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型肥胖(体型肥胖的2型糖尿病初治首选措施)
专家谈肥胖:是病需就医、治疗没有“一招鲜”
肥胖问题困扰不少民众,但很多人对其认知有误解。许多人低估其对健康的严重威胁。有不少人认为,只有极度肥胖才会产生健康危害,轻度或中度肥胖无伤大雅。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曲伸教授10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先,肥胖是一种病,必须进行医学干预。其次,肥胖的轻重,要根据是否代谢异常来判断。第三,肥胖的治疗没有绝招,没有一招鲜,必须采用各种方法进行个体化治疗。
据悉,近期,世界肥胖联盟发布了《2024年世界肥胖报告》。该报告预测,到2035年全球将有近33亿成年人受到超重和肥胖的威胁,高BMI(超重 肥胖)的成年人比例将从2020年的42%增加到2035年的超过54%,5岁至19岁的儿童和青少年超重或肥胖患病率达到39%。中国的超重或肥胖情况也不容乐观。
据悉,从科学角度来看,肥胖症其实是一种以大脑为中心,由生物、遗传、社会、心理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复杂疾病。正常情况下,大脑中的“饥饿中枢”和“饱中枢”处在相对平衡的状态,一旦平衡出现异常,“饥饿中枢”的作用将明显增强,人体就会产生强烈的饥饿感,从而食欲大增,而非简单的仅靠意志力就能控制住进食的渴望。
曲伸教授表示,根据临床经验及病因,他把胖子分为红(高代谢型肥胖)、白(代谢正常型肥胖)、黑(炎症代谢型肥胖)、黄(低代谢型肥胖)四种。能吃、能喝、有高血压,一喝酒脸红红的,能喊、能叫的是“红胖子”,他们代谢旺盛,吸收非常好。“红胖子”将来最容易得高血压。“我们和美国有关机构合作研究已经证实了这类肥胖患者的存在。”他说。
黑胖子一般很有劲,像鲁智深一样,能吃能干。很多美国橄榄球运动员都是黑胖子。现在年轻的黑胖子比较多,表现为脖子发黑、女孩子月经不正常、毛发增多、肌肉多,脂肪也多。
黄胖子比较少见,主要表现为一胖就胖肚子,有气无力、甲减、垂体前叶功能减退,代谢率降低,喝西北风也胖,一胖就出病。
代谢健康性肥胖者被称为白胖子,他们体重指数超标,但白白胖胖的,皮肤弹性好。医学名词就叫正常代谢性肥胖,就是代谢没有问题。
这四种类型肥胖患者治疗方法完全不一样。对黄胖子,医生会帮其提升激素水平,代谢率高了,自然而然会瘦下来了。黑胖子,减重比较难,必须降低体内的胰岛素水平。红胖子时常出现大便干燥,肠道通畅以后才能减重。而对于白胖子,一般不能轻易减重,否则会导致月经不正常、没力气,需要预防持续性发胖。
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有的人容易发胖,有的人怎么吃也不胖?“不同的基因构成决定了身体的代谢类型,从而影响体重。心理因素和部分药物的使用也会导致体重的增加。”曲伸教授告诉记者,有的人胰岛素水平很高,就特别爱吃。有的人感觉永远吃不饱,这和中枢调控有关。这位专家透露,其现在正在研究肥胖的中枢调控机制,并发现:每个人从出生开始,脑子就有一个“调定点”,设定该长多少体重。有的人可能注定会胖到100公斤,大脑才认为“够了”。
曲伸教授说,虽然人一辈子会长成什么体形大概率由先天决定,但是,如果有人很自律,对疾病的认识超前,或许能控制不增加到原定体重;但是如果任之为之,在原定基础上发胖,那会很严重。这位专家表示,因此,大家所说的“超级肥胖”,就是源于此。
对于更年期女性发福现象,曲伸教授直言,更年期女性最大的问题是向心性肥胖,更年期的替代治疗(常指:激素替代疗法)或是一个减重好办法。“我们说的‘替代治疗’其实很复杂,并不是单纯的雌激素替代治疗,缺钙、缺维生素D,都要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他指出,“对于更年期女性,调整内分泌紊乱,获能避免体形就发生剧烈改变;开展针对性治疗,应减少其腹内脂肪和脂肪肝,肠通了、肝通了,腰围就不会增加了。”曲伸教授说。
“减重一定要从全方位出发。”曲伸教授表示,“我一直认为肥胖不能‘一招鲜’。”对于社会上流行的生酮饮食、低卡路里饮食、16 8饮食等“减肥方法”,这位专家认为,都是“赶时髦”。他直言,营养治疗是第一步。曲伸教授表示,因为肥胖导致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糖尿病发病率、肿瘤发病率变高令人担心。但是瘦了以后,骨质疏松引起的死亡更多,所以千万不要减重过度:该减的减,不该减的不能乱减。大规模研究发现了“U形曲线”:体重指数小于18.5的人全因死亡率,远远高于体重指数在25-30者。全因死亡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各种原因导致的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人口数之比。
许多肥胖症患者为了减重可能采取快速却不健康的方法,如极端节食或过度运动,其实这些方法可能会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他指出,应该采用各种方法进行个体化治疗。个体化治疗就是要针对不同的发病原因对症治疗,尤其肥胖症合并相关心血管等疾病的患者,通常伴随慢性生理或心理障碍,需要接受多学科综合护理或多种药物治疗,不单以减重为目标,还应涉及肥胖相关危险因素和并发症。(记者陈静)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导致身材发胖的6个恶习,赶紧纠正
为什么你总是瘦不下来?导致身材发胖的六大恶习,无疑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经意间养成的。这些习惯看似微不足道,但长期累积下来,却会对我们的身材造成严重的影响。
首先,我们不能忽视零食的热量。许多人在闲暇时喜欢吃点零食,但这些零食往往含有高热量、高糖分,比如巧克力、饼干、蛋糕、爆米花、薯片等都是饱腹感低,热量爆表的事情,长期摄入会导致能量过剩,最终转化为脂肪堆积在身体内。
其次,不爱喝水,爱喝饮料。饮料中往往含有大量的糖分和添加剂,长期饮用不仅会增加身体的负担,还会导致身体对糖分的依赖,进而引发肥胖等问题。
水是没有热量的,多喝水可以加速脂肪分解,还能减缓饥饿感的出现。建议,学会主动喝水,每天喝水量在10杯左右,每隔1-2小时一杯水,代替各种饮品。
第三,太晚吃饭或者吃宵夜。喜欢吃宵夜的人身材容易发胖。晚上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较慢,摄入的食物难以被及时消耗,容易造成能量过剩,最终导致肥胖。
第四,三餐不规律、容易暴饮暴食。有的人三餐不定时,有的时候饿着自己,有的时候又吃撑自己。
而不规律的饮食习惯,容易出现暴饮暴食问题,会破坏身体的正常代谢节奏,使得身体难以适应,容易引发肥胖等问题。
第五,喜欢重口味食物。各种麻辣烫、咸鱼咸菜等重口味食物,往往含有较高的盐分和油脂,长期食用会导致身体水肿、脂肪堆积等问题。而保持清淡饮食可以控制食欲,降低卡路里摄入,有助于减肥。
第六,久坐不动、不爱锻炼。如今的人习惯了久坐不动,活动量会下降。而长期缺乏运动会导致肌肉退化,出现腰酸背痛等亚健康疾病,身体的新陈代谢速度减缓,热量也容易堆积起来,最终导致肥胖。
综上所述,要想保持健康的身材,我们必须摒弃这些恶习,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健康的身体,迎接更美好的生活。
肥胖人群怎样吃?国家卫健委手把手教你科学减肥
记者从国家卫生健康委了解到,今年被确定为“健康体重管理年”。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成人、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指南指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肥胖率呈上升趋势,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快速上升,肥胖防控已刻不容缓。指南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肥胖人群提供了营养健康建议。
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肥胖率达16.4%
指南介绍,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肥胖率达16.4%,6岁以下儿童肥胖率为3.6%,6岁至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为7.9%,而1982 年,我国7岁至17 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仅为0.2%。城市儿童青少年肥胖率较高,农村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增长迅速。有研究预测,到2030年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可达65.3%。
建议肥胖者吃饭八分饱 晚九点后尽量不进食
指南建议,成人肥胖患者膳食应全面均衡多样化、限制总能量摄入;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严格控制脂肪、盐、糖以及酒精的摄入。儿童青少年肥胖患者应做到吃饭八分饱;提高鱼类、蔬菜、大豆及其制品的摄入量;零食提供的能量不超过每天总能量的10%;晚上9点以后尽可能不进食。减重过程中,建议肥胖儿童青少年的膳食能量在正常需要量的基础上减少20%左右。
减重速度并非越快越好 过快易造成损伤
指南指出,科学减重需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大脑思维、体脂肪、肌肉和各个器官适应新能量状态,逐步达到新平衡。减重速度并非越快越好,过快的减重速度易对机体器官组织造成损伤,甚至危及生命。较为理想的减重目标应该是6个月内减少当前体重的5%~10%,合理的减重速度为每月减2~4公斤。
肥胖人群怎样吃?这些误区要避免
肥胖作为多种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怎样判断自己是不是肥胖呢?肥胖人群如何做到合理饮食、科学运动?
生活中,一些体重正常的人为了追求身材苗条,盲目减肥。其实医学上对肥胖有明确的衡量标准——体重指数。它是基于身高和体重而计算出的指标。体重指数等于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得出的数字。例如一位女性,体重60公斤,身高1.60米,她的体重指数是23.44。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张忠涛:体重指数正常的范围是18~24,24~28这是超重的范围内,就要增加运动,控制饮食,如果BMI(体重指数)大于28以上,就应该积极干预了,包括药物治疗。特别是如果BMI(体重指数)大于30以上的这些人,比如说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等代谢性的问题出现以后,那就应该寻求手术治疗。
误区一:光靠运动就能减肥
减肥的原理就是让吸收的热量少于消耗的热量,运动是消耗人体热量的有效手段。肥胖人群应根据自身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比如有膝关节病变的人,可以选择游泳、骑自行车等项目,尽量减少负重或长时间健步走。减肥80%靠饮食,20%靠运动。专家提醒,光靠“迈开腿”减不了肥,关键要“管住嘴”。比如,一个中等身材的人在跑步机上匀速慢跑30分钟,消耗的热量只相当于喝一罐可乐。
误区二:采取吃素食或不吃主食的方法减肥
为了减少热量的摄入,一些人陷入了另一个误区:采取吃素食或者不吃主食的方法减肥,这虽然能让人在短时间内掉秤,但难以持久,同时会带来副作用。比如,长期不吃主食容易引发低血糖、肠道功能异常等症状。如果只吃素食不吃肉,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肌肉衰减等症状。另外,部分蔬菜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并不比米饭低多少,比如土豆、芋头,山药、莲藕,可能让你越吃越胖。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陈伟:肥胖的防治是个长期行为,我们强调的是营养均衡,应该尽可能地让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搭配合理,符合一个正常人的基础能量和蛋白质基础的需求。
北京友谊医院普外科中心减重与代谢外科主任医师张鹏:如果说超重状态了,甚至肥胖状态,我们的营养管理也是什么东西都要吃,但是对总的热量我们要进行控制,我们也可以进行一些食物搭配的改变,比如说我们蛋白质类食物稍微多一点,碳水少一点,肥肉这些饱和脂肪酸少一点。
(总台央视记者 龙晓勤 赵迎晨)
来源: 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