社会关心幼儿体质健康的良好氛围。进一步修订完善我国3至6岁幼儿体质健康测试体系,加强幼儿体质测试指标的研究,不断完善幼儿体质健康测试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制定我国3至6岁幼儿体育教学指南,指导幼儿教师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出台促进幼儿体育活动计划,引导各级各类幼儿园从实际出发开展幼儿体育活动。

其次,增加幼儿每天身体活动时间。遵循“短时”“多次”原则,在幼儿上午入园后、课间休息时、下午午睡后、放学前等多个时间段,组织幼儿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保证幼儿充足的体育活动和户外活动时间。建议有条件的幼儿园,每天为幼儿开设20至30分钟的体能锻炼课程,有针对性地发展幼儿力量、柔韧、平衡能力等较薄弱的身体素质。

第三,进一步改善幼儿体育场地设施和师资条件。政府、学校应通力合作,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幼儿体育活动场地设施建设,为幼儿创造良好的运动环境。进一步加强幼儿体育专业师资培养,鼓励有条件的高等体育院校开设学前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幼儿体育专业人才。进一步加强幼儿教师体育专项培训,将幼儿教师体育培训纳入国家教育培训计划,不断提升幼儿教师体育教育、教学以及开展幼儿体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第四,把握幼儿体育的规律和重点,把“强基础”与“补短板”相结合。幼儿体育既要为幼儿正式进入学校教育奠定动作发展、身体发展、运动兴趣、习惯等方面的基础,同时还要注意针对幼儿动作、身体、心理等方面发展不足的短板开展体育教育。具体来说,一要加强对肥胖幼儿的运动干预,补幼儿形态发育短板。二要补幼儿身体素质短板,尤其是上肢力量、柔韧性、灵敏性和平衡能力素质要重点发展。三要补幼儿心理和社会适应发展短板,特别是要加强幼儿勇敢、顽强、拼搏等体育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第五,充分发挥家庭在提高幼儿体质健康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对幼儿家长宣传教育,提高其对幼儿体育和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园共育活动,吸引家长、幼儿共同参与体育活动。鼓励家长在家中、在节假日与孩子一起开展体育和户外活动,促进幼儿养成良好运动习惯。

第六,高度认识体育的价值,不断拓展体育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多维功能。体育内在包含了德育、智育和美育,对于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重要育人手段。当前,对于幼儿体育的价值开发,大都停留在身体和动作发展层面,而对体育促进幼儿认知、语言表达、科学探究等方面能力发展价值的挖掘不够。要进一步加强此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提升幼儿体育教育质量和效果。

(作者 李林 首都体育学院教授)

警惕!学前“小胖墩儿”太多了

来源:北京日报

李林

首都体育学院联合体育机构近日发布《中国3-6岁幼儿体质研究报告》。该报告调研历时近一年,对包括北京在内的全国28个省、市1256所幼儿园12万多名3至6岁幼儿进行了体质健康测试和研究。结果显示:我国3至6岁幼儿身体形态发育和身体素质发展整体符合儿童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但也有一些问题比较突出,如身体素质差、达标率低和肥胖检出率较高等,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积极干预,将会对我国幼儿体质健康造成较大不利影响。

数据——

近五分之一幼儿体测未达标

这项针对3至6岁幼儿的测试,其测试指标、评定方法及标准均依据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幼儿部分)》。

从测试结果来看,我国3至6岁幼儿整体身体素质发展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体质测试得分来看,反映身体形态发育水平的身高、体重指标得分高于反映身体素质发展水平的网球掷远、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10米折返跑、双脚连续跳和走平衡木等指标。二是幼儿各项身体素质之间发展水平不平衡,反映下肢力量的立定跳远指标和反映协调性的双脚连续跳指标得分高于反映上肢力量的网球掷远指标、反映柔韧性的坐位体前屈指标、反映灵敏素质的10米折返跑指标和反映平衡能力的走平衡木指标。也就是说,我国3至6岁幼儿整体上肢力量、柔韧性、灵敏性和平衡能力等素质发展较薄弱。

我国3至6岁幼儿肥胖问题比较严峻,幼儿肥胖检出率较高,且上升速度较快。测试结果表明:幼儿肥胖总检出率为7.2%,男性幼儿肥胖检出率(7.8%)高于女性幼儿(6.6%),6岁幼儿肥胖检出率最高(男9.6%,女9.1%)。这一数据已逼近我国小学生的肥胖检出率(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体育与健康监测报告指出四年级、八年级肥胖检出率为8.8%和9.7%)。

研究显示,我国3至6岁幼儿体质测试评分达标率不高,呈现出“两低”特点:一是体质测试评分总体合格率较低,近五分之一(18.4%)幼儿体质测试评分未达到合格标准。二是优秀率(3.4%)和良好率(14.6%)较低,二者相加不足20%。整体上看,我国3至6岁幼儿体质健康总体水平不高。

我国6岁以下幼儿约有1亿多人,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幼儿体质健康不仅关系到其个人未来发展,也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幼儿阶段打好体质健康基础,对于从根本上提升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分析——

体育活动时间强度不够是主因

影响我国幼儿体质健康的主要原因是幼儿体育活动时间不足、负荷强度偏低。追其根源,则是幼儿体育场地设施和师资条件较差、体育活动的内容和方法的针对性不强,以及家长不重视等因素造成的。

从调查结果来看,我国3至6岁幼儿每天的体育活动时间不足,大部分幼儿久坐时间偏长。有些幼儿园,虽然每天为幼儿都安排了较长时间的体育活动,但活动的负荷强度不够,达不到有效增强幼儿体质健康的效果,导致幼儿身体素质和动作发展处于较低水平。此外,幼儿在进行户外活动时,部分教师存在害怕幼儿受伤心理,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活动项目不太敢让幼儿参与,幼儿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很难得到有效提高。

我国大部分幼儿园体育场地设施不足,运动场地面积与学生人数不匹配,不能很好满足幼儿开展体育和户外活动的需要。部分幼儿园体育设施存在陈旧老化、成人化现象,严重影响幼儿体育活动的开展。目前我国受过学前体育教育训练的专业幼儿体育教师数量极少,幼儿教师长期缺乏体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专门培训,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及动作发展规律认识不充分,存在体育教学内容、过程设计不科学,教学方法运用不合理等问题,体育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较差。

幼儿身心发展和动作发展皆有其规律性和特殊性。开展幼儿体育活动要体现其身心发展的规律,必须充分调动和吸引幼儿的兴趣。目前大部分幼儿体育活动都是以游戏的形式开展的,但整体上游戏的设计缺乏针对性、趣味性。有些游戏幼儿从小班一直玩到大班,游戏主题不新、情景不鲜明、道具不更新、内容不针对发展幼儿较薄弱的身体素质和动作以及教师重复循环同一个游戏的现象比比皆是,久而久之幼儿容易失去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很难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此外,幼儿家长对幼儿体质发展也不够重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幼儿家长普遍存在“重文化轻体育”现象,幼儿的课余活动时间被各种培训班所挤占,部分家长对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管理也不严格,客观上减少了幼儿每天身体活动时间。

建议——

幼儿园每日应增体能锻炼课

要想提升我国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水平,应该“关口前移”,把幼儿园作为前沿阵地和主战场,同时让家庭参与,多管齐下、精准施策。

首先,应加强幼儿体育发展的顶层设计。国家和地方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明确幼儿体育的目标、任务和措施,落实主体责任,引导幼儿园、家庭、社会共同参与,营造全社会关心幼儿体质健康的良好氛围。进一步修订完善我国3至6岁幼儿体质健康测试体系,加强幼儿体质测试指标的研究,不断完善幼儿体质健康测试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制定我国3至6岁幼儿体育教学指南,指导幼儿教师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出台促进幼儿体育活动计划,引导各级各类幼儿园从实际出发开展幼儿体育活动。

其次,增加幼儿每天身体活动时间。遵循“短时”“多次”原则,在幼儿上午入园后、课间休息时、下午午睡后、放学前等多个时间段,组织幼儿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保证幼儿充足的体育活动和户外活动时间。建议有条件的幼儿园,每天为幼儿开设20至30分钟的体能锻炼课程,有针对性地发展幼儿力量、柔韧、平衡能力等较薄弱的身体素质。

第三,进一步改善幼儿体育场地设施和师资条件。政府、学校应通力合作,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幼儿体育活动场地设施建设,为幼儿创造良好的运动环境。进一步加强幼儿体育专业师资培养,鼓励有条件的高等体育院校开设学前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幼儿体育专业人才。进一步加强幼儿教师体育专项培训,将幼儿教师体育培训纳入国家教育培训计划,不断提升幼儿教师体育教育、教学以及开展幼儿体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第四,把握幼儿体育的规律和重点,把“强基础”与“补短板”相结合。幼儿体育既要为幼儿正式进入学校教育奠定动作发展、身体发展、运动兴趣、习惯等方面的基础,同时还要注意针对幼儿动作、身体、心理等方面发展不足的短板开展体育教育。具体来说,一要加强对肥胖幼儿的运动干预,补幼儿形态发育短板。二要补幼儿身体素质短板,尤其是上肢力量、柔韧性、灵敏性和平衡能力素质要重点发展。三要补幼儿心理和社会适应发展短板,特别是要加强幼儿勇敢、顽强、拼搏等体育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第五,充分发挥家庭在提高幼儿体质健康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对幼儿家长宣传教育,提高其对幼儿体育和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园共育活动,吸引家长、幼儿共同参与体育活动。鼓励家长在家中、在节假日与孩子一起开展体育和户外活动,促进幼儿养成良好运动习惯。

第六,高度认识体育的价值,不断拓展体育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多维功能。体育内在包含了德育、智育和美育,对于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重要育人手段。当前,对于幼儿体育的价值开发,大都停留在身体和动作发展层面,而对体育促进幼儿认知、语言表达、科学探究等方面能力发展价值的挖掘不够。要进一步加强此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提升幼儿体育教育质量和效果。 (作者为首都体育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