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排斥肥胖(讨厌肥胖的人)

人民日报评论 0
文章目录:

从“胖乎乎”到“胖墩墩”,孩子你肿么了?| 睡前聊一会儿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们,晚上好。

无论是在生活中偶遇溜娃,还是在手机上刷到视频,天真烂漫的“萌娃”总会让人忍不住多看几眼,“心简直都化了”。然而现实中,对不少家庭来说,这种“胖乎乎”的可爱正在演变成“胖墩墩”的担忧,更是引发社会各界关于运动、健康乃至下一代体质等一系列讨论。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图片来源:搜狐网

有人说,“儿童肥胖是天生的”。其实并不尽然。研究发现,肥胖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有遗传的原因,也有后期的因素。在不少人的观念里,把孩子养得“白白胖胖”,是长得好、有福气的意思。油炸食品、西式快餐、高糖食品……“没关系,爱吃就行!”活动量少、习惯久坐、不爱锻炼……“没问题,开心就好!”从饮食到作息,吃得多、动得少,自然无法违背热量摄入和消耗的新陈代谢规律,久而久之沉淀成“甩都甩不掉”的脂肪。数据显示,我国6岁至17岁的人群中,超重肥胖率近20%,相当于将近每5个中小学生就有1个超重。如果青少年的体格越来越壮实、体质却越来越虚胖,难免会成为影响健康成长的一大隐忧。

从“胖乎乎”到“胖墩墩”,儿童肥胖问题除了家长溺爱、营养过剩这些“看得见的地方”,还有一些“看不见的角落”也在发挥作用。就像成年人总喜欢用食物慰藉焦躁不安的情绪,“半米高的世界”里美食也是快乐最简单的源泉。不要小瞧孩子敏感纤细的心灵。跟玩伴吵闹的生气、和父母闹别扭的郁闷、成长带来的困惑、学习带来的压力……每一个难熬的时刻,“吃”仿佛都是最直接的解决办法。“这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一顿美食不能解决的事,如果有,那就两顿。”从这个角度出发,儿童肥胖也并不全然是放纵欲望的有意为之,也有可能是释放压力的被动使然,需要更深入更完整地剖析孩子的“肥胖密码”。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当然了,肥胖的成因自当别论,但肥胖与健康的关系不容忽视。一份《中国居民肥胖防治专家共识》指出,肥胖会增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心肌梗死、卒中、部分肿瘤等多种慢性病的风险。除此之外,有研究认为肥胖儿童容易出现自卑感重、自尊心差、不喜欢人际交往等负面情绪,在执行力、注意力、运动力及视觉空间表现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正因如此,有专家建议将增强儿童体质纳入学校教育、医疗卫生、健康管理等全过程,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尽可能降低因肥胖导致的健康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肥胖不都是病,歧视才会令人生病。”重视肥胖、预防肥胖,不等于歧视肥胖、排斥肥胖。事实上,无论是社会关注儿童肥胖的现象,还是家长担忧孩子肥胖的问题,本质上是对健康的一贯追求。美不美的观感莫衷一是,胖不胖的情况也要因人而异。有人动不动质疑:“连自己的食欲都控制不了,拿什么去掌控自己的人生?”有人把肥胖者视为懒惰、无能、马虎、缺乏自律和意志力的群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由肥胖带来的孤立与否定,比肥胖本身的健康风险伤害更甚、影响更深。要知道,健康与否才是评判肥胖最合适也是最有价值的标准。偏见不是,“体重污名”更不是。正如我们既有“世界肥胖日”,也有“世界防治肥胖日”一样,既关注肥胖、控制肥胖,也正视肥胖、尊重肥胖,这是健康的名义,更是健康的意义。

这正是:

关注肥胖,重视健康。

共同发力,快乐成长。

(文 | 于石)

| 荐书 |

★ ☆ ★

《与未来谈谈心——睡前聊一会儿》

★ ☆ ★

丨简介丨

继《与时代谈谈心》《与世界谈谈心》后,人民日报评论部的“睡前聊一会儿”栏目再推系列读物之《与未来谈谈心》,把睡前几分钟的谈心,变成更为触手可及的陪伴。本书系统梳理了这两年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新闻热点,分为风尚、世态、青春、时代、人物、文化、生活、社会、新知等部分,给读者一个触摸时间、观察世界的窗口。

我们在时间中跋涉,向着未来前行。面对过去,每个人都会有遗憾、懊悔、回忆;好在,每个人也都有未来,那里有困惑、失落,更有收获、希望。这本小书收录的,是时间中的圈圈涟漪,是记忆中的种种际遇,希望它能让我们在相连的悲欢中,“一起向未来”。虽然未来还不确定,但也正因如此,一切皆有可能。

— “与时代谈谈心 与世界谈谈心 与未来谈谈心”套装 —

青少年肥胖的危害 青少年肥胖怎样减肥

青少年肥胖的危害

青少年肥胖的危害是影响体型和心理健康,以及智力发展,还会造成性发育障碍,引发疾病。

1、影响体型

青春期是人体塑造体型的良好时机,也就是说这个时期对于一个人的高矮胖瘦都有很大的关系。然而生活中很多不良习惯,致使皮下脂肪过多,给人以"臃肿、疲软、懒散、笨拙"等印象,影响了青少年体型。

2、影响心理健康

由于肥胖,青少年的动作往往不够灵活,在参加集体活动时会受到很多人的排斥,对于青少年的心理成长发育有很大的影响,甚至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如果学习成绩又不是很好,再加上动作的笨手笨脚,就会让他们的性格上变得孤僻,不愿与人交往,甚至引起"自闭症"。

3、影响智力发展

肥胖儿童青少年体内积聚脂肪过多,耗氧量要比正常人高出30%~40%,体内氧气"入不敷出",就会出现无精打采,容易疲劳,嗜睡,精神不易集中,影响学习效率致使成绩下降。

4、影响性发育障碍

青少年肥胖还会引起性发育障碍,男孩导致性发育滞后,女孩导致性早熟,初潮早,多伴有月经紊乱。青少年由于体重过重会增加身体负担,平足、膝内弯、下肢弯曲、脊柱和椎间软骨损害等现象时有发生。肥胖儿童青少年的胆固醇和脂肪酸过高,血脂也高,免疫系统受到抑制,抗病能力较差,易患呼吸道感染,还容易导致一些"成年疾病"年轻化,如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冠心病等。

青少年肥胖怎样减肥

一、多吃低脂肪、低热量的食物

大部分学生都是在食堂吃饭,很少有自己做饭的机会,而且对低脂肪的食物认知度也不是很高,首先要知道那些食物属于低热量食物,例如绿豆、香菇、冬 瓜、黄瓜、鸡胸肉、土豆、木耳、扁豆、茄子等。当然这里不排除还有一些小朋友在外面吃一些垃圾食品,减肥训练营的小编想和你们说,尽快脱离这些食物,养成 一个好的饮食习惯,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自己身体发育。

二、规律的作息

保持规律的作息对减肥来说,也至关重要。睡眠不足容易使学生第二天上课没精神,并且容易导致人体内的荷尔蒙有所变化,容易使人体充满饥饿感,因此,学生应保持规律的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尽量避免熬夜。

三、一定要吃早餐

早餐要吃得好,不吃早餐容易引起胃不适,或导致中午、晚上食量大增,暴饮暴食大,造成肥胖。因此,为了身体好,一定要吃早餐。

四、尽量少吃零食

学生一定要尽量少吃零食,零食容易导致身体发胖,并且容易引起上火长痘,影响面部美观。若非常想吃零食,可以在吃零食前先和一杯水或是一杯热茶,有助于减少食量,帮助学生减肥。

五、饭后吃一些吸脂食品

学生在饭后可以吃一些吸脂食品,既可以分解脂肪,又可以解解嘴馋。在吃完高蛋白的食物之后,比如吃完鱼之后可以吃一些菠萝。吃过多的时候,可以吃一些陈皮,有助于消化。

胖女人雕塑有损女性形象?“审美霸凌”不可取

□胡祎婷(黑龙江大学)

1月17日,广东广州。有网友发视频称,广州白云机场大厅一个肥胖的女人踩缝纫机的雕塑有损中国女性形象。18日广州白云机场客服回应称,已上报相关部门,会去调查核实处理此事。(1月19 日《环球时报》)

引发争议的“胖女人踩缝纫机”雕塑,是广州雕塑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许鸿飞的代表作品。许鸿飞对肥女雕塑的创作已经20多年,创作的雕塑也早已超过100件,一经出现就在当地掀起文化热潮。一件普通的艺术作品,却被冠以有损女性形象的名号,只因该雕塑是一个胖女人形象,这实在是没道理。

要知道,女性的美不只有纤瘦一种,丰满体形在现实中也存在,不是罪恶,更无关侮辱。人不是套在一个模子里生长的,千人千面,不同人也有不同的体形,不同时代也有不同的审美。先秦时期女子以“体长”为美,唐朝时期女子以“丰腴”为美,到了现代,许多女性追求“白、瘦”,这无可厚非,因为这是个人的选择,但是我们也必须明确一件事情,有女性以“白瘦”为美,不等于只有“白瘦”才是美。有人曾经问童话大王郑渊洁,女孩子必须要瘦吗?郑渊洁回复:女孩子除了必须健康、安全和独立自主,其他没什么必须的。现实中也存在着拥有丰满体形的女性,只要健康和自信,她们同样散发着自己的魅力。对人如此,对艺术品雕塑也是如此,胖女人雕塑合情合理合法,你可以不欣赏,却不应该将它上升到有损女性形象的层面。

将胖女人雕塑上升为污损女性形象,实际上是一种排斥肥胖的“审美霸凌”现象。为什么会有人认为胖女人雕塑有损女性的形象?归根结底是因为这些人认为“肥胖”就是原罪,这是一种存在于很多人的潜意识中,但却又实实在在表现出来的“审美霸凌”现象。这一现象不是第一次出现,著名艺术大师黄永玉先生为2023年设计了一套兔子邮票,一经发出后却引起了广泛的争议,网友们纷纷批评其“丑、有妖气”,甚至有上纲上线者对设计者进行人身攻击。每个人的审美不同,所以对一个艺术品的看法也不一样,不论是觉得丑还是美都是正常的,但是上纲上线就不对了,不能因为艺术品不符合你的审美而对其进行肆意的攻击谩骂,这本质上是一种“霸凌”行为,会阻碍艺术的发展与进步。

当然,也要考虑到每个人对艺术的包容度和审美都不同,衣着暴露的雕塑放置在博物馆等特定场所,会比放在机场等公共场合更加合适。这个“胖女人踩缝纫机”雕塑中女子的衣着比较暴露,从艺术品创作的角度上来说能够理解,但是也确实要考虑到一个放置场所的问题,因为受众也需要有一个审美接受的过程。机场是一个人流量极大的公众场合,且来往者有各个年龄阶段的人,有小孩、成年人、老年人,他们对这个雕塑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再者,机场这个地方出现了一个衣着较为暴露的女性雕塑,这对于公众的认知而言跳跃有点大,大家需要一些接受的时间和缓冲的地带。

就好像是全裸的《大卫》雕塑,它从艺术性的层面上来说确实是无与伦比的,也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一大瑰宝,但是如果把它放在任何一个公共场合,可能都会有人接受不了。所以此类雕塑更加适合放置在博物馆、画廊展厅等特定场所,让对艺术品感兴趣和对艺术品有着更高包容度的人去欣赏,这也能够更好地发挥艺术价值。

对待任何艺术品,人们可以从审美的角度去发表意见,但是却不应该动辄就上纲上线,给它扣上有损形象的帽子,这种“审美霸凌”现象不仅是对艺术品的侮辱,也会让艺术的空间越来越狭窄,不利于其发展。