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团体(肥胖主题)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0
文章目录:

重度肥胖合并三高、尿毒症,这个团队出手了!


编者按

不停奔波、反复挂号、各楼各层各科之间跑、甚至找不到病因......耗费很多时间,流程让人身心俱疲。这可能是患者到医院看病经常会有的痛感。

近年来,北医三院积极探索MDT(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为开展先进医疗技术、高难度手术和疑难、罕见疾病诊疗提供有力支撑,使就医流程更精简、诊治效果更优化。

我和肥胖Say Goodbye

初见56岁的徐先生,虽然他面带微笑,却背负着沉重的病痛:2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室早、房颤、高血压等多种疾病困扰,更因糖尿病肾病,肾衰竭尿毒症依靠血液透析来维持。

近两年来,由于多种原因,徐先生的体重增长了15kg,已达到100kg、BMI(身体质量指数)33kg/m²,属于重度肥胖。

为了追求健康的生活,徐先生希望通过减重手术的方式控制体重、血糖,并减慢尿毒症的发展,辗转多地,了解到北医三院普通外科付卫教授牵头的减重与代谢手术MDT团队。这个团队在合并疑难复杂并发症的代谢综合征及肥胖诊治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MDT团队介绍

团队介绍

减重与代谢手术MDT团队由普通外科付卫教授牵头,由普通外科、内分泌科、心血管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生殖医学科、放射科、麻醉科、临床营养科和药剂科等科室专家组成。

主要诊疗服务内容

1. 适合减重手术患者:BMI≥32.5的单纯肥胖,或BMI≥27.5合并糖尿病或多种代谢疾病的患者;

2. BMI≥28寻求减重方案的患者。

就诊时,徐先生的复杂病史及他对健康的强烈渴望引起了李智飞副主任医师的重视,随即安排徐先生住院。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患者血肌酐值超过1000μmol/L,腹盆腔CT提示肾周存在渗出,双肾较前缩小,还发现了右肾上腺结节

此外,多项心脏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左心房左心室增大,左心室顺应性降低,左室运动幅度减小,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左心房压增高等

李智飞和团队深感徐先生病情的复杂,以及手术可能面临的风险,不论是对于团队还是徐先生来说,都将是一场“硬仗”。

为了确保手术能够顺利进行,李智飞申请了全院会诊。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麻醉科、临床营养科、药剂科、心脏外科和肾内科的专家集结,从检查、药物、入量、血液透析方案到麻醉细节和手术方案等,给出专科意见及治疗建议。

MDT团队讨论

根据会诊意见,徐先生继续按时进行血液透析,团队专家密切关注着病情变化,及时给予指导。

经过4天的努力,徐先生的身体情况终于达到了麻醉与手术标准。

2023年6月9日,李智飞医生主刀,为徐先生进行手术。手术团队与麻醉科专家,手术护士默契配合,顺利建立气腹,离断血管、游离胃底,置入支撑胃管,钉仓完成切割,切除胃底、胃大弯和胃窦。

李智飞为患者手术

历时近3小时,手术顺利结束,徐先生的生命体征平稳,转入病房。手术的成功,只是迈向胜利的第一步。

整个围术期,MDT团队密切监测各项指标,精心调整治疗方案。护理团队准确及时的执行医嘱,高质量完成病情观察,基础护理及健康教育。团队的全程管理护士魏娜定时访视,了解需求,更多地站在徐先生的角度,为他提供有温度的管理。治疗过程中,徐先生意志坚强积极乐观,与家属一同积极配合。

MDT团队查房

3天后,恢复良好的徐先生顺利出院了。出院前,MDT团队仔细叮嘱徐先生出院后的注意事项,MDT团队会和徐先生保持联系,检测体重和身体变化,指导徐先生进行术后康复。

如今,徐先生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好,血糖、血压均正常,心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每日可步行15000步

徐先生的体重稳定下降,术后1月86.6kg、BMI 28.9kg/m²,术后3月81.2kg、BMI 27.1kg/m²,术后8月时,徐先生的体重降至76kg 、BMI降至25.39kg/m²

回顾这次治疗经历,减重与代谢手术MDT团队和患者齐心协力,战胜了挑战。复杂的病情,不仅考验了团队的医疗技能,也考验了成员的合作精神。未来,减重与代谢手术MDT团队将继续用知识、技能和爱心,为患者带来希望和温暖。

本文选自“不凡的联手——多学科协作下的疑难危重与罕见病治疗之路”医患故事征集活动

作者:普通外科 魏娜

海报:宣传中心 李樽彝

编辑:宣传中心 张轩烨

抗肥胖+抗肿瘤:复旦大学王立顺团队发现肥胖治疗新靶点和有效化合物

小鼠实验显示,番荔枝内酯的类似物AA005能够调控脂代谢,可显著减少饮食引起的肥胖,改善葡萄糖耐受和胰岛素抵抗。

一种中药有效成分的类似物被证明可以调控脂代谢,具有抗肥胖效果,有望被应用于肥胖症的临床治疗中。

番荔枝是一种水果,又称为林檎、释迦果等。番荔枝内酯是中药番荔枝根的活性成分。南京大学姚祝军教授团队根据番荔枝内酯合成了类似物AA005。

10月22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论文称,小鼠实验显示,番荔枝内酯的类似物AA005能够有效增加代谢率,增加能量消耗,减少脂肪积聚,显著减少饮食引起的肥胖,改善葡萄糖耐受和胰岛素抵抗。这些发现提示,AA005有望开发成为治疗肥胖症及其相关疾病的一种新型药物。

该论文的标题是《番荔枝内酯的类似物AA005靶向线粒体三功能酶alpha亚基治疗雄性小鼠肥胖症》(Annonaceous acetogenins mimic AA005 targets mitochondrial trifunctional enzyme alpha subunit to treat obesity in male mice)。

复旦大学王立顺教授,海南医科大学校长、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强,和南京大学姚祝军教授作为前述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复旦大学韩冰博士、李占明博士和上海交大医学院赵旭赟博士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在最新发表的论文中,联合研究团队发现,AA005可以调控脂代谢。而且,AA005的抗肥胖效应依赖于其与线粒体内膜的蛋白HADHA相互作用,从而激活解偶联蛋白1(UCP1)介导的生热途径。

如果没有解偶联蛋白1(UCP1),AA005对减轻肥胖的有益影响就会失效。

番荔枝内酯的类似物AA005在HADHA敲除的小鼠中失去抗肥胖活性。而且,HADHA脂肪组织特异性敲除的小鼠也有抗肥胖效应。该发现表明,HADHA可能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治疗靶点。

研究人员发现,番荔枝内酯的类似物AA005具有脂溶性,会特异性累积在脂肪组织中,进入脂肪细胞的线粒体,与线粒体内膜的蛋白HADHA相互作用,导致HADHA的心磷脂酶活性发生改变,线粒体膜上的成熟的心磷脂含量下降,激活解偶联蛋白 1 (UCP1), 促进产热,有效增加能量消耗,升高体温。

此前,王立顺团队研究发现,类似物AA005可以杀死结直肠癌细胞,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效应。

这些研究进一步揭示了中药番荔枝根治疗热毒血痢的功效的药理机制,也可能为伴有肥胖的肿瘤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

半数成年人肥胖、超重,首个肥胖代谢病综合诊疗中心揭牌

饮食生活习惯的变化,加上国民经济的快速进步带来的食品物资可获得性增强,我国的肥胖、超重问题也日益凸显。根据权威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的肥胖率为16.4%,超重率为34.3%,预计到2030年,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可能达到65.3%。肥胖已成为我国公众健康面临的重大挑战。

今年6月,国家卫健委发布《“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明确要求整合资源推进肥胖防治工作。2024年12月18日,暨大附一院肥胖代谢病综合诊疗中心正式揭牌成立,医院党委书记郭军、暨南大学中医学院院长朱晓峰,医院副院长黄立安、副院长杨景哥及多学科专家共同出席揭牌仪式。

多学科协作:构建肥胖代谢管理体系

18日上午10点,一名49岁的肥胖症患者拄着拐杖走进了综合诊疗中心接受了杨景哥的诊疗服务,身高仅155厘米的她,BMI指数超过了40,过高的体重甚至让她的膝骨关节都发生了病变。在专业的肥胖干预诊疗之余,来自运动医学中心的专家也为其提供了专业运动建议。“一次门诊,同时解决肥胖人士的多种问题,正是中心设置的初衷。”杨景哥告诉南都记者,在综合门诊中,医院配置了和肥胖相关的所有从内分泌、代谢、运动骨科、营养、精神心理、心血管等多个相关临床科室的专家资源,力争为减重人士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肥胖的防治需采取综合策略,类似于慢病管理,需全面考量患者的整体健康状态,并为其量身定制管理方案。”

据悉,随着我国肥胖率的不断上升,肥胖及其引发的代谢性疾病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然而,当前公众对于肥胖所带来的健康风险以及科学减重方法的认识尚不充分,医疗机构在跨学科合作方面也存在提升空间。肥胖不仅被视为一种复杂的慢性疾病,更是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代谢性疾病的重要诱因。今年4月,暨大附一院因其在肥胖症治疗领域的杰出成就,荣获“国家卫健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减重代谢外科全国示范单位”称号,成为华南地区唯一获此荣誉的医疗机构。医院每年成功实施600-800例减重手术,在减重外科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该院减重外科专家王存川教授强调,手术治疗并非万能,无法满足所有患者的差异化需求。他指出,鉴于肥胖患者的成因、健康状况及治疗目标各不相同,必须依靠多学科协作的综合诊疗模式来应对。

基于这一理念,医院整合了减重代谢外科、内分泌科、营养科、中医科、儿科等多个紧密科室,并联合心内科、运动医学科、精神医学科、康复科、睡眠医学中心、内镜中心等多个相关学科,共同成立了肥胖代谢病综合诊疗中心。该中心以“多学科协作 个性化诊疗”为核心特色,各学科专家紧密合作,共同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诊疗服务。

优化诊疗流程:倾力打造肥胖诊疗3.0版本

“当下的肥胖诊疗大多属于1.0模式,以减重外科或营养科等单一科室完全主导;部分医院开展了多学科诊疗,属于肥胖诊疗的2.0模式,由单一科室带领,再根据实际转诊或组织多学科MDT。”杨景哥介绍,在这些传统肥胖诊疗模式中,患者常常面临诊疗流程繁琐的困境,不得不奔走于多个科室之间。为改变这一现状,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倾力打造了肥胖诊疗3.0版本——“一站式”多学科综合减重门诊。

这一创新模式的核心优势在于其高度集成与协同。在该门诊中,从挂号、分诊、多学科诊疗、身体成分分析、抽血检查、支付,都在诊间完成,患者即可享受到全方位、一站式的诊疗服务。杨景哥介绍,医院精心整合了减重领域的专家资源,由主诊医生作为诊疗团队的核心,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全面的评估能力,不仅细致入微地分析患者的肥胖成因、健康状况,还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人需求与期望,为每一位患者量身定制减重计划。

在主诊医生的引领下,相关专科医生紧密协作,共同为患者打造科学、连贯的减重方案。对于轻度肥胖患者,门诊可能推荐营养科专家制定的个性化饮食调整计划,辅以心理科的专业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调整心态,轻松减重。而对于中重度肥胖患者,则可能联合内分泌科进行深入的代谢评估,甚至考虑外科手术干预,如减重手术,以更直接、有效的方式控制体重。

推动公众认知:倡导科学减重理念

肥胖症的防治不仅是医疗问题,更是社会公共健康的重要议题。在强化临床诊疗的同时,中心也会将提升公众健康认知视为己任,多管齐下,致力于构建全方位的健康防护网。该中心将通过健康讲座、线上科普活动等形式,把合理饮食、科学运动以及体重管理的理念传播到公众心中。

同时,肥胖代谢病综合诊疗中心还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推进精准医学在肥胖防治中的应用。杨景哥表示:“我们致力于通过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合作与技术创新,精准把握每一位患者的肥胖问题,为他们量身定制出更为精准、高效的诊疗方案,并引领国内肥胖防治领域的发展方向。未来,团队还将致力于构建以暨大附一院为网顶,广州天河区级医院和17家社卫中心网底的天河肥胖防治网络。为广大天河居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肥胖防治医疗服务。”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关炳生 张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