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大卫(肥大胖子)

南都娱乐 0
文章目录:

大卫·兰佩罗:饥饿与肥胖并存

慕思致敬世界大师系列之六

世博会需要话题,要不然,21世纪的我们早应告别这种传统的展会模式。世界各国的风情不再遥远,一张张打折的机票,一家家跨境交易的网络平台,以及更多单项商品货物的交易渠道都畅通无比。还能让大家聚在一起的,应该是更高一阶的东西。

今时今日的米兰世博会,毋宁说是对美好情怀的一次展示,各国拿出他们的想象,搞出一个巨大的主题派对。

米兰世博会意大利馆旁边的“生命之树”,包含意大利绘画、雕塑、建筑等多种元素。每天晚上会有兼具灯光、烟火效果的音乐喷泉表演,是世博会的地标建筑,也是人气所在。

2015米兰世博会的主题跟食物有关,“滋养地球,为生命加油”,即一场对现代食物文明的大型反思:当人类开始习惯化肥、优选种子、大棚作物、大规模养殖带来的充裕原材料,更加工业化的制式菜谱,更加快捷的进食方式,我们面临的不仅仅是肥胖率的上升、多样性的下降,更要紧的是人们的不再珍惜、不需动手,实质上是文明的一次大规模倒车,人和食物都被异化了。

这是思潮,同等重要的还有呈现方式。可惜的是,中国对食物的思考,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呈现。也许是上届世博用力过猛,本届米兰世博中国馆呈现水准之差令人失望。设计图上的中国馆,应该是麦浪中一座华夏食物的盛堂,但我们看到的“买家秀”,是菊花丛中升起的一座东南亚神庙,里面是以“全聚德”和袁隆平的枯燥介绍为主的塑料展品和展板,因此有人甚至在网上发帖建议,还不如直接播放《舌尖上的中国》。

米兰世博会中国馆

但中国馆附带的中餐馆加回了一点分。相对廉价,北方口味,出品在及格线以上,足够让外国人满意。

幸好,联合主题馆-零号馆让遗憾的我们得以醒了醒脑。零号馆是一座巨大的谷堆状的建筑,里面充满了全息投影技术的应用,讲述了人类和食物的关系及其历史。在关于食物多样性的展示中,30种作物要为95%的人类提供食物能源的严峻现实让人震惊,瀑布一样下坠的照片墙里大量的农作物消失了。

零号馆内展品,提醒人们关注生物多样性和食物安全。

在这里,米兰世博会艺术总监、联合主题馆-零号馆的馆长大卫·兰佩罗(David Rampello)先生,为我们上了一课。这是位68岁花白头发的老绅士,领巾、方巾、手表、蓝色西装、白色裤子、敞口皮鞋、红色细边金属眼镜全套齐备。

作为意大利著名策展人,意大利国家电视台的节目总监,兰佩罗先生曾和贝卢斯科尼共同创建电台。他不仅在策划和设计领域具有影响力,他的组织和沟通能力也显而易见,在他的讲解过程中,反复强调这令人炫目的投影和拍摄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他要讲述的故事。

除了投影,还有模型与机关设计。兰佩罗先生用一座火车模型串联起欧洲的文明革命,在十几平方米的微缩地图上,火车从中世纪一路开来,磨坊、水井匆匆掠过,大规模的播种和收割映入眼帘,地貌也发生了改变,信息时代到了,我们人类早已生产出了足够所有人食用的食物,虽然世界上仍然有8亿人需要忍受饥饿。

在看过最为用心的火车玩具之后,一面巨大的幕墙上是这位跨界电视人对信息时代的反讽,几百块小屏幕在实时播放着全世界各国的娱乐或真人秀节目,站在这里,好像在世界中心的导播台一样,让人发晕、愉快,兼有小小的恶心。这就是我们今天生活的地球,表面繁荣异常,而这面幕墙的背后则是一整个房间的厨余垃圾模型,看看我们浪费了多少,这个星球的不公平又增加了多少:

“每年,全球粮食产量的30%的损失和浪费发生在工业化国家,总量约13亿吨。而这个数量,是饥荒之人粮食需求量的四倍之多。与此同时,4200万的5岁以下儿童超重,超过5亿名成年人患有肥胖症”。

这场坦诚的秀,让人印象深刻,走出零号馆的最后一幕墙,被兰佩罗先生策划成了图书馆的模样,黑沉沉的,另一面不是门,而是巨大的门帘,外面有人进来,会投进阳光。

2021你还敢胖吗?新冠对肥胖人群威胁更大 病毒为什么“喜欢”脂肪?

前言:英格兰公共卫生局发布一份报告显,示新冠对肥胖人群威胁更大。

自疫情爆发以来,对超重或肥胖症患者而言新冠病毒的威胁要远大于其他人,因为肥胖人群一旦感染新冠患重症或死亡的风险更高。

疫苗对肥胖人群效果较差

英格兰公共卫生局发布一份报告显示,与身体质量指数(BMI)正常的人相比,BMI在30至35之间的人因新冠病毒死亡的风险高40%,BMI超过40的人风险高90%。

尽管超重或肥胖症患者通常会伴有糖尿病等健康问题,这会增加他们感染新冠重症的风险。但科学家们越来越认为,这一群体抵抗新冠病毒的脆弱性与肥胖本身也有关系。

此外,《卫报》在2月28日一篇报道称,意大利研究人员在实验中发现,辉瑞疫苗对肥胖者效果较差。相比于健康接种者,肥胖者在注射第二剂疫苗后产生的抗体水平减少了50%。

病毒“喜欢”脂肪

脂肪是病原体“储存库”

耶鲁大学医学院比较医学和免疫学教授迪克西特博士表示,脂肪组织不仅是储存油脂,也可以充当病原体的“储存库”,包括HIV和流感病毒等。“冠状病毒可以感染脂肪组织并储存在那里。”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心脏病学教授大卫·卡斯博士说道。

因此,病毒可能会在这些脂肪组织中“徘徊”、复制并引发免疫系统反应。“而随着免疫反应滚雪球式地发展,就像一场风暴,在人体内最终形成了破坏性的炎症反应。”

意大利研究人员还发现, 至少辉瑞新冠疫苗对肥胖者的效果较差,注射第二剂后产生的抗体水平比健康人群少了多达50%。

东英吉利大学和英国Quadram研究所特意使用从减肥手术患者身上获得的脂肪组织,来研究是否会感染冠状病毒,并追踪各类细胞的反应。

研究发现,人体脂肪组织除了含有脂肪细胞之外,还有一定数量的免疫细胞,而新冠病毒进入人体后,会感染这些脂肪细胞和免疫细胞,引发免疫反应。

病毒还会导致脂肪组织中的巨噬免疫细胞感染,产生强烈的炎症反应,加重感染患者的病情,甚至造成死亡。

研究推测,感染新冠肺炎的肥胖症患者体内的脂肪甚至会导致“ 长期病毒反应”,在从急性炎症反应恢复后,还会出现持续数周或数月的疲劳。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心脏病学教授大卫·卡斯博士指出, 冠状病毒可以感染脂肪组织,并储存在那里,进而复制并引发免疫系统反应,而随着免疫反应滚雪球式地发展,会在人体内最终形成破坏性的炎症反应。

(中国小康网综合潇湘晨报报道)

新知|瘦人就一定不会得脂肪肝?揭秘身体内的隐形肥胖!

近日,英国广播公司播放了一部名为《解剖肥胖》的纪录片,片中展示了一位身材不是很胖的遗体捐献者的内脏器官。令人瞠目结舌的是,他的内脏竟也被厚厚的脂肪层层包裹。原来,身体除了有外表的肥胖,还有藏在身体内部的隐形肥胖。

瘦人也可能藏着一身胖

拿到体检报告后,外企白领小朱一下子跳了起来:“什么?我怎么会有中度脂肪肝?”然而,疑惑不解的不只小朱一人,同事们纷纷指着自己的体检报告抱怨:“对啊,我最近累得都变成了小尖脸,怎么血脂也偏高?”

“体检报告没有错,体型看起来还算匀称的年轻人,在临床上被查出高血脂甚至脂肪肝的比比皆是。他们的体脂率偏高,脂肪大都集中在看不见的器官周围,但身体状态比全身肥胖的人还要糟。”美国临床国家肥胖论坛主任大卫·哈斯拉姆博士指出,如果做个全身的核磁共振,他们恐怕很难把自己的俏脸与满肚子脂肪联系起来。

从解剖学角度分析,脂肪按照分布位置可分成两大类: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皮下脂肪接近皮肤,可以用手指捏起来,深受爱美人士的痛恨,但却是人体保温和存储能量的“蓄电池”。但内脏脂肪就没那么“友好”,它们藏得很深,将各器官包裹起来或填塞于周围,随着脂肪的增多,还会不断向血液中释放有害物质。最容易被忽视的是,内脏脂肪可能已经“大腹便便”了,但在人体外表可能看不出任何差异和肥胖特征。比如,我们发现有些人四肢细却小腹微凸,穿着衣服根本看不出来,但内脏可能已油腻腻了。

内脏脂肪太多伤全身

已有研究发现,内脏脂肪含量比全身脂肪含量对多种慢性疾病甚至死亡有更好的指示作用。王志兴和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内科主任许顶立都表示,这类内脏脂肪在哪里堆积得多,哪里的器官就会受到损伤,并引发如下健康问题:

脂肪肝。如果脂肪细胞沉积在肝脏,加之饮食上高油高脂,就会形成脂肪肝,进而诱发肝硬化,甚至肝癌。

心脏病。若沉积到心脏,会使之跳动无力,难以有效带动血液循环,很多因高血压引起的心脏衰竭患者,心脏往往就被大块脂肪包裹着。

糖尿病。脂肪过多沉积在胰腺,可能造成胰岛细胞脂化,引发糖尿病。

肾衰竭。沉积到肾脏,会影响其净化血液的能力,肾脏需要更卖力地过滤多余的糖分,最终导致肾衰竭。

呼吸疾病。沉积到肺部会压迫肺,导致肥胖者呼吸急促,造成血流中输氧量不足,进而导致全身乏力、免疫力受损。

焦虑抑郁。内脏脂肪不仅会造成生理病变,还会影响情绪,增加压力激素皮质醇分泌,造成焦虑。

多运动燃烧内脏脂肪

许顶立表示,内脏肥胖之所以被忽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过去常用BMI(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来衡量身体脂肪。事实上,BMI与腰围反映不同类型的脂肪蓄积程度。前者主要反映全身脂肪含量,所以很多BMI处于正常值范围内的人,如果有小肚腩、水桶腰,也不可对内脏脂肪掉以轻心。

判断自己是否内脏脂肪偏高,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测腰围。根据2013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成人体重判定》,男性90厘米,女性85厘米。测腰臀比是另一种判断方法。腰臀比就是腰围和臀围(臀部最隆起的部位测得的身体周径)的比值,男性>0.9、女性>0.8,内脏脂肪超标的可能性比较大。当然,最精确的方法是在医院里做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场共振影像仪或者超声波测试。

(记者 张杰 原标题:《看不见的胖伤全身器官》 来源:生命时报)

阅读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中工网(www.workercn.cn)

◆ ◆ ◆ ◆ ◆ END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