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打嗝(肥胖导致打呼噜的原因)
胃胀、打嗝、反酸、呕吐,秋冬季节这样进补,养好“玻璃胃”
文章来源:罗大伦频道
都说秋冬进补,春天打虎,可是此时有一部分人想到要开始进补就会很头痛。
因为她们的胃脆弱的像“水晶玻璃”一样,没胃口已经是常态了,别说要喝汤汤水水了,就是饮食稍不注意,也很容易就会胃胀,打嗝,吞酸,反胃,甚至呕吐。她们不敢多吃大米,会经常吃面,因为酵母发酵而成的面食能够化解部分反酸的感觉;她们不敢喝茶,但喜欢温热的小米粥,会经常生嚼花生,因为这样胃里会舒服些……
那么,在进补的冬季正式开始之前,我们不妨来聊聊与“养胃”有关的话题吧。
“改变习惯”是养胃的关键
不知道大家是否想过为什么如今有胃部问题的人会越来越多?其实,想要脾胃舒服些,只需做到八个字“食饮有节、起居有常”,而这八个字可能是当今生活节奏下,很奢侈的一种状态吧。
年轻人咖啡续命已是常态,每天早出晚归,省去了规律的生活,省去了吃饭的时间,他们用身体健康换取了“内卷的资本”;妈妈们时间相对充裕,但生活越来越寂寞,能沟通的朋友越来越少,每天看着短视频中花样翻新的幸福生活,而自己却是不快乐的那一个。
不恰当的生活习惯也是导致胃部不适的关键,大规模的流行病数据告诉我们,沿海地区人们患“胃食管反流症”的数量要远高于内陆,其实这与高盐分的腌制食品有很多关系,这也就是《黄帝内经》早就告诉过我们的简单的道理“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除去上面这些情况外,还有一个隐形在身边的杀手,就是老年群体的慢性病。如果您仔细看过手中常用药物的说明书,其实不难发现,副作用一栏都会写着可能出现消化道副反应,尤其是降压药中如某某地平,心血管的硝酸甘油,关节炎、牙痛时选择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失眠的地西泮等等。
吞酸
烧心是什么?被烧的当然不是“心脏”,而是胃内容物反流进食管而引起反酸、反食、疼痛等表现的比喻性“描述”,而这样的感觉中医称之为“吞酸”、“吐酸”、“醋酸”。
有吞酸表现之人,经常兼见心烦,口苦口干,渴喜冷饮,胃脘灼痛,拒按,消谷善饥,牙龈出血,牙齿松动,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质红等表现。那么,中医认为这些多出来的酸,反上来的酸究竟是哪里来的呢?
一部分是因为胃内余热未清而致。此类人群年轻时多喜食肥甘厚味,有些饮酒的小习惯,或经过一段时间的腹型肥胖,经常打嗝,容易心烦,口干,甚至还会描述说:“舌头干的像起刺一样”,大便秘结者多。
还有一部分则是脾胃运化之力差。这部分人群包括《寿世保元》中的肝气郁结克制脾土,也包括《证治汇补》中阐释的过寒伤胃。这类群体多以脾胃虚弱为主,表现为容易胃胀,吃不下饭,食欲随着情绪变,饮食喜温,四肢不温,舌淡多兼见齿痕,便溏。
也就是说,吞酸之症的进程大体可以理解成三个阶段:饮食积滞或郁滞化火,胃气上攻;肝郁克脾或素体脾虚;脾虚不化,痰饮内生。那么我们就从这三个阶段来聊聊“玻璃胃”的复健思路。
01 有火
若胃中湿气郁而成积,则湿中生热,从木化而吐酸。或是情志失调,肝失疏泄,木郁克土,横逆犯胃,饮食停积胃中,酿生湿热。
肝为刚脏,主疏泄,能调畅情志,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如果情绪不佳,或忧思伤脾,或恼怒伤肝,则有肝气郁结,肝气横逆犯胃之患。胃失和降,浊气不降,上逆反酸。
肝的疏泄对于脾胃而言,仿似“木能疏土”。正常的肝气运行,会促进脾胃的运化气血及水谷精微。很多年轻的女孩,或多或少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今天心情很好,那么胃口好像也变好了,能吃下整整一碗饭。如果男朋友惹生气了,工作中被老板同事针对了,那不但没有胃口,还会一个劲的打嗝反胃。这就是典型的“肝气犯胃”。
中医早就认识到这种情况,比如《临证备要》就说“胃中泛酸,嗜杂有烧灼感,多因于肝气犯胃”。情志失调致使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则出现嗳气打嗝、脘腹胀满、食欲不振等,郁久化热,酿热生湿,则出现反酸、烧心等表现。
这时就需要左金丸的思路了,《张氏医通》言:“若胃湿气郁而成积,则湿中生热,从木化而吐酸,久而不化,肝木日肆,胃土日衰,当平肝扶胃,逍遥散服左金丸。”
左金连茱六一丸,肝火犯胃吐吞酸;肝郁脾虚血弱证,逍遥疏肝又健脾。以逍遥丸疏肝解郁、健脾养血,配黄连清泻肝胃之火,肝火清则不横逆犯胃,胃火降则其腑气自降。少佐吴茱萸,取其降逆以和胃气,开郁助肝气条达,吞酸之症自解。
中药 吴茱萸
02 脾胃虚弱
很多人都有过这种经验,吃完东西之后,会觉得腹部发胀,食物好像不能消化,然后出现打嗝反酸的症状。这种情况其实就属于脾胃虚弱了。脾胃虚弱,运化能力下降,吃进去的食物不能消化,郁积在胃中久而作酸,而后随胃气上逆,引起反酸。
治脾胃气虚或因年长体弱,饮食渐减而有吞酸症状者,诚如《景岳全书》中所述“惟宜温补脾胃,以理中汤、温胃饮、圣术煎之类主之,切不可用清凉消耗等药。”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的各项机能都是在逐渐下降的,尤其在现代社会,空气和食物都不是那么绿色健康,生活作息也是没有节律,治疗老年病的现代药物等等都在无形之中给脾胃带来了许多压力。
脾胃损伤,中焦虚寒,运化失职,气机郁滞,此时使用温补中焦、健运脾胃之剂,直取治病求本之意,方选六君子汤。六君子汤以四君子加陈皮、半夏而成,四君子乃健脾和中基本方,而陈皮、半夏则有降逆止呃,调节脾胃升降气机之效,合则健脾益气,降逆化痰。中成药可以选择香砂养胃丸、香砂六君丸等都是同样的思路。而此类体质之人,调理周期会相对长一些。
03 痰气郁结
脾有运化水谷之用,而胃食管反流,多为酸液痰涎粘稠之物,很少有质地清稀之时。《杂病广要》中就记载“自气成积,自积成痰,此为痰、为饮,为吞酸之由也。”
其实,今天的一大部分老年群体他们都是经历过食物匮乏到食物相对富足的年代的,但他们之中很多人还是居安思危,秉承饥饿年代的饮食习惯,总怕吃不饱,总怕饿着,东西要多做,肉要多吃,而吃吃喝喝之下,本就难以为继的脾胃就伤的更重了。
脾胃运化无权,从而聚湿生痰。痰气阻滞,气机不畅,故有胸膈满闷、恶心欲呕、咽喉部异物感等。脾得水湿,则不能消水谷,胃失和降,则反酸上逆。脾为生痰之源,不论是由水湿寒邪侵犯中焦,聚湿成痰,还是因脾胃不和继而痰湿壅盛,痰湿都是引起反酸的重要原因之一。“肥人多痰,瘦人多火”,痰气郁结的人群,多以养尊处优,缺乏运动虚胖者居多。遵“百病多因痰作祟”之理,从痰湿入手,易获良效。
中药 陈皮
昨天也与大家详细说过二陈汤治疗痰湿的作用,凡痰湿致反酸者,以二陈汤健脾化湿和中,尤为对症。
好了,这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了。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小的习惯成就大的健康,饭要一口口地吃,脾胃更要一点点地养。
省中医名医教路|经常“打饱嗝”?健康出问题!
李
叶
脾胃病科(大德路总院)副主任医师
擅长: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西医诊治,如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炎症性肠病等。
打饱嗝,是胃中气体往上通过咽喉所发出的声响,其声长而缓,不是连续不断,还是能有所控制的。
餐后打嗝是一个生理上常见的现象,如果次数不多,是正常的;如果次数太多,则是不正常的了,也会影响个人形象。
引起胃气的原因有哪些?
1. Hp感染
Hp就是人们似懂非懂的幽门螺杆菌。现在很多人都谈HP色变,其实它是一种微需氧革兰阴性杆菌,呈螺旋形。人的胃粘膜是它的自然定植部位。
2. 饮食不当
饮食过快过多,嗜食寒凉酸甜辣等。饮食自倍,脾胃乃伤。饮食偏嗜,脾胃乃损。
3. 情志不畅
”百病生于气“,人体之气机畅通是关键。
当你处于抑郁不安,焦虑恐惧、精神压力大的状态,身体对氧气的需求就会增加。结果,就会像鱼那样机械地用嘴吸进很多空气,引起打嗝。
现在年轻人也逐渐增加胃气多的情况,因为胆汁反流是比较容易导致胃气多。胆汁反流多发生于压力大、熬夜的年轻人。
胃气多是身体健康的预警吗?
1. 生理现象
餐后嗳气(进餐后3-4次/h)是正常现象,通常是无意识的动作。嗳气发生的动力模式是,吞入的气体使胃扩张,随之下食管括约肌松弛,引起气体、胃液的反流。
2. 慢性疾病
频繁胃气多可能是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溃疡等消化道疾病的预警信号。
某些患者胃酸减少,导致食物残留过多,会引起打饱嗝。
HP感染导致慢性胃炎也会引起打饱嗝。这些患者在打饱嗝时会使一些胃酸和胆汁进入食道,从而刺激食道粘膜,长此以往可能导致食道癌,因此需尽量减少打饱嗝次数。
另外,肥胖引起腹腔、腹壁压力过大,也可导致打饱嗝。
3. 功能性消化不良
胃肠道积气、积液过多,通过胃肠道的蠕动便可引起嗳气。餐后嗳气一般是由胃肠道积气引起的,可以帮助排出体内多余的气体,对人体有益。
如果排除胃、食道的器质性改变,频繁嗳气则很有可能是得了吞气症,这种病症属于功能性消化不良。这种患者常常觉得胃中有气体膨胀,认为打饱嗝可以使气体排出,身体随之舒坦。
名医教路
按这几个穴位 有效缓解胃气!
1. ”祸从口入“。因此重中之重,离不开饮食调摄,切忌饮食过快过多、少吃寒凉、油腻、浓茶、咖啡、碳酸饮料及产气食物、药物等。
2. 注意频率。若偶尔餐后打嗝,不必惊慌,切记饮食适中,细嚼慢咽,餐时打嗝,立即停止进食,发作时喝稍热的开水,喝一大口,分次咽下。
3. 调畅情志。勿过于关注打饱嗝症状,转移注意力,发展业余兴趣爱好。
4. 按压穴位。力度以感觉轻度酸胀为宜,约3-5分钟。
●攒竹:位于面部,当眉头凹陷中,眶上切迹处。
●天突: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内关: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合谷:位于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便取穴: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下是穴位。
*发作的时候可以马上进行按压,有的甚至会马上缓解症状,用大拇指按压的时候力度要到位,按压下去1~2厘米左右,如果力度太浅的话效果不会太好,有时候按压一分钟的时候马上就会见效。
5. 警惕HP感染。频繁嗳气,及早至医院就诊,符合HP根除适应症的患者,需要行HP根除治疗,可有效预防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
通讯员:宋莉萍、查冠琳
编辑:朱海媚 责编:宋莉萍(图片来源于网络)
肥胖的真凶找到了!中医:8个常见“减肥穴”,多按或有奇效
小腹的成因有很多,除了均衡饮食和保持运动,也有可能是代谢不好或是体质关系形成的,现在就要教大家一个辅助的小诀窍,透过分辨小腹类型,再针对穴位按压,摆脱小肚腩就能事半功倍!
要轻松找到穴道,首先要教大家1寸怎么算。
中医里提到人体的1寸,大约是大拇指的宽度。知道1寸的测量基准后,就可以自己找穴位了。
一、便秘型
有便秘问题的人,按压肚子会似乎有硬块在腹中;如果便秘很严重,按压时甚至会有刺痛感。可以推揉以下穴位来帮助肠道蠕动,以达到排便的功效。
- 气海穴:位于肚脐正下方1.5寸处。
- 大巨穴:位于肚脐正下方2寸然后再往左右两旁测量2寸处。
二、水肿型
和胀气型一样会胀胀的,但拍打时有实心感,就像水球一样。按压肚皮时,皮肤颜色会呈现淡黄色,需较久时间才能恢复皮肤色,可以推揉以下穴位来加强代谢,去除多余的水分。
- 水分穴:位于肚脐正上方1寸。
- 天枢穴:位于在肚脐两旁2寸处。
三、胀气型
容易胀气的人肚皮会摸起来鼓鼓的、拍打时有空心感,像气球般有弹性,特别容易打嗝或排气。胀气主要是因为循环较慢造成,可以推揉以下穴位加速循环,解决胀气问题。
- 中脘穴:位于肚脐正上方4寸。
- 外陵穴:位于肚脐正下方1寸再往左右两旁测量2寸处。
四、松垮型
肚肚摸起来较松软、缺乏弹性、且容易有肥胖纹。中医理论提到,肌肉松垮主要是因身体能量不足,我们可以推揉以下穴位以达到提升能量、紧实肌肤的作用。
- 带脉穴:位于侧腹部,在十一肋骨尾端(位于腋窝往下画一直线处)与肚脐水平线交点处。
- 关元穴:位于肚脐正下方3寸。
如果你还不确定自己属于哪一型,也可以顺时针推揉肚子,力道不用太强,有微微酸胀感即可,这样就可以刺激到所有的穴道。
最后,还是要提醒想瘦身的各位,想保持好身材,穴位只是起到辅助作用,从均衡饮食及运动习惯做起才是最重要的!
您还有哪些健康养生方面的问题,头条关注南方健康,三甲医院医生顾问持续为您提供专业的健康知识!
#清风计划# #南方健康超能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